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心理与沟通培训教材PPT(共 37张)
残疾人的心理康复 PPT课件

抑郁期
退化期
心理休克期
愤怒期
自卑和自责期
适应期
6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多疑
敏感
05
06 01 03 02
抱怨
04
自卑
依赖
孤独
7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自卑、孤独
敏感、多疑
抱怨
当面对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时,将自己遭受挫折的原 因归咎于他人,产生强烈 的抱怨心理。如:抱怨父
依赖
在长期患病过程中逐渐习 惯依赖于他人的关心和照 料,或因病可以逃避某些 责任和约束,原来的社会
3
残疾人的心理康复
病损、躯体残疾以及心理行为三者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躯体功能出现残疾时,患者常出现认知、
情绪、人格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添加文本说明内容添加文本说明内容添加 文本说明内容添加文本说明内容添加内容
4
01
第一节 残疾后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因素
5
一、残疾后的心理过程:七大过程
否认期
致使他们活动受限,如:残疾状态易过度注意力集 学习、生活、就业方面 中,过多在意别人的对自 遭遇诸多困难,无法正 己的看法态度,思想比较 常进行交际,缺少朋友,敏感,即便别人无意,也
久而久之产生孤独自卑 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会当
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即流露出愤怒情绪,采取 增加。 自卫手段进行报复。
母、社会、命运,认为天
肯定患者残疾后机 体功能的部分丧失, 以免患者抱有不切
实际的幻想,然后
介绍科学的正确的 康复治疗,展示成 功的康复案例纠正
错误认知,明确康
复目标,激发积极 性。 12
(一)药瘾
概述 心理康复
二、行为问题
残疾人心理PPT课件

.
1
残疾怎样分类?
▪ 残疾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包括躯 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两大类。
▪ 躯体残疾:感觉器官残疾(如视力残疾的 盲、听力残疾的聋)、运动器官残疾(如 肢体残疾、言语器官残疾)和内脏器官残 疾(如严重的心、脑疾病)等。
▪ 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病等。
.
2
.
3
人类残疾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 听功能检查
▪ ——声音检测:感受存在的声音。
▪ 解决残疾人问题是社会的责任,需要政府、家庭和 社会共同努力,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
6
残疾人实现自尊、自信、自强、 自立,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 基础和前提
▪ 平等的公民权利 ▪ 充分的参与机会 ▪ 机会均等
.
7
新型的残疾人观(1)
▪ 1) 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包括生存 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康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 娱乐的权利,爱与被爱的权利,得到各种社会补偿的权利,并尽 自己应尽的义务。
.
16
残疾人社会化的客观影响因素
▪ 家庭 ▪ 学校 ▪ 劳动组织 ▪ 同辈群体 ▪ 大众传媒
.
17
残疾人对社会社会的参与
▪ 社会应该提供什么条件(环境无障碍、信 息无障碍和交通无障碍)
▪ 对残疾人自身的要求
.
18
社会对残疾人的基本要求
▪ 残疾人的义务: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履 行应尽的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 公德。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 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 贡献力量。
▪ 7)实现“平等参与”的局面,是政府、社会与残疾
人双向的责任,缺一不可。残疾人要发扬自尊、自信、
第五章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
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
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1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
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
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1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一、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
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
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
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触觉感受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些。
视力残疾人士通常依靠触知觉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依靠视觉以外的信息形成空间知觉。
视力残疾人士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
有些视力残疾人士虽然看不见,但在行走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主动地回避绕开障碍,好像看见了一样,这是一种对声音回声的辨别技巧。
因此,不要随意改变盲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4、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
由于视力残疾人士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
如视力残疾人士认识铜,他可以利用触摸来感知铜的硬度、温度,可以敲打铜块,听到铜所发出声音,但他不能感知铜的光泽、颜色,很难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知,因此,当别人说“铜色” 、“古铜色”时,他就很难理解。
残疾人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李焰ppt

情感反映技术的作用
促使来访者觉察情感。 协助来访者重新拥有自己的情感。 让咨询师正确了解来访者,或者来访者了解自己。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25页
三、 具体化技术
指咨询师来倾听来访者谈话时,若发现来访者讲述的内 容含混不清,或者想进一步了解情况,可以就具体的内 容进一步询问来访者,以协助来访者更清楚、更具体地 描述问题。
不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去判断评价来访者,给 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
“你应该,,,,” “残疾朋友应该自立自强,,,” “人就应该找个轻松的工作,,,” “人到30岁就该结婚,,,”
太难了。 后现代的观点是:带着解构的、好奇的、放空的态度。每
一个生命都有他的宝贵,每一种生命状态都有他的宝贵。
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深层想法。同理心技术有时反映来访者隐含的感觉 和想法,可以引导来访者觉察没有觉察或者逃避的想法,帮助来访者进 一步了解自己。
•第32页
五、语意简述技术
指咨询师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 ,再反馈给来访者。咨询师选择来访者实质性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来访者 言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话语。
•第19页
一、开放式与封闭式询问技术 (探问技术)
指咨询师为了鼓励来访者有更多的表达,在必要情况,配合来访 者的问题与咨询目标,提出相关问题询问来访者。
案例1:
来访者:(小声,脸色苍白)我从上高中以来一直很努力学习,很 不能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但成绩却一直不如意。高一成绩排全 班前10名,可是以前我都是第一的。我不满意自己的排名,新的学期 更努力地学习,可是下一个期末考试成绩却是倒数10名。我已经对自 己失去了信心。(哭泣)
残疾人心理康复 PPT

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与方法
• 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 ➢精神分析疗法 ➢心理动力学疗法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 积极心理学理论 • 多元智能理论 • 心理弹性(复原力)理论
精神分析疗法
• Freud认为精神疾病是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造成 的。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前意识 和意识。潜意识是心理分析理论最重要的概念。 • 还创立了幼儿性欲论(即人的性欲不是像以前公认的那样 到青春期才开始,而是从出生后即存在);人格结构论( 精神生活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精神力量相互作用的产 物)。 • 认为神经症的各种症状都是有意义的,即都有其无意识的 心理背景。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导致症状产生,病人无法意 识到冲突的实质,冲突无法得到解决,症状也就持续存在 。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是破除潜在的压抑,揭露防御机制 的化装,使病人明确他内心的潜在冲突与所患的疾病之间 的因果关系,理解到症状的真正原因和真实意义。 • 心理分析治疗主要使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自由联想、阻抗 分析、移情分析、梦的分析。
• 自身的缺陷或障碍,导致其不能正常参与家庭及社 会生活; • 家庭式的过度关怀照顾,也反映出残疾人的劣势地 位和被同情、援助的劣势处境;许多社会客观因素 也在阻碍残疾人的社会交往; • 来自经济、教育、伦理、习俗等各方面的压力; • 社会康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残疾人和外 界的联系,一方面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与社 会一起创造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另一方面帮助残疾人认识和适应现实社会,使他们 意识到自己不仅有生存的权力,而且还有为社会尽 责的义务。
意识与潜意识
心理动力学疗法
•
•
• •
承认人有无意识心理存在;承认人格结构论,即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 我和超我,以及自我为了对付焦虑采用的心理防卫机制;认为幼年期各 种心理创伤、挫折及其他环境灾难性经历包括儿童性心理的挫折对人格 的发展及以后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认为成年后的心理冲突 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但心理冲突和病的因果关系病人同样不能清楚 地意识到。 按照心理动力疗法的观点,神经症的基本问题是焦虑——一种说不出原 因的恐惧情绪状态。 成年人的焦虑来自不同意识平面的心理冲突, 病 人自己不知道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是因为引起焦虑的生活事件在过去, 甚至在幼年期,早已被潜抑到无意识,幼年期焦虑可由许多原因引起。 鼓励病人自由地讲出内心冲突事件,仔细回忆当前的和过去的,意识的 和无意识的创伤经验,深入地认识自己,明了患病的根源以取得领悟, 是治疗的基础。 在治疗的方式与技巧上,大多数不采用自由联想法而改用医生和病人面 对面的交谈。让病人尽可能回忆过去的经历,不有意地培养明显的移情 ,但要创造一个友好的同盟关系。可以同时对病人的梦进行分析。除了 医生和病人一对一的方式外,还可采用小组形式或心理剧的方式。病人 在集体中互相提示,互相启发,可加快取得领悟过程。
残疾人和躯体疾患的心理卫生PPT课件

• 自尊心过强:希望得到重视。 • (1)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 • (2)通过感情和物质的交流 • (3)要求一视同仁
第28页/共42页
• 主观感觉异常、疑心加重: • (1)感觉过敏:声、光等 • (2)过分关注躯体的变化:主诉多(尤其对内脏活
动) • (3)挑剔:对饮食不满意,对衣服的不舒服感增
医师的观点;了解——病人的观点、看法;必要 的解释 • 言语沟通艺术: A 对待不同生活背景、来源的病人采取不同的 问话方式:如:贫困者,富有者,高官等 B 对不同性格的人采用不同的问话方式:内向者, 外向者,沉默少语者,健谈者等
第38页/共42页
• (2)非言语性交流:行为(表情、动作); 语速、语调:
• (3)言语残疾:言语障碍(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不能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者。 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部分丧失不能进行正常言语交往。
• (4)肢体残疾: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 一级: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二级:能部分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第4页/共42页
• (5)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 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职能出现一定 程度的障碍。
第30页/共42页
• 适应性降低: • (1)不能很快进入病人角色:否认有病
• 病人角色:被期待为应当按照医务人员的吩咐行事,接受治疗,可以暂时减少或 停止所负担的工作(家庭、社会),有特殊的权力和义务
• (2)不能放弃病人角色:病好后不愿出院
第31页/共42页
住院对患者的影响
• 1. 住院的象征性意义: • (1)希望与失望: • (2)安全与不安全 • (3)特殊的环境 • (4)生活规律的改变 • (5)恐惧与焦虑
残疾人心理的一般特点PPT课件

第二节 残疾人心理的一般特点
复习: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1.残疾人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 目 前全国约有各类残疾6000万人。
2.残疾人分类:听力语言、视力、智力、 肢体、精神病残疾;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残 疾的人,另列为综合残疾或多重残疾。
3.残疾人致残原因:先天因素致残;环 境致残;疾病致残;营养不良致残;战争致 残;意外事故致残。
最先加入国际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国家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物种类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的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出原地保护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
同在蓝天下 共筑一个家
(3)一般自尊心较强,焦虑水平较高。 他们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
(4)在情感上他们比健全人更加需要获 得友爱和帮助。
3、残疾人较高自我意识的“有利” 与“不利”
残疾人这种较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们 行为活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 一面。
(二) 残疾人有较强的心理补偿能力
1、什么是心理补偿能力?
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
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 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
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家种质牧草中期库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国相继颁布相关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
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到他们的身边和离开他们的身边一定 要有声音或动作示意
22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对他(她)讲话时先说他(她)的名字, 提示正在对他(她)说;并保持正常的 语调和语音与他们讲话
指示方位要清楚准确。如“把水杯放在 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 那儿”;“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 不是“在这里”
8
《残疾标准》的变化和特点
1、类别由原来的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 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病残疾五类增加为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 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六类,即把“听力语言残 疾”分列为“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两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所规定残 疾类别一致。
9
15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听障残疾人外向,情感反应强烈,频度高 但持持续时间短,性格耿直豪爽、很少拐 弯抹角。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太 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聋哑人视觉敏感, 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 维能力相对差些。
16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肢体残疾人,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
19
如何与残疾人进行有效沟通
二、与残疾人沟通的技巧
尊重(无条件接纳)、 热情、真诚、积极关注
倾听、共情、开放式提 问
20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视力残疾就是看不见 困惑 过度怜悯 恐惧 神秘
21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避讳“瞎说”、“瞎猜”、“瞎想”、 “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词句,免 得刺伤他们的隐痛
《残疾标准》的变化和特点
2、名称上的变化,原来的“精神病残疾”改称 “精神残疾”,原来的“综合残疾”改称“多重 残疾”。
3 、对各类残疾定义应用ICF,考虑了影响日常 生活和社会参与等功能障碍因素,与国际接轨。
4、尺度的变化。
10
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新概念
- WHO(1964)
不仅意味着身体没有疾病,还应有健康的心 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克制,“忍”字当头,他们可以 忍受一些不平和怨恨,只是到了难 以忍受时才会爆发。
17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智障,特别是 严重智残者,只能由生物本能来支 配自身的行为。
18
如何与残疾人进行有效沟通
一、与残疾人沟通的前提 自我局限的突破: 积极乐观心态的展现:
残疾人的心理与沟通
张翔
概况
目前我市残疾人总数为13.47万 据2006年抽样调查,全市残疾人占户籍
总人口的比例为3.02%,全市各类残疾 人的总数为59442人 肢体、精神、视力、听力、语言、智力、 多重
2
残疾证与理解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 『江西瑞金』,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制订通过了 《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
7
残疾标准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国办 发【2004】73号)(残疾标准),将残疾分为视 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 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2011年4月28日,国家标准委、民政部、中国残 联在京联合发布《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 2011年5月1日起实施。
23
与视障残疾人相处的几个误区
别因为他们看不见而有时做些“小动 作”——其实他们有可能“看到”,有 可能听到,有可能猜到
1932年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人民委 员会第五次常务会,通过了《执行红军优待条例 的各种办法》和《红军抚恤条例》等有关决议;
“红军抚恤委员会”等办事机构。专门负责颁发 残废证书,并允许这些伤残红军返籍休养,以证 书为据领取抚恤金。
3
残疾证与理解
红军残废证书:发证时间1933年 荣誉军人证:发证时间1947年 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残废证:发证时间1951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残废证:发证时间1953年 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发证时间196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军人证:发证时间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发证时间2005年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 于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 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1
心理健康
完
心
神
全
理
经
正
问
症
常
题
性
正常 健康水平有高低
完
神
全
经
不
症
正
(
常
轻
(
)
重
)
不正常 严重程度有差异
12
残疾人的心理
残疾人与一般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 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 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 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 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
4
残疾证与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8年4月24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5
我国的多个残疾标准
中国民政部1989年颁布了《革命伤残军人评 定伤残等级的条件》
中国劳动部1996年颁布了《职工工伤与职业 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13
残疾人共同心理特征
孤独感; 自卑感; 过于敏感、自尊心强;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抱怨、攻击、焦虑、
冷漠、妥协、依恋; 富有同情心; 对外界有较强的防御心理
14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 视障残疾人通常性格内向,温文尔雅,
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深沉而 含蓄。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抽 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言语听 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较好。
中国公安部2002年颁布了《道路交通事故受 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
中国民政部等部门2004 年颁布了《军人残疾 等级评定标准(试行)》。
6
残疾标准
《残疾评定标准》(1987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残 疾人抽样调查):即五类残疾分类,视力残疾、 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 疾。
《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1995 年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 法》),即六类残疾标准,视力残疾、听力残 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 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