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考点梳理(含答案)七至九年级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题汇总三峡一、重点词语解释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的水)4.良多趣味(良:很)5.属引凄异(属:连接)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二、重点语句翻译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三、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

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3.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理由一: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二: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陋室铭一、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灵验,神奇6.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此,这7.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金经:佛经9.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0.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11.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人教中考必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中考必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中考必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人教版中考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必背篇目,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古诗词部分: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水调歌头》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7.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文言文部分: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 《桃花源记》 -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3.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4. 《出师表》 - 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5. 《岳阳楼记》 - 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6.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7. 《小石潭记》 -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8. 《赤壁赋》 -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而且它们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注意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翻译和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17篇课内文言文逐篇过关考点汇编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17篇课内文言文逐篇过关考点汇编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17篇课内文言文逐篇过关考点汇编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ă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一)《论语》十二章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可/以/为师矣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灵:神异(3)斯是陋室斯:这(4)惟吾德馨惟:只(5)谈笑有鸿儒鸿:大(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6.专题六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6.专题六 文言文知识梳理与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探__求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 微:_______如__果__没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__让__,__派__遣________________
• (4)有粮者亦食
(9)觥筹交错 觥:_______酒__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古义:__意__趣__,__情__趣____ 今义:意思或愿望。
(2)
至于负者歌于途 ••
古义:__背__着__东__西__的__人__ 今义:失败的一方。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 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 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 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始在滁州,号醉 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5)及下船

及:____等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____人__称__代__词__,__我__。___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古义:__古__人__罚__酒__时__用__的__酒__杯_ 。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 古义:____这__。____ 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食:___吃__,__给__…_…__吃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8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8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

专题08 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主题解说】《桃花源记》通过叙述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平安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三、【重点字词】1、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间.jiàn隔此中人语.yù云诣.yì问津.jīn(2)易错字形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开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遂.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问津.2、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3)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阡陌交通....:指老人和小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7)悉.如外人:都。

(8)黄发垂髫(9)具.答之:详尽,详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篇目梳理
(一)《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
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神异
(3)斯是陋室斯:这
(4)惟吾德馨惟:只
(5)谈笑有鸿儒鸿:大
(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
室内染上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文章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不矛盾。

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雅,
所以陋室不陋。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
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
高尚。

(三)爱莲说(周敦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只染:沾染(污秽)
(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4)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
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运用衬托的手法,将莲与菊和牡丹对比,突出莲的高洁情操。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作者感慨世上像“我”一样爱莲的人很少,也慨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四)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4)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5)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7)是非木杮是:这
(8)湮于沙上湮:埋没
(9)沿河求之沿:顺着
(10)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11)众服为确论服:信服确:正确
(12)转转不已已:停止
(13)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
被大水带走呢?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颠倒了吗?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臆断欤?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文章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信;老河兵的笑
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
要综合分析,不能片面考虑而做主观臆断。

(五)三峡(郦道元)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
(3)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不以疾也疾:快
(7)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8)清荣峻茂荣:茂盛
(9)良多趣味良:甚,很
(10)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2)空谷传响响:回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
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4.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
意?
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

为下文写夏水的迅
猛做铺垫。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好处?
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与第一段相照应,使人进
一步感受到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山高、岭连、狭窄、
水长”;从本段看,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从全文看,与前
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相呼应;表达
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
(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4)夕阳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7)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