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病毒学
高级植物病毒学

高级植物病毒学第一讲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病毒与其他类似生物的区别:⑴与细胞型寄生物的区别:①在细胞内复制期间没有一个连续的膜将病毒与其寄生分开。
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细胞性寄生物总是以一个连续的双层膜(continuous bilayer membrane)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②病毒中缺少蛋白质合成的系统。
③病毒的复制是通过先合成许多组分, 随后从组分库中装配出许多病毒粒体(virion或virus particle)。
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亦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复制。
⑴与质粒的区别:①正常的病毒具有粒子形态,其结构是为在细胞外的环境中保护遗传物质而设计的,并且能够促进病毒进入新的寄主细胞。
②病毒基因组为特定的病毒功能而高度地组织化,对寄主细胞没有已知的价值, 然而质粒的遗传物质通常对其寄主细胞的生存是有用的。
③病毒能引起寄主生物的病害或细胞的死亡,但是质粒不会。
⑴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区别:①大小: 一些痘病毒(pox virus)比衣原体的原体更大。
②基因组的性质和大小: 许多病毒有像细胞一样的双链DNA, 并且一些病毒的DNA比衣原体中的DNA大。
③DNA 和RNA 的存在④病毒和支原体都没有坚硬的细胞包膜。
⑤在活的寄主细胞外面,病毒与许多类群的专性细胞性寄生物(cellular parasite)如衣原体都不能生长。
⑥病毒和衣原体中没有产生能量的系统。
⑦病毒和某些细菌所需的氨基酸等完全依赖于寄主细胞。
3.专著和刊物《植物病毒学》《植物病毒研究方法》《植物病毒种类的分子鉴定》《Plant Virology》《微生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Plant Disease、Phytopathology、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Virus Genes、Archives of Virology、Virus Research、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第二讲1.类病毒:不具病毒粒体,而是裸露的RNA,能侵染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称为类病毒。
植物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植物病毒生物学的研究。
植物病毒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体,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传播和病理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生物农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病毒的结构和特性植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自我复制机体,其基本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一般来说,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立体结构,也就是有外层蛋白质壳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西瓜花叶驳斑病毒等;另一种是无壳病毒,没有蛋白质壳包裹的病毒,如花叶病毒、谷潼花叶病毒等。
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有所不同,其寄主是植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介体传播、接触传播和昆虫传播。
二、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病理机制介体传播是植物病毒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的是通过介体将病毒传播到另一寄主上。
介体包括种子、器官、虫口、咀嚼式口器等。
接触传播是指在植物之间接触传播病毒,如擦拭、接触等。
昆虫传播则是指植物病毒通过昆虫进行传播,由于昆虫活动范围广,速度快,因此昆虫传播成为了植物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植物病毒对植物的影响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病毒可能对植物的不同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的损害,典型的病症如变形、变色、坏死等。
病毒感染植物后,它会主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改变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抑制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使植物易感病。
三、植物病毒的检测和控制早期的检测方法多通过观察病毒在宿主植物上的症状、利用病毒晶体和电镜等技术诊断,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检测效果,但是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
现代的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微纳米分析技术、测序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具有检测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
同时,控制植物病毒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早期防治、农业生产管理和生物技术措施。
早期防治主要包括发现病毒早、尽早制定措施、预防感染扩散等,农业生产管理则是通过有机肥料、合理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方式来控制病毒的感染。
植物病毒学专业排名

植物病毒学专业排名植物病毒学是研究植物病毒的传播、病原、防治等方面的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对植物病毒学感兴趣,并希望选择一所具有优秀专业排名的大学进行深造,那么下面将为你介绍一些全球植物病毒学专业的排名情况。
1.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普渡大学在植物病毒学领域拥有卓越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声誉,其植物病毒学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
学校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系统的病毒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的植物病毒学专业也是全球顶尖的之一,专业师资雄厚,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
3.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被认为是植物病毒学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学校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植物病毒学专业也备受认可,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往往受到各界青睐。
5.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在植物病毒学领域的研究也是举世闻名,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领先的研究成果而闻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以上是一些全球顶尖的植物病毒学专业排名,希望对你选择学校有所帮助。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努力学习,将来必能在植物病毒学领域大展拳脚!。
植物病毒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植物病毒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考试题目1.什么是植物病毒?简要描述其结构和生命周期。
2.解释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列举至少三种传播途径并进行比较。
3.描述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的常见症状及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4.介绍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5.说明植物病毒的防控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策略,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1.植物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病毒颗粒,包裹着蛋白质壳,内含核酸,没有自主的代谢活动。
它侵染植物细胞后,利用细胞的生物机制进行复制。
植物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感染、转录、翻译、组装及传播等阶段。
2.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昆虫传播、种子传播、接种传播等。
昆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叶螨、蚜虫和介殖线虫等。
种子传播主要指病毒通过植物种子传播。
接种传播是将病毒接种到健康植株上,通过接种工具等方式传播。
3.植物病毒感染植物会导致植物出现症状,如叶片变黄、卷曲,叶片出现斑点等。
病毒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减少,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4.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核酸杂交等,以及现代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组学方法。
传统方法相对简单,但灵敏度较低,而现代方法准确度高、速度快。
5.针对植物病毒的防控措施包括清除带病毒植物、使用抗病毒剂、定期监测和引入抗病毒基因等措施。
预防措施更注重预期,而治疗策略主要用于控制已经感染的植物,但存在成本高和效果不一定的问题。
通过上述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病毒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部分-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者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类病毒:类病毒是小的环状分子,长度为数百个核苷酸,具有高度的二级结构。
它们不编码任何多肽,可独立于任何相关的病毒而复制。
3.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4.卫星RNA:有些RNA 病毒伴随小分子的RNA,它与辅助病毒RNA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
这些小分子量RNA即为卫星RNA。
5.卫星病毒:卫星病毒(satellite virus)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并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6.PAMPs及PAMPs-Trigger Immunity (PTI):PAMPs是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主要包括病原细菌菌体表面的鞭毛、胞外多糖、脂多糖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的物质。
PTI:在病原物与植物接触时,类型识别受体感受到病原物的PAMPs后,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表达PAMP激发反应性,即为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触发免疫(PTI)。
7.Effectors及Effector-Trigger Immunity (ETI):Effectors是一种病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可以抑制植物免疫的物质。
ETI是植物经过进化和自然选择,产生了抗病基因,抗病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异的效应子,表达专化抗病性,即效应蛋白触发免疫。
8.biotrophic, necrotrophic 及hemibiotrophic pathogens:Biotrophic pathogens活体营养型真菌:直接从活的寄主体内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伤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真菌。
Necrotrophic pathogens死体营养型真菌: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的真菌。
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植物病毒学是植物病毒学是植物病毒学,是植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植物病毒病害的日益严重,对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实践,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植物病毒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植物病毒学人才奠定基础。
在该背景下,开展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相关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针对植物病毒学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植物病毒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植物病毒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植物病毒学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探讨如何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和系统完整;2. 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植物病毒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找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3.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4. 对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情况;5. 结合评估结果,提出课程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不断提高植物病毒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旨在为植物病毒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多具有植物病毒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3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效防控并减轻植物病毒引发的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开展植物病毒学的教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植物病毒学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在植物保护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最重要的是,深入探讨植物病毒学的教学实践,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贡献。
植物病毒学教程

植物病毒学教程植物病毒学是研究植物体内病毒引发的疾病的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含有遗传信息的核酸构成。
它们依托于寄主细胞内的机制来复制自身,传播给其他植物体,引起病变。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的性状和寄主植物的病征等特征,植物病毒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包括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病毒具有各自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也略有差异。
病毒的传播途径植物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昆虫媒介传播、种子和植物器官传播、土壤传播等。
其中,昆虫媒介传播是植物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昆虫传播的病毒通过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输入到植物细胞内,导致感染。
病毒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感染会引起植物的各种病害症状,包括叶片黄化、畸形、均一或不定形的块斑、卷叶、毛状、褪绿和脱落等。
病毒感染还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减缓或抑制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导致减产或死亡。
病毒防治方法为了减少植物病毒造成的危害,可以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常见的防治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种苗、定期清除病源植株、使用病毒抗性品种、加强病虫防治、改良种植土壤质地等。
同时,定期检测和监测病毒感染情况,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也是有效防治植物病毒的关键。
结语植物病毒学教程涵盖了病毒的分类、传播途径、引起的病害和防治方法等内容,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毒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植物病害,保障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以上就是关于植物病毒学的简要教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与应用前言植物病毒学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影响植物生长、生殖和产量的病毒。
这些病毒不仅会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而且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植物病毒学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植物病毒感染的危害植物病毒感染会导致植物体内生物化学代谢异常,引起植物出现形态异常、生长迟缓、气孔关闭不利于光合作用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发展。
一些植物病毒还能通过嫁接和传播等手段,不断地扩大传染范围,导致农作物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些新的病毒疫情也出现了,如现今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的新冠疫情,以及近年来在中国北方高发的“羊婆病毒”等疫情都是通过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互动传播的,因此,植物病毒学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虫媒传播、种子传播、物理传播和嫁接。
其中虫媒传播是植物病毒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包括昆虫、螨和蚜虫等昆虫动物,这些昆虫一般是以植物花蜜为食,又被称为食蜜昆虫,其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范围也十分广泛。
而种子和胚乳是另一种植物病毒传播途径,通过种子和胚乳传播的病毒数目较少,但其影响也相对较小。
物理传播是指利用人为手段传播病毒,如接种、切割和几何传播等。
嫁接是植物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将病毒感染的组织接种到未感染的健康植物上,使其继续感染和传播。
三、植物病毒的检测和诊断植物病毒的检测和诊断是关键一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防控疫情的蔓延,及时准确地检测和诊断病毒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植物病毒的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要方法有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传统生物学检测三种。
其中,免疫学检测主要是利用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技术来检测植物病毒,常用的有ELISA、免疫荧光法、西方印迹法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最新的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PCR、实时荧光PCR和DNA芯片等技术来检测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植物病毒学高级植物病毒学第一讲1.病毒:病毒是一组(一种或一种以上)RNA或DNA核酸模板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内,依赖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细胞物质和能量完成其复制,随着核酸的变化而发生变异。
2.病毒与其他类似生物的区别:⑴与细胞型寄生物的区别:①在细胞内复制期间没有一个连续的膜将病毒与其寄生分开。
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细胞性寄生物总是以一个连续的双层膜(continuous bilayer membrane)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分开②病毒中缺少蛋白质合成的系统。
③病毒的复制是通过先合成许多组分, 随后从组分库中装配出许多病毒粒体(virion或virus particle)。
即使最简单的细胞亦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复制。
⑵与质粒的区别:①正常的病毒具有粒子形态,其结构是为在细胞外的环境中保护遗传物质而设计的,并且能够促进病毒进入新的寄主细胞。
②病毒基因组为特定的病毒功能而高度地组织化,对寄主细胞没有已知的价值, 然而质粒的遗传物质通常对其寄主细胞的生存是有用的。
③病毒能引起寄主生物的病害或细胞的死亡,但是质粒不会。
⑶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区别:①大小: 一些痘病毒(pox virus)比衣原体的原体更大。
②基因组的性质和大小: 许多病毒有像细胞一样的双链DNA, 并且一些病毒的DNA比衣原体中的DNA大。
③DNA 和RNA 的存在④病毒和支原体都没有坚硬的细胞包膜。
⑤在活的寄主细胞外面,病毒与许多类群的专性细胞性寄生物(cellular parasite)如衣原体都不能生长。
⑥病毒和衣原体中没有产生能量的系统。
⑦病毒和某些细菌所需的氨基酸等完全依赖于寄主细胞。
3.专著和刊物《植物病毒学》《植物病毒研究方法》《植物病毒种类的分子鉴定》《Plant Virology》《微生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Plant Disease、Phytopathology、Molecular Plant Microbe Interac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Virus Genes、Archives of Virology、Virus Research、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第二讲1.类病毒:不具病毒粒体,而是裸露的RNA,能侵染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称为类病毒。
2.卫星核酸:是指依赖于辅助病毒才能复制的线状和环状小分子核酸,其核酸序列与其辅助病毒无显著的同源性,包装在辅助病毒衣壳蛋白内。
3.卫星病毒:具有独立的核酸和外壳蛋白、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才复制的病毒,并与辅助病毒无同源性。
一般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
4.拟病毒:包被于辅助病毒衣壳内、类似于类病毒的卫星RNA,大小为300-400bp,具有高度二级结构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
5.蛋白侵染因子:不含核酸,只含约30kDa蛋白质侵染因子,病因未完全明确,暂不列入亚病毒。
第三讲病毒的核酸类型(1)正单链RNA(+ssRNA):单链RNA具有侵染性,可以直接翻译,起mRNA 的作用。
大部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如TMV,CMV,PVY;多分体病毒。
(2)负单链RNA(-ssRNA):病毒粒体中的单链RNA不具侵染性,必需先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
植物弹状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如NCMV。
(3)双链RNA(dsRNA):其中一条链具有mRNA的作用。
负链变正链才能作为mRNA。
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如RDV。
(4)单链DNA(ssDNA):联体病毒科病毒含有这种类型基因组,复制时单链DNA先合成双链DNA,再以常规途径转录生成mRNA,如WDV。
(5)双链DNA(dsDNA):核酸类型与高等动、植物的相同,为互补的双链DNA,如CaMV,杆状DNA病毒属具有这种类型基因组。
第四讲1.病毒基因组结构:一般来讲,病毒基因组包括编码区(coding regions)和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s)。
编码区所表达的蛋白要参与病毒的侵染循环、病毒在植株内的运动及植株间的传播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
非编码区调控基因组的复制与基因表达,但调控序列也可能存在于编码序列内。
2.病毒基因组的特点:⑴基因组大小相差很大:WDV:2.75 kb 痘病毒:300 kb⑵核酸结构多样性:DNA 或RNA;单链或双链;环状分子或线性分子⑶基因组有连续的,有不连续的:大多数连续;RDV:12条dSRNA⑷编码序列>90%(基因组)⑸多为单拷贝,即每个基因只出现一次⑹基因有连续的和间断的(有内含子)⑺相关基因丛集: 功能上相关的基因排列在一起⑻有重叠基因⑼含有不规则结构基因:基因之间无间隔区;mRNA5'端无帽子结构;结构基因本身无翻译起始序列3.表达策略⑴多聚蛋白策略:按病毒基因组的5' 3'方向进行翻译,形成一个大的多肽,这其中包含某种蛋白酶,再进行翻译后的切割,把一个Polyprotein分成几个有功能的多肽。
该策略在马铃薯Y病毒科的病毒中普遍存在。
多聚蛋白的策略能克服非5'端的起始密码子问题外,还能使几个功能蛋白同时表达,更加容易调节整个生化途径。
⑵亚基因组RNA策略:亚基因组RNAs(sgRNA)是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从基因组RNA上合成的具有截短的5'端和共同的3'端的基因组分。
原来在下游的编码框就变成mRNA的5'末端。
当在基因组的3'末端有几个基因存在时,一系列具有共同3'末端的sgRNA产生。
⑶中间起始策略:翻译不是从5'端的AUG启动子开始的,而是起始于中间的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或核糖体着陆点。
IRES形成一个复杂的二级或三级结构以使核糖体和激活因子结合。
⑷略读策略:40S核糖体亚基开始从RNA的5'端开始扫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从第一个AUG开始翻译的。
有时会略过第一个AUG,从后面的AUG开始起始翻译。
在有些情况下,40S核糖体亚基在终止密码子的位置不离开RNA链,又重新开始寻找下一个起始密码子。
⑸多分体基因组策略:多分体基因组病毒在病毒的复制循环中需要把基因组分成几个核酸片断。
DNA病毒和RNA病毒中都存在这方面的情况。
对于正意的ssRNA病毒来说,这个策略可以把基因放在每一个RNA片断的5'末端并能直接翻译成蛋白产物。
在70个植物病毒属中,28个有多组分基因组。
4.病毒基因组的非编码区的末端结构植物病毒的ssRNA基因组在其5'或3'末端形成特殊结构。
(1)5'端帽子(cap)结构:(2)5'连接蛋白:(3)3'端Poly(A)结构(4)3'端类似tRNA结构:(5)互补的5'和3'序列第五讲1.RNA病毒复制方式⑴+ssRNA病毒的复制:+ssRNA病毒进入寄主后释放出RNA,其5’端结合到寄主的核糖体上,它与寄主核糖体的亲和力比寄主的 mRNA 大1000倍。
RNA释放并不是一下完成的,而是从5'端逐渐向外释放,然后顺5’ 3’来进行翻译,先翻译出RNA聚合酶(RdRp),及其它病毒专化蛋白,再从3'端开始复制整个基因组形成负链,再在负链上合成正链。
最后外壳蛋白亚基和RNA 链组装成新的病毒粒体,聚集在细胞质中。
⑵-ssRNA病毒的复制:植物弹状病毒具有-ssRNA基因组,与其复制有关的蛋白有核衣壳蛋白(N),被认为是复制酶的1种大蛋白(L)和基质蛋白(M)。
植物弹状病毒的-ssRNA基因组有两个功能,作为mRNA转录的模板以及作为复制模板。
其细胞核弹状病毒的复制过程如下:Ⅰ、进入到细胞后,病毒与内质网(ER)结合,把核蛋白壳核心释放到细胞质中。
Ⅱ、核蛋白壳核心经由核孔进入细胞核中。
Ⅲ、在L蛋白的催化下进行早期转录,形成的mRNA进入细胞质并翻译。
Ⅳ、核心的复制酶蛋白N、M2和L进入到细胞核中,催化基因组RNA的复制并进行晚期mRNA的转录。
Ⅴ、在细胞核的周边形成含有N、M2和L蛋白的颗粒状电子浓密的病毒质体(viroplasms),病毒在此复制。
Ⅵ、在复制的晚期,M蛋白与新合成的核蛋白核心结合并缠绕在上,该复合体再与G蛋白结合,聚集在内核膜上。
Ⅶ、新合成的病毒粒体进入核的外周空间。
⑶双链RNA病毒的复制①细胞内的复制位点:在细胞质中复制,侵染后,在细胞质中可出现染色浓密的病毒质体。
②RNA的装配:有2个识别信号,其一是对病毒的基因组特异的,其二是对10-12条dsRNA分子特异的。
③复制:在呼肠孤病毒中,负链是在病毒质体中由病毒复制酶以正链为模板合成的,形成的dsRNA最终装配成病毒粒体。
2.病毒提纯的原则不同病毒往往依据提纯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设计不同的提纯方案:如(1)制作抗血清,尽量除去寄主的各种抗原成分(2)拟用于病毒核酸性质研究,尽量除去寄主的各类核酸或核酸衍生物设计具体的提纯方案设计时:(1)应查找前人资料,看是否前人资料能直接利用;(2)依据提纯目的和现有实验条件对前人方法进行改进;(3)依据病毒和繁殖寄主的特性创造提纯方法。
从初提纯开始,每一步最好用一定的检验方法对提纯中的病毒进行监测,如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电泳分析、紫外扫描等。
第六讲1.植物病毒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病毒在其生命过程中可因突变和重组产生变异。
⑴突变: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任何改变被认为是一种突变,包括点突变、缺失和插入。
①点突变:主要发生在由于RNA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低的准确性,特别是在RNA复制过程中所涉及的酶(病毒的RdRp或复制酶)缺乏校正活性所致。
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称为RNA编辑(RNA editing)的转录后碱基的修饰过程。
②插入和缺失:插入可能是较长的RNA片段或仅几个非模板的核苷酸,通常的情况下较长RNA片段的插入是由于RNA重组所致,而少数几个非模板核苷酸的插入是由于在难被复制酶拷贝的模板区域RNA复制酶的错误所导致。
缺失常出现在缺陷干扰RNA中,象插入一样,缺失片段的大小从几个核苷酸到大片段的RNA分子。
③移码突变:当缺失或插入改变通常的遗传三联体密码子时,就会在翻译过程中发生核糖体的移码作用。
④突变体的稳定性:除了缺失突变外,多数突变体能够进行逆的突变,分为回复突变和补偿突变两种类型。
⑵重组:两个基因组之间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称为重组。
①“典型” 重组:这种类型的重组在DNA病毒以及具有DNA阶段的RNA病毒(反转录病毒)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寄主细胞中具有DNA重组的系统。
②RNA重组:RNA-RNA重组可发生在不同的病毒RNA(来源于不同病毒或同一病毒),并有同源或非同源交换体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