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本文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叙述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不仅记录了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直接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泛读时,把握主要事件,精读后探究写作特色,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要注意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检查,以避免自己单独学习时出现疏失。
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把握文章结构,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九霄.()酝酿..()..()嫦娥摘星揽.月()运载.()2.根据拼音写汉字。
(dàn)生(kē)刻(yán)席借(jiàn)(qiān)名残(yuán)(xiāo)衣旰食垂(xián)欲滴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横线上。
(1)树立·竖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②我们青少年应该远大的理想。
(2)透露·披露①我很想知道应该向他多少有关自己的信息。
②该文件了苏联垮台背后的真相。
4.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
通讯的实效性不及消息,但可以有。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之一贾永担任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有一个著名口号叫,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到第一现场追寻新闻。
新闻作品8次获“中国新闻奖”或“全国好新闻奖”。
2004年获第六届。
课堂活动区一、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读完全文,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标题:(2)导语:(3)主体:(4)结尾:2.请你概括并展示主体部分关于中国航天史的重要事件。
二、细处探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1]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1]](https://img.taocdn.com/s3/m/e6127c256f1aff00bed51efb.png)
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1]云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获奖学案新人教必修1[1] 〔目标解读和课堂组织2分钟〕1、通过自读学习,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重点);2、借助文本能够准确分析本文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难点);3、透过文章层意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1、建议一课时;2、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自读法;结合各案说明,达成目标;3、每人找一份当地报纸,参考学习通讯的形式。
一、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2、体裁知识3、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翌年〔 〕 横亘〔 〕 橘红〔 〕 九霄〔 〕 酝酿〔 〕 嫦娥〔 〕 揽星摘月〔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内容.〔3分钟〕二、问题探讨〔8分钟〕 1、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什么?主要讲了那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XX 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3、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主要讲了那些内容?有何特色?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 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见文段〕,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过程.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 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1. 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2.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导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知识链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2003年10月15日——16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005年10月12日——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对接成功。
2012年6月16日——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2013年6月11日——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33天太空飞行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导学案

2019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word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相关链接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词:①杨利伟【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351 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方法】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整体把握
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和(),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第5、6段,写背景,()大背景。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合作探究
1、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的?
2、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4.“863计划”出台之后,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航天梦想的?
5.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却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四、中心主旨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堂小结:
反思:
六、拓展阅读: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飞船。
七、强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静侯耸入云天直刺九宵扭转乾坤
B.酝酿慢慢征途经济实力反复论证
C.苛克连名上报借签经验摘星揽月
D.配置最高致意预订轨道辉煌时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古时不少诗文中含有朴素唯物论色彩。
如“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着实践第
一的观点。
②对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这一结论,学术界不少人有________,认为半坡文字似乎更为原始。
③刘翔刚到孙海平的麾下时,不少人认为他综合条件并不突出,难出成绩。
孙教练却对他________,认为他经过系统训练后必成大器。
A.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异议刮目相看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争议刮目相看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争议另眼相看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异议另眼相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在研讨会上,某位专家发言结束时说:“我刚才讲的是一些个人见解,纯属王婆卖
瓜,自卖自夸
....,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
”
C.做事时不把事当事做,只一味因循苟且
....,敷衍公事,甚至于贪污淫佚,遇钱即抓。
D.奥巴马上台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调整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
关系”。
中美关系迂.回曲折
...,再次呈现逐步改善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2008年举办的“爱心大融冰——我们一起过年”和“春暖人间·元宵喜乐会”这两台晚会中,艺术性地浓缩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手牵手的救灾故事和感人瞬间,展示了湖南人民绝不向灾难低头的决心和毅力。
B.2008年又是我国航天器发射的一个高峰年,未来5年到10年我国发射的航天器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C.江华瑶族自治县环保局局长贺定权、纪检组长李旭最近悔青了肠子。
清清白白的好官他们不做,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被“孔方兄”给收买了,利用“电子洋垃圾”炼铜,毁了江华县“天然氧吧”。
D.本着举办无烟奥运为原则,2008年北京各大公共场所特别是队员生活和比赛的场所将实行全面禁烟。
(二)语言运用(18分)
1、给下面的新闻添加标题(不超过15个字)。
(6分)
北京时间11月7日8时34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即将开始绕月探测活动。
自10月24日成功发射以来,“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326个小时的飞行中,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
有关专家认为,“嫦娥一号”运行状况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按照预定计划,“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将相继打开,开始进行科学探测活动。
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6分)
家是什么?家是白发苍苍的父母,家是不离不弃的朋友;家是生命的摇篮和成长的沃土,家是心灵中那一小块的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段采访,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该如何回答?不超过50个字。
(6分) 11月26日,“嫦娥一号”发回首张月面图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
发布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科学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仅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更与你们的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中国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请问,您有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