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0023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软组织疼痛,多见于骨骼肌,以激痛点为主要临床特征,按压时可产生局限性及牵涉性疼痛。
现代研究已经从电生理学及细胞分子水平领域证实,肌筋膜激痛点受劳损、湿热等被活化,引起肌纤维持续性收缩造成的肌肉疼痛被称为“MPS”[1],激痛点的刺激活化是引起MPS 的重要原因[2]。
因此,激痛点的灭活被认为是本病治疗的核心。
临床上针对软组织损伤疼痛以激痛点作为靶点进行干预,临床疗效往往立竿见影。
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因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激痛点定义、MPS中医治疗原则、激痛点中医治疗技术与方法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激痛点的定义激痛点是肌筋膜激痛点的简称,也叫激发点、触发点或扳机点,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可被触摸到,具有高度敏感性且按压后能引起远端牵涉痛[3-4]。
激痛点是1942年由美国医生Janet Travell提出,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
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
目前,临床公认的激痛点的临床表现为压痛、牵涉痛、紧张带结节、抽搐反应和自发电位[5]。
2中医治疗原则MPS属中医学“痹证”“经筋病”范畴。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MPS的发生与肌肉筋膜长期受到寒冷、潮湿的侵袭有密切关联[6]。
《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寒和瘀是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病理基础,治则当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止痛。
《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为“燔针劫刺”“以痛为腧”,即选择压痛点、硬结、条索状结节进行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神经肌肉的恢复。
3激痛点中医干预技术与方法MPS临床治疗手段十分丰富。
针刺、艾灸、推拿、针刀、拔罐、刺络放血及中药治疗等,也有几种方法叠加的综合干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腰部肌肉筋膜炎怎么治疗

文章导读腰肌筋膜炎在生活当中也比较常见,引起的原因也比较多,和平时慢性劳损导致肌组织发生水肿有关,另外还会容易引起纤维组织出现性变的情况,平时如果生活的地区过于寒冷或者潮湿,都可能诱发这些疾病。
当出现急性腰肌筋膜炎的时候,容易引起病症,反复发作,患者在卧床的时候有所减轻,但是受到风寒或者是劳累会引起加重的情况。
腰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比较多,通常以保守的治疗方法居多,比如说进行按摩,掌揉等方法都有缓解的作用,平时也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这都有助于调理和保健。
(1)衮法:在患者腰部沿骶棘肌纤维走行方向施以扌衮法,手法宜轻柔缓和,连续滚动8分钟,再于患部施以分筋法,如有明显的条索状改变时,手法要略重,以手拇指沿肌纤维方向进行弹拨约2分钟。
(2)掌揉法:医者以大小鱼际着力,在腰痛部位的软组织上作环形揉动,自上而下,稍加一定的压力,反复揉动7~8分钟,再在腰背部做散法2分钟,使局部血运改善,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效果。
(3)膊运法:医者以前臂的尺侧面接触病人的皮肤,作环形或半环形揉动,此法接触面积较大,每次可治疗5~7分钟,然后再于局部施以顺筋法,自上而下捋顺肌肉,约5分钟。
(4)按压法:采用双掌按压,双手相叠,用掌根鱼际或全掌着力按压,按压时动作要持续缓和,按压到一定深度时,可作旋转性按压,每次10分钟左右。
(5)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在腰肌劳损的腰背部酸痛症状缓解以后,应当积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加强腰部的保健,防止腰部受到风寒、外伤、劳损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应当睡硬板床或者比较硬的席梦思床垫,避免睡行军床或者软的沙发,起床后要适当做一些腰部运动。
中医认为本病以局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为主,但因病人体质不同及患病期间感受风寒湿之异,各有不同。
治疗以活血化淤、消肿止痛、温经散寒为主。
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60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42卷第4期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基金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2019111611058389 %第一作者简介:周冬长(1978 - %,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脊柱常见疾病的诊疗。
周冬长,冷松柏,梁冰(惠阳三和医院,广东惠州516211 %摘要:目的 探讨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数据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治疗;对照组传统方案(推拿+中频+针灸%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周,1、3、6、12月的VAS 评分。
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随访。
2组患者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 05 );对照组内患者治疗后1周及1、3、6、12个月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 05 %o 结论 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筋膜内热针结合运动疗法后,可明显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且远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案o关键词:筋膜内热针;运动疗法;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视觉模拟评分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 -2349(2021 %04 -0060 -03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TMPS %是一种以斜方 肌长期劳损所致肌肉及肌筋膜无菌性炎症,引起分布于其间的感觉神经受到压迫而引起颈肌僵硬及 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1-2$(筋膜内热针(Internal Heat Needle %疗法作为目前临床治疗患者 颈肌僵硬或疼痛的新型治疗手段之一,是将特制针 刺入患者患处,通过内热针的不同温度下持续恒温发热松解并修复人体肌肉痉挛(神经肌肉接头障碍引起%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减轻肌筋膜无 菌性炎症,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效#3「4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Exercise % 是物理治疗中利用力学的因素缓解患者症状或改善功能 的一种治疗方案。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斜方肌无力:由于肌肉疲劳或损 伤导致的肌肉无力
斜方肌痉挛:由于肌肉紧张或神 经刺激导致的肌肉痉挛
斜方肌功能障碍:由于肌肉损伤 或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功能障碍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原理
肌筋膜激痛点的概念
肌筋膜激痛点:指 肌肉、肌腱和筋膜 等软组织中,由于 过度使用、损伤或 炎症等原因,形成 的高度敏感的疼痛
确定治疗方案
确定治疗目标, 如减轻疼痛、改
善功能等
制定治疗计划, 包括治疗频率、
持续时间等
评估斜方肌的疼 痛程度和范围
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法,如按摩、 针灸、电刺激等
监测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以
实现最佳疗效
实施治疗
01
确定斜方肌激 痛点的位置
02
使用肌筋膜松 解手法进行治
疗
03
配合使用热敷、 冷敷等辅助治
斜方肌的功能和作用
斜方肌是颈部和背部的主要肌肉之一,负责颈 部和背部的稳定和运动
斜方肌的功能包括颈部的屈曲、伸展、侧屈和 旋转,以及背部的伸展和侧屈
斜方肌在呼吸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帮助维 持胸廓的稳定和扩张
斜方肌的损伤可能导致颈部和背部的疼痛和功 能障碍,因此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斜方肌的常见问题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方法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 肌的步骤
评估斜方肌的激痛点
01 检查患者的斜方肌,观察是 否有疼痛、僵硬、肿胀等症 状
02 询问患者是否有颈部、肩部、 背部疼痛,以及是否有头痛、 头晕等症状
03 检查患者的斜方肌是否有压 痛点,并记录压痛点的位置 和程度
04 评估患者的斜方肌功能,包 括颈部活动范围、肩部活动 范围、背部活动范围等
肌筋膜炎治疗方法

肌筋膜炎治疗方法
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损伤”、“腰背部纤维炎”、“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风寒侵袭、疲劳、外伤或睡眠位置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可以诱发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发作,肩颈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病人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
筋膜炎怎么治疗好:
1、西药治疗:如疼痛时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比如布洛芬,补充维生素。
2、按摩与牵引。
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作为根治手段。
3、针灸疗法: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但对筋膜炎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4、中医方法:平时做好防护加上桃宝的(古顺敷堂筋膜贴)调理,注意保暖和饮食,忌辣忌酒。
锻炼方法:
1、俯卧在床上,不要用枕头,双手放在背后,慢慢地用力挺胸抬头,让头胸离开床,膝关节要伸直,两条大腿要使劲往后离开床,坚持5秒,然后放松肌肉,俯卧在床上,休息3~5秒,再继续进行锻炼。
每次锻炼20-30次,每天锻炼1-2次。
2、进行五点支撑锻炼,患者可以仰卧在床上,不要使用枕头,膝盖弯曲,双肘和背部顶在床上,腹部和臀部往上抬高,用双肩、双肘部和双脚五点来支撑
身体,坚持5秒钟,在放松腰部肌肉,放下臀部,休息3~5秒。
3、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30分钟锻炼。
要如何治好肌筋膜炎的症状

要如何治好肌筋膜炎的症状肌筋膜炎的疾病症状:
1、局部肌肉痛: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朿感或重物压迫感,腰骶、臀、腿、膝、足底、颈、肩、肘或腕等均可发生。
2、缺血性疼痛: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深夜睡眠中会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但常在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晩时加重,当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疼痛加重。
3、固定压痛:检时发现病人一侧或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隆起、挛缩或僵硬。
压痛点位置常固定在肌肉的起止点附近或两组不同方向的肌肉交接处,压痛点深部可摸到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
筋膜炎怎么用中药治疗:
1、西药治疗:如疼痛时服一些解热镇痛的药比如布洛芬,补充维生素。
2、按摩与牵引。
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不能作为根治手段。
3、针灸疗法: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但对筋膜炎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4、中医方法:平时做好防护加上外敷桃宝的【古顺敷堂筋膜贴】针对病理局部用药、全面治疗,药效持续时间长,对治疗筋膜炎效果突出。
筋膜炎的注意事项:
平时做好护理,讲究饮食质量,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可选择鲜鱼、答牛奶、动物肝肾、黑芝麻、鸡蛋、豆回腐等。
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不要过度劳累。
如果严重的话,最好去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平时要注意饮答食规律,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疗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的实训教程,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这项技术的训练和应用。
一、肌筋膜触发点概述肌筋膜是一种形成人体肌肉外部包裹的结缔组织,它具有保护和支撑肌肉的功能。
肌筋膜触发点则是指在肌肉中出现的异常紧张区域,常常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通过对肌筋膜进行刺激和按摩,来缓解肌肉痛和恢复功能。
二、肌筋膜触发点诊断1. 触感诊断法:通过手指或工具在病人身上进行触感检查,寻找异常的肌筋膜触发点。
触感诊断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肌肉和筋膜来感受异常的硬结和疼痛点。
2. 动作诊断法:观察病人在特定动作下的症状变化,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
例如,当病人抬起手臂时感觉到肩部疼痛,可能是肩部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
3. 压力诊断法:用手指或工具对病人的肌肉施加适当的压力,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
如果病人在特定区域感到疼痛,可能是该区域存在肌筋膜触发点。
三、肌筋膜触发点治疗1. 按压松解:将手指或工具对肌筋膜触发点施加适度的压力,持续按压数秒钟,并且在按压的同时要求病人主动参与,例如做相应的运动。
这样可以促进肌筋膜的松解和肌肉的放松。
2. 按摩放松:使用指尖或指关节按摩肌筋膜触发点周围的肌肉组织,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松弛。
按摩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按摩油或乳液,以减少摩擦和不适感。
3. 拉伸放松:通过拉伸肌肉和筋膜,可以进一步缓解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
拉伸时应注意逐渐增加拉伸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四、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除了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保健措施:1.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或电脑。
2.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选课件
19
§ 5肩胛骨下压(斜方肌下部) § 坐于拉力器的坐垫上,两脚自然踩地,大腿前
上部顶在海绵垫下方;两手臂伸直握住拉杆两端, 掌心向前,握距稍比肩宽;躯干与地面垂直,手臂 处于拉伸位;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两肩胛骨 内收靠拢,将拉杆尽量往下拉,使斜方肌处于“顶峰 收缩”位,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 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每组做8-10 次,重量尽可能大。
精选课件
20
等长收缩-放松术(CR)
§ 目的:应用CR收缩-放松技术的目的是放松张力过 高的肌肉,恢复肌肉的感觉,评估肌肉的虚弱和疼 痛。
§ 方法:是对抗阻力来等长地收缩其紧绷的肌肉,然 后在完全随意性的放松期间促进其肌肉拉长,等长 收缩放松术开始,是由病人在最大的无痛范围内, 做紧绷肌肉的等长式收缩,而治疗师需要稳定住身 体的那个部位,以防止肌肉的短缩,收缩应该轻微 (最大随意收缩的20—25%)维持这样的收缩3— 10秒后,指导患者放松。
精选课件
7
斜方肌第四激痛点
§
位于斜方肌在肩胛 骨的脊柱侧缘,及 其内侧部,引传出 一个固定的烧灼痛 随第三激痛点灭活 而灭活
精选课件
8
斜方肌第五激痛点:
§
可在斜方肌中部的任 何一个区域出现,向 内侧引出表浅性的灼 热疼,集中在激痛点 区域与C7—T3的区域
精选课件
9
斜方肌第六激痛点
§ 靠近肩峰,位于中斜 方肌肌纤维与肌肉肌 腱交接处区域,会引 传处痠性疼痛达到肩 部顶端或是肩峰(患 者如果主诉肩部酸胀 困重不适,可能是该 肌肉持续性的收缩造 成)
§ 引传痛偶尔出现在耳朵,但不会出现在耳朵 的深部。
精选课件
5
上斜方肌第二激痛点
§ 在第一激痛点位置尾 端稍外侧,是上斜方 肌水平走向的肌纤维 上,其引传痛主要在 颈部引传区稍后一些, 并且在耳后部出现。
精选课件
6
下斜方肌第三激痛点
通常位于接近肌肉下缘 的中间纤维区域,其引 传痛严重时可以向上达 到高位颈部处的脊椎旁 肌肉,或临近的乳突区 域与到达肩峰,引起恼 人的深层疼痛与弥漫性 的肩胛骨上部区域的压 痛,患者多描述为痠痛。
精选课件
21
中下斜方肌收缩—放松技术
§ 目的:增强中下斜方肌的感觉意识和力量。 下斜方肌的薄弱使肩胛骨的头向移位成为可 能,造成肩关节的复合体失去基本的稳定。 这种肌肉力量技术对患者有效应用这些肌肉 有帮助,增强肌肉的力量和感觉意识。
精选课件
22
斜方肌灵活性不足
§ 表 现:中下斜方肌出现肌筋膜激痛点,在进 行肩胛骨的外展抗阻的时候出现疼痛,斜方 肌上出现紧绷带及阳性激痛点,在手法处理 激痛点后的训练
§
精选课件
18
§ 4俯身哑铃耸肩(斜方肌中部、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止于 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内收靠拢)
§ 立姿,两手各握哑铃,掌心向内;躯干前倾至几乎与地 面平行,脊柱保持自然位,两臂自然下垂;两臂伸直(不用 力),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两 肩胛骨内收靠拢,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
§ 其他:当训练下斜方肌的时候,侧卧位下肩外展约 在60度,中斜方肌约在90度,上斜方肌约在135度。
§ 良性的训练感觉会感觉到在训练的过程中有肌纤维 被拉长,同时舒服,疼痛、酸都可能是异常的运动 姿势
精选课件
25
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以斜方肌的收 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两肩耸起接近 耳侧,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再 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 置,如此重复。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部和躯干处于自 然位。每组做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
精选课件
17
§ 3 哑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 立姿,两手各握哑铃垂于体侧,掌心向内;两 臂伸直(不用力),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哑 铃向上提起,直至两肩耸起接近耳侧,使斜方肌处 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 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整 个动作过程中头部和躯干处于自然位。每组做8~ 10次,重量尽可能大。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 ----肩背部之 斜方肌
深圳残疾人康复中心 毛振中
精选课件
1
斜方肌
精选课件
2
斜方肌的解剖
精选课件
3
§ 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的活化往往来自肩膀持续性的提高所造 成的压力—如打电脑时键盘放的抬高而没有合适的扶手,听 电话的时候没有手肘部的支撑。个体多表现在肩宽背厚的特 点,很少出现习惯性的耸肩的动作。
§ 动作:让患者抵抗住你对其手臂的前推动作,此过 程持续5秒,轻弹肌纤维并说:“感觉肌肉在收缩”从 而唤起肌肉的知觉。
精选课件
24
斜方肌稳定性不足
§ 当斜方肌的稳定性不足的时候,多表现在上述体位 的时候,肩胛骨内收的肌肉群偏强,在临界点上先 进行其拮抗肌的等长收缩以放松其初始长度,在进 行斜方肌的抗阻收缩以增加其稳定性,道理相同方 向相反
还原至初始位置,如此重复。整个动作过程中头部 和躯干处于自然位。每组做8~10次,重量尽可能大。
§ 分析:该动作多为训练上斜方肌。与杠铃身后训练 可能促进躯干的屈曲和伸展不同意义。同时根据肩 胛骨处于轴线上—下做为灵位的一个训练依据
精选课件
16
§ 2背后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 立姿,两手掌心向后握住杠铃杆垂于臀部后,
§ 目的:延长中下斜方肌的长度,降低其紧张 性,促进紧张带修复并改善由此引起的神经、 血管的挤压症状。
精选课件
23Βιβλιοθήκη § 体位:患者侧卧,让患者抬高其上位手臂呈两种不 同的姿势,每次一种,首先让患者抬高手臂呈T型, 即将手臂指向天花板,主要锻炼中斜方肌。对中斜 方肌实施肌肉力量技术后,让患者抬高手臂呈Y型, 即肩关节外展135度,手掌正对头上部,一手置于 前臂远端,针对中斜方肌治疗时,另外一手置于肩 胛骨的中段,针对下斜方肌的时候,则置于肩胛骨 的下段。
精选课件
13
胸前拉肘
§ 从这个动作牵拉可 以促进斜方肌中 部的肌纤维被拉 长
精选课件
14
二、上斜方肌开链训练
§ 当斜方肌出现稳定性不足的时候,则需要对 斜方肌进行力量的开链训练,已知的多见于 C1轴线疾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亦可能多 见。
精选课件
15
§ 1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 立姿,躯干保持挺直;两手掌心向后握杠铃杆 垂于大腿前方,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 以斜方肌的收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 两肩耸起接近耳侧,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 稍停;然后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
§ 1上述症状区域都非常类似C2的症候群,与伊骨公良矫正中 所说左脚外旋的胃肠道疾病的人群类似,消除上斜方肌第一 激痛点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对胃痛、远端的坐骨神经疼有一 定的治疗效果,考虑为整体的卫星性激痛点的原因;
§ 2同时对于C1的疾病群,可以通过叩击该区域或进行向心性 收缩的开链运动,以提高上斜方肌的收缩性来达到交互抑制 的作用;
精选课件
10
斜方肌第七激痛点
§
一个表浅性的 激痛点,最有 可能是皮肤性 激痛点,而不 是肌筋膜激痛 点引起发生在 同侧的上臂和 大腿上竖毛反 应-起鸡皮疙瘩。
精选课件
11
§ 斜方肌常见问题的 处理
精选课件
12
一、斜方肌的自我牵拉的方法
§ 将左手臂高举,然后绕过头顶正上方,扶住 右耳,头部自然左倾。右臂耸肩再放松,尽 可能地抻拉。换另一侧,动作相同。每侧8 次,共做2组。
精选课件
4
上斜方肌第一激痛点:
§ 可以在上斜方肌前缘中间部位被引发,包
含了最为垂直走向的肌纤维(类似中医的肩 井的位置,)
引传疼痛:向上沿着颈部的后外侧达到乳 突部,同时也是紧张性头痛的原因,甚至可 以延伸到头部的一侧边,集中在颞骨及眼眶 的后部(患者主诉为眼眶后面的疼痛,非常 常见),此外还包含了下颚的角落部,咀嚼 肌的部位,枕骨部,下臼齿部,偶尔会出现 在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