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学案

合集下载

推荐学习K12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1讲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

推荐学习K12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1讲 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

第1讲力与物体的平衡网络构建备考策略1.平衡中的“三看”与“三想”(1)看到“缓慢”,想到“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看到“轻绳、轻环”,想到“绳、环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3)看到“光滑”,想到“摩擦力为零”。

2.“三点”注意(1)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必然的联系。

(3)安培力F的方向既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又与电流方向垂直,即F跟B、I所在的平面垂直,但B与I的方向不一定垂直。

力学中的平衡问题运动物体的平衡问题【典例1】 (2017·全国卷Ⅱ,16)如图1所示,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图1A.2- 3B.36C.33D.32解析 当F 水平时,根据平衡条件得F =μmg ;当保持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时,由平衡条件得F cos 60°=μ(mg -F sin 60°),联立解得μ=33,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典例2】 (2016·全国卷Ⅱ,14)质量为m 的物体用轻绳AB 悬挂于天花板上。

用水平向左的力F 缓慢拉动绳的中点O ,如图2所示。

用T 表示绳OA 段拉力的大小,在O 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 )图2A.F 逐渐变大,T 逐渐变大B.F 逐渐变大,T 逐渐变小C.F 逐渐变小,T 逐渐变大D.F 逐渐变小,T 逐渐变小解析 对O 点受力分析如图所示,F 与T 的变化情况如图,由图可知在O 点向左移动的过程中,F 逐渐变大,T 逐渐变大,故选项A 正确。

答案 A整体法、隔离法在平衡中的应用【典例3】 如图3所示,A 、B 、C 三个完全相同的下水道水泥管道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假设每个管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A 对B 的弹力大小为33mg B.地面对B 、C 均没有摩擦力作用 C.地面对B 的支持力大小为32mg D.地面对B 的摩擦力大小为36mg 解析 选择A 、B 、C 为研究对象,可得其截面图如图甲所示,对A 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题意知,F BA =F CA ,2F BA cos 30°=mg ,则A 对B 的弹力F AB =F BA =33mg ,选项A 正确;对B 受力分析如图丙所示,由于A 对B 有斜向左下的弹力,则地面对B 有摩擦力作用,同理,地面对C 也有摩擦力作用,选项B 错误;由平衡条件可得mg +F AB cos 30°=F N B ,F AB sin 30°=F f ,联立解得F N B =32mg ,F f =36mg ,即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

2019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力与直线运动

2019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力与直线运动

2019高三物理二轮练习教学案力与直线运动知识点能力点回顾复习策略:直线运动有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分段的变速运动,有先加速后减速,或先加速后匀速,或先减速后匀速的直线运动,这些运动形式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力、电部分经常出现,熟记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是前提。

对于分段的变速运动,在电场中经常出现,这是因为电场的方向反向后,其中带电物体的加速度反向,出现周期性的、来回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高中的难点。

相对运动是运动学中的难点,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追及、相遇或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类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由于理综试卷中物理部分需要考查的物理以增加考查的知识面。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概念,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现象,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并能在惯性参考系中,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解决“运动和力”的两类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理解物体间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区分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会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学习牛顿定律,掌握解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结体问题。

恰当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物体受多力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知识要求:1. 力和直线运动的关系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共线时,物体将做直线运动。

(1)若F合=0,v0≠0,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若F合恒定且不为零,且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若F合恒定且不为零,且与v0反向时,物体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4)若F合不恒定,物体做变加速或变减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式中m为受力物体的质量,恒定不变,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a为物体的加速度。

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学案

2019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学案

.
解析 (1) 甲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为 a1= 0.4 g=4 m/s 2
v0 甲车停下来所需时间 t 1= a1=2.5 s
v20 甲车滑行距离 s= 2a1= 12.5 m
由于 12.5 m<15 m ,所以甲车能避免闯红灯
(2) 设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距离
s0,在乙车刹车 t 2 时刻两车速度相等,则
sB. 由运动学公式有
联立①②式并利用题给数据得
v′ B= 3.0 m/s ③
(2) 设 A 车的质量为 mA,碰后加速度大小为 a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μmAg= mAaA④
设碰撞后瞬间 A 车速度的大小为 v′A,碰撞后滑行的距离为 v′ 2A= 2aAsA⑤
sA,由运动学公式有
设碰撞前的瞬间 A 车速度的大小为 vA. 两车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有
有: 乙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a2= 0.5 g= 5 m/s 2
由 v1= v2 得 v0- a1( t 2+ t 0) = v0- a2t 2,解得 t 2= 2.0 s
此过程中乙的位移:
x
乙=
v0t
0+ v0t
1 2 - 2 a2 t
2
2= 15
m
甲的位移:
x
甲= v0(
t
0+ t
2)
1 - 2a1(
速度为:
v1 =

15m 4s

9m =-
6
m/s ,前
4
s
乙的平均速度为:
v2=
- 15m - 4s
7m =- 2 m/s ,
故前 4 s 内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平均速度的 3 倍,故 B 错误; t =0 时刻,甲的位移为 9 m,

2018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2讲 力和直线运动教案

2018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力与运动 第2讲 力和直线运动教案

平均速度法→ v =v0+2 v
常用方法
1Δx=aT2
推论法2v2t = v

比例法

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
逆向思维法→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解题思路: 分析两物体 画运动示意图 找两物体 列位移 运动过程 → 或v-t图象 → 位移关系 → 方程 (2)解题技巧: 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 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 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停止运动, 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
1. (2017·全国卷Ⅱ)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 距s0和s1(s1<s0)处分别放置一个挡板和一面小旗,如图所示.训练时,让运动员和冰 球都位于起跑线上,教练员将冰球以初速度v0击出,使冰球在冰面上沿垂直于起跑 线的方向滑向挡板;冰球被击出的同时,运动员垂直于起跑线从静止出发滑向小
③滑块模型问题
[例](2017·全国卷Ⅰ,25题)
审题 要点
解题 模板
①要抓住“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 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如“刚 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 ③要抓住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过程,审清受力情况 受力情况 力的合成和分解 求合外力 F合=ma 求加速度 运动学公式
(3)选小汽车为研究对象,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a2,解 得 a2=10 m/s2,
刹车时间为 t=0--av23=0--1300 s=3 s. 选司机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2-m2g2=ma2, 解得紧急制动时汽车对司机的作用力大小 F′=700 2 N, 汽车紧急制动过程对司机的冲量大小 I= F′t=2 100 2 N·s. 答案 (1)4.5 s 165 m (2)31.25 s (3)2 100 2 N·s

牛顿定律的应用(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二轮复习---冯不定项

牛顿定律的应用(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二轮复习---冯不定项

• (1)求B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2)现对A施加沿斜面向下的拉力F,使A以 加速度a=0. 6m/s2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从M到N的过程中,B的电势能增加了 △Ep=0.06J。已知DN沿竖直方向,B与水 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求A到达N点时 拉力F的瞬时功率。
三、热点题型解析
• 例1 某物体质量为1 kg,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粗 糙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物体所受的拉力总是大于它所受的摩擦力 B.物体在第3 s内所受的拉力大于1 N C.在0~3 s内,物体所受的 • 拉力方向始终与摩擦力方向相反 D.物体在第2 s内所受的拉力为零
• 做后反思:
平板车类问题中,滑动摩 擦力的分析方法与传送带类似,但这类问 题比传送带类问题更复杂,因为平板车往 往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也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处理此类双体匀变速运动问题要注意从速 度、位移、时间等角度,寻找它们之间的 联系.要使滑块不从车的末端掉下来的临 界条件是滑块到达小车末端时的速度与小 车的速度恰好相等.
题型5 牛顿定律的综合问题
• 例5. (2013· 安徽· 14)如图3所示,细线的一端系 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 斜面体顶端,细线与斜面平行.在斜面体以加速 度a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 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拉力T和斜面的 支持力F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g) • A、T=m(gsin θ+acos θ) • FN=m(gcos θ-asin θ) • B.T=m(gcos θ+asin θ) • FN =m(gsin θ-acos θ) • C、T=m(acos θ-gsin θ) • FN =m(gcos θ+asin θ) • D.T=m(asin θ-gcos θ) • FN =m(gsin θ+acos θ)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第二轮复习方案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第二轮复习方案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第二轮复习方案在高三第一轮的复习中,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何才能在二轮复习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效益?整理了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方法一乐观调整心态,增强应试心理素质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而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是高考成功的软件。

形象地说,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作用越是突出。

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能力的发挥,心态好就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心态差就可能失常发挥。

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出色,可是一到正式考试就不行,问题就出在心理素质上。

一些考生由于不相信自己的实力,首先在心理上打垮了自己,因而发慌心虚、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答不上来。

考生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做最坏结果的打算,然后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想问题反而能够使心情平静下来,并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另外,在复习的后期阶段,尤其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地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它们,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

对于偶然的失误,应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下一步的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在后面的几个月时间里老师和家长应该做到多多鼓舞学生,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学生遇到问题时也要及时地找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

二知识体系的细化把贯穿高中物理的主干内容的知识结构、前后关联起来。

物理学科的知识构建重点放在课本定义、公式推导、讨论现象上。

如牛顿第一定律讨论的是惯性定律,阐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所讨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而动量定理所讨论的是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规律。

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要完成这四项工作:①基本规律和公式;②容易忘记的内容;③解题方法与技巧;④常常出错的问题。

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解题过程应该是: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想象情景,建立模型;③分析过程,画示意图,找到特征;④寻找规律,列出方程;⑤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板块一专题突破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2021学年)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板块一专题突破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2021学年)

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板块一专题突破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板块一专题突破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板块一专题突破复习专题一力与运动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知识建构][高考调研]1.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且往往要结合图象进行分析.今年运动学图象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在三套试卷的选择题中均未出现,而是在2017年全国卷Ⅱ中第24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了考查,难度不大.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仍然沿袭了往年的考查特点,主要渗透在力学(如全国卷Ⅲ第25题板块模型)或电学计算题(如全国卷Ⅰ第25题复合场)中进行考查.虽说复杂的追及相遇问题、弹簧问题、传送带问题在2017年全国卷中没有涉及,但根据往年的考查情况,它们仍是复习的重难点.3。

常用的思想方法:①逆向思维法;②图象法;③相对运动法;④平均速度法;⑤比值法;⑥分解加速度法;⑦极限法. (2)(3)(4)现象超重失重完全失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的状态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或加速度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或加速度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g分量分量考向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应用[归纳提炼]1.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求解思路2.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技巧(1)基本公式法:v=v0+at,x=v0t+\f(1,2)at2,v2-v错误!=2ax。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2

2020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力与运动第2讲力与直线运动教案2

力与直线运动[高考统计·定方向] (教师授课资源)考点考向五年考情汇总考向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2017·全国卷Ⅱ T 242018·全国卷ⅠT 142016·全国卷ⅢT 16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考向2.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及比例关系的应用2019·全国卷ⅠT 18考向1.图象的选取与转换2.运动图象问题考向2.图象信息的应用2018·全国卷Ⅲ T 182018·全国卷Ⅱ T 192016·全国卷Ⅰ T 21考向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2019·全国卷Ⅲ T 202016·全国卷Ⅱ T 192018·全国卷Ⅱ T 242015·全国卷Ⅰ T 20考向2.瞬时性问题2018·全国卷Ⅰ T 15考向3.连接体问题2015·全国卷Ⅱ T 20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考向4.临界和极值问题 2017·全国卷Ⅱ T 25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5年4考)❶近几年高考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重在基本规律的应用,命题背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❷在2020年的备考中要加强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题目的训练。

1.(2018·全国卷Ⅰ·T 14)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A .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B .与它的位移成正比C .与它的速度成正比D .与它的动量成正比B [列车启动的过程中加速度恒定,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可知v =at ,且列车的动能为E k =mv 2,由以上整理得E k =ma 2t 2,动能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动能与速1212度的平方成正比,A 、C 错误;将x =at 2代入上式得E k =max ,则列车的动能与位移成正比,12B 正确;由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式E k =可知,列车的动能与动量的平方成正比,D 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年级
物理学案
使用日期:2020年2月11 日编号:1
知识点一| 牛顿第二定律、单位制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多选)(2019·浙江模拟)建筑工人常常徒手抛砖块,当砖块上升到最高点时,被楼上的师傅接住用以砌墙,若某次以10 m/s的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砖块,楼上的师傅没有接住,g取10 m/s2,空气阻力可以忽略,则()
A.砖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0 m
B.经2 s砖块回到抛出点
C.砖块回到抛出点前0.5 s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为3.75 m
D.被抛出后上升过程中,砖块做变减速直线运动
【题组突破】
角度1解决直线运动方法的灵活运用
1.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2由静止加速到2 m/s,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关卡2 B.关卡3
C.关卡4 D.关卡5
角度2追及、相遇问题
2.[一题多解]在水平轨道上有两列火车A和B相距x,A车在后面做初速度为v0、加速度大小为2a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B车同时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动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A车的初速度v0满足什么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019·高考全国卷Ⅱ)一质量为m=2 000 kg的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忽然发现前方100 m处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可简化为图(a)中的图线.图(a)中,0~t1时间段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采取措施的反应时间(这段时间内汽车所受阻力已忽略,汽车仍保持匀速行驶),t1=0.8 s;t1~t2时间段为刹车系统的启动时间,t2=1.3 s;从t2时刻开始汽车的刹车系统稳定工作,直至汽车停止.已知从t2时刻开始,汽车第1 s内的位移为24 m,第4 s内的位移为1 m.
(1)在图(b)中定性画出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后汽车运动的v-t图线;
(2)求t2时刻汽车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3)求刹车前汽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大小及t1~t2时间内汽车克服阻力做的功;从司机发现警示牌到汽车停止,汽车行驶的距离约为多少(以t1~t2时间段始末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替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题组突破】
角度1超重、失重现象分析1.如图甲所示,升降机内固定着一个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斜面底端安装一个能显示弹簧作用力的传感器,以弹簧受压时传感器示数为正,传感器通过一根轻弹簧连接着一个质量为2m的金属球.运动中的升降机突然停止,以停止运动为计时起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传感器上显示的弹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且金属球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升降机在停止运动前是向上运动的
B.0~t1时间段内金属球做减速运动
C.t1~t2时间段内金属球处于超重状态
D.t2和t4两时刻金属球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大小均相同
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细绳相连,小球A与一个轻弹簧相连,弹簧另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小球用一根细线连在天花板上,开始时,两小球都静止不动,这时细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θ=45°,弹簧水平,重力加速度为g,现突然把细线剪断.在剪断线的瞬间,小球A的加速度大小是()
专题一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
A.22g B.5g
C.2g D.2g
角度3多过程动力学问题
3.(2019·淄博段考)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0.5 kg、0.2 kg的弹性小球A、B穿过一绕过定滑轮的轻绳,
绳子末端与地面距离为0.8 m,小球距离绳子末端6.5 m,小球A、B与轻绳间的滑动摩擦力都为自身重
力的
1
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由静止同时释放A、B两个小球,不计绳子质
量,忽略与定滑轮相关的摩擦力,g=10 m/s2.
(1)求释放A、B两个小球后,A、B各自加速度大小;
(2)小球B从开始释放经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动力学的运动图象问题
(多选)(2018·高考全国卷Ⅲ)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题组突破】
角度1动力学中的速度图象1.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
落,经过一段时间分别与水平地面发生碰撞(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后反弹,碰撞前
后瞬间速度大小不变,其中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
正比.下列分别用虚线和实线描述的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角度2动力学中的加速度图象
2.(多选)(2019·潍坊模拟)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v0=3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t=0时刻,驾驶员
采取某种措施,汽车运动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以初速度方向为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6 s时车速为5 m/s
B.t=3 s时车速为零
C.前9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
D.前6 s内车的位移为90 m
角度3动力学中的位移图象
3.(多选)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x-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直线b与曲线a相切于
点(4,-15).已知甲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4 s内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B.前4 s内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平均速度的
15
7倍
C.t=0时刻,甲的速度大小为9 m/s
D.甲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连接体问题
角度1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1.(多选)(2019·湖北黄冈中学二模)如图甲所示,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两斜面光滑且倾角分别
为53°和37°,两小滑块P和Q用绕过滑轮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且轻绳平行
于斜面,已知P、Q和斜面体均静止不动.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如图乙所示,再由静止释放,斜面体仍
然静止不动,P的质量为m,取sin 53°=0.8,cos 53°=0.6,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不计滑轮的质量和
摩擦,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Q的质量为
4
3m
B.在图甲中,斜面体与地面间有摩擦力
C.在图乙中,滑轮受到轻绳的作用力大小为
42
5mg
D.在图乙中,斜面体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