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心理分析小说与劳伦斯的_虹_

合集下载

《虹》中三代人灵与肉的搏斗 - sinossnet

《虹》中三代人灵与肉的搏斗 - sinossnet

《虹》中三代人灵与肉的搏斗谢心悦(湖南大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5)摘要:虹(The Rainbow, 1915)是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叙述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通过描述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阐释了作者对于两性关系的探索。

本文主要分析了《虹》中三代人在灵魂及肉欲上的冲突。

小说中的第一代,汤姆和莉迪亚是田园牧歌时代典型的貌合神离的婚姻,他们在心灵上疏离,却本能地在肉体上得到了结合。

小说中的第二代,威廉和安娜有着一段更为不幸的婚姻,他们在心理上冲突不断却享受着肉欲带来的满足。

第三代的厄修拉和斯克里宾斯基在精神上追求独立却在肉体上过度依赖对方,最终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段无果的爱恋。

这三代人在婚恋观上有着相同点却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虹》中三代人的婚恋模式来探索在劳伦斯心中一种相对理想的婚恋模式。

关键词:两性关系;婚恋模式;冲突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D]1 简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年—1930年),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家之一。

由于其小说中多处对情感心理和性爱场景的直白描写以及大量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成为了文学史中备受争议同时也是最具反叛精神的的作家之一。

他的著作个人特色鲜明,通过描写现代工业文明对社会文明、传统工业、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的破坏,来呈现社会所出现的种种不和谐。

同时,他指出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堕落的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虹》(1915年),劳伦斯的杰作之一,一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的百科全书。

《虹》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的农村生活作为背景,描写了布朗温家族三代人恋爱的故事。

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系上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在西方,劳伦斯的《虹》、《儿子与情人》以及最具争议性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一度被视为“淫书”,遭到禁止出版及封杀。

英国心理分析小说与劳伦斯的《虹》

英国心理分析小说与劳伦斯的《虹》

英 国心理 分析 小说 与劳伦 斯 的《 》 虹
李志斌 , 闵云童
( 湖北大学 人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2

要 : 文 提 出 了 “ 国 心 理 分 析 小说 ” 概 念 。分 析 了 它 产 生 的 历 史 、 化 背 景 , 出 了 心 理 分 析 小 本 英 的 文 指
收稿 日期 :0 11 - 2 0 .20 2
正 是 因为 处 在 这 样 一 个 社 会 文 化 背 景 之 中 ,
所 以心 理 分析 小说 注 重 心理 分 析 的 同时 也 具有 十
作者 简介 : 李志斌 ( 9 3 ) 男 , 16 一 , 湖北省 应城人 , 北 大学人 文 学 院副教 授 ; 湖 闵云童 ( 9 l ) 男 , 18 一 , 湖北 省 仙桃 人 , 湖
英 国心理 分析 小 说 是 在 特定 的历 史 背景 中发
德( 又译 为 本 我 ) 自我 、 我 的 三 重人 格 说 中 , 、 超 与 无意 识 相 应 的是 伊德 , 总 是 处 于受 压抑 的地 位 。 它 构 成 伊 德 的 主要 是 “ 力 ”, 洛 伊 德 称 之 为 “ 性 弗 力
展起 来 的 。l 9世 纪 末 , 国在 帝 国主 义 的竞 争 中 英 发展 逐 渐缓 慢 下 来 , 济 危 机 又 给 英 国社 会 带 来 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片萧 条 的景 象 ,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的爆 发 更 是 激 第
比多 ” Lbd ) 这 种 本 能 驱 使 人 去 寻 找 快 乐 , ( iio , 尤
北大学人 文学院文 艺学专业 硕士研 究生。
维普资讯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是英国的作家,生活在20世纪初的英国。

他的小说中经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劳伦斯的小说《虹》中,他将自然界与人类的内在冲突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虹》通过描写主人公乔瓦尼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环境的破坏的
认识。

乔瓦尼关注自然界中细小的变化,对自然的美和恐惧感到震惊。

他对自然的敏感并
没有感动他去保护环境,相反,他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慰籍,却忽视了自己对环境的伤
害。

劳伦斯通过广泛描绘社会环境中的景观和自然破坏的场景,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小说中的城市景观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而不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描绘工
业区和矿山的景象,劳伦斯展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这种对自然的破坏
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失去了家园和栖息地,造成了物种灭绝的风险。

劳伦斯通过乔瓦尼的转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愿景。

乔瓦尼与一个
叫做乔瓦尼的人相识,在他的启发下,他开始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并思考自然与人类之
间的关系。

乔瓦尼的转变表明他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理解。

乔瓦
尼的经历象征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劳伦斯的小说《虹》通过描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强调了
生态主题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这个小说提醒人们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并传达了一个重
要的信息:保护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未来的重要任务。

劳伦斯作品多视角解读

劳伦斯作品多视角解读

劳伦斯作品多视角解读摘要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才华横溢的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评论家,更是位多产的作家。

本文从心理分析、幽默反讽及古希腊文化的视角分析、解读劳伦斯的三部作品:《虹》、《两只蓝鸟》和《太阳》。

进而说明,三部作品分别以寻求两性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倡导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大卫·赫伯特·劳伦斯《虹》《两只蓝鸟》《太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才华横溢的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思想家和文学艺术评论家,更是位多产的作家。

从他191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白孔雀》,到1930年在法国逝世,他共为后人留下了10多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和散文集、书信集以及多部绘画作品。

随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相继问世,对他各种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便先后凸显出五彩斑斓的意义。

本文试从心理分析、幽默反讽及古希腊文化的视角分析、解读劳伦斯的三部作品:《虹》、《两只蓝鸟》和《太阳》。

进而说明,三部作品分别以寻求两性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倡导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虹》:心理分析的视角英国心理分析小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l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帝国主义的竞争中发展逐渐缓慢下来,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是英国社会的萧条的景象,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加激化。

强盛时代的维多利亚英国已一去不返,对现存秩序与传统制度人们日渐丧失信心,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主潮是精神与信仰的危机和对传统的反叛。

步步逼近的工业浪潮使原本宁静的乡村都沦落为肮脏的工业区,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精神受到摧残,社会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

人类渴望与自然和社会共和谐,渴望内心得到关注,这时心理分析小说应运而生,文学开始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与关照,希望在摒弃传统道德观的同时建立更符合人性的自然道德观。

浅析劳伦斯作品《虹》的主要写作特点

浅析劳伦斯作品《虹》的主要写作特点

浅析劳伦斯作品《虹》的主要写作特点作者:简燕来源:《各界·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英国作家劳伦斯作品《虹》的内容提要,分析《虹》的主要写作特点之一——心理分析,分析《虹》的主要写作特点之二——运用大量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关键词:心理分析;象征;比喻;意向《虹》描写的是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家史,通过三代人的恋爱、婚姻、工作和家庭日常生活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小说从1840年左右老汤姆·布朗文一代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世纪初第三代厄秀拉与斯克利斯基的爱情破裂,时间跨度有六、七十年。

作者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宁静的宗法制农村的图画,汤姆·布朗文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离诺丁汉不远的伊尔吉斯顿的考西村,他们的家庭生活是亲密融洽的,人与周围的大自然也是亲密和谐的,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入侵”农村,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小说逐步展开描写到布朗文家第二代人安娜与威尔以及他们的女儿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也就展现了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交替的大变动时期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亲情、宗教、价值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劳伦斯的创作深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的影响,在写作艺术上把重点放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作品《虹》的结构和写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全书分成三部分,每部分都有一对主角,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着力描写每对主角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展示其内心世界。

所以,《虹》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心理分析。

心理描写分析是指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

劳伦斯游刃有余地运用多种不同的心理分析方法,把艺术笔触解剖刀似的深入到不同人物的心灵深处,把人物在特定的环境、情势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剖析出来。

有时是运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这一传统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

从《虹》三代人的爱情看劳伦斯的爱情观

从《虹》三代人的爱情看劳伦斯的爱情观

从《虹》三代人的爱情看劳伦斯的爱情观前言劳伦斯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揭露。

在其作品中,对爱情这一主题的探讨是尤为突出的。

而《虹》作为劳伦斯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陈述了其独特的三代人的爱情观。

本文将从劳伦斯的爱情观出发,通过对《虹》三代人爱情描写的分析,探讨劳伦斯对爱情的看法和作品的意义。

劳伦斯的爱情观揭露社会矛盾和颠覆传统是劳伦斯作品的常见特点,而对于爱情这一主题,他同样持有与传统观念不同的看法。

劳伦斯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只局限于身体上的需求,而应该是灵魂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他的作品中,传统的爱情观被强烈抨击,认为那是一种压抑人性的束缚和利用。

相反,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自由、平等、开放的。

这种观念在《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代人的爱情观在《虹》中,第一代人即弗兰尼斯卡(Francesca)和约翰(John)是传统爱情观的代表。

他们之间的情感,相当于是一个无法再分离的整体,每个人的表现都建构在彼此的表现之上。

他们之间的爱情被固化为一种模式,缺乏变化和想象力。

在他们爱情的愈演愈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约翰成为了一个欺骗者,弗兰尼斯卡则成为知识分子的牺牲品。

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亲密和欺骗的基础上,过度的依赖和不自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彼此之间的伤害。

这样的爱情难以让人信任,也不足以当作是真正的爱情。

第二代人的爱情观相比于第一代人的爱情观,第二代人的爱情观则显得更开放和自由。

乔治(George)和他的未婚妻比丽(Birkin)在互相探寻身体上的喜悦时,两人还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他们试图通过自我理解,相互扶持,在自由和真诚的基础上接受彼此。

这种爱情观是在自由和真正的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互相理解和接受来达成真正的联结。

在爱情中,两人的存在不局限于物质和荷尔蒙,而是建立在精神和身体共鸣的基础之上。

这种爱情可能带来更大的快乐,但也可能带来更深的痛苦。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虹》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于1915年出版的小说,其背景设置在英国的伦敦和诺丁汉郡。

这部小说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贫穷和萧条,特别突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从反生态主题角度分析《虹》。

一、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虹》中,作者描述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工厂烟囱不断冒着黑烟,工厂排污管道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河水污染。

城市急剧扩张导致水泥和钢筋的大量使用,人口增加带来过度开垦和开发自然资源的需求。

这些都直接导致土地荒凉、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灭绝,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二、城市化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城市化所带来的污染和噪声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工人们在工厂里的艰辛劳动和糟糕的工作条件,患上职业病和精神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

城市化还导致了人们生活空间的严重缩小,住房难题、交通堵塞、人际关系疏远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使人们心理压力加剧。

三、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紧密连接《虹》中,劳伦斯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之间的紧密连接。

小说中的女主角乔治娅·冈特里(Georgiana Gresham)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紧密性。

在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里,自然环境成为了她寻找自我和探寻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寄托,也成了她反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场所。

在男主角鲁珀特·伯恩斯泰因(Rupert Birkin)看来,自然环境是他重新找回内心平衡的场所,是他与家人和社会的断裂关系得以弥补的载体。

总之,劳伦斯的《虹》揭示了生态危机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借此加强了人们对环境维护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和行动。

这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健康、幸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国外对劳伦斯《虹》的研究

国外对劳伦斯《虹》的研究

国外对劳伦斯《虹》的研究
劳伦斯的《虹》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下面是一些国外学者对劳伦斯《虹》的研究方面的观点和成果:
1.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
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将劳伦斯的《虹》置于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背景
下进行探讨。

他们认为,《虹》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同
时也探讨了女性自我认同和表达的重要性。

他们分析了作品中的女性
角色,并将之与劳伦斯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

2.生态批评和环境研究:
劳伦斯的《虹》也受到生态批评和环境研究领域的关注。

研究者认为,《虹》展现了劳伦斯对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他们探讨了作品
中的自然象征、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3.心理分析和自我意识研究:
一些研究者将劳伦斯的《虹》与心理分析理论相结合,探讨了作品中
的人物心理、自我意识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描写。

他们关注作品中人物
的意识流,以及劳伦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4.文化和社会研究:
劳伦斯的《虹》也受到文化和社会研究学者的重视。

他们将《虹》置
于当时英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探讨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家
庭关系和阶级差异。

他们还分析了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象征和社会批
判意味。

综上所述,国外对劳伦斯的《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涉及了
性别和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和环境研究、心理分析和自我意识研究,
以及文化和社会研究等领域。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虹》提供了
更多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12-02作者简介:李志斌(1963 ),男,湖北省应城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闵云童(1981 ),男,湖北省仙桃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2卷第2期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22N o.22002年4月Jour nal of Huang gang Normal U niversity A pr.2002英国心理分析小说与劳伦斯的 虹李志斌,闵云童(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本文提出了 英国心理分析小说 的概念。

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指出了心理分析小说具有在 无意识 心理分析层面与社会批判的文化内涵层面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并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史作了大致回顾。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英国心理分析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 虹 ,并从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角度对劳伦斯及其心理分析小说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英国心理分析小说;劳伦斯; 虹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02)02-0045-04一英国心理分析小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末,英国在帝国主义的竞争中发展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危机又给英国社会带来一片萧条的景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激化了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

对比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强盛,人们对现存秩序与传统制度的信心日渐丧失,精神与信仰的危机和对传统的反叛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主潮,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它的 心理状态、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态度、理想和价值几乎是背道而驰的。

[1](P4)另一方面工业化极大地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导致人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被割断,并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英国社会进入一个 崩溃的个人与退步的整体、个人的 绝对孤独 及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 的阶段。

[2](P300)文学开始更多地转向人的内心,对人的心灵进行观照。

心理分析小说便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的探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的同时建立新的符合自然人性的道德观。

对心理分析小说影响最大的要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尤其是他提出的 无意识 更是成为心理分析小说关注的焦点。

弗洛伊德将人的无意识视为一种本能 主要是性本能的冲动。

在伊德(又译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说中,与无意识相应的是伊德,它总是处于受压抑的地位。

构成伊德的主要是 性力 ,弗洛伊德称之为 力比多 (Libido),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找快乐,尤其是性快乐。

所以弗洛伊德视性本能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把人的无意识的生物性本能提高到首位,正如霍兰德所说: 弗洛伊德将他的心理学固系在人的动物性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上。

他 把人看作一个性欲存在。

[3]因此,弗洛伊德也把性欲看作文艺创作的动因。

这对整个现代主义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分析小说更是侧重于对这种无意识和性欲望的分析与解剖。

此外,他提出的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 )在文艺批评与创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理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家劳伦斯的 儿子与情人 可以视作是对这一理论的极好的阐释。

同一时期的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侧重于艺术是心灵的感知,强调无意识和非理性,也成为影响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正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心理分析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的同时也具有十分浓厚的社会气息,它力图通过人被文明异化的状况,展现出社会对人性压抑的罪恶。

另一方面它的心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应用,甚至可以直接视作一种无意识的再现,不过与纯粹的无意识相比,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这种对无意识和性欲望的突出,是心理分析小说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以往传统心理小说的关键所在。

心理分析小说由于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所以往往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征。

传统方面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细节的真实性等。

但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心理分析小说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题材的内转向,即向内心世界开拓;在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时,往往从多层次着色,注重感觉的多向度性,感觉与外物、以往经验的交流与浑融。

这样,心理分析小说就以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折射出生活的林林总总。

在创作上又吸收了象征主义等多种表现手法。

象征不仅仅多用于自然事物,而心理活动本身也具有象征意味,所以心理分析小说往往建构的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和隐喻的世界。

心理分析小说在它的发展史上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流派 ,虽然如此,但它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心理分析小说受到了它之前的心理小说的很大影响。

心理小说是一种 以直接呈现人物的直觉、感知、印象、记忆、联想、情感、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或一定条件下的心理过程的小说 。

[4]心理小说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多注重描写人物的悲苦心情与心理活动,但这类 悲苦心情 或 心理活动 还是属于正常的心理范畴之内。

到了20世纪,亨利 詹姆斯(Henry James)可以说是拉开了英国心理小说的序幕。

他的小说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特别注重分析和描写心理状态极其细微的变化,其代表作 淑女画像 (The portrait of a lady,1881)第一次冲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方式,让小说的事件与情节通过人物内心活动展开,其他如对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通过人物内心反映外部世界得到表现的方式等等,都是以后出现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先导,而且他的小说中既有现实主义因素,也有心理学内容。

有的评论家把他的创作称为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

在他之后的约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爱 摩 福斯特(E.M.Foster )、福特 马多克思 福特(Ford m -adox Ford)等人也努力从心理学的深度上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虽然他们的创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中表现出的对心理活动、无意识的重视与心理分析小说是一致的。

劳伦斯的出现则标志着英国心理分析小说高潮的到来,他极力再现人的无意识活动、不受传统道德束缚的性欲望以及人在现实中的苦闷的心理状态。

这都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典型特征。

在他之后,心理分析作为精神分析的方法而为其它现代派广泛运用,成为表现人的异化状态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戴维 赫伯特 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985-193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被称为 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5](P367)他与乔伊斯的出现标志着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了高峰时期。

劳伦斯一生创作了 白孔雀 、 儿子与情人 、 虹 、 恋爱中的女人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等十部长篇小说,及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诗歌。

其中,长篇小说 虹 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

劳伦斯处在一个精神危机与社会危机不断深化的时代,他对违背自然人性的现代社会深为不满,认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首要罪恶是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对工业文明与人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力求寻找到一条回归自然人性的途径。

但他把原始的自然人性作为拯救社会与人心的唯一途径,则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已,也是不切实际的。

劳伦斯是处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叉点上的作家 ,所以他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他的小说在社会批判与心理探索的结合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艺术上,劳伦斯的象征手法独具特色,他既有传统的自然物象征,又有非直指的隐晦性象征,他以象征来沟通物我,表达人的心灵在自然力启迪下的某种感悟,这是传统文学中的象征所不具有的美学特征。

在象征手法的艺术表现力上,劳伦斯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作为心理分析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状态的关注,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上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这样一种创作手法为他以后的现代派作家广泛认可与接受,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46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2卷虹 代表了劳伦斯小说的最高成就,在这之前的三部小说( 白孔雀 、 逾矩的罪人 、 儿子与情人 )并未突破传统的框架,但是 1919年出版的 虹 ,无论在创作技巧与路子上都无疑起了明显的变化 打破早期小说传统形式的过程从此开始了 [1](P208),在题材方面它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探索了有关性的心理问题,以及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将现实批判与心理探索合而为一的特征。

小说以富于对比性的背景展开,在描绘了1840年英格兰中部水乡的优美景致之后,展现出工业化后人们的生存境况:工业化带来的是古老文明的结束,而取代它的是肮脏的生活环境和人们麻木的生存状况,在这种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对立与更迭中展开了布兰温一家三代人的家族史。

汤姆 布兰温是个忠厚的农民,他与波兰流亡而来的贵族后裔莉迪娅结合,莉迪娅前夫的女儿安娜嫁给了汤姆的侄子威尔 布兰温,他们成为农庄上的第二代。

在一段如痴如醉的蜜月生活之后,由于信仰分歧、性格冲突以及争夺支配权的斗争,威尔和安娜夫妻感情消磨殆尽。

安娜在养儿育女中寻找寄托,而威尔则在传授技艺中找到乐趣。

他们的长女厄秀拉是农庄的第三代,作品突出描写的是第三代人的内心冲突。

厄秀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而有强烈叛逆精神的女子,她在与年轻军人安东 斯克列本斯基经历了一番放荡的热恋后,终因精神上缺乏和谐与理解而分手。

后来她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而当她想与安东复合时,安东已与他人结婚,失望和痛苦使她发生意外而流产。

小说以厄秀拉遥望天空的彩虹结束,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对两性关系的探索是 虹 最突出的主题,而且布兰温家族的三代人在两性关系的探索上呈现的是一种螺旋形上升的态势。

第一代的汤姆与莉迪娅的结合虽然是幸福的,但这是因为他们对各自的不同并无自觉意识,所以从这点上看,他们追求的和谐关系是低层次的。

劳伦斯在这场看似美满婚姻的后面告诉读者: 他们是陌生人,而且一辈子会是陌生人。

第二代威尔与安娜结合时,不仅时代变了,人物性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的婚姻从性爱的角度讲也是和谐的,但这并非全部,他们对完满的婚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那就是自我理想的追求,但这也造成了无休止的冲突与分歧,使他们的结合最终成为一种没有爱情而只有肉体的追求,这在劳伦斯看来并非实现了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

厄秀拉的出现,象征着现代人的诞生。

她目睹了老一辈妇女无法挣脱传统束缚的悲剧,于是她力图走出狭隘的天地。

她受过高等教育,富于反叛精神,因此,她对现实宗教、民主制度有强烈的不满,这也使她在探索新的两性关系的路上屡遭挫折。

16岁时,她与年轻的安东一见钟情,由于安东要到南非服役,他们便很快分手了。

此后,寂寞和孤独的她对女教师莫格产生了异样的感情,但这也无法使她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安东从南非的归来给她的生活再次带来了高潮,她发现自己依然爱她,但她又明显地意识到他们之间隔阂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