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课程规划

合集下载

三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和整册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和整册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温州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话说温州》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两年的《话说温州》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温州是美丽富饶的地方,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总目标: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

2、认识温州的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旱涝不断。

3、了解温州人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等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和地位等态度,调查温州人的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为今后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了解温州率先发展的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实验;率先开展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

了解温州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信用温州”的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5、了解温州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温州城市的现状与前景,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文明辐射程度的提高,构想温州的未来,做文明的现代化温州人。

6、了解温州的风俗民情。

7、了解温州的文物古迹。

8、解温州的地方语文和民间艺术。

四、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录象、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波。

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三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和整册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和整册教案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温州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话说温州》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两年的《话说温州》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温州是美丽富饶的地方,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总目标:1、认识温州地理地貌的特点。

2、认识温州的气候特点:多梅雨,多台风,气候温湿,时序分明,旱涝不断。

3、了解温州人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等关系,以及人们对寿命、儿女、财富和地位等态度,调查温州人的就业观念,职业特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为今后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了解温州率先发展的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个体私营经济;率先进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实验;率先开展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温州模式。

了解温州从“质量立市——品牌兴业——信用温州”的市场经济变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5、了解温州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温州城市的现状与前景,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文明辐射程度的提高,构想温州的未来,做文明的现代化温州人。

6、了解温州的风俗民情。

7、了解温州的文物古迹。

8、解温州的地方语文和民间艺术。

四、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根据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出发,创设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去了解家乡的状况。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录象、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波。

运用观察、信息搜集、现场考察、参观访问、讨论、制作、调查、社区活动、专题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最完整版六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教学计划

最完整版六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温州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为解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痰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就需要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灵活多样性和实用性。

乡土教材是开发地方课程的首选目标。

温州作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通过乡土教材《话说温州》的实践和探索,既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和团队精神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1、从温州地域特点和温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公民教育的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点,以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和探索的领域,从而获得一些现代共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技能。

2、《话说温州》乡土教材设定为六大章节内容:⑴温州自然资源(二)⑵温州文物古迹(二)⑶温州文化名人⑷地方戏⑸品牌兴业⑹腾飞的温州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乡土环境,传承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保护乡土资源,解决家乡问题,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族群和谐。

2.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与乡土之间的密切关联,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帮助学生整理乡土生活素材,透过教学活动来正视乡土文化的价值,进而了解关爱乡土,培养对乡土的情感及责任,建立服务家乡的情怀。

3.能力目标:评价和尊重多元文化,服务家乡,解决家乡问题,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小学六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健康、乡土知识等方面已有不少收获,还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喜欢地方课程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争着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

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这门课不够重视。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班级:高二(6)班指导师:杨立升组长:范乙林成员:范乙林冯丽君彭文洁柯婷婷陈聪聪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方言消失研究意义一、研究范围界定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

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

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

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

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

”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

”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

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

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第一篇:三年级《话说温州》教案第一单元鸟瞰温州第1---4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了解家乡和老家的特点,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老家的情感。

3、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师设计调查表,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乡和老家。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看地图找家乡、家乡有多大)一、认识地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

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

(出示中国政区图)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

谁认识它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学生回答)如:▲表示山峰,☆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

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真不错,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二、了解家乡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浙江省温州市,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家乡温州。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家乡温州位于浙江的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哪些邻居?小组内的同学可以相互议一议。

师: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出示建议:讨论小组找到的资料,可以相互补充;讨论时声音不要太大;勾出你们认为特别能体现家乡特色的资料,推选一位同学上台介绍。

)这是孔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得很激烈,哪个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①人口、面积(人口: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6、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7、14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0‟。

面积: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②风景点(南北雁荡山、楠溪江、洞头岛、南麂岛、乌岩岭、仙岩……)③特产(茶山杨梅、泰顺柚子、瓯柑、凤尾鱼、瓯绣、温州石雕、温州牛肉干、温州皮纸、温州矮人松糕、温州馄饨、塘川橄榄……)④文化、习俗(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⑤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名城,红岩精神、浙南红军革命根据地)⑥名人:数学家——苏步清、谷超豪师:(出示教材中的地形图)请仔细读读这张地图,想一想家乡的地形与图中哪个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呢?第二课时(家乡的地形及特产、我给家乡画张”地图”)一、描画家乡上节课,我们通过了解别人家乡的地形,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班级:高二(6)班指导师:杨立升组长:范乙林成员:范乙林冯丽君彭文洁柯婷婷陈聪聪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方言消失研究意义一、研究范围界定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

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

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

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

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

”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

”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温州话(称谓)教学教材

温州话(称谓)教学教材

温州话(称谓)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一、称谓

我 普音:嗯

你 普音:尼

他 普音:渠
大家
大家人 普音:大箍囊
老师
先生 普音:了思
同学
同学 普音:同无
父亲
阿爸 普音:阿巴
母亲
阿妈 普音:阿马
哥哥
阿哥 普音:阿咕
弟弟
阿弟 普音:阿得
姐姐
阿姐 普音:阿扎
妹妹
阿妹 普音:阿迈
丈夫
老公 普音:了公
妻子
老婆 普音:了迂
媳妇
媳妇 普音:三吴
女婿
女婿 普音:囡嗯聓
女儿
女儿 普音:囡嗯
儿子
儿子 普音:嗯
已婚男人 noe zii ka
男子客 普音:女字卡
已婚女人 le nyang ka
老人客 普音:了娘卡
男孩 noe mai mai
男娒娒 普音:女迈迈
女孩 yv zii ng
媛子儿 普音:于子嗯
医师 yi sie
医生 普音:医 sie
厨师 zzii hhuo le sii
厨房老司 普音:子窝了司
乞丐 qau wa koe ng
搝饭丐儿 普音:悄挖 kǘ 嗯
保姆 a mo
阿姆 普音:阿姆
司机 co si
车司 普音:粗司
官员 duo gv nang
当官人 普音:多gǖ 囊。

方言课程设计

方言课程设计

方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方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方言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学生应能够识别和运用常见的方言,了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此外,学生还应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对方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方言的定义和分类、方言的特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等方面。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按照以下大纲进行安排:1.方言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方言的概念,分析方言的分类和特点。

2.方言的特点:讲解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3.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探讨方言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4.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探讨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方言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方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方言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方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方言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方言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方言的特点和魅力。

4.实验设备:准备录音机、话筒等设备,方便学生进行方言实践。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方言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表现,评估其对方言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2.作业:布置方言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评估其对方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桥东耕小学校本课程《学说温州话》课程规划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目标、主要内容、课程类型和实施方式)
1.课程理念与思路
娄桥东耕小学现有学生245人,外来务工人员这里有164人。

外来务工子
女占了学校的66.9%。

建立本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能更好地融
入温州,了解温州,真正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与当地学生沟通
与交流,另一方面是希望本地的学生不要丢弃方言,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亲近方言,热爱温州。

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开展“学说温州话”校本课程教育,也是实
现学生融合,健康成长的需要。

本校本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亲近方言,热爱温州。

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都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学习,了解、
体验温州乡土文化,在课程中逐渐感悟感知温州乡土文化的丰厚底蕴,建立主体
意识,形成对温州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形成关注温州进步与发展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体验、模仿、探究与合作等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程内容。

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思考、操作和讨论,从多种学科的丰富资源
中提升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并从
中获得体验与积累,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些日常用语,能够进行简单的生活对话并在
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3.课程主要内容:
以我校编写的《学说温州话》为教材,教材编排中我们根据每个主题的设计特点和学生发展目标,配以插图,使教材更加直观立体。

并设计了知识链接、听一听、唱一唱等几个版块,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巩固与深化。

4.课程实施方式:
(1)多维整合式课程。

《学说温州话》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将校本课程
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整合,使各类课程互为载体、互相渗透、互相培植,从而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

(2)探索开放式课程。

乡土课程因内容的开放,往往还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

老师们常常以活动为载体,校内校外,小组合作,师生参与,围绕一个主题和内容,不拘泥于一节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预设往往突破。

我们借助校本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了这一共识。

通过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致力于课程与实践活动向社会、师生开放的探索。

争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课程实施与管理(课时安排、教师配备、设施条件、教研活动、每年选修
人数等)
课程类型和实施方式
1.课时安排:基础必修课:每两周一课时(与综合实践连课),自选社团课:每两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时间根据活动特点而定
2.教师配备四人
3.设施条件包括多媒体电脑、幻灯片、照相机、投影仪等等;
组织形式:根据不同课程分为班级、小团体、个人分层开展
4.教研活动:以微课、集体磨课、教师上课、反思、集体评课的方式。

5.活动地点:校内外相结合。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聘请部分民俗专家、民间艺人来校讲座,指导培训;组织学生走出社会参观各种演出等。

6.成果展示:在校内、外开展作品展览、汇报演出、竞技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型活动。

三、成效与特色
1.实行分层次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即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情感、精神层面的个性发展,分低、中、高
三个年段,具有学生学年段特征的发展型评价体系。

2.拓宽态度、情感、价值观维度的评价。

在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中,只是技能不能作为首要标准,而是要讲学
生在实际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投入程度、探索精神,以及具有深层
意蕴的地方精神等作为评价的一个侧重点。

3.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在通过调查访谈、口述笔录、活动记录、媒体报道、开放型探索任务等多种渠道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与成果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学生、家长、社区、专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加评价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