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激痛点的培训资料--黄强民教授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_刘琳

2015年,第30卷,第3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
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
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
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
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针法治疗包括湿针和干针两种,湿针需要带局部麻醉剂,如0.5%利多卡因注射液,而干针不需要[7—10]。
为了区别于针灸,康复治疗师发展了干针疗法,其实干针疗法就是利用不同的针灸针或银针直接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非针对中医传统穴位)进行针刺,在针刺过程中保持针为“快进”和“快出”状态,以引发出被牵涉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的治疗方法[14—15]。
局部抽搐反应被引发出的越多,干针治疗疼痛触发点的效果越好[2]。
因此,局部抽搐反应是否可以被引出,可以作为此治疗方式成功的指标之一。
干针疗法以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药物注射以及对软组织损伤性较小等优势被众多物理治疗师或运动队队医广泛使用[4,11—13]。
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 muscle,UTM)被发现经常受到MTrPs的影响[16—18],上斜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患者经常表现为肌肉持续紧张性和疼痛性、持续的紧张性头痛、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颈肩部关节活动度受限等等[19—22]。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黄强民
【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
【年(卷),期】2004(25)5
【摘要】本文综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近期发展状况、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条件和治疗方法.JanetTravell发现了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并首先提出了诊断条件和发展了治疗方法.David Simons加强了对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局部能量危机的假设.并加入了个人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及其诊治的要点理解,仅供同道们参考和尝试着用这种疗法去治疗机体各部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总页数】3页(P360-362)
【作者】黄强民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6.3
【相关文献】
1.疼痛护理对腰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J], 张红色;郑耀珍;覃华;谭树生;龙佳佳;黄金艳;
2.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J], 尹莉;宓士军;马秀清;刘会民;彭玉荣;郭瑞君
3.对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研究 [J], 吴昊峰
4.冲击波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梁木荣;石慧芳;龚声敏
5.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配合肌肉牵伸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谢格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培训课件

1/31/2021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23
斜方肌稳定性不足
▪ 当斜方肌的稳定性不足的时候,多表现在上述体位 的时候,肩胛骨内收的肌肉群偏强,在临界点上先 进行其拮抗肌的等长收缩以放松其初始长度,在进 行斜方肌的抗阻收缩以增加其稳定性,道理相同方 向相反
1/31/2021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15
▪ 2背后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
立姿,两手掌心向后握住杠铃杆垂于臀部后,
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以斜方肌的收
缩力控制住,把杠铃向上提起,直至两肩耸起接近
耳侧,使斜方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
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住,慢慢放松还原至初始
13
二、上斜方肌开链训练
▪ 当斜方肌出现稳定性不足的时候,则需要对 斜方肌进行力量的开链训练,已知的多见于 C1轴线疾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亦可能多 见。
1/31/2021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14
▪ 1杠铃耸肩(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
▪
立姿,躯干保持挺直;两手掌心向后握杠铃杆
垂于大腿前方,握距与肩同宽;两臂伸直(不用力),
11
一、斜方肌的自我牵拉的方法
▪ 将左手臂高举,然后绕过头顶正上方,扶住 右耳,头部自然左倾。右臂耸肩再放松,尽 可能地抻拉。换另一侧,动作相同。每侧8 次,共做2组。
1/31/2021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12
胸前拉肘
▪ 从这个动作牵拉 可以促进斜方肌 中部的肌纤维被 拉长
1/31/2021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陈述芳;王开强;黄强民;陈友根【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肌筋膜触发点,2组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经络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运用.%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nd meridian acupoints and massage o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and 30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2 groups were treated every other day,and a treatment course was 10 times that continuously treatment for two courses.Th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s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and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evaluated.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96.67%) and the control group (80.00%,P < 0.01).The VAS scores after treatment reduced in two groups,and JOA scores increased (P <0.05).The VAS scores after treatment in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and JOA scores was higher (P < 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and meridian acupoints and massage and massage has exact effects o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in and dysfunction,worth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e the use.【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7(039)009【总页数】6页(P1378-1383)【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针刺疗法【作者】陈述芳;王开强;黄强民;陈友根【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201499;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201499;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201499;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2014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损伤、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以腰腿痛为主症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病。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讲课-2022年学习资料

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2.-物理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的缓解很有效-尽管热疗在控制肌筋膜疼痛方面不是很有 ,但是它却是一种治疗-软组织病变的重要方法,因为它可以改善局部的循环系统以促进-愈合的过程。-·超声可以直 给TP提供额外的机械能量-电疗也常用于控制疼痛,因为由电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按摩的-位点相似,对TP进行电 的有效性已经被记入文献。-激光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肌筋膜疼痛,它被认为是一种无需用针-无痛的针灸治疗方法。临床上TP通常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联合治疗的。-16
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和扳机点-·可以把许多临床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归-类到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或肌 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从骨科疼痛综合征和神经痛范围来看,颈椎病、耳大神经-痛或枕大神经痛、胸廓出口综 症、肩周炎、网球肘、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绝大数是因为肌肉和关节周围肌的-疼痛扳机点形成所致。-13
肌松剂治疗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但是肌松剂确实存在着一些副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副-反应:如头晕,困倦等使用时应个体化-·适用于那些有胃肠道问题或肾功能障碍而不宜服用SAIDs-类药物的患者-21
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的诊断-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要点-扳机点是肌肉筋膜疼痛-疼痛起源于肌肉或相关筋膜-综合 诊断的重要组成-有明显的扳机点或者潜在的扳机点一-部分-美国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断标准-肌腱的附着点或肌腹 有固定疼痛区及压痛点。按压疼痛点可引-发区域性的不依神经根感觉分布的分散痛。-气温降低或疲劳时疼痛加重-增 肌肉血流的治疗可使疼痛减轻-排除局部占位性或破坏性病变-10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讲课
课前提问?-2-?-迁-11/22/2018
课前提问?-骨性纤维孔的组成结构及内容物?-3
课前提问?-骨性纤维管的组成及其内容物?-4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_黄强民

黄强民 5 等 :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特征的要点分析
!"#$
(!"#) 上可录到触发点处的自发性电位和 抽搐反应。! 肌电图 运动终板神经末梢的去极化的电波。" 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 范围受限及肌力稍变弱。 # 睡眠不足时加重。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定论,因为许多等征候 ($%&’$) 都是靠主观来判断的。依赖病理生理学的准确诊断标准 (+,’-./+-%,’ 0’,-$) 在电 是上述的 ( , 因为收缩性结节 ) 和 * 点, 子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局部抽搐反应在肌电图和超声波可 观察到;而且肌电图还可以记录到运动终板神经末梢的去极化 的电波 1 23 4 。 ! 治疗 治疗原则可以分为根本性和可能性的两种。根本性治疗原 则应该是找出引起触发点活化之原因,再针对此因子,施予积 极治疗。但真正引起触发点活化之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还需要 大量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目前还无从做根本性的治疗。 可能性治疗原则能做到是就事论事来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疼痛, 或尽可能的减少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复发。同时给予辅助疗法 来降低可能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维持因子来降低复发;如有时 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改善周围循环的药 有时还需要给予提高 物, 这种药物配用需要一个长期疗程 1 (5 26 4 ; 免疫功能的药物, 以减少反复性感冒。 可能性治疗原则:用不同的方法对受累肌肉或肌群牵张、 (有可能破坏 ) 或刺激 触发点和扎断张力带。由于对受累肌肉或 肌群牵张会造成肌肉的痉挛性疼痛导致患者难以忍受和病情 加重,因此必须用有效的方法阻断肌肉痉挛和其产生疼痛的感 觉, 使之有利于肌肉被牵张开。常用的方法有: 肌疗法, 肌肉牵 张加冷喷雾疗法、 肌内封闭、 针刺法和牵张法。当然, 还有其他 的方法, 象电疗、 超声、 激光和运动等疗法, 但都离不开加用对 受累肌的牵张法。尽管国内也用电疗、 超声、 激光和运动等疗法 但明确针对触发点确很少, 而且真正考虑用对 治疗疼痛 1 27 8 (2 4 , 受累肌的牵张疗法也不多。这些物理疗法不是本文的重点,因 此不做更多的叙述。 本文所强调,触发点治疗可能原则是对受累肌的牵张,其 次是想法刺激或破坏触发点。根据不同肌纤维的方向,不同部 治疗后让患者在家中做医师所 位的肌肉有不同的牵张法 1 (( ,(9 4 ; 教的受累肌肉的牵张锻炼 ): 2 张 点
力推!台湾黄教授全面解析筋膜,深度科普筋膜与人体疼痛疾病关系

力推!台湾黄教授全面解析筋膜,深度科普筋膜与人体疼痛疾病关系接着前面的讲解内容,这篇文章我来讲解筋膜。
如果想深入了解姿势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学习运动姿势、骨骼运动以及关节等方面知识,可以翻看往期文章,里面都有黄教授的详细讲解。
筋膜(第二骨骼肌)支撑住姿势的并不是只有骨骼与肌肉,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是我们称之为自律神经筋膜系统。
筋膜从字义上来说感觉像是包覆着香肠外面的那层膜,因此有人认为筋膜只是单纯包覆着肌肉的那层膜,但事实上筋膜包覆的不只是肌肉,还包括骨头与内脏。
而且筋膜彼此相连结,透过筋膜内的机械接收器串联自律神经,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系网,控制着我们的活动与内脏功能运作。
骨头与肌肉之间之所以不会分散,内脏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人体可以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都是筋膜网络系统的功能,因此筋膜系统也称之为第二个肌肉系统,特别当我们维持一个不动的姿势时筋膜本身的张力,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知,如果筋膜扭曲或者张力过高,引起粘黏,姿势排列线会崩解,姿势因此走样,引发大量代偿与错误模式,于是为了要纠正姿势,除了关注肌肉骨骼系统的问题之外,调整筋膜也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还需要做改善筋膜扭曲与粘黏的筋膜复位方法。
•筋膜的结构什么呢?筋膜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筋膜之间是细胞间质,充满了大量的黏液,大部分是水分,而筋膜本身是由胶原蛋白组成,胶原蛋白又分为弹力蛋白与弹力纤维两种成分,另外为了维持其延展性,同时含有高浓度的高保水玻尿酸。
筋膜大部分是胶原蛋白,平时像波浪般排列组合,当外力影响时,会快速延展开来,变成直线预防身体变形。
胶原纤维本身不会伸缩变形,但是筋膜系统中有弹力纤维富含弹性,可以如同橡胶般伸缩自如,这个称之为延展性,与肌肉的柔软性不同。
筋膜之所以会扭曲或粘黏,是因为长期错误的姿势或者过度的使用后,胶原蛋白的排列规则被破坏,筋膜内的液体产生黏稠及发生脱水,使得筋膜之间的移动变得困难。
筋膜系统维持姿势的功能被破坏,肌肉开始大量负重做工,关节的压力变大,最后演变成肩颈酸痛下背痛和关节退化性疾病,功能性肌筋膜链前面提到筋膜的重要性,我们尝试更进一步了解筋膜的分类与扮演的角色身体上的筋膜根据T omas Myers从解剖临床实证上发现,身体上的筋膜根据功能分布来分类,可以分成七条功能链,分别为浅前链、浅后链、侧链、螺旋链与功能链、前手臂肩胛链、后手臂肩胛链、前深链:1、浅前链:主要功能维持身体前方的张力,与后浅链形成互为结抗,维持身体正常姿势排列,在日常生活表现中,大部分依赖前浅链的肌肉功能,包含颈椎低头,躯干弯曲骨盆前屈,膝盖伸直能力,髋关节与膝关节承重能力,另外也包括腹腔脏器的位置固定能力,代表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股四头肌等;2、浅后链: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直立的姿势,也是我们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头部能力的控制非常重要,对于我们观察孩子的发育能力具有重大指标意义,浅背链与前浅链互相拮抗,大部分的人都会忽视背部肌肉的训练,而产生肌肉力量失衡的现象,圆肩驼背大部分也是因为由此出现,包括躯干直立的能力,髋关节的伸直能力,还有膝关节的控制能力,甚至协助前叉韧带预防膝关节向前错位的能力,还有踝关节的跳跃走路承重能力,代表的肌肉有:颈椎的竖脊肌群,斜方肌,括背肌,臀大肌群,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3、侧链:此区的肌肉主要位于我们身体的两旁,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对于前浅链和后浅链,能够起到协调与控制的作用,尤其是身体的平衡能力更是重要,当身体的中心偏移或遇到挑战时,侧链的肌肉会产生向心-离心互相拮抗模式,产生一个新姿势,获得新平衡,此外当我们执行运动表现的时候,侧链的肌肉起到一个刹车的作用,使我们的身体不会发生崩溃的现象,代表的肌肉有斜角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臀中肌,括肌膜张肌,腓骨长短肌等;4、螺旋链与功能链:此群肌肉主要负责身体的旋转,以及日常生活表现中复杂的操作表现,尤其是竞技比赛中,需要大量的协调反应,爆发力,还有性的动作控制能力,例如网球,高尔夫球,足球,田径比赛等,代表的肌肉有菱形肌群,前锯肌,括背肌,腹内外斜肌,缝匠肌等;5、手臂肩胛链:此群肌肉主要控制我们上肢的手菜单现,共区分为前,后手臂肩胛链。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荣积峰;黄强民;刘琳;王卫宁;朱慧雯;石伟【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n spastic foot drop and inversion after stroke.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50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5)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5). Both groups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per day in addi-tion.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f pain,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range of motion (ROM) of ankle,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for lower limbs and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in ten metres before and six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scores of VAS, MAS, and FMA, the ROM of ankle, and MW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6.845, P<0.001), and im-proved m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5.586, P<0.001).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can release spasm to reduce foot drop and i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591-594)【关键词】脑卒中;痉挛;足下垂;足内翻;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作者】荣积峰;黄强民;刘琳;王卫宁;朱慧雯;石伟【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下肢肌力低下、肌张力增高、运动控制障碍和深浅感觉障碍等问题,患者出现足下垂、足内翻,形成步幅减小、步速缓慢和步行不对称等异常步行模式[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一个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疼痛问题。
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证实,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证明1.对MTrP的按压会再次引起和加重病人经常疼痛部位的疼痛。
消除(更恰当的方法,使失活)MTrP可以缓解任何不舒服的症状.2.对不同病人的每个肌肉的MTrP 进行按压可以引出相类似的牵涉痛.3.对MTrP高强度的刺激(包括深度按摩和针刺)可以抑制疼痛.4.在MTrP 区域针刺微小的位点(疼痛感受器,即敏感的位点或是局部抽搐反应位点)可以减轻疼痛和牵涉痛,而且LTR 可以用肌电图描记记录出.5.如果在针刺MTrP时可以引出局部抽搐反应,那麽立即消除MTrP疼痛是可以.6.所有的MTrPs都位于终板区域内,而且MTrP区域上的终板噪音比正常的肌肉组织上的更多地被记录到.7.电子显微镜和超声波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即MTrP区域上(终板区域)绷紧带和挛缩的结节。
MTrP已经被定义为是骨骼肌纤维绷紧的带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
潜在的MTrP(压痛,但是不是自发性疼痛)可以变成由病理病变继发的活动的MTrP(压痛和自发性疼痛)。
在对病理因素进行恰当治疗后,活动的MTrP会被抑制成它的失活状态。
但是,MTrP不会永久消失,它只是从一种活动的状态转变为潜在的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潜在的MTrPs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转变为活动的MTrPs而引起的疼痛现象,包括微小肌肉的慢性重复性损伤,不正确的姿势,系统性疾病,或是骨骼肌神经损伤(例如损伤,扭伤,创伤,关节炎,或是椎体椎间盘病变)。
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是,根据临床的观察和治疗研究,以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调查,我们还是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常可以归类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大的方面讲,例如:纤维性肌痛、纤维组织炎或肌炎、肌风湿病、肌筋膜炎或肌束膜炎、骨髓病、脊神经根炎、等;其实都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
从局部的角度来谈,有很多骨科和神经科有关疼痛的综合症都可以与此挂钩,例如:颈、背、胸、腰、臀、四肢的骨骼、肌肉、关节的疼痛,都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密切相关。
从骨科疼痛综合征和神经痛范围来看,颈椎病、耳大神经痛或枕大神经痛、胸廓上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等(包括了眩晕、头昏、偏头痛、失眠、焦虑、上肢和胸背部牵涉痛为症状的综合症)绝大对数是因为颈部肌肉和关节周围肌的疼痛触发点形成所致;它们可以匹配:最常见的是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斜方肌、枕下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和背部以及肩周及肩袖的肌肉触发点形成。
在腰臀和下肢的疼痛综合症中也都可以找到相应肌的触发点综合症与它们匹配,如:腰肌劳损可以是髂腰肌和多裂肌的触发点、多裂肌和腰方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常与过去认为的很多骨科和神经科疼痛的综合症有关,急性腰扭伤常因为这几块肌肉在外伤后的急性肌筋膜触发点形成;而且,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急性腰扭伤时还易造成臀肌的急性肌筋膜触发点。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其实是腰方肌和臀中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坐骨神经疼痛综合症其实就是犁状肌和臀大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且一些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实也仅仅是臀小肌肌筋膜触发点,或并发小腿部一些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
有些疼痛综合症传统观点存在片面的认识,如:膝关节痛、跟痛症和第一跖趾关节炎、等,其实都是这些关节的周围肌肌筋膜触发点形成所致,因为这些肌肉所形成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牵涉痛在这些位置上。
股四头肌的任何一块肌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都有很强的膝关节牵涉痛,而且所有股部骨骼肌的肌筋膜触发点都在膝关节处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牵涉痛;跟痛症的跟部疼痛是墌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的强烈牵涉痛;第一跖趾关节炎的疼痛是踇屈短肌和踇屈展肌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等等。
对肌筋膜触发点的基础认识和临床观察和治疗的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实例,使许多过去需要做手术的病症,只需要通过非手术的维创疗法就可以得到缓解和治愈,其实是病患者的福音,但是还决定于一个医师以什么态度和什么样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对待事实、技术发展和病人需求。
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临床医学家首先发现了痛性结节和肌肉束状痉挛(紧张带)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很多与运动系统疼痛有关的疾病或综合征均有这个痛性结节和紧张带,以及一系列与疼痛伴随的不同表现和体征;然后,通过摸索和尝试不同方式后,发现某一治疗可以更好地解除和除去这个痛性结节和松弛紧张带,同时可以缓解疼痛和消除了与这个疼痛伴随的症状和体征。
接下来,才有对这个疼痛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机理的理论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成功地治疗肌筋膜触发点(MTrP)疼痛首先重要的一点是找出所有引起疼痛的MTrPs。
然后用现今常用的其中一个方法去除它们。
然后采用必要辅助治疗方式来阻止MTrPs复活。
所以,能否有效的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疼痛,明确地
诊断是否是肌筋膜触发点综合症和准确地找到关键的触发点位置是有效的治疗触发点疼痛的关键点。
而且,对肌筋膜触发点综合症的治疗开始地越早越好,最好在疼痛迁延改变之前进行,尤其在脊髓神经系统(感觉中枢)部位还没有被过度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