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比热容》

合集下载

比热容 物理九年级

比热容     物理九年级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将质量为4kg的水从 20℃加热到70℃需要吸收 8.4×105 J热量。如果将水倒 掉一半,它的比热容将为 4.2×103 J/(kg·℃) 。
学以致用 3、4 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
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
c
Q m(t2 t1)
Q:吸收的热量
m:物体质量 t1:物体初温度 t2:物体末温度
Q吸
cm( t2
t1) , Q 放
cm ( t1
t

2
例题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m=2kg, t1=20℃,t2=100℃。
求:Q吸。
甲、乙两块金属质量之比是5:3,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 升高温度之比是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是 3:1 。
想一想
同一时刻,为什么沙子 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 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 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 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 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目标与任务
1.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能够利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会进行简单的吸热计算。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 度吸热(或放热)很多,用水做冷却剂或取暖效果好。
思考 如图,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
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 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比热容》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涉及到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a、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c、能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b、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等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吸放热的计算。

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生活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也较多,是中考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破重点的思路: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从中体会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为建立比热容概念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分析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突破难点的思路: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概念中涉及质量、温度的变化和热量三种概念间的关系,比较难理解,所以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是本节难点。

为突破难点,让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解释其含义,知道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及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实验法、推理归纳法学法: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采用五步探究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利用推理归纳法逐步入深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和计算热量的方法。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的比热容》课件-新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质的比热容》课件-新版
解: 钢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Q放 = cm(t0-t1) =0.46×103 J/(kg·℃)×0.25 kg×(560 ℃-20 ℃) =6.21×104 J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4.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铁 <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
关于比热容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 性之一.
2、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 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 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
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一、比热容
关于比热容,下面几种认识对不对? A.1 kg沙石,温度升高1 ℃,大概要吸收920 J的热量 B.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C.同一种物质,比热容是相同的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 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 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用符号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 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
3、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仅与物质的 种类和状态有关。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三、物质的比热容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来自大自然的疑问
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 样。白天,海水凉,沙滩烫脚。傍晚,沙滩凉 了下来,海水却还暖暖的,这是为什么呢?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新知探究 本课小结 随堂练习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比热容》教案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1.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学生答…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学生答…3.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学生答…(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师:物理方法:控制变量法师: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不同,如何判断水吸收的热量多少呢?生:……师:通过加热时间来判断吸收的热量多少的。

学生讨论:并尝试总结结论结论: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Q)与水的质量(m)有关,与水升高的温度(Δt)有关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的温度变化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且在水的温度变化一定时,如果水的质量越多,水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1.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本领的大小。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比热容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比热容9篇比热容 1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实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察实验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比热容 2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水的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 也越大.
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质的质量 升高的温度多少 物质的种类
设计实验
一、如何使水和煤油温度升高?
二、研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所要控制的
因素:
• 质量相同
• 加热的热源要相同
• 加热的时间相同
信息快递
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 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表示:一kg水温度升高一℃吸收的热量是四.二×一 0三J
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物质不变,比热容不变;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 不同. 四.比热容的实质 [一]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二]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比热容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分析比热表,可以找出哪些规律 ? J/[kg·℃]
少热量?
C水=四.二×一0三J /[kg·℃]
一kg 一℃ 五kg 一℃
五kg 一0℃
四.二×一0三J 四.二×一0三J × 五 四.二×一0三J × 一0×五
三、热量的计算
体一吸.根收据或物放质出比的热热容量的为末定温义可计算出初该温物 Q=Cm△t Q吸=Cm[t-t.]
Q放=Cm[t.-t]
三、你打算用哪种方法验证猜想?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
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 我们就
较温度的变化.
选你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 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 热量的多少].
两种方法在实验效果上是一致的.
实验探究: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 它们升高温度的多少.
少的内能?
已知:m=五00g=0.五kg,t一=六0 ℃,t二=二0 ℃ 求:Q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比热容》
进一步思考
如果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 的热量是否也相同?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 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 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1、如何使物质的温度升高? 2、如果改变加热方式会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信息快递
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 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如何比较两种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方法一:保持质量相同,在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相同的 情况下,观察物体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方法二:保持质量相同,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观察所需 要的时间(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4、主要仪器:
相同的热源、天平、温度计、秒表
质量相同,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谁升温更快? 质量相同,要升高相同的温度,谁需要的时间更长?
1、什么是比热容
经过科学测定,发现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 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用物 理量比热容来表示.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 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
号是 J / (kg · ℃) .
答:这个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6.21×104 J的热量.
2.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铁 < 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吸 收的热量【 B 】 A.铁块和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B.铝块比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C.铁块比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Q
3.由c= mt ,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
比热容
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却非常凉爽; 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而海水却仍然 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 度不一样?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3 比热容

例题
一个质量为250 g的钢件,加热到560 ℃,然后在空气中自然 冷却,室温为20 ℃,这个钢件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 钢的比热容为0.46×103 J/(kg·℃)
解: Q放 = cm(t0-t1)
=0.46×103 J/(kg·℃)×0.25 kg×(560 ℃-20 ℃) =6.21×104 J
比较不同物 质吸热情况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 温度,吸收热量不同。
比 热 容
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 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乘积之比
单位
物理意义
比热容的应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3节
第十三章 内能
比热容
第2课时
回顾与复习
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__单__位___质__量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所__吸__收__(_放__出___)_的热量。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吸收(或 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质__量____、自___身__性__质__(_比__热___容__)_、 ___升__高__(_降__低__)_的__温__度____三个因素有关系。 2.比热容的单位是___J_/_(_k_g_·_℃__)___。
注意:“升高”“升高 了”指的是Δt,升高到 指的是t。(加热、降低 等字眼等同上述意思)
例题
要把2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已知:c=4.2×103J/(kg·℃),m=2kg, t1=20℃,t2=100℃。 求:Q吸
解:Q吸=cm(t2-t1) =4.2×103J/(kg·℃)×2kg×(100℃-20℃) =6.72×105J。
(1)取一定质量的水和食用油装入两容器 中,安装好实验器材。 (2)记录液体加热前的温度。 (3)给电加热器通电,记录油和水分别升 高相同的温度,所用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上册《比热容》

[ 作者:物理组 转贴自:原创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6-11-22 文
章录入:理化生组 ]<

比热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了解比热容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2、能通过简单的计算总结出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类比密度理解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会
用数据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相互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以及勇于创新精神。
2、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讨论归纳法、综合概括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两个酒精灯、两个金属盘、两支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秒表、水、干砂子等。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夏季,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休息。白天,海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夜晚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
夏天,温度变化较大,白天气温可达60℃,夜晚则能降到10℃左右。海边与沙漠的气候为什么会这么不
同?
让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观点,由此引入课题。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大家息息相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解疑导拨,探究新知
活动一:想想议议
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系吗?请用生活中观察到的
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
说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物理有用、有趣,学好物
理并不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例如水,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对于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
多呢?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
可能与它的质量、变化温度有关,还可能与它本身的属性有关。
用什么方法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二:设计实验
如何来设计实验呢?选用什么器材?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选择水和干砂子作为研究对象,一是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二是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加热时间,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说明:由验证性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分析问题的能
力。
2、实验器材
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干砂子?是不是还需要其他器材?
怎样确定水和干砂子是否吸收了相等的热量?
怎样观察它们温度升高多少?
怎样减少热量损失?
学生讨论补充得出:
相同质量的水和干砂子用天平称量,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盛水或砂子用的金属
盘,秒表等
说明: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选取实验器材,提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活动三: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此过程中,学生按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进行总结。
实验记录(小组展示实验记录)
表一 质量相同、加热的时间相同时:
表二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说明: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加,培养了学生合作精
神,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利用实验验证结论,也强化理解所学物理知识。
活动四:分析归纳,引深探究
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质量相同的水和干砂子吸收相等的热量,
水的温度升高的小。
进一步总结得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板书)
说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用"比热容"(板书)来表示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
类比密度:
把"相等质量"取为"单位质量","升高相同温度"取为"升高1℃"。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板书)
比热容的单位:J/(Kg*℃)
C水=4.2×103 J/(Kg*℃) ,它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
×103 J
说明:类比密度,加深对比热容概念、单位、物理意义的理解,同时可让学生意识到比热容同密度
一样属于物质的一种属性。
活动五:比比赛赛
1、从教材给出的比热容表能获取哪些信息?
通过学生交流补充得出:
(1)C砂石 =0.92×103 J/(Kg*℃) ,它表示:1千克砂石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
热量是0.92×103J。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3)水和冰属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但在不
同的状态下,比热容是不同的。
(4)水的比热容最大。
说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获
取信息的能力。
2、热量计算
1Kg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Kg水温度升高(降低)10℃时,需吸收(放出)多少热量?
10Kg水温度从10℃升高到100℃(100℃降低到10℃)时, 需吸收(放出)多少热量?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o 和t分别是加热前
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
= 。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会有什么不同?
说明: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思维拓展
1、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节课开始的问题(师生共同参与)
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砂石大得多,它的这一特性对气侯有很大影响。如果相同质量的水和泥土、砂
石都升高1℃,水需要的热量相当于泥土、砂石的4-5倍。因此,在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
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
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2、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
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说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物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兴趣。
(四)激励评价,课后延伸
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间中取暖。用水做输
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加热或散热的情况?
说明: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训练能力。
三、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结果---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接
受的知识越多越好,较少顾及求知探理过程中的体验和情感。重认识结果,轻探究过程是当今初中物理
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本节课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实验现象为基础、思考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从
"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
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
力和思维能力。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稍显弱势,这说明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联
系起来;同时也显示出同学之间的协作与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小组的成员共享。如果
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