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激痛点治疗、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对于肩部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研究日益增多。
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关节松动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名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年龄范围在XX-XX岁之间,其中男性XX例,女性XX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肩峰撞击综合征。
2. 治疗方法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方法如下:首先,寻找并确定肩部肌肉的激痛点,通过合谷刺技术进行针刺治疗,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其次,采用关节松动术,通过手法对肩关节进行松动,以改善关节活动度。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3.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包括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活动度测量法进行评估。
三、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共XX次),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度得到显著改善。
具体数据如下:1. 疼痛程度:治疗前,患者的VAS评分为XX分;治疗后,VAS评分降低至XX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前,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等活动度受限;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前屈、外展等活动度均有所增加。
3. 肌肉力量:治疗后,患者肩部肌肉力量得到恢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而关节松动术则能够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将两者结合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能够从多个方面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合谷刺肌筋膜激痛点技术还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疼痛。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软组织疼痛,多见于骨骼肌,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
现代研究已经从电生理学及细胞分子水平领域证实,肌筋膜激痛点受劳损、湿热等被活化,引起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的肌肉疼痛被称为“MPS”[1],激痛点的刺激活化是引起MPS 的重要原因[2]。
因此,激痛点的灭活被认为是本病治疗的核心。
临床上针对软组织损伤疼痛以激痛点作为靶点进行干预,临床疗效往往立竿见影。
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激痛点定义、MPS中医治疗原则、激痛点中医治疗技术与方法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激痛点的定义激痛点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简称,也叫激发点、触发点或扳机点,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可被触摸到,具有高度敏感性且按压后能引起远端牵涉痛[3-4]。
激痛点是1942年由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提出,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
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
目前,临床公认的激痛点的临床表现为压痛、牵涉痛、紧张带结节、抽搐反应和自发电位[5]。
2中医治疗原则MPS属中医学“痹证”“经筋病”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MPS的发生与肌肉筋膜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侵袭有密切关联[6]。
《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寒和瘀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病理基础,治则当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止痛。
《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为“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即选择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结节进行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肌肉的恢复。
3激痛点中医干预技术与方法MPS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
针刺、艾灸、推拿、针刀、拔罐、刺络放血及中药治疗等,也有几种方法叠加的综合干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药物注射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40例

颈肩肌筋膜炎属于慢性疼痛疾病,主要由肌筋膜组织受损引起,伴有疼痛、背部酸痛、肌肉变硬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根据经络学说经筋理论,颈肩肌筋膜炎属于筋病,病在经筋,属于中医学筋痹范畴,《灵枢四时气》篇说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激痛点即局部经筋气血瘀滞不通、寒引筋急所形成的具体病理产物。激痛点是指按压时局部出现的敏感痛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1]。大部分研究[24]认为激痛点是位于肌肉带状物中的一个敏感部位,是肌纤维内肌小节收缩所致,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或条索状结节,按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机械性刺激激痛点也可产生类似循经感传的现象,所以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的疾患时,也是关键点所在,激痛点有丰富的神经末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细血管及肥大细胞,是神经化学末梢或生物学的制动点。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能更充分地吸收注入的药物,更好的发挥药效,药物注射疗法既取针刺的通经络止痛之功效,又可利用药物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供血、供氧达到消除症状。复方当归注射液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抗炎、抗损伤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维生素B12有营养和调节神经的作用 配制液中葡萄糖可被组织直接吸收利用,提供能量,利于受损细胞的修复 药液共同作用,提供能量,起到止痛、松弛肌肉、改善病变组织循环和减轻粘连的作用,从而消除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5]Simons DG,Travell J.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possible explanation[J].Pain,1981,101 106109.
[6]Simons DG.Myofaascial Pain syndromes where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J].Arch Phys Med Rehabil,1988,693 Pt 1 207212.
激痛点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方法研究进展

便,疗效显著。 1.5 激痛点综合疗法
近年来,有研究者 [17] 采用激痛点联合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腰肌 筋膜疼痛综合征。还有研究者 [18] 在激痛点针刺后患者做好常规 疼痛护理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训练、冷敷干预,疗效显著,复发率 低。可见,激痛点综合疗法及治疗后有效的护理,能更好的提高疗 效,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激痛点注射疗法主要包括局麻药及糖皮质激素注射疗法、肉 毒素注射疗法、臭氧注射疗法等。激痛点注射局麻药及糖皮质激 素 [12]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可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
性,减少炎性渗出,维持局部神经功能正常,缓解疼痛。肉毒杆菌 毒素 A 激痛点注射,可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13],进而放松肌肉,缓 解痉挛。臭氧 [1,14] 能分解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氧化因子,可清除 无菌性炎症,也可分解成氧气,增加局部组织的氧饱和度,改善微 循环,还可以通过局部注射分离粘连的肌筋膜,安全性好,不良反 应少,疗效显著。 1.4 激痛点针刀疗法
0 引言
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因寒冷、潮湿及慢性劳损等引起骨骼 肌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以疼痛并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为主要特 征,按压肌筋膜激痛点时,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 [1]。调查显示, 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在肌肉骨骼疼痛病人中占比约 30%~85%[2],且
呈逐年升高趋势。近年来,临床医师意识到,激痛点是引起该病的 重要原因,又是治疗该病的重要部位,因此采用激痛点治疗腰肌筋 膜疼痛综合征的方法层出不穷,本文将其常用临床方法综述如下。
摘要: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疼痛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 括针刺、针刀、局部神经阻滞等。本文旨在归纳、总结激痛点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及思路。 关键词:激痛点;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22.7+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26.052 本文引用格式:周艳艳 , 任媛媛 . 激痛点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方法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26):108.
利多卡因对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的治疗研究

利多卡因对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的治疗研究发表时间:2017-02-09T10:19:15.693Z 来源:《中华高血压杂志(综合临床)》2016年12月作者:韩静王树森[导读] 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情及其病原菌分离试验等,为患者提供相对合理的抗感染药物,提高临床治愈率。
盐山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061300青县中医医院?麻醉科 062650【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斜方肌患者随机分为5组,1组在激痛点注射生理盐水,2组在人体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3组在中上斜方肌(E点)注射生理盐水,4组在E点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5组在E点和斜方肌下部进行0.5%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治疗(F点),对比五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主、客观疼痛程度。
结果:五组患者治疗前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5组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客观疼痛程度均较其他四组患者轻,其次为4组患者、2组患者,1组、3组患者的主、客观疼痛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给予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患者多点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肌筋膜激痛点;慢性颈部疼痛;利多卡因;应用价值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是指一种因潜在触发点受一些病理条件(如慢性反复的微小劳损、不良姿势、全身系统性疾病或软组织撕裂伤等)的作用后活化所引起的疼痛,发生后可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
现阶段,该疾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药物种类较多。
利多卡因是我国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局麻药物,近年来已被我国临床应用于一些慢性疼痛的治疗[2]。
我院本次研究对利多卡因在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慢性颈部疼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肌筋膜激痛点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它是由肌肉中的局部缩短和组织炎症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僵硬、疼痛和敏感度增加。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症状,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
1. 热敷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热湿毛巾轻柔地覆盖肌肉激痛点区域,每次持续15-20分钟。
热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放松肌肉和减轻疼痛。
2. 按摩按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手段。
可以使用手指或者特殊的按摩器轻柔地按摩激痛点区域,每次约15-20分钟。
按摩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并能促进身心放松。
3. 干针干针是针灸中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肌筋膜激痛点的一种经典治疗方法。
干针是针灸师使用无菌的针头直接插入肌肉激痛点处,刺激局部的神经和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可导致锻炼出生物反应和各种生理、生化和电生理改变,从而减轻肌筋膜激痛点疼痛症状。
4. 牵伸牵伸是一种将肌肉拉伸至其最大长度的技术,它可以帮助提高肌肉灵活性,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
该方法可通过配合特定的伸展运动,使肌肉得到缓解,在减轻背痛一方面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5.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医生在必要的情况下常推荐使用的治疗手段。
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短效局麻药和脱敏剂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感,并减缓炎症反应。
但是,不应长期大量使用。
结论肌筋膜激痛点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它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得到缓解。
其中,热敷、按摩、干针、牵伸和药物治疗都是经典的治疗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手段,并避免长期过多使用药物。
对于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疗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的实训教程,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这项技术的训练和应用。
一、肌筋膜触发点概述肌筋膜是一种形成人体肌肉外部包裹的结缔组织,它具有保护和支撑肌肉的功能。
肌筋膜触发点则是指在肌肉中出现的异常紧张区域,常常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通过对肌筋膜进行刺激和按摩,来缓解肌肉痛和恢复功能。
二、肌筋膜触发点诊断1. 触感诊断法:通过手指或工具在病人身上进行触感检查,寻找异常的肌筋膜触发点。
触感诊断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肌肉和筋膜来感受异常的硬结和疼痛点。
2. 动作诊断法:观察病人在特定动作下的症状变化,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
例如,当病人抬起手臂时感觉到肩部疼痛,可能是肩部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
3. 压力诊断法:用手指或工具对病人的肌肉施加适当的压力,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
如果病人在特定区域感到疼痛,可能是该区域存在肌筋膜触发点。
三、肌筋膜触发点治疗1. 按压松解:将手指或工具对肌筋膜触发点施加适度的压力,持续按压数秒钟,并且在按压的同时要求病人主动参与,例如做相应的运动。
这样可以促进肌筋膜的松解和肌肉的放松。
2. 按摩放松:使用指尖或指关节按摩肌筋膜触发点周围的肌肉组织,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松弛。
按摩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按摩油或乳液,以减少摩擦和不适感。
3. 拉伸放松:通过拉伸肌肉和筋膜,可以进一步缓解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
拉伸时应注意逐渐增加拉伸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四、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除了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保健措施:1.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或电脑。
2.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哑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立姿,两手各握哑铃垂于体侧,掌心向内;两 臂伸直(不用力),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哑 铃向上提起,直至两肩耸起接近耳侧,使斜方肌处 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 力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 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部和躯干处于自然位。每组做 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肌第七激痛点
一个表浅性的 激痛点,最有 可能是皮肤性 激痛点,而不 是肌筋膜激痛 点引起发生在 同侧的上臂和 大腿上竖毛反 应-起鸡皮疙瘩。
斜方肌常见问题的 处理
一、斜方肌的自我牵拉的方法
将左手臂高举,然后绕过头顶正上方,扶住
右耳,头部自然左倾。右臂耸肩再放松,尽 可能地抻拉。换另一侧,动作相同。每侧8 次,共做2组。
上斜方肌第一激痛点:
可以在上斜方肌前缘中间部位被引发,包 含了最为垂直走向的肌纤维(类似中医的肩 井的位置,) 引传疼痛:向上沿着颈部的后外侧达到乳 突部,同时也是紧张性头痛的原因,甚至可 以延伸到头部的一侧边,集中在颞骨及眼眶 的后部(患者主诉为眼眶后面的疼痛,非常 常见),此外还包含了下颚的角落部,咀嚼 肌的部位,枕骨部,下臼齿部,偶尔会出现 在耳部.
斜方肌
斜方肌的解剖
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的活化往往来自肩膀持续性的提高所造
成的压力—如打电脑时键盘放的抬高而没有合适的扶手,听 电话的时候没有手肘部的支撑。个体多表现在肩宽背厚的特 点,很少出现习惯性的耸肩的动作。 1上述症状区域都非常类似C2的症候群,与伊骨公良矫正中 所说左脚外旋的胃肠道疾病的人群类似,消除上斜方肌第一 激痛点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胃痛、远端的坐骨神经疼有一 定的治疗效果,考虑为整体的卫星性激痛点的原因; 2同时对于C1的疾病群,可以通过叩击该区域或进行向心性 收缩的开链运动,以提高上斜方肌的收缩性来达到交互抑制 的作用;
2背后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立姿,两手掌心向后握住杠铃杆垂于臀部后, 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以斜方肌的收 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两肩耸起接近 耳侧,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 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 位置,如此重复。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部和躯干处于 自然位。每组做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胸前拉肘
从这个动作牵拉
可以促进斜方肌 中部的肌纤维被 拉长
二、上斜方肌开链训练
当斜方肌出现稳定性不足的时候,则需要对
斜方肌进行力量的开链训练,已知的多见于 C1轴线疾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亦可能多 见。
1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立姿,躯干保持挺直;两手掌心向后握杠铃杆 垂于大腿前方,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 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 两肩耸起接近耳侧,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 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 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部 和躯干处于自然位。每组做8~10次,重量尽可能 大。 分析:该动作多为训练上斜方肌。与杠铃身后训练 可能促进躯干的屈曲和伸展不同意义。同时根据肩 胛骨处于轴线上—下做为灵位的一个训练依据
中下斜方肌收缩—放松技术
目的:增强中下斜方肌的感觉意识和力量。
下斜方肌的薄弱使肩胛骨的头向移位成为可 能,造成肩关节的复合体失去基本的稳定。 这种肌肉力量技术对患者有效应用这些肌肉 有帮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感觉意识。
3
4俯身哑铃耸肩(斜方肌中部、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止于 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内收靠拢) 立姿,两手各握哑铃,掌心向内;躯干前倾至几乎与地 面平行,脊柱保持自然位,两臂自然下垂;两臂伸直(不用 力),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两 肩胛骨内收靠拢,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 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置, 如此重复。每组做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注意分清应该是屈肘位—伸肘位;前臂旋前---旋后;肩关 节在90度之上—之下
的深部。
引传痛偶尔出现在耳朵,但不会出现在耳朵
上斜方肌第二激痛点
在第一激痛点位置尾
端稍外侧,是上斜方 肌水平走向的肌纤维 上,其引传痛主要在 颈部引传区稍后一些, 并且在耳后部出现。
下斜方肌第三激痛点
通常位于接近肌肉下缘 的中间纤维区域,其引 传痛严重时可以向上达 到高位颈部处的脊椎旁 肌肉,或临近的乳突区 域与到达肩峰,引起恼 人的深层疼痛与弥漫性 的肩胛骨上部区域的压 痛,患者多描述为痠痛。
5肩胛骨下压(斜方肌下部)
坐于拉力器的坐垫上,两脚自然踩地,大腿前 上部顶在海绵垫下方;两手臂伸直握住拉杆两端, 掌心向前,握距稍比肩宽;躯干与地面垂直,手臂 处于拉伸位;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两肩胛骨 内收靠拢,将拉杆尽量往下拉,使斜方肌处于“顶 峰收缩”位,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 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每组做 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斜方肌第四激痛点
位于斜方肌在肩胛 骨的脊柱侧缘,及 其内侧部,引传出 一个固定的烧灼痛 随第三激痛点灭活 而灭活
斜方肌第五激痛点:
可在斜方肌中部的任 何一个区域出现,向 内侧引出表浅性的灼 热疼,集中在激痛点 区域与C7—T3的区域
斜方肌第六激痛点
靠近肩峰,位于中斜 方肌肌纤维与肌肉肌 腱交接处区域,会引 传处痠性疼痛达到肩 部顶端或是肩峰(患 者如果主诉肩部酸胀 困重不适,可能是该 肌肉持续性的收缩造 成)
等长收缩-放松术(CR)
目的:应用CR收缩-放松技术的目的是放松张力过 高的肌肉,恢复肌肉的感觉,评估肌肉的虚弱和疼 痛。 方法:是对抗阻力来等长地收缩其紧绷的肌肉,然 后在完全随意性的放松期间促进其肌肉拉长,等长 收缩放松术开始,是由病人在最大的无痛范围内, 做紧绷肌肉的等长式收缩,而治疗师需要稳定住身 体的那个部位,以防止肌肉的短缩,收缩应该轻微 (最大随意收缩的20—25%)维持这样的收缩3— 10秒后,指导患者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