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工》学案

合集下载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学法引导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内容
更新、补
充、删节
作者王家新的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
《语文》教师用书
其他书籍及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课后体会
教 与 学 互 动 设 计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Nhomakorabea叫学生谈谈自己对采石工这份职业的看法。PPT显示采石工的图片,叫学生去解读去了解采石工所处的工作环境,体会他们身上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篇目王家新《采石工》
这首诗一开始就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一束“金黄的稻束”上。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由此,诗人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而这是赋予生命的母亲、产后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的母亲。因为这种联想,一种诗的情感被进一步调动起来,“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以动情的笔触和见证人的眼光赋予这种疲劳以美丽的性质。接着,诗人展开对收获后黄昏景色的刻画:“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正是在这万物包裹,大地无比宁静、饱满、透明的境界里,诗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昏田野上那站着的金黄的稻束:“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无论是英雄的雕像、伟人的雕像,在此刻,都没有这样一种“雕像”更宁静沉默。它们静默,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这是一种动人的肯定和赞颂,而又不流于空泛。接下来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联想,转向对表现对象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稻束的“疲倦”被升华了,它的含义不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诗人故意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展开更广远的想象。正是在这“弱者的伟大”中,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些诗句变得玄密起来,你可以添进一切思想,也可以只欣赏这种抽象的神秘感。诗人告诉我们的是,这决不是一种虚空,决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怀,它伟大、恒久、庄重,它超越时空,我们会体会到一种类似宗教感的东西在冉冉升起。至此,那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的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

采石工

采石工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这首诗通过对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
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 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诗 中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 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课文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塑造了 劳动者的群体形象。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作者如何表现采石工的形象的? •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 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作者如何表现采石工的形象的? •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 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 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 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场面,他们“搓了搓手 掌”便“弯下腰来”。一“搓”一“弯”,用形 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用震 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 地写出采石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
• 诗歌中贯穿作者对采石工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 • 本诗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作者介绍
抒情脉络
赏析品味
总结全诗
艺术特色
• 如何理解“纪念碑”的含义?
• 诗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 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

采石工

采石工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4.请理解“纪念碑”的含义
(1)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 石头成了纪念碑。 (2)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 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 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 座纪念碑。

诗歌解读
5.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王家新,诗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 北,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文革” 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师、 编辑等职,1992—1994年间在英国等国旅居, 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 大学文学院教授。
诗集:《楼梯》《纪念》、《游动悬 崖》、《王家新的诗》等。
诗论随笔:《人与世界的相遇》、《夜 莺在它自己的时代》等。
2.诵读第2、3节,思考:采石工劳动 场面是怎样的?
采石工
搓手掌 弯下腰
推进
汗流浃背、大汗淋漓、热火朝天
诗歌解读
3.请总结采石工的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 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 拔精神的劳动形象。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1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课件1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等。
教学过程:以读悟情
教学过程:把握节奏
教学过程:朗读诗歌,概括环境
这是矿脉的断裂处
矿脉的断裂处
当岁月
裸出的岩石
向大地裸出一层层岩石
山连山的沉默
他们便走来了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
是一群追踪着石头的人
宏阔、艰险 恶劣
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沉默
教学过程:烘云托月,形象初现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 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象和精 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 碑。
课堂小结
《采石工》通过对(
采石工劳动环

)和( 劳动场面
)的
描写,赞扬了( 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
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
)的硬汉
精神,在宏阔的境界中,充满了对这一劳
动群体的( 崇敬 )和( 赞美 ),
感谢您的莅临指导!
采石工
----王家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意。
难点
教学过程:作者简介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 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 《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 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 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 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 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ppt课件1

苏教版中职语文(单招)第三册第3课《采石工》ppt课件1
写环境艰险、恶劣有何作用呢?
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朗读诗歌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期待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搓了搓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弯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触摸到/一个最坚硬的现实
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 山岩痛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 正不情愿地从固结中显现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0
thank
you!
2019/7/3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1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正确答案:D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采石工2015、5 (2)

采石工2015、5 (2)

《采石工》【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感受采石工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和精神,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3.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宏阔的意境。

4.学习作品塑造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1.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2.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义。

授课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诗歌,通过自己的语言描摩、丰富采石工的形象。

2.分析采石工的劳动环境、劳动场面,感悟诗歌的主旨,理解采石工的形象及塑造形象的手法。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矿脉.()裸.出()搓.手掌()锤.声( )凿.子()红褐.色()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矿脉:裸出:固结:纪念碑:3.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中国现代诗人。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2)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手掌/便在山的前面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3)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一寸一寸地/山岩成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正地从固结中显现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1.把握结构: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2.阅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⑤“山岩痛成了红褐色”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作者对采石工持何种感情?4.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中“纪念碑”的含义。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采石工教案教学设计
1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
教案
章节
课题
第四课采石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教具学具
电教设施
教科书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
教学点
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能力
培养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德育
渗透点
品读诗歌,学习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感悟诗歌的主旨。
难点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二、朗诵课文(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三、诗歌赏析
【启导】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采石工

采石工

曲》
等。
初读诗歌,把握结构
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一(1)采石环境 二(2-3)采石场面 三(4)采石精神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 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 写的作用是什么?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塑造的 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 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 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 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 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 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C.这篇作品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读 后令人感奋和沉思。
D.结尾部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纪念 碑”蕴含了深刻的文综合拓展教程》 本课练习。
坚韧和顽强
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与困难 苦斗,不畏艰难,具有坚韧不拔精 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充满的崇敬和 赞美之情。
三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 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 念碑”中的 “纪念碑”?
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本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采石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便 “弯下腰来”,形象地绘出了采石工熟能生巧的 画面。 B.这首诗是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塑 造了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C.本诗充满了对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 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 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D.这首诗通过采石工人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 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困难, 坚忍不拔的硬汉形象。
课堂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石工》教学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授课课型: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性。

2再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3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关键词句。

2再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诵读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反思】
【课前检测】
一、填空。

1 这是矿脉的当岁月
向大地一层层岩石他们便走来了
2 他们是一群采石工是一群着石头的人
在他们面前,是山连山的
3 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
4 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了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5 于是,锤声震响了凿子在地推进山岩了红褐色而未来的形体
正地从固结中
6 这就是采石工这就是专门与石头的人当他们再一次下腰去我想起了
那些的纪念碑
二、本诗节选自。

作者是,湖北均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作品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
四、作家作品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

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五、新课学习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与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1 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塑造的采石工这一劳动群体形象。

①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劳动环境,那是“矿脉的断裂处”裸出的“一层层岩石”,是“山连山的沉默”,是“坚硬的”岩石,弘阔、艰险、恶劣和寂寞的环境,反衬出采石工坚韧而伟大的形象。

②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明确:诗歌描写了采石工的场面,他们“搓了搓手掌”便“弯下腰来”。

③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怎样的画面?明确:一“搓”一“弯”,用形象化的动作,绘出采石工不畏艰难的画面。

④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他们怎样的品质?
明确:用震响的“锤声”,“一寸一寸”推进的凿子,形象地写出采石工的艰难,刻画出采石工的坚韧和顽强。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的群体形象。

采石工是一个的劳动群体形象。

明确:采石工是一个与寂寞苦斗,与困难苦斗,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

3 再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采石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 三读诗歌,感悟诗歌的主旨
课文最后一节书写作者的所感。

①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明确:句中的“纪念碑”具有双重含义。

表层含义:指采石工开采的石头成了纪念碑。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指采石工那坚韧不拔、与困难苦斗的形
象和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一座纪念碑。

②体会一“弯”一“起”动作的意义。

明确:一“弯”一“起”,两个相反的动作,对比强烈,造意奇特,“弯”是“起”之因,“起”是“弯”之果,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劳动群体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崇敬和赞美。

总结:诗歌的主旨
六、课堂总结
1 课文塑造了劳动者的群体形象:通过劳动环境、劳动场面的描写。

2 诗歌的情感:崇敬与赞美
3艺术特点:境界阔大、意象鲜明、用语奇特。

七、课堂探究
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的“风暴”是否可改成“风景”?
八、课堂巩固
九、布置作业
【教学巩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矿脉()裸出()追踪()
搓了搓()锤声()红褐色()
二、填空
1而他们不是看风暴的人他们了手掌
便在山的面前下腰来犹如做梦似的
他们开始到一个最的现实
2这就是采石工这就是专门与石头的人
当他们再一次下腰去我想起了
那些的纪念碑
3 这首诗通过采石工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和的深刻思考。

三、简答题
1采石工的劳动环境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采石工的劳动场面又是怎样的?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采石工是一个怎样的劳动群体形象?
4如何理解诗句“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来/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中的“纪念碑”?
【课后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