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

合集下载

生物防治系列(三)草蛉(2006-06-14)

生物防治系列(三)草蛉(2006-06-14)

生物防治系列(三)草蛉(2006-06-14)生物防治系列(三)草蛉(2006-06-14)解说:咦,这是什么虫子,放着又甜又香的桃子不吃,怎么吃起虫子来了?难道这虫子就是农民们请来的吗?它不但能把吃桃子的害虫吃掉,还能让桃子卖出好价钱。

一个虫子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它是什么虫子呀,告诉你吧,它叫草蛉,说到这,我先给你介绍一个人吧,张帆――北京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

她研究草蛉可有年头了,先不说人工繁殖草蛉有多难,单说让农户接受这草蛉,就颇费了一番功夫,现在想起来还哭笑不得?同期:农民1:当时就把它当成吃果子的害虫。

2、我想这虫子全是坏虫子,反是树叶上的都是坏虫子,张帆:他觉得这是个大蚊子见到给打死,农民1:见了以后少了给踩死了2、看见他就把他踩死了张帆:整个民众对天敌昆虫认识,还是很缺乏,农民1、原来有益虫咱们不知道这个2、反正上树的没有好虫子,不是吃叶就是吃桃。

解说:家里的这些桃子,已经让虫子害惨了,如今一个陌生人,又要在棚子放飞这么多的小虫子,要不是因为农林科学院专家的这个牌子,农民们还真不敢冒这个险呢。

这些年来,家里的桃树,可没少发生过病虫害,何况这些小虫子,一直被当成害虫看呢,当时,看着专家在棚子里忙来忙去,虽然心里将信将疑,还是跟着专家一起忙起来。

先给这些小虫子在大棚里安个家。

看着这些小虫子马上要在这里安家落户里,心里还真是七上八下的,这些小虫子真的只吃害虫不吃桃子吗?同期:农民:方盒里面有小虫子,那个小虫子爬到这个树叶上,看它能吃,要是肉眼看不清,使放大镜能瞅见它吃这个害虫。

解说:看来这些小虫子还真的管用了,眼见着桃子越长越好,农民的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不过,他们心里还有一个疑问,一个果树大棚里究竟该放多少小虫子呢?同期:这样我们在放之前,就在田间大概调查一下,田间害虫的数量,根据害虫的数量,根据益害比定释放的数量。

所谓的益害比,一个益虫比如草蛉相对应它的食量应该是50头到80头,我们一般确定益害比一头草蛉对着40头到50头的害虫,解说:果园里最常见的害虫是蚜虫,蚜虫在早期发生时,它是点片式发生的。

草蛉

草蛉

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是捕食过程中对寄主攻击的一种行为效应。
Holling 认为寻找效应必须依赖于寄主的种群密度, 而捕食 者大部分时间用于搜索猎物, 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 搜寻时 间减少, 捕食率提高, 根据Holling 的理论, 寻找效应( S ) 与寄主密度(N 0) 关系是: S = a/ ( 1+ a+ ThN 0)[ 9, 12] 。由此得出中华草蛉各龄期幼虫在不同食物密度下的寻 找效应。中华草蛉1~ 3 龄幼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食物密度 的增加而降低。
翅长 11-12 毫米,展翅 30-31 毫米。体黄绿色。胸部 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 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各 I对。但大部分个体每侧的颊 斑与唇基斑连接呈条状。
生活习性:以成虫越冬,1年发生4-5代,3月下旬至4月
上旬越冬成虫出蛰,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较 分散。其越冬场所和栖息植物较为广泛,有油菜、小麦 、 蚕豆、豌豆等。 成虫多在夜晚羽化, 尤以22时至次日1时羽化最多。 成虫白天和夜晚均能活动。飞翔力很强。在阳光强烈照射 下常静伏于棉叶背和阴凉处。有较强的趋光性, 夜晚在黑 光灯和电灯下可诱集大量成虫。成虫喜食多种虫卵和鳞翅 目害虫的初龄幼虫。也可取食自己卵粒。
中华草蛉种内个体相互干扰的效应反应不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击效应结论结论猎物捕食数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呈负加速曲线猎物捕食率随捕食者中华草蛉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正加速曲线超出范围则降低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是捕食过程中对寄主攻击的一种行为效应
一龄
二龄

农业有益昆虫—牯岭草蛉

农业有益昆虫—牯岭草蛉

农业有益昆虫—牯岭草蛉牯岭草蛉,拉丁学名:Chrysopa kulingensis Nevas,脉翅目草蛉科昆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毫米。

前翅长10-13毫米,后翅较前翅短,只有9-10毫米。

身体黄绿色无黄色纵带。

头部鲜黄色,触角上方有“丫”形黑斑,一直伸展至头顶,下面与额基部三角形及大黑斑相连。

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呈黑褐色,上唇有黑斑2个,两颊各有黑斑1个,均与唇基大斑相连。

触角第一节较宽扁,呈黄色,但内外两侧均有黑色条纹。

第二节褐色,其余各节淡褐色;触角与前翅几乎等长,约1.30毫米。

胸部和腹部均为黄绿色。

前胸端部两侧有褐斑,下角有黑边,前胸至后胸背中央有黄色纵带,两侧暗绿色。

腹部密生黑色短毛。

足绿色,跗节黑褐色。

翅狭长,透明,翅端较尖,翅痣狭长绿色,无横脉,翅脉全部绿色,翅脉上短毛黑色。

卵:单粒散产,个别卵粒之间连接成串,卵柄一般比其它种类卵柄短。

绿色,快孵化时灰黑色。

生物学特性:(1)习性:成虫羽化多在傍晚,飞翔敏捷,有趋光性。

春末和秋季在日出温暖时活动为盛,夏季以7-9时和16-18时活动为盛。

交配和产卵多在夜晚进行,交配时间约15分钟左右。

产卵前期随温度和食物不同而差异很大,由5-47天。

一般单粒散产,也有个别连结成串。

卵柄较短。

日产卵量最多可达49粒,单雌最高产卵量900粒以上。

幼虫喜将蜕皮和碎片等驮在体背。

老熟幼虫结茧时,亦将背驮的碎片尉予茧的表面,结茧的场所多在隐蔽的地方。

(2)历期:王衍良试验的结果见表。

表:牯岭草蛉各虫态历期(3)年生活史:牯岭草蛉在浙江省鄞县天童山林场的松林内一年发生2代。

4月下旬第二代成虫羽化,5月中旬为产卵期。

第一代由5月中旬至8月中旬。

第二代由9月中旬至翌年6月。

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草蛉(Crickets)因其独特的鸣叫和适应性强而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养殖对象。

本文将介绍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繁殖环境的建立、合理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等。

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成功养殖草蛉。

正文:草蛉是一种被广泛用作观赏、食品和饲料的昆虫。

养殖草蛉不仅可以满足个人兴趣,还可创造经济价值。

因此,养殖草蛉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

下面,将为您介绍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 养殖场地的选择草蛉的养殖场地可以选择室内或室外,根据个人需求来定。

如果选择室内养殖,需要安装适当的养殖箱或笼子,并确保有足够的通风和光照。

如果选择室外养殖,需要选择温暖且有适度阴凉的地方,建立适合草蛉生活的环境。

2. 繁殖环境的建立草蛉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理想的温度范围为25摄氏度至30摄氏度。

为了营造适宜的繁殖环境,可以在养殖箱底部放置一层湿润的沙子,定期喷水以保持湿度。

同时,根据需要在养殖箱中放置适量的植物或木材,供草蛉栖息和产卵。

3. 合理饲养管理草蛉以植物、蔬菜和水果为主食,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来源,如昆虫幼虫或鱼饲料等。

可以选择将食物放在浅盘或碟子上,以方便草蛉取食。

此外,要每天更换食物,同时注意清理养殖箱,保持环境卫生。

4. 疾病防控养殖草蛉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定期检查草蛉的健康状况,并进行隔离管理,将染病的草蛉与其他健康的草蛉分开。

对于发现疾病的个体,可以选择使用昆虫专用药物或采取其他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

草蛉养殖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管理。

同时要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现并解决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扰。

成功地养殖草蛉不仅依赖于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更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总结:草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等各方面的因素。

合理选择养殖场地,营造适宜的繁殖环境,并进行合理饲养管理,都是成功养殖草蛉的重要因素。

草蛉生物学特征

草蛉生物学特征

草蛉生物学特征
草蛉是一种昆虫,属于脆弱翅目(Diptera)中的苍蝇科(Muscidae)。

下面是草蛉的生物学特征:
1. 外形:成年草蛉的体长约为3-5毫米,体色多为黑色或灰色。

身体略呈梭形,头部较小,具有大而明亮的复眼。

翅膀透明,质地薄而脆弱。

2. 生活习性:草蛉通常栖息在草地、牧场、田地和废弃物堆积处等地。

它们主要以腐烂的植物材料、动物尸体和排泄物为食,是一种肉食性昆虫。

3. 繁殖:草蛉的繁殖方式为卵生。

雌性草蛉会将卵产在适宜的环境中,如腐烂的植物物质或动物尸体上。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称为草蛉蛆,它们以附着在食物上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为食。

草蛉蛆经过几个蛹期后发育为成虫。

4. 作用与影响:草蛉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分解尸体和有机物质的作用,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总体来说,草蛉是一种寄生于腐烂物质上的小型昆虫,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贡献。

草蛉

草蛉
草蛉幼虫捕食草蛉的成虫羽化后,必须补充营养方可产卵,主要取食花粉、花蜜和多种虫卵。人工饲养时, 若食料不足,或密度过大时,成虫有取食自产卵的习性,在饥饿时大草蛉成虫会咬食同种其他成虫。草蛉的产卵 前期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大草蛉一般为8 ~ 10d,中华草蛉为4 ~ 6d,普通草蛉为5 ~ 7 d,松氏通草蛉为7 ~ 8d。成虫寿命长,大草蛉一般30~ 45d,越冬代成虫有的可达88d之久,中华草蛉30~35 d,普通草蛉25~ 30d, 松氏通草蛉28 ~ 39 d。成虫的产卵量因种类不同而异,据室内饲养观察大草蛉产卵量最高,中华草蛉和松氏通 草蛉次之,普通草蛉最少。成虫有趋光性和趋青性。
种类与分布
种类与分布
草蛉(5张)草蛉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向北热带种类递减,北方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北方种类 有明显地向南扩散的趋势。在东部季风环流区,主要分布着热带种类、古北区与东洋区的过渡种类;在西北干旱 区,以古北区种类为主。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一些特殊类群,如多阶草蛉等。
绢草蛉属( Ankylopteryx)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 云南。饰草蛉属( Semachrysa )分别分布于陕西、海南、台湾、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草蛉属(Chrysopa ) 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优势种也比较多,如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及多斑草蛉。
变态过程
变态过程
草蛉形态对比草蛉是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不同的形态,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 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虫和成虫时期,其中尤以幼虫期捕食量大,是消灭害虫的主要时期。草蛉幼虫长得丑陋, 捕食凶猛,人们把幼虫期的草蛉又叫做蚜狮。蚜狮十分活跃,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随意飞翔,但却能不停地在植 物上爬行,到处寻找害虫捕食。蚜狮捕食害虫或虫卵,主要的武器是生在头前方的上、下颚,每当其发现目标后, 会张开上、下颚,把目标紧紧地夹住。上、下颚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虫体上的细沟,能溶解害虫身体的液 体顺着颚上的细沟流到害虫体上,害虫身体的组织会被溶解,而溶解的液体又马上被蚜狮吸到肚子里。如此,一 头害虫最后只剩下了一张空壳。每头蚜狮一天可以吸食百十头蚜虫。有趣的是有的种类象亚非草蛉等,每当把害 虫吃尽吸光后,还把吸空的害虫体壳背在背上,不停地行走。据统计,一头蚜狮在整个幼虫期消灭的蚜虫平均可 在七八百头以上!

草蛉

草蛉

在蔬菜生产上的利用
草蛉的卵、幼虫、成虫均可投放应用,投放时要注 意一下几点: 1. 适时释放,按一定量以一定方式释放到棚室内,对 害虫产生控制效果。 2. 选用适宜的种类,草蛉释放主要在保护地的温室或 大棚内进行。 3. 选用适宜的剂型。投入草蛉卵箔时最好就固定在害 虫多的叶面上,便于草蛉幼虫从卵中一孵出来即可 接触到害虫。 4. 单头投放草蛉幼虫投放慢效率低,要以多投放为主。 5. 购回不同剂型的草蛉后应及时释放,尽量不要贮; 释放时要注意均匀分布以保证防效。


植保092班 张鑫 093133236
主要内容
一、草蛉科
•识别特征 •主要生物学特征
三、草蛉的人工繁 殖技术
四、草蛉的利用 五、草蛉的保护与 招引
•生活习性
二、中华草蛉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捕食功能蛉科,是一类捕食性昆虫, 主要捕食蝽类、蚜虫类、螨类、介壳虫、粉虱等 微小昆虫,如盲蝽、粉虱类、红蜘蛛类、麦蚜类、 棉蚜、菜蚜、烟蚜、豆蚜、桃蚜等害虫。另外, 还喜吃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幼虫,如棉铃虫、 地老虎、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麦蛾和小造桥虫 等。常见种类有:大草蛉、黄褐草蛉、多斑草蛉、 牯岭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中华草蛉、亚非 草蛉、晋草蛉等。
中华草蛉种内个体相互干扰的效应 反应
不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 的攻击效应
结论
1. 猎物捕食数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呈负加 速曲线 2. 猎物捕食率随捕食者(中华草蛉)密度的增大 而降低 3.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 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正加速曲线,超 出范围则降低
中华草蛉的饲养
饲料:一般用米蛾卵,也可以用人工配制的饲料饲养。 采用一次喂养法,温度控制在27~28℃, 相对湿度 为70% ~75%左右为宜。 用具:饲养架、硬纸盒、产卵盒、纱笼均可 方法: 成虫:将新羽化的成虫先在饲养架上的方隔内集 中饲养4~5d, 待普遍交尾和成熟后, 再移入产卵盒中, 让其产卵。

草蛉的形态特征.

草蛉的形态特征.
物,每一种幼虫都 有其特定的食物要求,其中蚜虫是绝大多数草 蛉幼虫的最佳食物,我国农林常见草蛉幼虫嗜 食蚜虫。
成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成虫有两类摄食方式,一类是肉食性, 另一类以各种花粉、花蜜和昆虫分泌的蜜露为 主要食物来源。肉食性的种类有捕食自产卵的 习~5天内就很快死亡。在实验室条件下, 成虫也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色由绿色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灰色,在头孔 处裂缝,头先出壳。刚孵化的幼虫在卵壳上静 伏不动,在卵壳上停留一段时间后顺着卵柄爬 下去寻找食物。
蜕皮:草蛉的表皮是非细
胞结构的物质,不能随虫
体的长大而增大。所以当
草蛉幼虫长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将旧表皮去, 另外形成新表皮。草蛉幼虫共蜕皮两次,有三 个龄期,幼虫喜欢将自身脱的皮驮在背上。发 育历期和温度有关,不同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
结茧:草蛉幼虫成熟后会四处活动,寻找较为
隐蔽的地方结茧,部分种类喜在土层下结茧。 茧壁由老熟幼虫肛门喷出的丝织成的。当老熟 幼虫完成做茧后进入前蛹期,幼虫在茧内以 “C”型弯曲,然后身体逐渐变为乳黄色,脱去 身上的毛,前蛹期一般需要1~3周,不同种类 表现有差异,温度的影响比较显著。
羽化:成虫在羽化时,用上颚在头孔处把茧割
幼虫的取食习性
草蛉幼虫的特殊口器,决定了它只能吮吸 液体食物。当幼虫发现猎物后,一般采取突然 攻击的方式,而且完全可以在黑暗中捕食和进 食。
幼虫的取食范围很广,如蓟马、叶蝉、蚧 壳虫、蚜虫、飞虱、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 等幼虫、叶螨以及其他小型昆虫,有自相残杀 的习性。
并不是所有的猎
物都是它的最佳食
我国草蛉资源丰富,利用草蛉进行生 物防治前景是广阔的,但是目前还有许多 工作要做。
国外的利用情况
把草蛉作为害虫天敌加以研究和利用,在 国外也普遍受到重视。美国早在上世纪六十年 代就利用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取得很好的 效果。除美国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 大、印度等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在美、英等 发达国家,甚至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蛉的羽化
生活习性
多以蛹在树皮下、枯叶和土缝中的茧内越冬。 成虫白天多栖息在植物叶背,夜出活动,有趋光性。 草蛉1年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同一地区不 同种类的年发生世代数各异,同一种类在不同地区 发生的世代数亦不同,往往随着发生地的南移而增 加。在新疆1的只能完成2代。
二、中华草蛉
形态特征: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
在蔬菜生产上的利用
草蛉的卵、幼虫、成虫均可投放应用,投放时要注 意一下几点: 1. 适时释放,按一定量以一定方式释放到棚室内,对 害虫产生控制效果。 2. 选用适宜的种类,草蛉释放主要在保护地的温室或 大棚内进行。 3. 选用适宜的剂型。投入草蛉卵箔时最好就固定在害 虫多的叶面上,便于草蛉幼虫从卵中一孵出来即可 接触到害虫。 4. 单头投放草蛉幼虫投放慢效率低,要以多投放为主。 5. 购回不同剂型的草蛉后应及时释放,尽量不要贮; 释放时要注意均匀分布以保证防效。
中华草蛉种内个体相互干扰的效应 反应
不同温度下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 的攻击效应
结论
1. 猎物捕食数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呈负加 速曲线 2. 猎物捕食率随捕食者(中华草蛉)密度的增大 而降低 3.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中华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攻 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正加速曲线,超 出范围则降低
结论
从田间观察和室内测定结果来看 , 中华草蛉 是马铃薯甲虫比较有效的田间自然天敌之一。由 其各龄期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来看 , 各龄期幼虫 对马铃薯甲虫卵具有很好的防控效能, 其中3 龄 幼虫的日平均捕食量最大, 控制能力最强, 在利用 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进行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潜 在的应用价值。
•改变施药方式
•改善农田栖境
中华草蛉对棉蚜与棉铃虫的捕食功能反 应
捕食功能反应 是指一个捕食者在单位时间内对给的不同
猎物密度所能捕食的猎物数量的变化,亦即捕食者在不同 猎物密度下对猎物的捕食效应。它既反映了捕食者对猎物 的寻找能力,处置效应,和最大捕食量,也包含了部分的 天敌捕食的行为动态,以及害虫行为与密度因素对天敌的 捕食影响。
草蛉饲养的注意事项
草蛉幼虫的饲养
•饲养容器要有隔离物,并能 通风透气,防止逃逸
草蛉成虫的饲养
•不同羽化期的成虫要分开 饲养
•幼虫龄期要一致
•饲料投放要适量 •湿度保持在70%左右 •及时清茧
•饲料要充足及时
•要及时取卵
四、草蛉的利用
1975 年开始试验用中华草蛉防治果树红蜘蛛为 害,几年来一直坚持不断地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 释放工作,至1977年就将防治面积扩大到90余公顷。 通过释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树红蜘蛛的为害, 不但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节省了开支和劳力,而且 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草蛉不但适于在野外进行人工释放,就是在温室 和暖棚内,它们同样有着明显的治虫效果。例如 1977 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试验站,利用人工饲养 的中华草蛉防治温室内为害黄瓜的瓜白粉虱,就取得 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长长的丝柄,有的产卵集中,有的分散,一般选择在蚜 虫或其他害虫较多的地方产卵,使幼虫孵化后可以就近 捕食。
幼虫: 草蛉幼虫长得丑陋,体长形,两头尖
削,胸部与腹部两侧有毛瘤,人们把幼虫期的 草蛉又叫做蚜狮。蚜狮口器为捕吸式,捕食害 虫或虫卵,据统计,一头蚜狮在整个幼虫期消 灭的蚜虫平均可在七八百头以上。


11级植保 张晓东 樊金峰
主要内容
一、草蛉科
•识别特征 •主要生物学特征
三、草蛉的人工繁 殖技术
四、草蛉的利用 五、草蛉的保护与 招引
•生活习性
二、中华草蛉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捕食功能反应
一、草蛉
草蛉属于脉翅目草蛉科,是一类捕食性昆虫, 主要捕食蝽类、蚜虫类、螨类、介壳虫、粉虱等 微小昆虫,如盲蝽、粉虱类、红蜘蛛类、麦蚜类、 棉蚜、菜蚜、烟蚜、豆蚜、桃蚜等害虫。另外, 还喜吃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和幼虫,如棉铃虫、 地老虎、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麦蛾和小造桥虫 等。常见种类有:大草蛉、黄褐草蛉、多斑草蛉、 牯岭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中华草蛉、亚非 草蛉、晋草蛉等。
识别特征
•体小至中型,细长而 柔弱,草绿 色、黄色 和灰白色 ; •触角丝状,复眼具金 属光泽 前后翅形状, 脉序相似; •前缘区内横脉多,不 分叉
主要生物学特征
草蛉是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 4个阶段。捕食主要是在幼虫和成虫时期,其中尤以幼虫 期捕食量大,是消灭害虫的主要时期。
卵:草蛉一生产卵800~1500粒,草蛉的卵通常有一条
中华草蛉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寻找效应是捕食过程中对寄主攻击的一种行为效应。
Holling 认为寻找效应必须依赖于寄主的种群密度, 而捕食 者大部分时间用于搜索猎物, 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 搜寻时 间减少, 捕食率提高, 根据Holling 的理论, 寻找效应( S ) 与寄主密度(N 0) 关系是: S = a/ ( 1+ a+ ThN 0)[ 9, 12] 。由此得出中华草蛉各龄期幼虫在不同食物密度下的寻 找效应。中华草蛉1~ 3 龄幼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食物密度 的增加而降低。
幼虫:是把将要孵化的草蛉卵 ( 灰色卵) 粒 或将卵卡纸剪成小块 , 均匀撒在有隔离物的 容器中 , 放入适当的饲料 , 供幼虫孵化以后 取食。幼虫饲养 8 ~ 9d, 即开始化蛹。蛹期 一般为7~8d, 化蛹后的3~4d, 可将蛹连同 隔离物一起取出, 放在成虫饲养架的方架内, 待其羽化, 饲养成虫。
三、草蛉的人工繁殖技术
中华草蛉的饲养
饲料:一般用米蛾卵,也可以用人工配制的饲料饲养。 采用一次喂养法,温度控制在 27~ 28 ℃, 相对湿度 为70% ~75%左右为宜。 用具:饲养架、硬纸盒、产卵盒、纱笼均可 方法: 成虫:将新羽化的成虫先在饲养架上的方隔内集 中饲养4~5d, 待普遍交尾和成熟后, 再移入产卵盒中, 让其产卵。
一龄
二龄
蛹:成熟的老龄幼虫在停止捕食后,
由尾部抽丝做茧化蛹。结茧大多在 植物叶子的背面、树皮下、卷皱的 叶片上、枝杈间以及墙缝处等。预 蛹期有长有短,如果是在越冬期前 做的蛹,越冬代的预蛹期就可长达 半年之久。
离 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虫:草蛉羽化后第一件事
就是排除体内积累的粪便, 成虫取食主要是为其性成熟 补充营养。草蛉成虫的口器 为咀嚼式,其食性分肉食性 和植食性,主要捕食多种蚜 虫、粉虱、红蜘蛛及棉铃虫、 夜蛾、介壳虫等害虫的卵。
释放不同虫态的优缺点

优点:是简便,速度快,效率较高 缺点:卵易被蚂蚁等天敌取食
幼虫
优点:投放成活率高 缺点;需在室内饲养一段时间而花工较多
成虫
优点:释放到菜田后可立即捕食害虫,见效快 缺点:释放速度较慢。成虫释放后易逃逸,且易 被鸟类取食
五、草蛉的保护与招引
•放宽化学防治指标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翅长 11-12 毫米,展翅 30-31 毫米。体黄绿色。胸部 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部淡黄 色,颊斑和唇基斑黑色各 I对。但大部分个体每侧的颊 斑与唇基斑连接呈条状。
生活习性:以成虫越冬,1年发生4-5代,3月下旬至4月
上旬越冬成虫出蛰,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较 分散。其越冬场所和栖息植物较为广泛,有油菜、小麦 、 蚕豆、豌豆等。 成虫多在夜晚羽化, 尤以22时至次日1时羽化最多。 成虫白天和夜晚均能活动。飞翔力很强。在阳光强烈照射 下常静伏于棉叶背和阴凉处。有较强的趋光性, 夜晚在黑 光灯和电灯下可诱集大量成虫。成虫喜食多种虫卵和鳞翅 目害虫的初龄幼虫。也可取食自己卵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