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八讲:量子力学的建立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师课件:量子力学》

《高中物理教师课件:量子力学》
《高中物理教师课件:量 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一门物理学科。它描述了物质和能量在最小的尺 度上的行为,引领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量子力学的简介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 界中物质和能量行为的 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 家们不断完善和发展量 子力学的理论和实验基 础。
量子力学的挑战和问题
1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统一性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统一起来的全新理论。
2
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的难题
量子纠缠和量子计算的研究是量子力学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挑战。
3
量子力学的前景
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发展量子力学的前景
1 量子计算机的应用
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
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核心 思想是粒子可以显示出 波动性,而波动也可以 显示出粒子性。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 波粒二象性
2 不确定性原理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既 可以表现出粒子性, 也可以表现出波动性, 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性原理说明我 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知 道量子粒子的位置和 动量。
3 波函数和测量
量子计算机有潜力在大数据处理和密码学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2 量子通信和量子加密技术的发展
量子通信和量子加密技术可以实现更高安全级别的信息传输和保护。
波函数是用来描述量 子系统的数学函数, 测量会导致波函数坍 缩为一个确定的值。
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
原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的应用之一是解释 和预测原子的行为,如原子 光谱和电子结构。
分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也用于研究和理解 分子的结构、振动和旋转。

量子力学的建立

量子力学的建立

量子力学的建立鉴于本人所学知识的局限,故只讨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之前的关于量子力学方面的内容,其后的知识就不涉及了。

量子力学的建立是在众多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其中第一个提出量子化人的是普朗克,之后物理学家们深化了他的理论。

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物质波思想,薛定谔于1926年建立了非相对论性微观体系的物质波方程,同年波恩对物质波作出统计解释。

这样,就建立起量子力学的一种理论,称为波动力学。

同一时期,海森堡、波恩、狄拉克等人于1925年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理论,称为矩阵力学。

1926年,薛定谔成功证明了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是完全等价的,是同一种力学规律的两种不同的表述。

同年底,狄拉克和约当(P . Jordon )完成了变换理论,使两种理论综合成一种量子力学体系。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

量子力学建立的前夕19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的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像物体的机械运动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时,准确地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电磁现象的规律被总结为麦克斯韦方程;关于热现象、热平衡态的物性遵循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披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

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物理学晴朗上空的远处,却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其中之一是黑体辐射问题,还有像光电效应现象`原子的各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所无法解释的[1-2]。

这些现象揭露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突出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世界规律性的矛盾,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规律,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研究,量子力学的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1 “量子”概念的提出19世纪末期,随着冶金`电灯等生产的发展,热辐射成了兴旺起来的一门新兴课题,怎样描述黑体辐射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摆在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中物理选三 第5节 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高中物理选三  第5节 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史可知,选项 A、B、D 均正确。 答案:ABD
对物质波的理解和波长计算
[学透用活] 1.对物质波的理解 (1)任何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存在波动性,我们之 所以观察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宏观物体对应的波长太小的缘故。 (2)粒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受统计规律支配,不要以宏观观点中的波 来理解德布罗意波。 (3)德布罗意波假说是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种推广,使之包括了所有的 物质粒子,即光子与实物粒子都具有粒子性,又都具有波动性,与光子对应 的波是电磁波,与实物粒子对应的波是物质波。
选项 A 错误,B 正确;物质波的波长与其动量成反比,因宏观物体的动量
较大,所以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非常短,不易观察到其波动性,选项 C 错
误;速度相同的质子和电子,电子的质量较小,动量较小,物质波的波长
较长,故其波动性明显,选项 D 正确。
答案:BD
2.[多选]关于物质波,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
A.任何运动的物体都伴随一种波,这种波叫物质波
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故 C 正确;物质波具有干涉、衍射等现
象,故 D 错误。 答案:BD
3.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
意波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 m=1.67×10-27kg,普朗
克常量 h=6.63×10-34 J·s,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波长 λ=1.82×10-10m 的
(2)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①实验探究思路 _干__涉__、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在一定条件下, 也应该发生干涉或衍射现象。 ②实验验证 1927 年戴维孙和 G.P.汤姆孙分别用单晶和多晶晶体做了 电子束 衍射实验, 得到了 电子 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的 波动性 。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A. 12
B. 12
C. 1 2
D. 1 2
【量解p31=析p2】+2 p选1,A所。以中1氚子核2的的动德量布p1罗=2意h1波,氘波核长的为动λ2量3=p2ph=3
h 2
,对撞后形成的氚核的动
12 ,故A正确,B、C、D
1 2
错误。故选A。
3.电子经电势差为U=200 V的电场加速,电子质量m0=9.1×10-31 kg,求此电子的 德布罗意波长。
【解析】根据光子说,光子的能量E=hν=mc2,
故得动量p=mc=
h c
6.631034 51014 3108
kg
m
/
s
=1.1×10-27
kg·m/s
设电子质量为me,速度为ve,动量为pe,
则pe=meve
依题意pe=p
则电子的速度大小为
ve=
pe me
p me
1.11027 9.11031
三、量子力学的建立 1.19、20世纪之交,人们在_黑__体__辐__射__、_光__电__效__应__、_氢__原__子__光__谱__等许多类问 题中,都发现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德国物理家海森堡和玻恩等人对玻尔的氢原子理论进行了推广和改造,使之可 以适用于更普遍的情况。他们建立的理论被称为_矩__阵__力__学__。 2.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物质波满足的方程——_薛__定__谔__方__程__, 使玻尔理论的局限得以消除。由于这个理论的关键是物质波,因此被称为 _波__动__力__学__。
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 立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粒子的波动性 1.德布罗意波: (1)定义:每一个运动的粒子都与一个对应的波相联系,这种波叫物质波,又叫 德布罗意波。 (2)物质波波长、频率的计算公式:___=__h___, ____=_hp___。 2.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宏观物体的动量太大,德布罗意 波长太_小__的缘故。 3.德布罗意假说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推广,即光子和实物粒子都既具有粒子性 又具有_波__动__性__,即具有波粒二象性。与光子对应的波是_电__磁__波,与实物粒子对 应的波是_物__质__波__。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六讲:热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六讲:热学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六讲:热学第六讲热学发展史第一节早期发展简述热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自然力,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

——恩格斯一、温度的定义和热机的研制1.对温度的研究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了温度计的雏形。

1702年,阿蒙顿制成空气温度计,但不准确。

1724年,荷兰工人华伦海特在他的论文中,建立了华氏温标,首先使用水银代替酒精。

1742年瑞典的摄尔修斯定义水的沸点为零度,冰的熔点为100度,后施勒默尔将两个固定点倒过来,建立了摄氏温标。

1779年,全世界有温标19种。

1854年,开尔文提出开氏温标,得到世界公认。

2.热机的发展“蒸汽机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发明,而这个事实又证实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1695年,法国人巴本第一个发明蒸汽机,但操作不便,不安全。

1705年,钮科门和科里制造了新蒸汽机,有一定实用价值,但用水冷却气缸,能量损失很大。

1769年,英国技工瓦特改进了钮科门机,加了冷凝器,使机器运作由断续变连续,从而蒸汽机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1785年,热机被应用于纺织。

1807年,热机被美国人富尔顿应用于轮船,1825年被用于火车和铁路。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3.量热学和热传导理论的建立在18世纪前半叶,人们对什么是温度,什么是热量的概念含糊不清,热学要发展,有关热学的一系列概念就需要有科学的定义。

经彼得堡院士里赫曼于1744年开始,英国人布拉克和他的学生伊尔文等逐步工作,终于在1780年前后,温度、热量、热容量、潜热等一系列概念都已形成。

4.热本性说的争论1)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即热质说。

代表人物:伊壁鸠鲁、付里叶、卡诺。

2)认为热是物体粒子的内部运动。

代表人物:笛卡尔、胡克、罗蒙诺索夫,伦福德。

他们认为:“尽管看不到,也不能否定分子运动是存在的。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一、定律诞生的背景1)为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热和功的关系,以提高热机效率,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课件
激光、核磁共振、原子钟,等等。
4.量子力学推动了固体物理的发展。
利用半导体的独特性质发明了晶体管等各类固态电子器件,并结合激光光刻技术制造了大
规模集成电路,俗称“芯片”。靠它们,人们才可以制造体积小且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智
能手机等信息处理设备,真正走进了信息时代。此外,固体物理学的发展,还为人们带来了低
该波的波长 = ℎΤ。
典例探究
例题1:试估算一个中学生在跑百米时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m≈ 50 kg,百米跑时的速度约为ʋ≈7m/s,由
光子的动量表达式有:
. × −
= =
= . × −

×
由计算结果看出,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所以很难表现出其波动性。
谢 谢
X射线照在晶体上可以产生衍射,电子打在晶体上也能观察电子衍射。
新知讲解
二、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电子衍射实验1
1927年,C.J.戴维森与雷斯特·革末做
电子衍射实验,验证电子具有波动性。
戴维逊和革末的实验是用电子束垂直投
射到镍单晶,电子束被散射。其强度分布可
用德布罗意关系和衍射理论给以解释,从而
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
新知讲解
四、量子力学的应用
1.借助量子力学,人们深入认识了微观世界的组成、结构和属性。
2.量子力学推动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
核物理的发展,还让人们成功地认识并利用了原子核反应堆所释放的能量——核能。爱因
斯坦说:“这是人们第一次利用太阳以外的能量。”
3.量子力学推动了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的发展。
是不是我们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略了波的图象呢?”
新知讲解
一、粒子的波动性

浅析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历史背景

浅析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历史背景

浅析量子力学的建立及历史背景黄冈师院物理0801 熊列摘要: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中的一件大事,可以说二十世纪初经典力学已经建立的相当完备,物理学的大厦已初见雏形,当所有物理学家为物理学的成就兴奋不已时,物理学晴朗的上空却出现无法解释的阴云,其中包括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的线状结构等等,而正是这些微观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揭开了近代物理学的新篇章,拉开了量子力学的帷幕,带领人类走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理世界。

本文旨在回顾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解析特定历史条件下物理大师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量子力学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徳布罗意波薛定谔方程正文波尔在介绍量子力学大师时,不得不提到波尔的贡献。

波尔是丹麦知名物理学家,他在处理氢原子问题时,并没有抛弃经典力学的束缚,如他将氢原子的运动看成圆周运动,在借鉴了一些量子化的条件,虽然所得出的结论对氢原子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但在解释其他院子时却束手无策,这就为当时的物理学提出了挑战,而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创立了量子力学。

德布罗意的布罗意出生于法国的迪埃普,1924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证明了光的量子性,耳光的波动性早已得到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例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的布罗意后来回忆说:“经过长期的孤寂的思索和遐想之后,在1923年我蓦然想到,爱因斯坦在1905年所做的发现应该加以推广,是他扩展到包括一切物理粒子,包括电子。

”这一年他连续发辫三篇论文阐述这一思想,并加以论证。

他计算出中等速度电子的波长应等于X射线的波长。

他预言,如果让电子通过小孔,它也会场上类似于光的衍射。

理论的正确性需要用实验来检验。

1925年戴维逊和革末再一次偶然实验中让镍变成单晶结构,他们用电子进行轰击,结果发现电子发生了散射,在某些角度产生了很强的电子束。

后来他们改进实验装置,进一步发现,电子束迁都的极大值满足X射线在晶格上反射的布拉格关系式2d sinθ=nλ,其中d为晶格间距,用X光测得d=0.091nm,当布拉格角θ=65时,得到第一级极大,λ=0.165nm.试验中使用54V电势差加速,求得的徳布罗伊波长为λ=h/p=0.167nm,这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的布罗意的假设。

物理学史 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建立

物理学史 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建立

❖ 光量子概念:从一点发出的光线传播时, 在不断扩大的空间范围内,能量不是连 续分布的,而是由一个数目有限的局限 于空间的能量量子所组成,它们在运动 中不瓦解,并且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发 射
❖ 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重要意义。
7.3量子概念和原子结构
❖ 1.汤姆逊的原子模型 ❖ 汤姆逊于1904年发表了“关于沿一圆周
❖ 玻尔理论认为,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 种定态时,其间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 能量是量子化的光子。
❖ 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谱系、光 谱的辐射和吸收的关系、元素的周期性 等问题。
❖ 首次阐明了光谱的成因,光谱与原子构 造的关系
❖ 玻尔理论的缺陷,没有摆脱经典物理学 的传统观念,将电子的运动看成为粒子 的轨道运动。
❖ 玻尔的研究结合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 和斯塔克关于价电子跃迁产生辐射的理 论,
❖ 玻尔1913年在《哲学杂志》发表“原子 构造和分子构造”
❖ 玻尔提出了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成 功地解释了卢瑟福模型中关于原子稳定 性的困难
❖ 玻尔用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认为原子 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之中, 电子做加速绕核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 种能量的状态—“定态”
❖ 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电荷相当集中才会出 现这种现象
❖ 1911年《哲学杂志》“物质对αβ粒子散 射和原子结构”——原子有核模型
7.4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 1.原子光谱 ❖ 光谱分析对鉴定化学成分有着决定性的
作用,19世纪80年代初,氢光谱和“标 准太阳光谱 ❖ 巴耳末(1825—1898)瑞士人 ❖ 巴耳末对光谱的成因—光谱与物质的原 子结构的关系作出理论解释。
❖ 1884.6.25巴耳末公布了氢光谱公式: ❖ λ=bm2/(m2-n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 量子理论的建立第一节 紫外灾难和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上一代人能取得自然知识的如此神奇进展,应归功于人们从传统思想束缚下获得的这一解放。

——玻尔一、紫外灾难19世纪末,由于冶金等各方面的需求,人们急于知道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单靠实验逐一找对应点的方法,犹如钝刀子割肉。

当时维恩和瑞利-金斯分别发表了两个公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1.辐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图2.维恩定律()T A e B T /3,νννρ-=ρ是辐射能密度,ν是频率,T 是温度。

在短波区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在长波区不符。

3.瑞利——金斯定律()KT C T ⋅=328,πννρ在长波区和实验结果符合,而在短波区不符。

而且当波长接近紫外时,计算出的能量为无限大!但瑞利——金斯等人得出的共识,是根据经典物理的理论严密推导的,瑞利和金斯也是物理学界公认的治学严谨的人,理论值与实验值在短波区的北辙南辕,使人们不得不称之为“紫外灾难”。

紫外灾难也就是经典物理的灾难。

二、普朗克独步一时的研究1.普朗克 (1858-1947) :诞生在德国,中学毕业后,踌躇于物理和音乐之间,老师劝他不要选物理,但普朗克选择了物理,于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

个人生活不幸,第一个儿子死于一战,二儿因要谋刺希特勒而牺牲。

一次空袭中,家被炸毁。

2.普朗克的内插公式()118,/32-⋅=KT k e C h T ννπνρ当ν→0,即在长波范围,普朗克定律变为瑞利——金斯公式。

当ν→∞,即在短波范围,又与维恩定律一致。

将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综合在一起,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

3.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普朗克写道:“即使这个新的辐射公式证明是绝对精确的,但若仅仅是一个侥幸揣测出来的公式,它的价值也只能是有限的。

”普朗克并不满足于自己的一得之功。

他大胆地将热力学的熵与能量的分配相联系,独创了能量子理论。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恩格斯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能量可以划分成n个相等的小份,每个小份叫能量子,每个能量子又与频率成正比,比例系数为h。

这一天,被称为量子力学的生日。

h——普朗克常数,就好象普罗米休斯从天上引来的一粒火种,使人们从传统思想的束缚下获得了解放!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康普顿效应等都是普朗克假说的发展结果,是经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

这个发现将人类的观念——不仅是有关经典科学的观念,而且是有关通常思维方式的观念的基础砸得粉碎。

——玻尔普朗克于1918年获诺贝尔奖。

第二节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一、光电效应金属受到光照射后释放出电子的效应。

1887年,由赫兹首先发现。

二、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比如按经典电磁理论,波传递的能量正比于振幅的平方,与入射光频率无关,但实验验证却恰恰相反。

三、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普朗克在热辐射理论中所提出的能量子理论,启发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为能量不仅以ε=hν形式发射,也以同样的方式一份份被吸收,光是由具有粒子性的光子所组成。

他说:“光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

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方程:A m +=221ννh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一语中的,圆满地解释了光电子效应,使量子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四、物理规律中的辩证法可见,若仅仅认为光只具有波动性,就无法解释光电效应,同样若只承认光的粒子性,就无法解释它的干涉、衍射现象,二者都不能对光以全面科学的解释。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矛盾对立统一。

第三节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一、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电子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的兴趣,但都莫衷一是。

1、长岗的土星模型:1904年,提出土星卫环模型。

2、J ·J ·汤姆逊西瓜模型:正电荷像西瓜瓤,负电荷像西瓜子分布其上。

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1、卢瑟福: (1871-1937)生于新西兰一个偏远的小城镇,有兄弟姐妹12人,但身体很好,18岁获奖学金上大学。

后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资格。

J ·J ·汤姆逊:“在独创的科学研究中,我从未见过有比卢瑟福先生更加热情和干练有为的学生。

”后从事教学与科研,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α射线的大角散射J·J·汤姆逊:“原子内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中的,而并非呈粒子状态。

”而卢瑟福认为应该用带电粒子碰撞去试探。

1909年,卢瑟福和盖革、马登思,用氦核轰击厚度为米的金箔,起初盖革没看到什么现象,卢瑟福告诉他要仔细观察:“要多看细看,实验要重复几次,几十次,几百次,才能发现偶然的现象。

”他们发现有1/8000的α粒子,偏转反弹。

卢瑟福:“犹如一15寸的炮弹去轰一张薄纸,而炮弹却掉过头来击中你自己一样。

”卢瑟福于1911年、1913年发表论文,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使人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微观粒子的方法。

演示原子核式结构但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原子的核式结构却无法用经典理论加以解释。

第四节玻尔的氢原子理论一、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191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

在汤姆逊的指导下,跟卢瑟福搞科研。

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

37岁获诺贝尔奖。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首创将量子理论用于解释原子现象的第一人。

深信核式理论的正确性,认为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改造。

1913年,写出了《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1)(2)(3)三篇论文,提出了定态跃迁的原子模型。

1)定态假设:原子中电子的轨道不是任意的,只能取分立的几个,在以上轨道运动的电子不辐射电磁波,原子处于相应的定态。

2)跃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若相应的能量k n E E >,则原子将放出一个光子,其频率h E E kn -=ν。

3)角动量量子化:如果电子绕核转的是圆轨道的话,它的角动量也应是量子化的,即π2hn P =(n=1,2,3…) 玻尔把量子理论开创性地应用到原子理论中去,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核式结构和氢光谱的规律,量子论又一次取得成功。

三、玻尔理论的缺陷玻尔理论是经典与量子理论的混合物,存在着内在的不协调,内在的矛盾。

第五节 量子理论的发展一、量子力学的发展线索与代表人物1.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理论,它和相对论构成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2.线索3.代表人物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1923年)31岁海森堡——提出矩阵力学(1925年)24岁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1926年)39岁狄拉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1926年)24岁波恩——对波函数的物理诠释玻尔——互补原理和对量子力学诠释(1927年)二、矩阵力学的创立1.海森堡的贡献海森堡在索末菲、玻尔等人指导下,认识到在原子物理中,轨道上运行的电子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观察的,因而需要用可观察量去描写电子所处的状态,他认为n是原子定态的量子数,光谱频率ω和振幅A是原子现象的可观察量,海森堡用频率和振幅表示了坐标()∑∞-∞==n t in Ae t x ϖ海森堡决定用新思路去描述微观世界。

2.波恩的思索波恩看到海森堡的论文《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的量子论解释》后,经过8天的苦苦思索,终于认识到海森堡的数集,是他在大学里学过的矩阵,这样某力学量就可以用一些元素组成的矩阵来表示。

3.算符的引进由海森堡、波恩等引入到量子力学中。

在量子力学中用算符表示力学量,它可以作用在一个函数上,得出另一个函数。

比如动量算符∇-=∆ηi P 。

泡利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矩阵力学成长建立起来。

三、波动力学的建立1.德布罗意波1)德布罗意(1892-1960):法国人,一战服役六年,原来从事历史研究,受其兄影响,改学物理,1924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任巴黎大学物理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2)德布罗意的观点:既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应该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3)实验验证:1923年9~10月,德布罗意在法国科学院《通报》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了物质波的思想,并指出这种波的波长为P h =λ。

戴维森——革末实验:美国人,贝尔电话实验室研究员G.P. 汤姆逊实验 演示汤姆逊实验由于他们实验的成功,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理论被证实了,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奖。

2.薛定谔的创建1)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博士。

曾先后担任苏黎士、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在爱尔兰工作了17年,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发表《生命是什么》,给生命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薛定谔方程:薛定谔在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的启发影响下,在1926年1-6月,连续发表了四篇论文,系统阐明了波动力学的理论,提出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3.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的统一既然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描述了同一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薛定谔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1926年,狄拉克提出了普遍的变换理论,使两种力学进一步得到和谐与统一,将其统称为量子力学,并引进了狄拉克方程,奠定了粒子物理和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因此狄拉克与薛定谔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总之,量子力学冲破了经典物理的局限,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有力武器。

普朗克、卢瑟福、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等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讲主编施荣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