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态度: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

2、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发生了。

指对上司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变更上司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由于社会规范而导致的不愿变更上司的程度。

3、积极性:主要用于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对学习与工作的主观态度.与主动性紧密相连.积极性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表现。

也是人内在潜力的一种外在发挥。

4、个性(人格):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5、规范: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6、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7、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需要: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8、优势动机:指在全部动机结构中占最强有力地位的动机。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不只存在一个动机,而是同时存在着很多动机,但其中最优势的动机决定着一个人在当时的活动。

9、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0、价值观: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这个定义包括着判断的成分,反映了人们的判断和评价。

11、组织承诺:是指一种束缚力,它把个体约束到与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相关的行动上。

1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13、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群体2.沟通3.领导力4.态度5.价值观二、简答题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1一、名词解释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

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三、分析说明题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适合的职业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

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

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一、名词解释1.社会惰化2.合作3.管理幅度4.群体思维5.群体规范二、简答题1.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2.简述麦克莱兰需要理论3.简述管理方格4.简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维度三、分析说明题1.克里斯玛型领导风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试用相关领导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71.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的沟通形式或网络有四种,其中最普通的形式是集束式。
71.动机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动机的产生基础是需要。
72.内容型激励理论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奥德佛的ERG理论。
73.过程型激励理论有:期望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
5.组织认同感: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6.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25.该组织变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变革是人的变革。
26.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27.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可以分为工业个体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
28.按沟通的表现形式分,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性沟通。
29.权变理论又成为应变理论与情景理论。
30.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有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和组织文化。
3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32.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这种以点带面的思想方法叫晕轮效应。
33.提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心理学家是霍兰德。
40.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做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这说明人的行为的特点具有多样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为学复习资料第⼀章chapter1 what 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管理者的管理活动——what managegers doMake decisions(做出决策);allocate resources(分配资源);direct activities of others to attain goals(指导别⼈的活动从⽽实现⼯作⽬标);work in an organization2、管理的四个功能——four functionsControl ,plan, lead, organize3、罗伯特卡茨的管理技能——katz’s essential management skills(1)technical skills:the ability to apply specialized knoledge or expertise. (2)human skills: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understand and motivate other people,both individually an in groups(3)conceptual skills:the mental ability to analyze and dizagnose complex sitnations4、组织⾏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英⽂:a field of study that investigates the impact,that individuals,groups and structure have on behavior within organizations,for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such knowledge toward improving an oranganization’s effectiveness.中⽂:组织⾏为学是⼀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为的影响,⽬的是应⽤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大全五篇)第一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1.4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 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2、群体: 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

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 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 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组织文化: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4.激励因素: 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 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 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 产生工作的满意感, 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 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

5.人际关系: 也叫人群关系, 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 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 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6、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 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7、群体规范:有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8、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 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9、社会知觉可分为哪些知觉?(1)对人知觉。

这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 进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动;(2)人际知觉。

这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这种知觉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 以各种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3)角色知觉。

这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人们通过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业务活动, 不断产生对他人的各种角色知觉, 并借助于思维活动, 掌握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 形成角色意识;(4)因果关系知觉。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9.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 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20世 纪40-60年代. 10.以下不属于管理的职能的是配置. 11.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打破公司内部各 职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除财务,人事两部门设 少数高级行政人员外,公司员工均组成工作组来执 行诸如产品开发,促销等核心工序(流程),这种管理 是扁平化管理. 12.以下不属于小道消息传播形式的是双向传言链. 13.以下不属于沟通双方存在的障碍的是信息适应 性. 14.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获 取信息. 15.以下不属于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观点的是成功 理论. 16.以下不属于决策的特征的是静态性. 17.将名义群体法和尖端的计算要技术相结合的群 体决策方法是电子会议法. 18.在人格类型中,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 时间里干最多的事情,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 或者其他事情进行攻击,这种人格类型是A型人. 19.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冲突理论中 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观点. 20.在组织变革理论中,提出适应循环学说的学者是 沙恩. 1.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含义,从动态上看,组织是安排 分散的人和物使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越过部门边界创建项目团队的一种方式划矩阵组 织. 3.按照利克特的四种制度组织理论,效率高的组织 方式是参与式. 4.如果以企业组织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 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企业的各类内部组织之总和 的是群体. 5.计划的准备阶段是预测. 6.下属成熟度的不同阶段中,第三象限指的是参与 7.根据归因理论,通常被看作内因的原因是努力程 8.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1949年. 9.梅奥在霍桑试验分析中认为,影响生产效率提高 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因素. 10.研究方法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因果研 究的依据是研究的目标. 11.以下不属于网络结构基本思想的是拥有. 12.以下不属于设计有效团队步骤的是"群体"帮助.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问题: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3.组织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4.组织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的研究目的: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达到组织目标。

5.组织研究的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6.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过程:⑴亚当斯密、小瓦特、巴贝奇等,人们开始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⑵欧文——“人际关系之父”,试图在企业中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⑶丹尼尔麦卡纳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等对美国铁路企业管理的研究。

⑷20世纪20年代,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

⑸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会议上,把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⑹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任何群体的行为。

其特征是既注重人的因素又注重组织的因素。

⑺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⑻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阿吉雷斯、麦格雷戈,1957年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从组织角度来分析影响职工发挥潜力的原因。

1960年麦格雷戈《企业的人的方面》总结了人性对立的两方面即X理论和Y理论,认为传统理论来源与教会和军队,没有接触现代化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此把人看做是厌恶工作、需要严格控制的消极因素,称为X理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称为y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选5)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

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

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

12、组织设计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组织设计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

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

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1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

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14、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如组织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文化及技术等)进行调整、改进和革新的过程。

15、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这样一个条件:个体在工作中,面临着自己重视和渴望的机遇、要求或资源时,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获得(该机遇或者资源)或是否能够满足(要求)无法确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体感受到的就是工作压力,又分为挑战性压力和阻断性压力。

16、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够持续适应和变革的组织。

大多数组织进行的是单环学习,当它们发现错误时,纠正过程依赖于常规和当前的政策。

而学习型组织进行的是双环学习,通过调整或修改目标、政策和标准程序来纠正错误。

学习型组织中,成员们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彼此,理解组织真正的运作方式,形成每个人都认同的规划或愿景,并且齐心协力去实现该愿景。

学习型组织可以解决传统组织中固有的三个基本问题:分割、竞争和应对。

17、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基于对某人所在群体的知觉而去判断某人。

18、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能力、外貌)为基础而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

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19、对比效应对比效应,是指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的人的影响,从而使知觉失真。

比如刚刚面试了一个极为出色的候选人,那么接下来比较平庸的候选人很可能被认为是比较差的。

20、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信念。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心。

二、简答题(20选3)1、简要回答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试图解释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

当我们观察某种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内因导致的行为是指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行为;外因导致的行为是指个体因为情境因素而被迫采取的行为。

但这种判断还取决于三个因素,即 A.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B.一致性,是否每个人面对相似情景都有相同反应;C.一贯性,不论时间怎么样变化此人是否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归因理论还发现,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失真的错误或偏见,如我们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体和组织则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同事)等。

2、判断他人时常会使用哪些捷径?判断他人时走捷径,能使我们迅速获得正确的知觉,并为预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然而有事捷径会造成严重的曲解:* 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主动选择。

我们不可能接纳自己见到的所有内容,只有那些能够对我们产生刺激的事物才能让我们留下印象。

*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能力、外貌)为基础而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

* 对比效应,不要跟在孩子和动物之后演出。

* 刻板印象,基于对某人所在群体的知觉而去判断某人。

3、描述大五人格模型中的各项因素。

* 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

外倾者喜欢群居、善于交际、自信果断。

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安静少语。

* 随和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不受欢迎的。

* 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可靠性的测量。

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

在该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很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 情绪稳定性,这一维度刻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情绪稳定性高的人较为平和、自信、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低的人容易紧张、焦虑、失望、缺乏安全感。

* 经验开放性,这一维度针对个体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开放性非常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凡事好奇、对艺术敏感;开放性非常低的人很保守,只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

4、简要说明情绪智力的内涵及重要性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理解这些情绪的意义、在传递模型中相应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读取情绪线索的人更有效率——举例来说,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也知道如何在不违背规范的情况下表达自己。

重要性: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智力较高的员工,往往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5、简要说明内控型和外控型的人在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有何不同6、具有自我监控特点的人有哪些行为表现?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他们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有的时候他们公开的角色与私下的自己差别非常大。

低自我监控者,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他们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真实的性情和态度,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要做什么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高自我监控者会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人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

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但是组织忠诚度不高。

高自我监控的管理者在职业中更为灵活应变,能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占据核心位置。

7、简要叙述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约翰•霍兰德提出人格-工作匹配理论,有六种人格类型。

* 现实型,偏好需要技能、力量、协调性的体力活动;人格特点-害羞、真诚、稳定、顺从、实际;职业范例-机械师、工人* 研究型,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理解的活动;人格特点-分析、创造、好奇、独立;职业范例-经济学家、数学家* 社会型,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人的活动;人格特点-社会化、友好、合作、理解;职业范例-社会工作者、教师* 传统型,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的活动;人格特点-顺从、高效、缺乏想象力和灵活性;职业范例-会计、银行柜员* 企业型,偏好能够影响他人和获得权力的言语活动;人格特点-自信、进取、精力充沛;职业范例-律师、企业家* 艺术型,偏好需要创造性表达的、模糊的无规则可循的活动;人格特点-富于想象力、理想化、情绪化、不实际;职业范例-画家、音乐家、作家霍兰德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离职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

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倾向。

8、什么时候群体会比个体做出更好的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知识;增加观点的多样性;提高决策的接受程度群体决策的缺点:好费时间;从众压力;责任不明导致效果不佳效果与效率:就效果而言,群体中判断最准确的个体决策>群体决策>群体中普通成员的个体决策;就速度而言,个体决策>群体决策;就创造力而言,群体决策>个体决策;就被接受度而言,群体决策>个体决策9、简要描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以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为特点。

当群体成员把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分子思考问题时,这一阶段就结束了。

第二阶段是震荡阶段:是凸显内部冲突的阶段。

群体成员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所施加的约束,进一步,存在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这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朗的领导层级,群体成员在发展方向上也达成了共识。

第三阶段是规范阶段:群体进一步发展密切的群体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聚力。

当群体结构比较稳固,群体成员也对那些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阶段就结束了。

第四阶段是执行阶段:此时群体的结构充分发挥作用,并得到广泛认可,群体的主要精力从互相了解认识变成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

第五阶段是解体阶段:存在于临时群体,为群体解散做好准备。

10、什么是诚信领导?为什么道德与信任对领导很重要诚信领导是指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恳负责的品质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团体实现组织目标。

当领导者实行诚信领导时,有助于在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建立信任、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并通过榜样效应形成诚信的组织文化;同时,有利于通过兼顾和协调组织内外各方利益,来推动组织持续的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