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教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中关于富贵的观点,理解其含义和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富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以及孟子思想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富贵不能淫的道理,以及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富贵对人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每个章节,分析孟子的观点,阐述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2. 板书内容: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第二章:齐宣王问曰第三章:孟子致为臣富贵不能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

请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富贵不能淫。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富贵现象,学会正确看待和应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的内容,需要深入挖掘孟子对于富贵的定义、富贵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教师应准备充分,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1. 学生能够复述《孟子》中关于富贵的观点,并解释其现代意义。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富贵不能淫》教案范文一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那我们今天就随着孟子的脚步,看看亚圣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二、审题辩题请学生看看标题,重点看“淫”的解释。

点拨学生本文的文体,只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三、了解作者作者孟子的介绍,师可适当补充。

四、读文识字诵读课文,对准字音,把握节奏采取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重点对停顿、重音、语气进行指导。

五、理解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对课文进行疏通文意,个别不理解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六、探求中心(1)从景春的话中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2)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否赞同?原因有哪些?(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5)谈谈自己心中的大丈夫?1、孟子不认同景春的观点,那他的反驳分为哪几个步骤呢?第一段写景春的论述用反问句表述论点,然后概述现象作为论据。

第二段孟子的辩驳,先是反对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从反面论述,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树靶子景春的观点后批男子加冠顺妾妇之道女子出嫁富贵不能淫再立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文二教学目标: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是否男子和大丈夫之间可以划等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心中何谓大丈夫。

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富贵不能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畎亩”“傅说”“胶鬲” 等。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如“诚”“焉”“之” 等,并能准确辨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论点。

(3)通过分析孟子与景春的对话,学生能够体会孟子的说理方法和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孟子对“大丈夫” 的定义,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和高尚品质。

(2)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立志成为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体会孟子的说理方法和论证思路,如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之道” 与“妾妇之道” 的区别,体会孟子对大丈夫品质的深入阐释。

2.引导学生将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句子:“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大丈夫能屈能伸”。

然后提问学生:人们经常说这些话,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或不是,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引导学生思考: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初读课文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1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7-15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导读《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了孟子两章教案,盼望你们能喜爱。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化争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常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解释】广居、正位、大道:朱熹解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第1页/共10页【译文】应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四、讲解本文。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比朗读和解释扫除语音障碍。

(留意:断句、正音)2、参考解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沟通并展现1、小组代表展现。

(形式:以同学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同学作答。

3、同学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详细见ppt)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精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尝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解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用一般话精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精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3页/共10页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识“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富贵不能淫”部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具体包括对孟子言论的解读,探讨富贵对个人品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物质富裕的环境中保持精神纯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中“三章富贵不能淫”的含义,领悟其现实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物质诱惑,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孟子》中“三章富贵不能淫”的含义,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分析文言文,提高解读能力;培养学生抵制物质诱惑,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富贵诱惑案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三章富贵不能淫”的文言文,分析句式、词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6.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就“如何抵制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纯洁”进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2. 主要内容:a. 文言文解读b. 富贵对个人品德的影响c. 抵制物质诱惑,保持精神纯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词语:富贵、淫、品德、精神纯洁。

b. 根据《孟子》的“三章富贵不能淫”,谈谈你对抵制物质诱惑的认识。

c.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三章富贵不能淫”。

2. 答案:a. 富贵:物质财富丰富;淫:沉迷、放纵;品德:道德品质;精神纯洁:心灵纯洁无污染。

b. 抵制物质诱惑,就是要坚定信念,保持精神纯洁,不为物质所动,追求更高尚的品德。

《富贵不能淫》 学历案

《富贵不能淫》 学历案

《富贵不能淫》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2、通过对古代和现代相关事例的分析,深入体会“富贵不能淫”的精神内涵。

3、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德原则,不被富贵所迷惑的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富贵不能淫”的深刻含义,并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中践行“富贵不能淫”的价值观。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如何让学生在面对现实中的诱惑时,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是金钱和物质的诱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与这相关的话题——“富贵不能淫”。

(二)知识讲解1、解释“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

这里的“淫”,指的是过分、放纵。

2、古代事例分析(1)孟子提到的景春眼中的大丈夫是“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但孟子却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只是迎合君主的喜好,没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

(2)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在匈奴被扣押多年,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想让他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守对汉朝的忠诚,不被富贵和权力所动摇。

3、现代事例分析(1)在商业领域,有些企业家在创业成功后,能够保持初心,不被金钱冲昏头脑,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比如_____,在企业取得巨大成功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2)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富贵之后迷失自我。

比如某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在掌握权力和财富后,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小组讨论1、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社会,“富贵不能淫”有哪些具体表现?(2)当我们面对富贵的诱惑时,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023最新-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精选9篇

2023最新-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精选9篇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9篇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重点)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难点)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3、展示活动成果。

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

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

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贵不能淫(一)诗文导入:屏显: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组诗文:﹝高祖﹞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汉·《史记·高祖本纪》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

——唐·钟离权·《赠吕洞宾》“所谓大丈夫,动合惊乾坤。

——唐·皮日休《七爱诗·李太尉(晟)》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唐·任华的《送宗判官归滑台序》大丈夫兮兼文武。

——宋·宋太宗《缘识》大丈夫儿,冰肝玉胆,砺山带河。

——宋·葛长庚《沁园春·大丈夫儿》“尔辈杀吾未晚,大丈夫视死若归,无名而死,然亦可惜。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十有没有发现共同点?对,都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大丈夫如何为?今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到战国中期,看看孟子是如何论述此话题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到129页。

(二)读文通意1.学生朗读课文两遍,读顺文句。

2.学生关注特殊词语,读通语句。

关注虚词:全文仅只有140字,却有13个“之”,请结合文章,说说“之”的用法。

关注通假字:女关注使动用法:淫,屈,移,3.学生齐读全文,读明句读。

关注对话内容,关注语气词,关注整齐句式。

(一)解读“大丈夫”同学们,在学第一章的是,我们借助朱熹的“熟读”和“精思”的方法,读通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老师又再次借助的朱熹的学习方法,大家请看大屏幕: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这次的学习的方法是疑,就如陶渊明所言,疑义相与析,所以,请问同学们,读完此文,你们有什么疑问的吗?而老师有几个疑问:1.全文提到多个人物,你能说说他们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个思想流派?纵横家:纵横学派起源于苏秦取得六国相印的合纵和张仪连六国而事秦的连横。

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

纵横学派的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

他们认为战争会使人类发生大量死亡,而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换成三寸不烂之舌,也一样能取得与战争同样的效果。

口述: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在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籍贯不详,以隐于鬼谷而得名。

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

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

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

景春:刘熙曰:“景春,孟子时人,为纵横之术者。

”阅读推荐:《乱世搅局者:战国纵横家集团的鼎盛时代》2.在本文中,儒家和纵横家开始一场关于“大丈夫”话题的论辩,似乎针锋相对,语气强烈,请看他们的对话: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关注语气词和副词:岂不诚……哉?焉得……乎?未……乎?(1)他们围绕的话题是什么?各自有什么观点?论题:大丈夫纵横家景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儒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如何理解这双方的观点的意思?纵横家: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儒家: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里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3)请你结合公孙衍的故事和张仪的故事,说说孟子认为他们是不是大丈夫?结合作业本128页读故事,辦“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

后来,公孙行到魏国效力。

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了。

因此,公孙行想要联合各请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行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患王的赏识,被封为相。

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

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

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不是“大丈夫”?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小结: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

(4)孟子是如何论述自身的观点?他在讥讽张仪之徒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古道”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从正面赋予了“大丈夫”崇高的品质和社会使命意识。

“居天下之广居”就是有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就是有礼节,“行天下之大道”就是有义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两句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高调宣扬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穷达有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人世后的处事原则。

这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应持有的为人原则。

三者前后一贯,内外相连,修身养气是基础,行为处事是表现,既有个人德行的要求,也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它们共同构成了大丈夫精神培养的整个过程。

在孟子看来,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オ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3.依据孟子的观点,能不能找出古今中外符合孟子观点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贫贱不能移:叔齐和伯夷:两位公子公叔齐和伯夷,因为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们认为周武王违背了文王的规矩,所以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

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在被元兵俘虏后,他宁死也不接受元兵的招降,最终被害。

苏武: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颜真卿:宁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四、提出质疑,升华主题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那么在同学们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丈夫”呢?2.质疑:那么在当今社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现实意义吗?明确: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

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

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

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

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

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再次,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

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

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文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

但无论如何演变,不拘性别,不拘年龄,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五、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2.写一小段关于“大丈夫”的思考(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安居而天下熄威武不能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