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一支越打越多的红军部队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_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_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感⼈故事_长征路上的感⼈故事长征是⼈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使它就像⼀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为传扬。

长征是⼈类历史上的伟⼤奇迹,那么,关于红军长征感⼈的故事有哪些?下⾯是店铺最近读到的红军长征途中发⽣的⼀些感⼈故事,与⼤家分享。

红军长征感⼈故事1:神枪⼿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个⼭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们⿇利地把⾸长和⾃⼰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员,然后⼀起⾛到村边,在⼀棵枝叶茂密、⼀抱多粗,约有⼗多丈⾼的⼤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军后的疲劳。

不多⼀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散步。

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们⼀起谈天说地,玩得⾮常⾼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看,在⼤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群乌鸦,不由⼼中⼀动,⽴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家打顿⽛祭(即加餐)吧!”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范表演吧!”“要得——”“欢迎——”警卫员们不约⽽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沉思,哈哈⼤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拔出左轮⼿枪,只见他不⽤瞄准,⼿⼀举,“砰”的⼀声,⼀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落,⿊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警卫员们异⼝同声地啧啧称赞。

只有要求刘伯承作⽰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只的哟!”刘伯承听了毫不⽣⽓,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到伙房⾥要来了⼀个鸡蛋。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

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终于翻越了夹金山,在前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这次会师使红军的士气大增,两方面的红军都欣喜若狂。

两方面红军会师后,兵力加起来有十万多人。

这种情况对中央红军来说当然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因为装备和给养充足的四方面军,能够大大地缓解中央红军一路行来缺衣少粮的现状。

同时,对红四方面军来说,与怀着共同的心,不懈战斗的同志们相聚也是一件大喜事。

但正值红军队伍士气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tāo)却以种种借口,故意拖延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战斗。

为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党中央在反复研究之后,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并根据他的部署,对红军队伍实行了一系列调整。

这样,过雪山之前,*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就没能实行下去,而被张国焘的“赤化四川”计划阻止了。

两方无法妥协,以致延误了战机,致使红军在小金县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最终只能选择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了。

8月3日,红军制定了夏洮(táo)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路。

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地区北进;右路军则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地区北上。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随后,右路军进入了茫茫的毛儿盖大草原,这又是长征路上的一大挑战。

在这片草地中布满了水草、沼泽、泥潭,除了野草,什么都不长,根本就没有路。

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这是安全的落脚处。

从一个草甸到另一个草甸,跳着前进。

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有的战士又累又饿,实在跳不动,就用棍子探深浅,几个人互相搀扶着走。

但还是有很多人掉进沼泽地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他,也跟着掉了进去,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据说过草地有三怕,第一怕就是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一开始战士们没有经验,不停地有战士陷进泥潭,旁边的战士们就上去救人,很多都一起牺牲了。

后来有了经验,掉下去的也少了,帮他的同志也掌握了方法:不能动,越动陷得越深,然后站在草甸上用绑腿的布条,几个人一起拉他上来。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长征从瑞金(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贵或黔)、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四川(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20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30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遵义会议,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功会师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永坪会师: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永坪会师: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

永坪会师:最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作者:呼东方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07期红二十五军在中共军史上是一支谜一样的部队。

这是惟一一支没有过雪山和草地的长征部队,也是长征中惟一一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

这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队伍,在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支队伍后来走出了97位共和国的将军。

1935年9月16日,陕北永坪镇。

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的一个月,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与一天前刚刚到达这里的红二十五军正式会师。

在后来的中共党史和军史中,都对这次的会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创建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西北地区红军,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也曾说:“徐海东部队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为何一支远离中央苏区、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出发的年轻部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一支“儿童军”的远征1932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中共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在黄安西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除留红二十五军的两个师和地方武装部队就地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作战。

据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戴季英回忆:“四方面军走后,省委在长冲开过好几次会议。

我是从四姑墩赶到长冲的。

大约半个月之后,省委就决定以七十五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

为什么叫红二十五军?主要是为了纪念红二十五军的原军长蔡申熙,当时已得知他在河口战斗中牺牲了。

”而据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证实,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一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

”据军史记载,红二十五军长征时,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一点的是副军长徐海东,也才33岁。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给大家找来了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1-2]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3]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地。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

长征途中唯一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红25军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

——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组成红25军的战斗员,大都是13岁至18岁的“红军子弟”红25军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部。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仅1个半月后,那些牺牲者的遗孤以及留下来的红军子弟,重新组建了红25军。

“这支地道的‘儿童军’,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都是些20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

”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独立撑起了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

国民党集中20万兵力的反复“围剿”,加上红军本身“左”倾冒险主义和错误“肃反”的影响,红25军重建不久就面临生存危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1个多月后,中央指示终于随着程子华的到来传到了25军:到外围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16日夜晚,在夜色掩护下,这支仅余2900人的队伍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迤逦西进。

“完全是孤军行动,经常与强敌打遭遇战。

”河南省罗山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远德说,蒋介石调动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进行堵截、追击,红25军几乎每天都行走在死亡的边缘。

“走着走着,数不清的敌人一下子就冒出来了。

紧要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个冲上去。

军领导带头,大家都不要命了。

就靠这么一股劲,一次次从敌人虎口脱险……”曾任军部卫生员的老红军李天忠,忆及70多年前的往事仍感惊心动魄。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刀在一线冲杀,是这支部队中常见的现象,也正是他们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一个重要原因——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 “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掩护红军长征的部队“铁流后卫”与“战略骑兵”
导语: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
在中央红军长征中,担任开路先锋的红一、三军团斩关夺隘,战功赫赫,备受世人瞩目。

其实,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红九军团,同样创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铁流后卫”――红五军团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军序列一直在最后,主要负责抗击敌军追兵,掩护红军主力北上。

一路上,红五军团竭力阻击数倍于己的追兵,不顾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灭的危险,多次击退并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行动,保证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安全,被红军称为“铁流后卫”,参谋长陈伯钧也因善于殿后而赢得了“铁屁股”的美誉。

湘江战役中,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军团长董振堂临危受命,率部同蜂拥而至的敌人殊死激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然而,负责殿后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陷入重重包围。

三十四师面对4个师的敌人孤军作战,50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

师长陈树湘在率部突围时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被俘后,他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

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一个“铁闸”一样,紧紧把十多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

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

完成渡江后,他们凿沉了渡江的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
生活常识分享。

《长征》读后感_2

《长征》读后感_2

《长征》读后感《长征》读后感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那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首诗是我们祖国的思想家毛泽东同志所写的。

〈长征〉一诗讲了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路程,体现了红军们的不怕牺牲的品质。

学了这首诗以后,我似乎对红军,对长征的认识加深了。

其中,我特别喜欢这首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话写出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路程中的艰难。

但是,句中的“闲”字体现了红军在漫长的路程中不怕任何困苦,还看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长征途中,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红军在大雪纷飞的情况下,爬过了一座座的雪山。

风呼呼地刮着,红军们拼命地向前走。

突然,有一位红军饿得倒在了地下。

你看,红军是多么地艰难啊!这么冷的天气一点儿的事物也没有,真是太可惜了!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红军们一点儿也没有气馁,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着:目的地块快要到了”的口号。

在长征前时有8.3万人,可是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后,却只剩下了3万人。

我一看到这个数目就惊呆了,在跨过十一个省后,其他人都被敌人打死的、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在此,我相信长征精神一定会永远地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相信长征精神一定会永垂不朽!《长征》读后感2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也看过许多书,有栩栩如生的《水浒传》,有令人过目难忘的《红楼梦》,有别具一格的《西游记》……但有一本书在我心中抹之不去,那就是——《长征的故事》。

《长征的故事》是程帆主编的,主要讲述了红军战士们在毛泽东等革命人士领导下抗击反动派的故事。

这本书中,有文武双全的毛泽东,有领兵如神的贺龙,有不折不扣的女英雄贺子珍……还有其他很多数不胜数的英雄好汉。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聪明机智的军事指挥家,他曾经指挥着红军打了不可计数的胜仗,有娄山关战役,有赤水之战,有金沙江战役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中一支越打越多的红军部队

八十年前,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以三大主力会师划上句号,万水千山频繁战斗造成的巨大减员,深深刻在了历史中。

然而有一支部队,行程万里之后人数不减反增,创造了长征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长征中减员最多的是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余人,一个多月后,渡过湘江的部队锐减至3万余人1。

主力红1军团与红3军团,长征出发时共有3.6万余人2,1935年11月3日,到达陕北的红1、3军团合编为新的红1军团,仅有3328人3,与长征出发时相比,不足10%。

一年之后,红2、6军团开始长征。

出发前部队进行了精简,1万余人的2军团从湘西桑植实际出发9526人。

1936年1月下旬,部队离开黔东石阡时,有10084人。

2月底离开黔西毕节时,人数比出发时增加了近三成,达12223人。

3月底到达黔滇桂边界的贵州盘县,人数10977。

5月初到达云南中甸,2军团9995人,比长征出发多5%。

从中甸出发,翻越了多座雪山,部队于7月初到达西康甘孜,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此时2、6军团行程已达1万5千里,2军团仍保持9386人4,略少于长征出发人数,居三个方面军各军(军团)之首5。

毛泽东曾称赞道:“2、6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

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2、6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

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在经验,
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6

中央红军于1935年5月渡过金沙江,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师,此时长江以南的主力红军,只剩下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的2、6军团。

湘鄂川黔根据地位于长江中游,北临武汉,南接长沙,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最大威胁。

9月,蒋介石调集130余个团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逐段筑碉、交替前进的战法,对2、6军团进行第三次围剿。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地日益缩小的局面下,2、6军团为争取主动,于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

2、6军团的长征,是在10倍于己的强敌堵截追剿、没有任何友军策应支援下进行的,沿途敌情严重,战斗频繁,短短两个月即伤亡2000多人,掉队或因伤、病寄存在老百姓家的达到1千4、5百人7,足见征程之艰难。

作战中干部伤亡也很大,12月22日,2、6军团在瓦屋塘(湖南邵阳遂宁县)与敌军陶广纵队激战,2军团5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后右臂被截肢。

贺炳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1936年1月5日,2、6军团在便水(湖南怀化芷江县)与敌军李觉纵队交手,2军团4师参谋长金承忠、4师11团团长覃耀楚牺牲。

3月12日,2、6军团在乌蒙山深处哲庄坝(贵州毕节赫章县)打伏击,4师12团一部冲进敌军司令部,敌纵队司令万耀煌溃乱中只身逃走。

战斗中2军团6师18团政委余秋里左臂重伤,后左臂被截肢。

余秋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
总理、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3月23日,2、6军团在虎头山(云南曲靖宣威市来宾铺)与敌军孙渡纵队第1旅激战,2军团4师11团政委黄文榜、12团团长钟子廷牺牲。

4月9日,2军团6师在六甲(云南昆明寻甸县先锋镇)打阻击,给追兵孙渡纵队主力第7旅以重大打击,迫使滇军自此不敢紧追,为2、6军团争取了主动。

此役6师师长郭鹏、18团政委杨秀山、团参谋长陈刚负伤,18团3个营长伤1亡1,9个连长伤亡8人,战斗残酷可见一斑。

历时一年的长征,仅2军团6师18团政委就换了四任,前三任2人重伤,1人牺牲。

该团第2连六甲战斗后,仅有8人下火线。

到长征结束,2、6军团“许多连队除连排干部外,从桑植出发的老战士,不过数人了”8。

粗略估算,2军团长征累计减员逾万,超过桑植出发时部队人数。


一方面部队减员极大,一方面实力不减反增,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人员补充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数字显示,2军团在两万余里不间歇的长征途中,新增加人员竟达9935人9,比长征出发时9526人还多出5%,创造了红军长征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大多数地方老百姓从没见过红军,在国民党军如影随形的追剿堵截中,部队不得不连续行军,无法在一个地方常驻,因此,没有高效的宣传动员,短期内让大批群众认可并参加红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36年2月,2、6军团在贵州黔(西)大(定)毕(节)
地区仅仅停留二十多天,便在此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还建立了乡、村一级的红色政权多达95个!同时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扩大红军5000余人,创造了长征史上的一个记录。

其效率之高,今天听来仍觉不可思议。

当2、6军团退出毕节时,人数比长征出发多了近30%,达2万余人。

连前清贡生、时年57岁的贵州名流周素园老人,也加入红军一起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延安。

建国后周素园曾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被毛泽东称为“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10。

一位当年参加红军的老人告诉当地史志办同志:2、6军团来了之后,他们全都躲进了山。

阴历正月乌蒙山区天气很冷,晚上红军宿营不进屋,而是坐在外面地上,抱着枪围着火堆过夜,宁可挨冻也不破门入户。

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下山接触红军后,一家兄弟3人全部当了红军。

这一带有些地方是中央红军前一年走过的,当时战事紧急,吃了用了老百姓的东西来不及付钱的,就打了白条。

2、6军团来了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示,凡有红军留下白条的,全部兑现白洋。

人们奔走相告,一时络绎不绝。

从开仓济贫到兑现白洋,从秋毫无犯到救国救民,老百姓对红军的认识从标语口号到亲身体验,感而动之,纷纷投身红军。

2军团是一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红军部队,1930年7月在湖北洪湖地区诞生,当时1万余人,与同期组建的1、3军团并肩红军三大主力。

鼎盛时期2军团人数超过3万,在左倾路线极端摧残下,最
低谷时2军团人数降至不足3000,错误路线纠正之后,很快又恢复到万余人。

从甘孜出发,经过草地缺粮大减员和甘南执行战略掩护任务大损失后,至1936年9月底2军团仍有8000余人11,在三个方面军各军(军团)中,与红四方面军第31军并列榜首。

长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耳熟能详的传奇之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等待我们潜心发掘。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第360页
2《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1934年10月8日
3《红一方面军人员武器统计表》,1935年12月
4以上各数见任弼时《关于2、6军团从湘鄂川黔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1936
年7月
5据1936年8月1日《野战军1936年7月份月终统计报告表》,红一方面军1、15军团,人数分别为6584人和5847人。

据1936年10月10日红四方面军《现有人员统计表》,红四方面军5个军中人数最多的31军8090人,而从7月至9月底,过草地和甘南两个阶段,未见史料显示31军与稍大损失:过草地“物质准备特别是四方面军是比去年百倍的充分了…死亡率减少到极少数,甚至没有。

”《总司令部对二、四方面军工作指示》,1936年8月3日。

“到甘南后…等处与敌稍有战斗,但未正式参加大战…未受过大的损伤”《31军到甘南后工作情况报告》,1936年)。

6《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第508页,1992年7月
7《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致朱德张国焘电》,1936年1月25日
8关向应《2、6军团长征政治工作总结报告》,1936年12月19日
9任弼时《关于2、6军团从湘鄂川黔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1936年7月
10毛泽东致周素园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08-109页。

11含同月调入红32军的第5师1500余人。

见1936年9月28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致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