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

合集下载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疑难交叉配血试验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4.1.7(2)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对临床疑难交叉配血受血者,主要是对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lHA)患者的交叉配血试验。

3.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疑难交叉配血试验。

4.原理本规程中疑难交叉配血是指受血者ABO血型鉴定困难、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或受血者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等情况下的交叉配血试验。

配血前需确定受血者的ABO血型或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选择ABO血型相容的红细胞或红细胞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5.所需设备和试剂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水浴震荡仪,普通显微镜等。

6.检测环境条件室温应控制在18-27°C,湿度应保持30%-70%°7.步骤与方法7.1交叉配血前受血者ABO血型鉴定不确定者执行《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确定ABO血型后,再选择ABO血型相同或相容的献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2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时7.2.1随机与库存血中多袋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选择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输注。

7.2.2我院库存血中无相合的血液时,应立即联系临床医生说明情况:①上述实际情况;②应送市血液中心进行“疑难配血”,会产生费用,存在配血不成功的可能:③详细告知家属,决定是否送市血液中心。

7.2.3家属同意后,由医生填写“免疫学申请单”,并抽取血样EDTA抗凝血5-10ml,送输血科。

7.2.4输血科联系血液中心,并送血样。

7.3冷型自身抗体或冷型AIHA患者交叉配血试验:执行7.2.2-7.2.4程序8.交叉配血结果判定主侧、次侧交叉配血均无溶血、无凝集,表示配血相合。

对于AlHA患者,已经排除同种抗体的存在,而所有交叉配血又都不相和时,可选择凝集强度弱于自身凝集的血液输注。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一、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情。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临床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输血检查。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包括血液类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传染病筛查等。

二、血液类型鉴定血液类型鉴定是输血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检查,用于确定受血者的血型和Rh因子。

常用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可以通过血清试剂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1. ABO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是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差异进行的。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血凝法和间接血凝法。

直接血凝法是将被测血液与已知抗血型血清混合,观察凝集情况来确定血型。

间接血凝法是将被测血液与已知抗血型血清的红细胞混合,观察凝集情况来确定血型。

2. Rh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是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差异进行的。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将被测血液与已知抗Rh血清混合,观察凝集情况来确定Rh血型。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将被测血液与已知抗Rh抗体的红细胞混合,观察凝集情况来确定Rh血型。

三、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是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防止输血反应发生。

该试验通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观察凝集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不相容。

常用的方法有直接交叉试验和间接交叉试验。

1. 直接交叉试验直接交叉试验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观察凝集情况。

如果出现凝集,则表示存在不相容。

2. 间接交叉试验间接交叉试验是将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观察凝集情况。

如果出现凝集,则表示存在不相容。

四、传染病筛查为了防止输血传播传染病,临床输血前需要进行传染病筛查。

常见的传染病筛查项目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抗体)等。

传染病筛查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核酸检测方法。

ELISA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

疑难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

疑难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

疑难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科学准确地确定血型,为临床医生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血液供应者,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然而,有些血型具有较为罕见或特殊的特征,给血型鉴定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疑难血型鉴定的困境以及临床输血中的应对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诊断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多数血型的鉴定已变得相对简单和可靠。

然而,某些疑难血型,如Rh阴性血型、弱D血型、血型变异等,常常导致检验结果不确定或模糊。

其中,Rh阴性血型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人群中,约有15%的人是Rh阴性血型,但在Rh阴性产妇和患者中更为常见。

由于Rh阴性个体在输血中对Rh阳性血液会产生免疫反应,因此鉴定确切的血型对于避免输血相关的严重风险至关重要。

一种对付疑难血型的常见策略是使用多种血型鉴定技术,如凝集技术、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

这些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并帮助确定疑难血型。

此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来确定血型。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检测血型基因的具体突变,以确定个体的血型,并排除疑难情况。

在临床输血中,即使血型鉴定结果准确,仍然存在一些血型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由于供应短缺或罕见血型,寻找合适的供血者可能会变得困难。

对于这些特殊情况,血库通常会建立一种血库管理系统,用于跟踪供应者和患者的血型信息,确保及时可靠地进行输血。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建立血液仓库和血液交换计划等措施来保证供血的充足性和多样性。

除了血型鉴定和供血问题,临床输血还需要考虑到输血反应的风险。

输血反应可能由于不匹配的血型、血型抗原和抗体引起。

特别是对于疑难血型患者,如Rh阴性或血型变异的患者,更需要谨慎对待,以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可能会采取全血或成分输血,或者使用特殊的技术(如去除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来降低输血反应的风险。

总结来说,疑难血型鉴定及临床输血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疑难血型5

疑难血型5

疑难血型鉴定与临床输血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疑难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符及其原因* 正反定型不符处理的程序* ABO血型鉴定的特殊技术* ABO定型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ABO血型常规定型*正、反定型正反定型结果相符,才能记录血型结果ABO血型常规定型方法* 玻片法、纸片法* 试管法* 微量板法* 微柱凝胶卡正反定型不符及其原因* 实验人员操作错误* 红细胞标本的相关问题* 血清标本的相关问题红细胞标本的相关问题* ABO亚型* 白血病或其它恶性疾病使患者红细胞的A、B抗原减弱。

* 患者近期输入了ABO不同型红细胞,或ABO不同型的骨髓移植。

* 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T/Tn多凝集红细胞。

* 某些疾病(如腹腔癌)导致血浆中存在大量的型物质,中和抗-A或抗-B抗体,引起正定型为假阴性或弱阳性。

* 患者血清中的高效价自身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血清标本的相关问题* 新生儿抗体阴性或很弱、老年人抗体减弱。

* 白血病、淋巴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先天丙种球蛋白缺乏的患者、免疫缺陷的患者抗体减弱。

* ABO不同型骨髓移植患者。

* 使用血浆或凝固不完全的血清会形成很小的纤维蛋白凝集的红细胞凝块。

* 患者血清中有不规则抗体或自身冷凝集素。

* 某些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何杰金淋巴瘤等)导致球蛋白水平增高,引起缗钱状凝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会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浆增容剂(葡聚糖、PVP)也会引起缗钱状凝集导致假阳性结果。

正反定型不符处理的程序一询问、查阅病历* 患者的年龄* 患者的病史* 患者的近期输血史* 患者的近期用药史* 患者是否进行了骨髓移植* 患者以前的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处理的程序二使用试管法试管法定型的优点* 可以反复离心看结果。

* 可以随意延长抗原抗体反应时间,可以改变反应温度(4℃、37℃孵育),有利于弱抗原、抗体的检出或排除冷凝集素的干扰。

* 可以观察红细胞混合外观现象。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配血
案例二
患者为新生儿,出生后出现黄疸,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发现与父母血型不符,常 规血型鉴定无法确定。经过特殊血型抗体检测及基因分型等辅助检测,最终确定该患者为Kidd阴性和 Duffy阴性等稀有血型。
疑难配血的案例
案例一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消化道出血需要输血。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发现与常规交叉配血不符,无法进行输血。经过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筛检抗体,导致交叉配血困难。经过特殊处理和配血尝试,最终成功完成输 血。
技术和设备限制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一些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无法开展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配血工作。这给这些地区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05
CATALOGUE
相关文献推荐
经典文献推荐
Alpern, R.J., & Mollison, J.G. (1977). Prevalence of ABO blood group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mother
Li, M., Li, Y., Zhang, Q., et al. (2019). Evaluation of a novel blood group genotyping assay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4(5), 307-314.
法等。
临床考虑
在解决疑难配血问题时,临床医 生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 病情、失血量、输血需求等,以
决定最合适的输血方案。
疑难配血的应用
交叉配血的应用
交叉配血是确认患者与供体血 液是否相容的重要步骤,对于 疑难配血患者,交叉配血的难 度会增大,但仍需尽可能进行

血型鉴定常见疑难问题分析及处理

血型鉴定常见疑难问题分析及处理
ABO血型结果解释与应用
ABO血型系统特殊表达的血型 ABO血型亚型:亚型是指属同一血型抗原,但抗原结构和性能或抗原位点数有一定差异。 如A1、A2、A3/B3、Ax/Bx、Am/Bm、Ael /Bel,以及相应的AB亚型如A3B、AxB、ABx、ABel等。 输血时血型的选择:除非患者血清中存在37℃下有反应活性的抗-A1/-B1抗体,否则无必要同亚型输血。一般采用同类抗原血型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则可。如A亚型输A型血、B亚型输B型血、AB亚型输AB型血。
三、反定型---血清自身相关问题
6.年龄因素 在未产生自己抗体的婴儿、由母亲被动获得抗体的婴儿,或抗体水平下降的老人,试验时可出现不见凝集或仅见弱凝集反应等异常结果。 7.骨髓移植术后 ABO不同型骨髓移植患者术后。 8.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使用血浆或凝固不完全的血清会形成很小的纤维蛋白凝集包裹的红细胞凝块。
ABO定型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获得性B红细胞 * 询问病史 * 酸化抗-B血清(pH6.0) * 唾液型物质检测 * 家系调查证明没有遗传基础
ABO定型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混合视野凝集 * ABO亚型:A3、B3亚型等 * ABO不同型输血(非O型人近期输入O型血):询问近期输血史、毛细管离心分离自身红细胞等 * ABO不同型骨髓移植术后 * 单合子的相嵌红细胞、双合子交移体红细胞
一、技术和管理错误
(5)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导致假阴性结果。 (6)漏加试剂,产生假阴性结果。 (7)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8)细胞与血清比例不适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二、正定型---红细胞自身相关问题
1.红细胞致敏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的红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含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产生假阳性结果。 2.异常基因型 ABO亚型的弱抗原常规方法难以检出,产生假阴性结果。 3.Cis-AB型(顺式AB型) 指从父母的一方同时得到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而另一条染色体上是从父母中另一方来的O基因。顺式AB细胞的B抗原较弱,类似B3亚型。

输血科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4.1.7(1)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对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常规方法不能确定ABO血型的进一步确认试验。

3.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ABO疑难血型鉴定。

4.原理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时,通过采用单克隆抗-A、抗-B、抗-Ai、抗-AB、抗-H试剂与受检者红细胞反应监测ABH抗原,A、B、。

型试剂红细胞及自身红细胞与受检者血清(血浆)反应监测血型抗体,红细胞洗后放散试验监测弱A、弱B抗原,凝集抑制试验监测唾液ABH血型物质,血清(血浆)吸收试验排除ABO血型以外的抗体对鉴定的影响,从而获得确定受检者ABO血型的依据,确定ABo血型。

5.检测环境条件室温应控制在18-27βC,湿度应保持30%—70%。

6.步骤与方法6.1收集受检者临床资料当执行《试管法鉴定ABO和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鉴定ABO血型出现正反定型不相符,并已排除试剂及操作因素时,应调查受检者的疾病史、输血史、药物治疗情况、组织或器官移植史、孕产史及以前的血型记录,分析可能影响ABO血型鉴定的临床资料。

6.2根据受检者正反定型的反应结果及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引起正反定型不符的可能原因。

6.2.1当正定型红细胞与抗-A和(或)抗-B物凝集,而反定型未检出预期的凝集反应时,应首先确实是否因红细胞表达弱A和(或)弱B,与抗-A和(或)抗-B不凝集。

经吸收放散等试验确认红细胞不表达A和(或)B抗原后,可考虑是否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致血型抗体异常。

当反定型检出了与正定型不相符的凝集时(如反定型与0型试剂红细胞凝集)6.2.2应考虑血清(血浆)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6.2.3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ABO血型鉴定只做正定型,不做反定型,具体执行《试管法鉴定ABO和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疑难血型发生机制与输血策略

疑难血型发生机制与输血策略
• 产生原因:主要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 细胞,必须通过凝聚胺、抗人球蛋白、酶等特殊介质才能使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
• 不规则抗体筛查:用具备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原的O型红细胞检测患者血清,若出现凝集现象, 则视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
• 不规则抗体筛查适用范围:交叉配血不合的;有输血史的;有妊娠史的;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 输血的。
• 目前已发现的Rh抗原有55种,但最具临床意义的5个抗原是:D、E、C、c、e。 • 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只要求做D抗原鉴定。即用已知的抗-
Rh(D)的单克隆抗体血清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 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Rh阳性就是指Rh(D)阳性。
• D抗原的分类:正常D抗原(抗原性质和数量均 正常),弱D(抗原性质不变,数量变少),不 完全D(抗原性质改变,数量不减少)。
ABO血型系统
• ABO血型系统主要有A抗原和B抗原。根 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抗原的不同,人 类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A型、 和B型红细胞上分别含有A抗原和B抗原; AB型红细胞上有A、B两种抗原;O型红 细胞上不含A、B抗原,但含有A、B抗原 的前体物质——H抗原。
• ABO血型抗体主要有抗-A、抗- B、抗- A,B、 抗-A1四种。
冷凝集素
自身抗体
Ac、Bc、Oc均凝集
反 多发性骨髓瘤、高分子药物
ABO亚型(多见于A亚或A亚B) 定 年龄(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和老年人)
多是抗-A1引起Ac额外凝集
• 第三步:结合第二步归纳的因素,设抗原计抗体针的对结合性是可实逆的验,
分类
原因
如解果决改对变策某些物理条件
将与标相准应血的清红用细冷生胞凝理抗集盐原素水 发经生最一大定倍强数度稀以释上后的,凝 集即为该血清自的身效抗价体,也就是血清中所含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外抗体: 受检者血清中存在室温反应性IgM类同种 抗体(MN、Lewis、P血型系统同种抗体) 、冷凝集 素,这些意外抗体能与试剂红细胞发生凝集,造成反 定型异常。
“先天性”无ABO抗体 前带现象
正反定型不符:生理性因素
嵌合体血型(卡米拉,chimerism):这种血型者 体内有两类血型红细胞群体,正定型时可出现 “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个体特异性:个别人血清中ABO血型物质过高, 可干扰正定型。
红细胞多凝集现象:红细胞因遗传的表面异常, 发生多凝集现象。
试剂红细胞保护剂因素:患者体内可能含有针对 试剂红细胞保护剂成分相应的抗体,导致反定型 发生与ABO 血型抗体无关的红细胞凝集反应。
正反定型不符:3、疾病的影响
白血病或其它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造成ABO(或 RhD)抗原减弱甚至消失、ABO抗体减弱。
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 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 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 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 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一、ABO血型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最重要的血清学检测, 必须保证ABO血型鉴定系统的安全性和敏感 性。
正反定型不符结果分类:红细胞
ABO亚型 血液病致抗原减弱 血型型物质过高 急性大量失血 4个月内婴儿 近期输(异型)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型) 红细胞自身凝集 直抗强阳性红细胞 获得性B、多凝集红细胞 红细胞血型嵌合体等
正反定型不符结果分类:血浆
年龄(4个月内婴儿、老年人)。 白血病、淋巴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先天丙种球蛋
疑难血型鉴定 与临床输血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血型室 苗天红
红细胞血型ISBT分类
血型系统:由单一基因位点、或两个或多个相邻但 相互之间极少重组同源基因所编码的一个或多个抗 原组成。(30个)
血型集合:在血清学、生物化学或遗传学上有相关 性、目前不能进一步证明其为一个血型系统的一组 抗原。(5个)
正定型 使用单克隆抗-A和单克隆抗-B试剂检测 红细胞抗原。
反定型使用A1和B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 体。
ABO血型定型方法
献血者:微量板法、微柱凝集法、纸片 (玻片)法、试管法。
受血者:微柱凝集法、微量板法、试管法。 不推荐使用纸片(玻片)法
纸片(玻片)法定型的缺点 1、必须在2-3分钟内看结果,时间略长,标本干燥,
血型系列:目前不能归类于血型系统和血型集合的 血型抗原。
低频率抗原:抗原频率在人群中小于1%。(700系 列,22个抗原)
高频率抗原:抗原频率在人群中大于99%。(901系 列,11个抗原)
血型系统
目前为止发现30个血型系统。 临床输血最重要的两个血型系统:ABO、Rh系
统。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五条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而使 反定型时不凝集或弱凝集。
肝脏疾病、结核病等:导致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 例倒置,干扰反定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红细胞呈 钱串状干扰正定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的 M蛋白会干扰反定型。
正反定型不符:疾病的影响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瘤、胶 原疾病(红斑狼疮)等患者的自身抗体会干扰反 定型。
度<4+,反定型反应强度<2+。 ABO 正反定型相符,但反定型反应强度差别>
2+以上。
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实验技术及管理原因 生理性因素 疾病影响 临床治疗的影响
正反定型不符:1、实验技术及管理原 因
试剂质量问题:过期失效、被污染及使用未经确 认的试剂等。
仪器设备问题:设备故障及使用未经确认的设备 等。
易将红细胞聚集误判为凝集。 2、无法检出弱抗原、抗体。 3、无法观察红细胞的混合外观现象。 4、无法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
ABO血型检测:正反定型不符
ABO 正反定型相符:正定型反应强度4+;反定 型反应强度≥ 2+。
ABO 正反定型不符的定义和范围 ABO 正反定型不符(多或少抗原、抗体)。 ABO 正反定型相符,但弱反应,正定型反应强
应尽可能运用全自动检测系统,以减少结 果解释和抄录错误的风险。
ABO血型
ABO血型定型的方法 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 解决正反定型不符的程序 ABO亚型 ABO血型定型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ABO血型与临床输血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ABO血型的定型
ABO定型必须包括正定型和反定型,正反定 型一致才能确定血型。
白缺乏的患者、免疫缺陷的患者抗体减弱。 先天无ABO抗体。 前带现象。 单采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 大量输液。 意外抗体。 ABO不同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近期输入异型血浆。 缗钱状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等。
红细胞自身凝集:患者体内存在高效价冷凝集素 使红细胞发生自发的凝集现象。
感染:G-菌感染可导致类B、全凝集或多凝集,干 扰正定型。
红细胞致敏:受免疫球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在含 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
正反定型不符:疾病的影响
急性大量失血: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并出现 有核红细胞,使正定型减弱。
单采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稀释会造成反定 型减弱,如果使用大量的非同型的血浆做置换治 疗,标本中血浆为输入的,可能造成反定型异常。
正反定型不符:临治疗影响
免疫抑制治疗:可能会导致抗体减弱。 大量输液:抗体被稀释,反定型减弱。 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如甘露醇、右旋糖苷、羟
乙基淀粉等会干扰正反定型。
试验技术人员的操作问题:技术错误、判读错误 (溶血、弱凝集、混合外观)、记录错误等。
标本问题:采样不规范(静脉输液处采样、非抗 凝管)、标本接收不规范(溶血、乳糜、变质标 本)等。
正反定型不符:2、生理性因素
年龄:老年人(抗体减弱)、4个月前的婴儿(抗原 或抗体不成熟)。
ABO亚型:抗原减弱或血清中出现意外抗体(抗-A1、 抗-B)。
血型型物质过高:某些疾病(如腹腔癌)导致血 浆中存在大量的型物质,中和抗-A或抗-B抗体, 引起正定型为假阴性或弱阳性。
正反定型不符:4、临床治疗影响
近期输血:患者近期输入异型红细胞,使正定型 时显示“混合外观”现象,输入异型的血浆会干 扰反定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ABO不同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可影响正、反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