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
童生——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进士——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第一级府试,考取童生。
第二级院试,考取生员(秀才),第一名称为案首。
第三级乡试(又叫秋闱),考取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发桂榜。
第四级会试,考取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发杏榜。
第五级殿试,分三甲;
一甲第一名是进士,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还有所谓的连中三元即同时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
清朝后宫等级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 X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下面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的表格:
阶段特点
1. 初创时期 - 最早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
- 主要通过举荐和举行辩论来选拔官员
- 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严格的初选
2. 唐宋时期 -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规模扩大
- 分为明经科(文科)和明法科(法律学科)
- 青云诏开始设立,奖励优秀考生
3. 南宋时期 - 科举考试变得更加重要,在选拔官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创立了制度化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 兴起了科举补习学校和科举辅导书籍的繁荣
4. 元明清时期 - 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 设置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 乡试选拔出进士,会试选拔出贡士,殿试决定进士的名次
5. 清末废除 -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暴露出各种问题
-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科举制度被视为封建制度的象征 -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后期的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历史上,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大事年表。
1. 公元605年-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辅佐他的统治。
他设立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
2. 公元701年- 开创进士及第制度: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结果称为“及第”,合格者被授予官职。
这标志着进士及第制度的确立。
3. 公元960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北宋宰相王安石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引入"新法"以改善科举制度的弊端。
这个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对后来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公元1067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宋神宗继位后,在王安石的影响下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取消了贡举制度,实行宣科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5. 公元1241年- 元朝科举制度改革:元朝设立了制取士员,取消了高分及第和乡试,使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实用性。
6. 公元1370年- 明朝科举制度改革: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科举制度,重新恢复了明朝科举制度,创设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7. 公元1905年- 晚清科举制度废止:清朝政府废止了科举制度,引入了新式教育系统,结束了科举千年的历史。
从隋文帝到晚清废止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它既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一个影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让社会上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不乏争议。
早期的制度对官员的出身和门第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的平民百姓难以进入仕途。
而后来的改革虽然增加了贫民的机会,但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腐败和权贵阶层垄断。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代表。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
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
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秦朝 (221-206 BC)-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取消科举制度。
汉朝 (206 BC-220 AD)- 汉高祖刘邦恢复分封制度,并且开始恢复科举考试。
- 设立孝廉、博士、郎中等官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
魏晋南北朝 (220-589 AD)- 三国时期开始设立文学和武学科目,并扩大科举范围。
- 晋朝时设立进士科目,以考察士人的才华和品德。
隋唐 (581-907 AD)-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制度化,设立进士科目,定期举行科举考试。
- 唐太宗设立明经、明法科目,加强考试内容的多样性。
- 唐玄宗时期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五代十国 (907-960 AD)- 五代时期科举考试衰落,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
- 十国时期,南方各国开始恢复科举制度,推行礼部试制。
宋朝 (960-1279 AD)- 宋太祖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巩固官员选拔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苏颂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三元及第制,考试范围扩大,考生数量增加。
- 宋高宗时期开始设立状元科目,以表彰最优秀的考生。
元朝 (1271-1368 AD)- 元世祖设立进士科目,强调蒙古人与汉人的融合与交流。
- 元朝科举考试实行至元崇宁后终止,原因包括政治改革和外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 (1368-1644 AD)- 明太祖建立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目,选拔官员。
- 明成祖时期将科举制度规范化,推行纳贡考试,参试人数激增。
清朝 (1644-1912 AD)- 清朝初期继续维持明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 乾隆年间开始改革科举考试,取消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加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 嘉庆年间设立会试,增加考试环节。
总结:中国的历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推行、改革和终止等不同阶段。
科举制度在汉朝的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的制度化,宋朝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的改革,都对中国的官僚制度和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选拔人才、提升社会地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
在当时,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世族门第和荐举制度,但这两者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世族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人才浪费,贫寒子弟难以出头;荐举制度则容易滋生腐败,官员质量无法保证。
因此,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人才,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县试、府试和殿试。
县试是最基础的选拔阶段,由地方官员主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晋级府试。
府试主要由省级官员主持,选拔出的人才将晋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员。
三、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最后,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它为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减少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四、科举制度的衰落与改革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例如,科举考试过于重视文言文和八股文,导致考生创新能力下降;考试内容偏重于儒家经典,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因此,在清朝末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引入现代教育体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对比与现代教育制度相比,科举制度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为主要目的,而现代教育制度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现代教育制度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较窄,现代教育制度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机会。
六、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虽然科举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也有一些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 学政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参加者
童生)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明清科举简表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京城和各省贡 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 部)
中央政府特派 官员
钦差大臣
生员及监生
举人
举人
贡士(取 300 名左右)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 名为亚元 /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 /
殿试
皇宫(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分为进 士出身以及同 进士出身,贡 士考进士,正 常情况不会落 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八年级上册英语复习笔记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单词】always, usually , often, sometimes , hardly , ever, never. how often, once , twice , three times a week , every day. milk, junk food, health, unhealthy, habit, exercise, most, result, try, different, maybe, although, arm, foot, tooth, ear, eye, advice, thirsty ,forget, finish, plan . 【词组】
48.get back 回来
1. go to the movies 去看电影
2. look after = take care of 照顾
3. surf the internet 上网
4. healthy lifestyle 健康的生活方式
5. go skate boarding 去划板
6. keep healthy=stay healthy 保持健康
7.exercise=take exercise=do sports锻炼
8. eating habits 饮食习惯
9. take more exercise 做更多的运动
10. the same as 与什么相同
11. be different from 不同
12. once a month一月一次
13. twice a week一周两次
14. make a difference to 对什么有影响
15. how often 多久一次
16. although = though虽然
17. most of the students=most students
18.shop=go shopping=do some shopping
19. as for至于
20. activity survey活动调查
21. do homework做家庭作业
22. do house work做家务事
23. eat less meat吃更少的肉
24. junk food垃圾食物
25. be good for 对什么有益
26. be bad for对什么有害
27. want to do sth 想做某事
28. want sb to do sth想某人做某事
29. try to do sth 尽量做某事
30. come home from school放学回家
31. of course = certainly = sure当然
32. get good grades取得好成绩
33. some advice
34. hardly=almost not几乎不
35. keep/be in good health保持健康
36.be stressed紧张的,有压力的
37. take a vacation 去度假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应掌握的句子】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你(你们)多久锻炼一次身体?
频率副词,如:once, twice, three times…, sometimes, often, quite, often, never, every day, once a week , twice a month , three times a month , three or four times a month 等。
2.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 I usually play soccer.”
3. “What’s your favorite program?” “It’s Animal World.”
4. As for homework , most students do homework every day .
as for...意思是“至于;关于”,常用于句首作状语,其后跟名词、代词或动词的-ing 形式(即动名词)。
如:As for him,I never want to see him here. 至于他,我永远不希望在这里见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