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地震海啸模型实验报告(3篇)

地震海啸模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地震海啸的形成过程,探究地震海啸的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为地震海啸的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地震海啸是指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壳运动,导致海水剧烈波动而形成的一种海洋灾害。

实验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地震海啸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设备:水槽、震动台、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等;2. 实验材料:细沙、水、海啸模型等;3. 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细沙均匀撒在水槽底部,形成模拟海底的地形;2. 安装传感器:将传感器固定在水槽底部,用于监测水槽内水位的变化;3. 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际地震海啸的情况,设置震动台震动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等参数;4. 进行实验:开启震动台,模拟地震海啸的形成过程,同时采集传感器数据;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地震海啸的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震动台的作用下,模拟海底的细沙发生位移,形成类似于地震海啸的波动,传感器记录到水位的变化;2.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海啸的形成过程:地震导致海底地壳运动,使海水产生剧烈波动,形成海啸;(2)地震海啸的传播规律:海啸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速与地震波速、水深和地形等因素有关;(3)地震海啸的影响范围:海啸波传播过程中,波高逐渐减小,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最终达到最大影响范围。

六、实验结论1. 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2. 地震海啸的传播规律和影响范围可以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探究;3. 本研究为地震海啸的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实验参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增加实验次数,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3. 结合实际地震海啸案例,进一步优化实验模型和参数设置;4. 深入研究地震海啸的物理机制,为地震海啸的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地震模拟小实验报告

地震模拟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我们进行了一次地震模拟小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传播过程;2.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3. 掌握地震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破裂,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地震波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四、实验材料1. 地震模拟仪(含震源、地震波传播通道、接收器等);2. 模拟地震波传播的沙子;3. 模拟地面的木板;4. 量角器、尺子等测量工具。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将沙子铺在木板上,形成模拟地壳;2. 将地震模拟仪放置在沙子中心,作为震源;3. 启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波传播;4. 观察地震波在沙子中的传播过程,记录沙子表面震动的幅度;5. 使用量角器和尺子测量地震波传播的距离;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地震波传播规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当启动地震模拟仪后,沙子表面出现明显的震动,模拟地震波传播;2. 观察到地震波在沙子中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过程中沙子表面震动幅度逐渐减小;3. 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距离与沙子厚度成正比,即沙子越厚,地震波传播距离越远;4. 实验结果表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影响,传播速度和幅度都会发生变化。

七、实验结论1.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影响,传播速度和幅度都会发生变化;2.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介质越硬,传播速度越快;3.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4. 通过地震模拟实验,增强了我们对地震的认识,提高了防震减灾意识。

八、实验总结本次地震模拟小实验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和传播过程,提高了防震减灾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地震模拟仪的操作方法,为今后进行类似实验奠定了基础。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10020126一、实验目的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社会实践活动(3篇)

地震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为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地震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以某市某中学为例,介绍一次地震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活动时间2019年5月15日四、活动地点某市地震局五、活动内容1. 参观地震科普馆活动当天,学生们首先参观了某市地震科普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了解了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波的传播、地震预报技术等内容。

通过观看地震模拟演示,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的破坏力,进一步认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2. 地震应急演练在地震科普馆内,学生们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自救互救、紧急疏散等。

在演练过程中,学生们严格按照规定动作,迅速、有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3. 互动问答环节地震科普馆设有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加深了对地震知识的理解。

同时,地震局专家为学生们解答了有关地震的疑问,提高了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4. 制作地震科普宣传册学生们在地震科普馆内制作了地震科普宣传册,将所学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宣传册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地震逃生技巧、自救互救方法等。

5. 交流分享会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参加了交流分享会。

他们分享了在活动中的所学、所感、所悟,表示今后要更加关注地震灾害,提高自身的防震减灾能力。

六、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地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提高了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使他们更加关注地震灾害;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3. 让学生了解了地震相关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4. 为今后应对地震灾害打下了基础。

总之,地震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活动。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更多学生受益。

模拟地震挤压实验报告(3篇)

模拟地震挤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验证地震挤压实验设备的效果,以及为我国地震救援技术提供参考,我们进行了本次模拟地震挤压实验。

通过模拟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产生的挤压效应,研究挤压实验设备对模拟建筑物的破坏效果,以及人员被困后的救援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模拟地震挤压实验设备,模拟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产生的挤压效应。

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模拟不同震级、不同类型的地震挤压作用。

实验原理如下:1. 模拟地震:通过地震模拟设备产生地震波,模拟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产生的挤压效应。

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模拟建筑物、地震模拟设备、传感器等。

模拟建筑物采用可拆卸的模块化结构,便于实验过程中更换。

3. 数据采集:实验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模拟建筑物的变形、受力、振动等数据,以及人员被困后的生存状态。

4. 分析与评估: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模拟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人员被困情况,评估地震挤压实验设备的效果。

三、实验设备1. 地震模拟设备:采用电液伺服地震模拟系统,可模拟不同震级、不同类型的地震。

2. 模拟建筑物:采用可拆卸的模块化结构,便于实验过程中更换。

3. 传感器:应变片、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等,用于实时采集实验数据。

4. 人员模拟:采用假人模拟被困人员,用于研究挤压实验设备对人员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搭建实验装置,调试设备参数,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开始:启动地震模拟设备,模拟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倒塌产生的挤压效应。

3. 数据采集:实验过程中,实时采集模拟建筑物的变形、受力、振动等数据,以及人员被困后的生存状态。

4. 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关闭地震模拟设备,收集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建筑物破坏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大,模拟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逐渐加剧。

在模拟6级地震时,模拟建筑物大部分结构被破坏,形成较大裂缝。

2. 人员被困情况:实验过程中,人员模拟在地震挤压作用下,身体多处骨折,无法动弹。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地震灾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我们进行了本次地震灾害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2.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了解地震灾害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提高应对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地震知识讲座2. 地震模拟实验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四、实验过程1. 地震知识讲座首先,我们邀请地震专家进行讲座,向参与者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震级、震中、震源等。

讲座过程中,专家还结合实际案例,让参与者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

2. 地震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环节,我们使用地震模拟仪模拟地震发生的过程。

参与者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包括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通过实验,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在地震逃生技巧演练环节,我们教授参与者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判断地震发生、如何快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如何自救互救等。

通过演练,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在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环节,我们模拟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景。

参与者分组进行演练,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次生灾害。

演练内容包括:如何扑灭初期火灾、如何处理水灾、如何应对毒气泄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地震知识讲座,参与者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地震模拟实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地震灾害的威力,增强了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

3. 地震逃生技巧演练使参与者掌握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他们的逃生能力。

4. 地震次生灾害应对演练使参与者学会了如何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提高了他们的应对能力。

建筑崩塌地震实验报告(3篇)

建筑崩塌地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分析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地震灾区建筑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研究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钢筋:HRB400- 木板:厚度为20mm- 沙子:粒径为0.5-1.0mm2. 实验设备:- 地震模拟台- 力学测试系统- 激光测距仪- 摄像机- 水平仪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共设计了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分别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砖混结构。

每种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不同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共计16个实验模型。

2. 实验步骤:(1)制作实验模型:按照设计要求,制作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模型,确保各模型尺寸、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一致。

(2)安装地震模拟台:将实验模型放置于地震模拟台上,确保模型稳定。

(3)设置地震波: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地震波参数,如震级、持续时间、频谱等。

(4)进行地震模拟实验:启动地震模拟台,模拟地震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

(5)记录实验数据:使用力学测试系统、激光测距仪和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加速度、位移、裂缝宽度等。

(6)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不同结构类型、材料性能和基础条件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结构类型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1)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柱梁节点破坏的风险。

(2)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但存在墙体开裂、脱落等风险。

(3)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存在节点和墙体破坏的风险。

模拟地震演示实验报告(3篇)

模拟地震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们进行了模拟地震演示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增强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地震成因及传播过程;2. 熟悉地震波对地表的影响;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实验原理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层在内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或断裂,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震动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模拟地震的方法,通过搭建模拟地震装置,模拟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

四、实验器材1. 模拟地震装置:由支架、模型岩石层、弹簧、传感器等组成;2. 计时器;3. 地震波记录仪;4. 地表模型;5. 地震波模拟软件。

五、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地震装置:将支架固定在地面上,将模型岩石层放置在支架上,将弹簧连接在岩石层两端,确保弹簧处于拉伸状态;2. 连接传感器:将传感器安装在岩石层上,连接地震波记录仪;3. 地震波模拟:启动地震波模拟软件,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4. 观察现象:观察岩石层变形、弹簧伸缩、传感器数据变化及地表模型变化;5.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岩石层变形程度、弹簧伸缩长度、传感器数据及地表模型变化情况。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模拟地震装置在地震波模拟软件的驱动下,岩石层发生了变形,弹簧伸缩,传感器数据发生明显变化,地表模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使得岩石层发生变形,弹簧伸缩,导致地表发生变化;(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岩石层性质、地震波频率等因素有关;(3)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衰减,地表变化程度与地震波传播距离有关。

七、实验总结本次模拟地震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震成因、传播过程及地表变化,提高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对地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模拟体验实验报告
吴丽红人文学院历本101班10020126
一、实验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分类、危害以及地震的防灾措施等。

二、实验内容
体验模拟地震的震动状况、观看关于地震的影片,了解地震灾害的特征、危害、分布等基本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的对策。

三、实验原理简述
当今人类面临着地震灾害的严重威胁,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

目前,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认识了解地震灾害发生以及发展的规律,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期有朝一日对地震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报,制定减轻地震灾害的防御对策等已成为广大科学家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i?word=%B5%D8%D5%F0%B4%F8&opt-image=on&cl=2& lm=-1&ct=201326592&ie=gbk)
1、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大地或地壳的突然震动就是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直接发生震动的地方,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是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
的。

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多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越大,震级的数字越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四类: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且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4.5级且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可称为巨大地震。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它用“度”来表示。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一样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

2、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氛围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又称为P波,它使地面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千米/秒,又称为S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为L波,是由纵波与横伯伯哦字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波长大,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成因及分类
地震的成因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

但是地震的发生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其中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自然引起的,成为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策划能够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认为地震可分为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两种。

人工地震是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如工业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剧烈振动,但是影响范围小,不会造成大的破坏。

4、地震的分布
世界地震带分布主要包括四个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来自这个带,大约80%的浅源地震和90%的中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这个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这个带以浅源地震为主,多位于大陆部分,分布范围较广。

大洋中脊带:地震活动性较弱,均为浅源地震。

东非裂谷带:地震活动较强,均为浅源地震。

(/i?word=%B5%D8%D5%F0&opt-image=on&cl=2&lm=-1& ct=201326592&ie=gbk)
5、震后自救
①保持理智和清醒。

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反应是不同的,而在地震中,这个不同的反应也许就决定了是死是生。

有些人会因为极度的害怕而精神崩溃,大喊大叫,失声痛哭,乱推乱挤,从而消耗了自己宝贵的体力,结果还未等到自己被救的那一刻,就杀死了自己。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冷静,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同时要保证自己暂时不会有危险,要尽量呆在避震有利位置,如躲在生命三角区里,躲在坚固,厚实的墙边等。

②正确判断,果断决策。

地震后,可能会有余震发生,造成新的伤害,这时,要果断判断自己的处境,如果埋得不深,就要勇敢忍痛自救,立刻爬出去,朝空旷的安全地带转移;如果埋得较深,就不要乱跑,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③随时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

震后等待救援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一定不要放弃,要保持强烈的求生意念,竭尽一切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利用一切事物和水源,不得已时,尿液也可以起到解渴的作用。

④忍痛自救。

若是发现身上有伤,一定要包扎,避免感染。

四、实验过程
1、观看了一部关于地震的纪录片,加深了对地震的视觉感受,了解了地震的成因,感受了地震的可怕及其带来的危害,对震后自救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也适当的做了一些记录,增加了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

2、到学校科技馆中,随着老师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和说明,更进一步了解了地震的分类、成因、预防、危害、地震带分布等内容。

3、在学校科技馆中体验了地震屋,感受了7级地震的感觉,感受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纵波时整个人不停的上下抖动,横波时就左右不停摇晃,非常的恐怖,虽然只是短暂的一分钟左右,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结果:经过这几堂关于地震知识的课程的学习,相对于以前只是模糊存在的概念,现在对地震这个灾害有了较完整,较系统的认识,知道了地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记住了震后如何自救以保全自己的方法;也对现今世界上地震预测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现今国际上并不能准确的预报地震,但是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有用的方法,如测震,地壳形变观测、地磁测量、重力观测、地应力观测、地下水物理观测和学的动态观测等;也知道了平时生活中一些对于地震先兆理解的错误,如生活中人们会说,如果看到癞蛤蟆成群结队的迁移就表明地震要来了,但是实际上癞蛤蟆的迁移是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并不一定是由于地震要来,也可能是由于降水过多,或者是人为修建水库而导致的。

2、分析:首先,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对于它的许多问题,我们还有不计其数不清楚的地方,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发现地震的运动规律,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在以后的将来,能让地震给人类的伤害减到最低。

其次,由于地震的不可预见性及其极大的危害性,所以在不幸遇到地震的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震后自救了,所以要将震后自救措施牢记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