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常见凝固结构

古汉语凝固结构,即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

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

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

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

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

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

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十三、“……有……以……”、“……无……以……”“……有……以……”、“……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如:

○1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一般平民互相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有时,动词“有”、“无”的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的形式,可用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

么可拿来”对译。如:

○3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4……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

○5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的。

○6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遇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估计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

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作宾语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的,我也没有听到什么,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的。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如:

○4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现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项羽的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手不被你诛灭的!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立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率领正义之师加上思念家乡的军队去打仗,还有什么人会不被你打败!

应指出的是,“何所……”式中,“何”是谓语,“所……”词组是主语。如“何所不诛”,即为“所不诛(者)何”,意思是“所不诛灭的是什么”,也就是“什么都能诛灭”。可见,“何所……”形式,是谓语提前,有突出谓语的作用。

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这种格式的使用,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1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慎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荀子·劝学》)——所以君子是不急噪、不隐瞒、不盲目,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诗经》说:“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能受天子的赏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庄子·天论》)——《诗经》说:“君子既遵守礼义,而行为无差错,又何必担心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第四讲古汉语的基本句型及其句式 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古汉语的句子类型就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而言,也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古汉语的句子成分也同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但是同中有异,古汉语的某些句式,某些说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了,或者被现代更为明确、严密的表达方式代替了。我们要特别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立足于“同” ,着眼于“异” ,才能事半功倍地掌握文言句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古汉语的四种基本句型及其句式,分别说明如下。 (一)陈述句——所谓“陈述句” ,即告诉别人一件事,表示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断定语气的句型。表示肯定语气的陈述句叫 “肯定判断”(肯定句);表示否定语气的陈述句叫“否定判断”(否定句)。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统称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通过主语+判断词+判断词后面的宾语来表示的,形成“主词?(不)是?宾词”的句式。

但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在文言文中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而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里、这样”等。如“吾父死于是”的“是” ,即指代“捕蛇这个差使”。又如“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所以,善于使人民亲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此句的“是”(这)字后面,用副词“乃” (才是)表示判断,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个“是”字是指示代词。在古汉语中用“者” 、“也”这两个虚词表示肯定判断,最为常见的肯定判断句式有三种:(1)“?者?”。例如:“粟者,民之所种。”(榖米是农民种的。);(2)“??也。”例如:“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国家的根本。);(3)“?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上述的三种判断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 是?”的肯定判断句式。古汉语肯定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语音停顿,不是代词。“也”是语气词,表示一句话的完了。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两种表示肯定判断的特殊句式:一是用“乃” 、“则”、“即”、“皆” 等副词置于名词谓语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应是)公子扶苏。”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就是)退。”// “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 “环滁皆(都是)山也。”二是用“为” (是)作为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例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婴闻之,橘生

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幼学:表示10岁。《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10.中丁:表示青年。(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12.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13.不惑:指4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14.知天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5.耳顺:指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16.花甲:亦指60岁。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从心:亦指70岁。《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太平广记·辛夤逊》:

古汉语常见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背诵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形近字举例

形近字举例 延:诞,蜒 奄:掩,淹,俺, 彦:颜,谚 央:秧,映,殃, 扬,杨,汤,场,肠 羊:详细,样品,洋人,鲜,群 夭:袄,沃,跃,妖, 尧:饶,绕,浇,挠,烧 遥,摇,瑶,谣 舀:稻蹈 也:弛,驰,他,她,施, 业:亚 页:顽,烦,领,顺,须,项颈顾颐颌倾颇以:拟,似, 矣:挨近,埃及,唉声叹气 大:太,犬 义:仪,议 亦:迹,峦,恋,变,弈,奕,蛮 译,择,泽,驿,绎 易:惕,踢,剔,锡,赐 营,莹 永:咏,泳,脉, 甬:通,痛,桶,诵,捅,俑,涌, 用:拥,佣, 尤:忧郁,优秀 由:迪,笛,油,邮,抽,袖,柚,庙 酉:酒,酥,酬,醉,配,酿 又:权,杈, 幼:窈,坳,拗不过 于:宇,吁,迂, 余:涂,途,斜,叙,徐,除 鱼:鳅,鲜,鳍,鲸,鲇 俞:愉,输,愈,榆,喻,偷,瑜 羽:翔,翩,翘,翻,翅,翱 雨:霎,雾,雷,雪,霜,霆,雹 聿:律津

元:远完玩园 员:陨,损 原:愿,源, 援,暖,缓 约:药 月:朋友,膊,脯,育,肓,脊,背 云:芸,动,运,耘 匀:均,钧 赞,替,潜 燥,操,躁,澡,噪,藻, 则:测,侧,铡, 曾:增加,赠送,僧,憎 乍:作,昨,诈,炸, 詹:檐,瞻 斩:渐,崭,暂 展:辗,碾, 占:沾,粘,站,战,黏,帖,贴,玷 章:障,彰,獐子 召:招,照,沼 兆:挑,桃,窕,逃 者:都,煮,暑,署,躇,诸,绪,赌,睹,堵真:慎,填 诊,珍,趁 枕头,热忱,沈阳 争:净,静,挣,铮,睁,琤,狰 正:证,征,歪,焉,惩,症状 之:乏,芝,泛 支:枝,技,歧,鼓,肢,岐山 直:植,值,殖,置, 止:址,趾,耻 只:识,织,职,枳,帜 至:侄,窒,倒,到,致 舟:航天,舰队, 周:凋,调,调(tiáo),绸缎,雕,稠 朱:株,珠, 主:注,往,柱,驻,住, 住:维,推,堆,准稚雅锥雏惟唯雄帷雇椎难售状,壮,妆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一、何为金属键?金属的性能与金属键有何关系? 二、试说明金属结晶时,为什么会产生过冷? 三、结合相关工艺或技术说明快速凝固的组织结构特点。 四、画出铁碳合金相图,并指出有几个基本的相和组织?说明它们的结构和 性能特点。 五、说明珠光体和马氏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特征和性能特点。 六、试分析材料导热机理。金属、陶瓷和玻璃导热机制有何区别?将铬、 银、Ni-Cr合金、石英、铁等物质按热导率大小排序,并说明理由。 七、从结构上解释,为什么含碱土金属的玻璃适用于介电绝缘? 八、列举一些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并说明其优缺点。 九、什么是超疏水、超亲水?超疏水薄膜对结构与表面能有什么要求? 十、导致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的离子结构有什么特征? 答案自测 特别重要的名词解释 原子半径: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只是概率分布不同,因此对原子来说不存在固定的半径。根据原子间作用力的不同,原子半径一般可分为三种:共价半径、金属半径和范德瓦尔斯半径。通常把统和双原子分子中相邻两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即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作该原子的共价半径(r c);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r M);范德瓦尔斯半径(r V)是晶体中靠范德瓦尔斯力吸引的两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如稀有气体。

电负性:Parr等人精确理论定义电负性为化学势的负值,是体系外势场不变的条件下电子的总能量对总电子数的变化率。 相变增韧:相变增韧是由含ZrO2的陶瓷通过应力诱发四方相(t相)向单斜相(m相)转变而引起的韧性增加。当裂纹受到外力作用而扩展时,裂纹尖端形成的较大应力场将会诱发其周围亚稳t-ZrO2向稳定m-ZrO2转变,这种转变为马氏体转变,将产生近4%的体积膨胀和1%-7%的剪切应变,对裂纹周围的基体产生压应力,阻碍裂纹扩展。而且相变过程中也消耗能量,抑制裂纹扩展,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Suzuki气团:晶体中的扩展位错为保持热平衡,其层错区与溶质原子间将产生相互作用,该作用被成为化学交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溶质原子富集于层错区内,造成层错区内的溶质原子浓度与在基体中的浓度存在差别。这种不均匀分布的溶质原子具有阻碍位错运动的作用,也成为Suzuki气团。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材料的凝固及结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第二节金属的结晶和铸锭第三节合金的结晶过程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使学生掌握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授课内容: 一,晶体的结晶 二,非晶体的结晶 重点:晶体结晶时过冷现象及热力学条件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演示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晶体的凝固 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凝固",如果通过凝固能形成晶体结构,则可称为"晶体".凡纯元素(金属或非金属)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的"平衡结晶温度"(即理论结晶温度T0),高于此温度(即实际结晶温度T1)才能进行结晶;两者之差ΔT=T0-T1称为过冷度,处于平衡结晶温度时,液体与晶体同时共存,达到可逆平衡. 为什么纯元素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不变的平衡结晶温度呢?这是因为它们的液体与晶体之间的能量在该温度下能够达到平衡的缘故.这一能量叫做"自由能(F).同一物质的液体与晶体,由于其结构不同,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由能变化是不同的,如图3-1所示. 由此可见,要使液体进行结晶,就必须使其温度低于理论温度,造成液体与晶体间的自由能差:(ΔF=F液-F晶),即具有一定的结晶驱动力才行. 二:非晶体的凝固 若凝固后的物质不是晶体,而是非晶体,那就不能称之为结晶,只能称为凝固.非晶体的凝固与晶体的晶体,都是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但本质上又有区别.非晶体的凝固实质上是靠熔体粘滞系数连续加大完成,即非晶体固态可看作粘滞系数很大的"熔体",需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逐渐完成凝固. 第二节金属的结晶和铸锭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金属的结晶过程 授课内容: 一:金属的结晶过程 二: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1: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2:晶粒大小的控制 三:金属铸锭组织 1:表面细晶粒层 2;柱状晶粒层 3:中心等轴晶 重点:凝固的概念,金属结晶的铸锭. 难点:对结晶热力学条件的理解,金属的铸锭组织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金属的结晶过程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冷却曲线上平台所经历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它是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如图3-3所示.(P38页) 二: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1: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金属结晶后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而晶粒的大小是金属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情况下,晶粒愈细小,金属的强度就愈高,塑性和韧性也愈好.表3-1(P39页)说明晶粒大小对纯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2:晶粒大小的控制 金属结晶后单位体积中晶粒数目Z,取决于结晶时的形核率N(晶核形核数目/S·m㎡)与晶核生长速率G(㎜/s),它们存在着以下的关系:Z∝√N/G,由上可知,当晶粒生长速率G一定时,晶核形核率N愈大,晶粒数目就愈多,反之则愈细. 1):增大过冷度: 金属结晶时的冷却速度愈大,其过冷度便愈大,不同过冷度ΔT对晶核形核率N和生长速率G的影响,如图3-6所示. 2):变质处理: 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变质剂,使金属结晶时的晶核形核率N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语法的要求,但是,无论现代阅读中对于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文言学习中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句子的理解翻译等等,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不需要从语法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其这样,才能从浩瀚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律,真正的学好文言文。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本文的。本资料供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备课参考。 全文的大纲: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三、古书中的用字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六、同义词的辨析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八、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十一、代词 十二、副词 十三、介词和连词 十四、语气词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

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

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思考题 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 二、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纂诂》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 和检索方法。 三、名字解释: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 作业题 一、试将下列旧注音法注音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 生上农去社阴难上 去演切去愿切普班切锄针切 胡郎切都滕切相居切力盐切 二、查检下列汉字在《康熙字典》中所属的部首(以这些字的繁体为 准): 王()兆()丹()中() 及()臾()刍()归() 问()严()亚()鼐() 黌()颖()罪()表() 三、查《辞源》,指出下列词语的出处并加以解释: 1、灭此朝食 2、双豆塞聪 3、匪夷匪惠 4、响遏行云

5、变徵 5、虢公台 7、旧雨 6、祥桑 四、给下面这段短文加上标点: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也 (二)汉字的构造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思考题 一、象形文字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二、什么是六书?其分类细目的名称、次序、含义如何? 三、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什么是文字学部首?什么是检字法部 首? 四、什么是声符?什么是意符?具有怎样关系的声符有互相通用的可 能?具有怎样关系的意符有互相通用的可能? 五、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异体字?什么是繁简字?古今字、异体字、 繁简字的成因如何?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六、汉字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作业题 一、指出下列汉字结构各属六书中的哪一类: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 “……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 2、变化形式: 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 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 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 D.“者”、“也”均不用的: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召公谏厉王止谤》) 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 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

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童”是“同”的假借字。《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现象在古书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先秦古籍,假借字出现的频率很高。以《诗经》中的《卢令》篇为例,这首诗短短六句,二十四字,其中假借字就有六个,占全篇总字数的四分之一。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第五十五章:“蠭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除“蠭”是“蜂”的异体,“赫”是“螫”(shì)的形讹,“据”是“鸷”的音误,“虫”是“虺”的古字外,“疠”、“孟”、“捕”分别是“虿”(chài)、“猛”、“搏”的借字。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望文生义,不仅扞格难通,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曲解前人的原意。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不能理解成蓝溪的水厌恶生疏的人。句中的“厌”是“餍”的假借字,诗说蓝溪的水饱餐活人,即多少人葬身鱼腹之意。《管子?重令》:“犯难离患而不辞死。”句中“离患”与“犯难”并列,“患”与“难”(nàn)同义,“离”与“犯”也应该同义。“犯”的意思是干犯,有触及义,在此句中释为遭遇、遭受,则知“离”是“罹”的假借字,“罹患”也是遭受祸患。如果不懂假借,望文生训,把“离患”解释为脱离祸患,就恰好把意思说反了。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可见在阅读古书时,不可拘泥于字形,而应当按照通假的原理去寻求本字。 按照习惯说法,通假字分为“本无其字”的通假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大类,这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划分的。象《战国策?秦策二》“往而不能反”的“反”字,本义是反覆、翻转(《说文:“反,覆也。”),去而复回是其引申义,这个意义后来才加意符“辵”(chuò,乍行乍止)写作“返”,这是后起字。严格地说,这类字属于古今字的范畴,说成“本无其字”的通假是不够科学的。“本有其字”的通假,指的是本字和借字当时都已存在,不用本字而用借字。通假字实际包含的对象应是这后一类的字。当然,有些通假字也是先借后造,但与古今字是根本不同的(说在后文)。 从音韵学的角度划分,通假字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声韵皆同(声调不计)。《墨子?尚贤中》:“蚤朝晏退。”蚤通早。蚤与早同为精纽、幽韵。《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漆身为厉。”厉通癞。厉与癞同为来纽、月韵。这种类型叫做同音通假。 (二)声同韵近。《论语?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通无。这两个字上古同为明纽。亡,阳韵;无,鱼韵。阳鱼二韵对转。《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胡通何。胡与何同为匣纽。胡,鱼韵;何,歌韵。鱼歌二韵通转。这种类型叫做双声通假。 (三)韵同声近。《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作通斮(zhuó,削。按《尔雅?释器》作“鱼曰斮之”,郭璞注:“谓削鳞也。”)。作与斮同属铎韵。作,从纽;斮,庄纽。从庄准旁纽。《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信通伸。信与伸同为真韵。信,心纽;伸,审纽。心审邻纽。这种类型叫做迭韵通假。 (四)声韵皆近。《诗?大雅?荡》:“侯作侯祝。”作通诅(诅咒);作,从纽、铎韵;诅,庄纽、鱼韵。从庄准旁纽,铎鱼二韵对转。《老子》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兑通穴(从俞樾说)。兑,定纽、月韵。穴,匣纽、质韵。定匣邻纽,月质二韵旁转。这类声与韵都相近的通假,权且称之为音近通假。有人说“声韵连转”,揆其“连转”之意,盖谓辗转相通。甲字与乙字通,乙字与丙字通,甲字也可与丙字通。或者先双声转而后迭韵转,或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③栗者,民之所种。(……者,……) ④虢,虞之表也。(……,……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 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 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的形式及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