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以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例
《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研究》范文

《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和农业资源区域,其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对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既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也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等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牧区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1. 经济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牧区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传统畜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使得部分牧民转向其他产业,从而改变了牧区的人口结构。
另一方面,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城市或向其他地区迁移。
2. 社会文化因素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牧民对生活的追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逐渐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此外,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求学等现象也使得人口结构发生调整。
3. 政策因素国家对牧区的政策扶持和生态保护措施对人口自然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牧区家庭规模缩小,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同时,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政策措施也使得部分牧民离开传统牧区,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三、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影响1.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对牧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失可能导致传统畜牧业的发展受阻,进而影响牧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调整为新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如旅游、服务业等。
此外,人口的流动也为城市和牧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牧区逐渐凸显,这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2024年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研究》范文

《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区域,其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为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原因1. 政策因素国家对牧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牧民定居工程等,对牧区人口自然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牧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结构逐渐向老龄化发展。
同时,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使得部分牧民从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定居生活,从而改变了牧区的人口分布。
2. 经济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牧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牧区的传统畜牧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牧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导致牧区人口流动加剧。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部分牧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从而改变了牧区的人口结构。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牧区人口自然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牧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部分年轻人追求更好的教育、就业机会,选择离开牧区到城市生活。
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对人口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牧区人口自然结构变化的影响1. 社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同时,人口流动加剧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如家庭结构的改变、社区文化的变迁等。
这些变化对牧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经济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牧区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可能导致畜牧业生产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牧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旅游业的发展为牧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生态环境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牧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随着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和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中国西部牧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
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生态移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西部牧区由于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该地区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
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主要经济基地就是草原。
而随着生态移民的深入推进,牧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进入城镇寻求新出路,成为新一代社会弱势群体。
期间,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持移民进驻城镇。
但因文化差异和劳动技能、收入来源极为单一,不少牧民生活相当困难。
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后续产业问题,多数牧民面临产业选择艰难或个体经营困难,这也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政府和决策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除了政府的移民住房、草牧场补贴、转移技能培训等移民安置政策外,还要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设置一道“后续产业安全网”,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使移民“留得住、稳得住、能致富”,争取生态恢复和牧民群众生活富裕“双赢”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因素所致,它与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的移民不同,也不同于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的移民。
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

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作者:红花来源:《卷宗》2013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渐推进,已成为内蒙古的全局重点工作之一。
草原牧区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牧”问题。
即:草原逐渐退化、牧民的牧业增收出现困难、牧民的有效收入增加缓慢。
随着我国对放牧制度的变迁、牧区人口的总数已经和超过了牧业生产所需的人口规模,严重超出了现有牧场的承载能力,牧区人口的迁移已经成为解决“三牧”问题的核心。
关键字:内蒙古现代化;人口迁移;乌拉特后旗近年来,为了适应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内蒙古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加大了力度,大力转移农牧区的人口,农牧区人口转移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具有极强的公关管理性。
随着我国放牧制度的变迁、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蒙古牧区的人口已超过牧业生产的需求量和承载能力。
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定畜工作的大力推广和展开,牧区存在的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牧区,一方面给牧区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使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
这一制约牧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加和实现小康的进程。
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地区传统的牧业旗县。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于巴彦淖尔市的管辖范围,主要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
乌拉特后旗在2010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效增长,全旗2010年生产总值增长了63.3亿元,增长了10.2%。
第一产业完成现价增值2.5亿元,增长了6.8%;第二产业完成现价增值54.3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完成现价增值6.5亿元,增长7.5%。
全年人均生产总值96541元。
乌拉特后旗全年累计财政总额在稳步增长,财政总收入总量居全市第二。
但是在乌拉特后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产不优,三产滞后,消费拉动并不明显。
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链条较短,资源的深度加工不够,物价上涨较快,这给一些工农业生产及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影响。
畜牧业区域性差异的背景分析锡林郭勒盟为例

畜牧业区域性差异的背景分析:锡林郭勒盟为例苏德斯琴(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同一种决策的实施,在自然与社会基本条件不同的地区所带来的效应或影响往往产生惊人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通常影响整体的效应,使决策偏离预期的目标,甚至陷入某种困境。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更加有效,应该重视各地方之间的自然与社会之不平衡性。
本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地区为例,运用GIS平台分析了旗县级区域之间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草场拥有量、畜牧业经济规模等诸多不平衡性特征。
关键词:不平衡性;因地制宜;畜牧业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图分类号码: S819 文献标识码:A一、 前言锡林郭勒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北方生态系统的枢纽之地,一直以来得到了学术界极大关注。
尤其,近几年,随着草原生态的持续恶化,各方学者围绕草场利用、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回复等问题,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此筛选近期科研成果,把握其特征与最新动态。
徐广才(2011)等[1]利用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变化,考察了气候、地形、区位和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地形因素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金良(2011)[2]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别从土地类型变化速率和变化方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草场和水域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居民点等面积的增加趋势问题。
邵玉琴(2011)等[3]通过平板计数考察了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得出了适当放牧有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结论。
董婷(2011)[4]通过归纳梳理和分析先行研究,论述了牧业地区超载放牧问题,指出自然与认为因素造成的超载仍然是困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的主要因素。
王学强(2011)等[5]根据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观测站从1961年至2009年季和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49年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指出整个地区气温明显上升,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存在突变现象,气温从相对较冷的平均态变为相对较暖的平均态问题。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

有序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由传统农牧业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或服务业并获得城市户口的过程。
这一过程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结构调整。
制定有效的对策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内蒙古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牧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在东部城市地区,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明显加快。
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和问题。
首先是户口问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户口迁移的政策限制。
其次是就业问题,城市工作的岗位数量有限,而大部分农牧业转移人口缺乏相应的技能和资格,导致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
再者是生活问题,城市生活成本高昂,而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进行,需要引起重视。
1.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应该加大对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力度,简化户口迁移手续,鼓励和引导农牧业转移人口获得城市户口。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补贴政策,为农牧业转移人口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就业培训。
政府还可以对农牧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购买住房、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就业培训城市就业是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关键。
应该加强对农牧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这不仅包括一些常见的岗位培训,还应该开设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技能培训,例如城市渔业、服务业等,使他们能够在城市更轻松地找到工作。
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市民化政策,让农牧业转移人口了解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前景,增加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适应。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
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生态移民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部分民众改换生活地点的人口流动现象,分自然流动和有组织搬迁两种形式.内蒙古牧区的新时期生态移民现象出现于世纪之交,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性质是改善民众生存质量的经济行为,但是其所涉及的内涵与外延却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甚至触动了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重大问题.因此就内蒙古而言,生态移民不仅是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概念.内蒙古的生态移民作为一种地方建设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当事牧民的生活质量接近于城镇居民.但是在移民过程中出现了认识欠缺,措施不当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生态移民的科学认识,树立大生态区域观念,把移民建设纳入规范的制度化轨道是当务之急.【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葛根高娃;乌云巴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0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合理化研究
2.关于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政策的探讨——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生态移民为例
3.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4.内蒙古牧区实施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分析
5.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城镇化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蒙古族牧区草场退化问题探究——以达茂旗巴音杭盖嘎查为例

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蒙古族牧区草场退化问题探究——以达茂旗巴音杭盖嘎查为例云南大学 周欣怡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内蒙古巴音杭嘎查蒙古族草场的生态变化,从而引出当地草场使用中暴露出的草场退化问题。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蒙古族文化的摇篮,也是北方的天然绿色屏障,蒙古族牧业以草原为依托不断成长,因此,草原生态对蒙古族牧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牧区;草场退化一、巴音杭盖嘎查草场生态变化巴音杭盖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民安联合旗民安镇,嘎查的草场是典型荒漠草原,是草原类型中最旱化的草原类型。
内蒙古地理位置处于欧亚大陆内部,气候干燥少雨,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牧业一直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产业,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草原上的民族,草场生态与牧业发展息息相关。
巴音杭盖老牧民朝克(化名)这样回忆草场退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草可以长到80到90公分,不会有洪涝,不时还会出现狼和黄羊,草场生长着300多种植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到处可见中草药材,甚至还用趴地柏(当地珍稀植物)烧火做饭盖羊圈,1983年到1984年内蒙古草原开始实施牲畜作价归户生产责任制,这确实给牧民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刺激了生产积极性。
然而随着短时间内牲畜数量急速增加使得草场退化日益严重;到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干旱以及草场使用不当等因素,各种中草药消失,现在仅剩有三十多种中草药;2005年禁牧政策实施后减少的势头毫无变化。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边界内,牧民使用种种办法来利用有限的资源,设法突破自然环境对人类造成的边界,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对于牧民来说,草场质量直接影响到牲畜数量,这几十年,由于国家政策以及草场使用规则,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使草场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二、草场退化引发生态问题在巴音杭盖草场使用中总是天灾伴随着人祸,出现了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最终导致草场生态退化问题发生。
首先出现牧民为了草场产权围建栏网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words
Pasto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Population Migration, Reasons for Migration, Grassland Fragmentation
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以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例
娜日嘎拉,海山呼格吉勒图
3.1. 自然概况
正镶白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地理坐标东经 114˚05'~115˚37';北纬 42˚05'~43˚15',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典型草原区,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宝力格陶海苏木照拉嘎查位居正镶 白旗的中部,是一个纯牧业嘎查,距旗政府所在地明安图镇 30 公里,东部与乌宁巴图苏木相邻,南部与 德尔斯台嘎查相邻。均海拔在 1326.4~1521 米,相对高差在 200 米以内。土壤以风沙土和栗钙土为主, 照拉嘎查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冬长春短,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昼夜 温差大,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 1.9℃;年均风速 4 米/秒,全年大风日数 78 天(6~8 级),多为西北风。 地区年降水量 375.75 mm,主要集中在夏季(6~8 月份),宝力格陶海苏木照拉嘎查总面积 9.64 万亩,可利 用草场面积 8.1 万亩。占总面积的 84.02%。辖那马尔甲、乌兰额根、前登、查耐勾、滚乌素、忽勒日图、 准照拉、西照拉 8 个浩特。
3.2. 人口迁移概况
总户数 168 户,总人口为 398 人。其中常驻 30 户 88 人,约有 82.14%户的人口已迁出嘎查。本文将 对研究区 79 户迁移人口进行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研究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为了获得嘎查历史变迁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信息,通过 采用对研究区嘎查退休老干部及现任干部为样本,通过他们的口述来获得基础研究信息与数据。其次为 了解与分析具体牧民迁移特征及原因,通过对迁移牧户进行访谈,完成了 79 户迁移牧户的主管感知问卷。 最后为证明研究区草场退化程度,对研究区内共用打草场及两户牧民的放牧场做了 3 处植物样方。
与其它学科相比,从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角度对人口迁移进行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基于入户调查数据 对农业人口迁移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没有符合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出的实证研究,牧区 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在各方面都与农区表现出不同,所以本文将对牧区牧业人口迁出原因及其特征 进行分析与研究。
3. 案例地概况
Narigala, Haishan Hugejiletu
College of Geograph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Feb. 3rd, 2019; accepted: Feb. 18th, 2019; published: Feb. 25th, 2019
2. 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于人口迁移的现象从人口学、经济学及动力机制角度来 分析的宏观理论研究较多,其中莱文斯坦(E. G. Ravestien)在《移民的规律》中提出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 最主要的原因[3]。唐纳德∙博格(D. J. Bohue)提出了系统的“推–拉”理论,认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是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经济、就业、生活水平的差距[4]。拖达罗认为只有当在城市的预期收入大于农
Abstract
The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is the strong ecological barrier for the northern border of China. Since the double-contracting project of grass-livestock was implemented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most herdsmen have enclosed the contracted grasslands of the households with protective screening. So the project has contributed to protecting the grasslands to an extent. However, the grasslands were divided into many small units, the grasslands were seriously degrad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grasslands was declining, the cost of animal husbandry was increasing, and the income of animal husbandry was falling. Therefore, many herdsmen gave up 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sought other jobs. Then people have been migrating from the pastoral areas after the 1990s. In this contex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asons for such migration in the research area, the paper takes Zhengxiangbaiqi Zhaolagacha in Inner Mongolia as the case, conducts the case study and plant sampl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was that the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 made it difficult for herdsmen to make a living, which led to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external migration population did not reach the well-off standard.
文章引用: 娜日嘎拉, 海山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牧业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原因探讨[J].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8(1): 92-99. DOI: 10.12677/gser.2019.81010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娜日嘎拉,海山呼格吉勒图
收稿日期:2019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5日
关键词
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迁移原因,草场破碎化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摘要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部边疆一道强大的生态屏障,20世纪末,草畜双承包项目实施以来,多数牧民将承 包到户的草场用网围栏围起来,项目局部起到保护草原的作用,但是因草原被分割成许多小单元,草场 退化严重,草场承载力下降,畜牧业成本增加,畜牧业收入下降,许多牧民放弃畜牧业,另谋职业,因 此90年代后牧区出现人口迁移现象。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探究研究区人口迁移的原因,本文以内蒙古正镶 白旗照拉嘎查为案例地,进行个案研究及植被样方分析。研究发现:调查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草场 破碎化和退化导致牧区牧民难以维持生计,从而致使人口外迁量增加。与此同时,外迁人口生活水平也 并未达到小康标准。
DOI: 10.12677/gser.2019.81010
93
地理科学研究
娜日嘎拉,海山呼格吉勒图
村收入时,农村劳动者才会做出迁徙的决定[5]。国内人口迁移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分析研究,数据来 源普遍是人口普查大数据,如:刘晏伶,冯健认为中国人口迁移与迁入地和迁出地收入有关[6]。李立宏 总结了 80 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人口迁移原因,其中距离、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7]。王平权,王桂新 等认为区域收入差异是我国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8] [9]。王晓峰等认为我国边境地区人口迁移原 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10]。海山在《镶黄旗草场利用方式演变及其效益》中指出在草场利用方式 改变的一年中出现很多牧业人口迁移现象但未对其进行原因归类[11]。从以上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多数结果 都证明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力求更高的经济收入而迁移。
4.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照拉嘎查为案例,为了解人口迁移原因作者曾两次到达案例地进 行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对嘎查领导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到嘎查发展史与不同时期人口迁移资料。通过 采用入户访问及电话访问形式对迁移户进行主管感知问卷调查,对人口迁移时间、迁入地、迁移后从业 情况及特征、生活现状、迁移原因等以户为单位的各项指标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实地采样方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Stockbreeding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Pastoral Area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