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
武术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状况及对策

浅谈武术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状况及对策摘要:武术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对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教学中小学状况对策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71 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次读到昌沧老师的《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就颇有体会,都会有强烈的冲动。
但在面对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等国外项目在国内的风靡,传统武术却被打入了冷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的武术,不该受到这种待遇。
原因何在呢?第一,从客观上讲,社会快速发展,“快餐式”文化的“入侵”,使中华武术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更明显。
由于武术练习对基本功的要求较高,成才期较长,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还有要求练功者要能够吃苦,有较强的毅力。
这样就大大限制了武术的普及性。
而跆拳道就是以它的简单易学,见效快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
第二,从主观上看,人对武术认识的思维上毕竟存在一些糟粕。
如影视剧、小说等对武术的学习、比赛,派系间的比武等一些细节描述过于夸大,谁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呢?因而让未练者或者正在练习者望而却步,不愿涉足。
第三,上级主管部门对武术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不够重视,这就让很多学生在学校也无法接触到武术。
虽然体育课安排了武术的内容,但有的教师自己都不太清楚或不会,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法展开教学。
第四,武术推广的速度和广度还受环境的影响。
例如:美国的nba,我们的学生只要一提起都知道。
在学校里nba赛事更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只要有球赛整个学校都会为之沸腾,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他们心目中的明星,让他们为之疯狂。
看看学校内外,练武根本没有气氛可言,难道只有到专门的武校才能学习武术吗?因此这样武术推广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难。
初中武术基本动作教案

初中武术基本动作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包括步法、拳法、掌法、撩拳、穿掌等。
2. 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3.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武术基本动作的掌握。
难点:动作的连贯性与协调性。
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宽敞的操场或体育馆。
2. 教学器材:武术服装、拳击手套、护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武术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穿好武术服装,做好热身运动。
二、基本步法训练(15分钟)1. 教师示范并讲解马步、弓步、仆步等基本步法的要领。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基本拳法训练(20分钟)1. 教师示范并讲解直拳、横拳、勾拳等基本拳法的要领。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基本掌法训练(15分钟)1. 教师示范并讲解劈掌、按掌、穿掌等基本掌法的要领。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基本步法、拳法、掌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二、组合动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示范并讲解组合动作的路线、要领和用法。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实战演练(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战演练,教师个别指导。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给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武术基本动作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
3.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武术大单元18课时计划

武术大单元18课时计划摘要:1.课程概述2.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安排5.教学方法6.课程评价正文:一、课程概述武术大单元18 课时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武术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武术技能和竞技水平,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本课程适用于中小学生,以基本武术动作、套路和竞技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等。
2.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套路和竞技技巧。
3.培养学生良好的武术竞技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4.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1.基本武术动作:包括手型、步型、腿法、身法等。
2.武术套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等。
3.竞技技巧:如散打、推手、擒拿等。
4.武术文化:介绍武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名家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18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1.第1-6 课时:基本武术动作的学习。
2.第7-12 课时:武术套路的学习。
3.第13-16 课时:竞技技巧的学习。
4.第17 课时:武术文化讲座。
5.第18 课时:课程总结和汇报表演。
五、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掌握武术技能。
2.运用分组教学,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安排定期的武术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心理素质。
六、课程评价1.学生出勤率和课堂表现。
2.学生完成武术动作、套路的熟练程度。
3.学生在武术比赛中的表现。
4.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024武术教学计划

2024武术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武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速度等运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勇敢、坚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内容
一、基础理论知识
武术发展史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简介二、基本功训练
身体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
三、套路学习
基本拳法基本腿法基本步法组合动作练习初级套路学习(如:长拳、太极拳等)
四、实战技能训练
防守技能训练进攻技能训练对抗训练综合实战训练
五、拓展知识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武术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武德教育与实践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部分
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武术基本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实践教学部分教师示范与讲解:教师亲自示范,详细讲解动作要领。
学生模仿与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
教师个别指导:针对学生个
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间的动作比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实战模拟:模拟实战场景,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共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
小学体育与健康二年级下册《武术基本功复习课》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示范点拨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及协调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关注个体差异。
二、教材分析武术做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学生通过武术得到美育熏陶。
武术基本功是为以后的武术学习奠定基础,初步建立武术套路的概念,发展身体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
三、学情分析四、水平一的同学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
水平一学生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不成熟的现象;所以,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过多的理性思维课堂不易接受;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课堂更易学习。
四、学习目标1.运动能力:了解武术动作中的动作名称,初步掌握武术基本功的基本动作。
2.健康行为:在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形态,发展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和力量等素质。
3.体育品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动作规范难点:动作连贯有力六、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游戏法、比赛法、讲解与示范等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七、场地器材场地一块、标志杆8个、音响。
八、安全保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序组织课堂教学。
九、体育家庭作业把旭日东升健身操展示家长十、创新之处度中一、组织形式:四列横队要求:快静齐。
二、组织形式1.2.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全情参与活动。
一、组织形式:四列横队三:素质练习游戏:小兔子抬花轿规则:组成四路纵队,哨音开始后,两名同学一组拿着标志杆两端,跳跃到终点,返回时两人一组拿着标志杆跑回起点。
把标志杆交给另两名同学,依次类推。
初中武术专项训练教案

初中武术专项训练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内容:1. 武术基本动作训练:包括拳法、腿法、步法和身法。
2. 武术组合动作训练:结合基本动作,形成连贯的组合动作。
3. 武术套路训练:选择一段简单的武术套路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理解武术的动作要领。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武术动作技巧,使其能够熟练地完成武术套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武术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训练。
教学难点:武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5分钟)1. 热身活动:慢跑两圈,做一些关节活动,如颈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
2. 准备活动:做一些基本的武术动作,如拳法、腿法、步法和身法。
二、基本部分(30分钟)1. 武术基本动作训练:教师示范并讲解拳法、腿法、步法和身法的动作要领,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
2. 武术组合动作训练:教师示范一段简单的武术组合动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3. 武术套路训练:教师示范一段简单的武术套路,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and 流畅性。
三、提高部分(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观摩和交流,提高武术动作的技巧。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3.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武术动作的质量。
四、结束部分(5分钟)1. 学生进行简单的套路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3. 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如深呼吸、轻松的舞蹈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武术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
2. 学生能够连贯地完成武术套路。
3.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热爱有所提高,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有所增强。
城北小学武术操训练方案

城北小学武术操训练方案为加大推广《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我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训练时间:每天课间操时间和下午第七节课。
二、训练地点:
1、一年级:办公楼院子里。
跟班教师:009班谭艳玲、谭金蓉、吴
有盛,008班:颜玉萍、、尹晓琼、林玲。
2、二、三年级:教学楼水泥前坪。
跟班教师:004班:杨淑媛、刘
琴、刘琼,005班:黄元欢、郭兴国、罗雄然,006班:谭奕婷、刘郁蓉、肖自云,007班:陈年龙、段小纯、胡俊林。
3、四五六年级:大操场。
跟班教师:001班:沈元球、段小玲、陈
福根,002班:廖金娇,李宗莲、陈小梅,
003班:谭小妹、陈军、陈跃飞。
三、具体要求
1、课间操集合时间所有跟班教师站在本班队伍后面做操;下午第三
节带领学生练操,三位跟班教师都要到位和学生一同学习并协助指导。
2、无特殊情况,训练时间没有到岗的教师按旷课一节处理。
备注:11月中旬进行比赛。
城北小学
2012年10月22日。
初中武术课教案范文

初中武术课教案范文1. 学习武术基本手型和步型,如拳、掌、勾、弓步、马步、仆步等。
2. 学习简单的武术组合动作,如五步拳、太极剑等。
3. 了解武术的基本礼仪和锻炼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武术基本手型、步型和简单组合动作。
2. 培养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增强身体素质。
3. 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培养武德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武术基本手型、步型的正确掌握和简单组合动作的练习。
2. 教学难点: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武术基本手型、步型和动作要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 纠正法:教师纠正学生动作中的错误,保证动作的正确性。
4. 比赛法: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提高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学生进行慢跑、关节活动等热身运动,准备进入武术学习。
2. 基本手型、步型学习(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武术基本手型(拳、掌、勾)、步型(弓步、马步、仆步)的动作要领。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纠正动作中的错误。
3. 简单组合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五步拳的动作要领。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教师纠正动作中的错误。
4. 练习与比赛(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观摩、交流。
随后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5. 武术文化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武术的基本礼仪和锻炼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培养武德精神。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所学的武术基本手型、步型和组合动作。
2. 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协调性。
2. 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武德精神的培养。
3.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通过以上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初中武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德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武术运动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年级:2006级民族传统体育姓名:张雨学号:2006013456摘要: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在小学生中更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除了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外,还要结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与训练。
不断加强的小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在小学生武术训练中,由于其生理、心理等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错误动作。
如:技术概念模糊;情绪变化影响;训练手段不当;技术环节缺乏联系等,是武术训练中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
小学生武术训练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的工作。
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
在实践中,错误动作的出现是必然的。
通过对错误动作的观察、辨别,对产生原因的分析,采取一定的办法、手段进行预防和纠正,使其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指导武术训练,本文针对小学生武术训练中常见的错误动作的产生原因、预防及纠正方法也进行了分析探讨。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通过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浅谈一下在小学生生理、心理、教学、训练、恢复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在武术训练中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关键词:小学生武术教学;武术训练;注意问题;错误动作;预防纠正1 前言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
武术是一个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养成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
它表现的形式美、动态美、造型美、节奏美更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倍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掌握不好其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以及武术基本功法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各年龄段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敏感期训练内容的合理搭配,长远规划,制约了他们的武术的教学与训练。
通过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
改进和充实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逐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有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中部、石家庄市石府小区小学学生。
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研究法阅读学校体育、竟技体育、体育训练学、武术运动训练等书籍;在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体育教研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专业训练处和河北省武术协会等收集整理了相关的论文和文献。
2.2.2 实验法2.2.2.1 实验安排总的时间为4周,受试者分为2组,每组9名学生。
第1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训练方法,第2组采用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切合中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系统的科学训练方法。
例如:在一分钟内的正踢腿,第1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
第2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主,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
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进行比较。
2.2.2.2 实验结果第2组的训练效果比第1组好。
通过4周的实验证明:第2组采用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武术基本功法,武术套路训练等方面效果都好于第1组。
3 研究结果与分析3.1 据中小学生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少年儿童与成人不同,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在小学生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也应该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有利于中小学生武术的成长。
3.1.1 小学生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
小学生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小学生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
小学生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
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
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
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
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
小学生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
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兴奋占优势,易扩散,因此,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但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的物质代谢旺盛,疲劳恢复得快。
3.1.2 小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根据第一点的这些特殊生理特点,对小学生运动员的武术训练应当确立专门的目标。
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早期培养。
对运动员进行早期培养是为体育界所重视的。
例如,美国游泳选手从婴儿起就放在水中泡;西德培养足球运动员从儿童抓起。
西德青少年足球规划为:8岁以前为习惯阶段,8-12岁为打基础阶段,12-16为竞技阶段,16岁以后为最高竞技阶段。
法国的田径规划为:11-12岁为培养兴趣、增进健康、促进发育阶段,12-15岁为全面发展阶段,15-17岁为确定发展专项阶段。
而我国的运动员发现得晚,练得迟,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基础技术的早期开发重视不够,是影响我国成人运动员继续提高成绩的一个主要障碍。
3.1.3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不同项目和不同年龄阶段要有所区别,应根据少年儿童生长规律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
3.1.4 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小学生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
小学生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
由于小学生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
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
小学生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
小学生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
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
同时,由于小学生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
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小学生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
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
不宜过多的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小学生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
适当发展难度动作。
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
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3.1.5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
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
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
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
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
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
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
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3.1.6 间歇训练法是提高小学生武术运动员专项的好方法。
主要采用“大组合”、“分段”和少量的“整套”技术训练。
为适应比赛和表演时的强度要求,每一组合训练结束时脉搏的跳动在160-170次/min之间,一般以3min为间隔时间,在脉搏跳动恢复到110-120次/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
分段练习的间歇时间最好是4min30s,整套练习的间歇时间是5min30s。
3.2 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3.2.1 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
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
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小学生优点给予表扬。
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小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
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
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
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小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3.2.2 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小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
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
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一分钟的正踢腿,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
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
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
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
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
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
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
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3.2.3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在小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小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