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教案-车辆

合集下载

《汽车机械基础》完整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完整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完整教案《汽车机械基础》完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 掌握汽车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 理解汽车机械故障的原因与排除方法;4. 培养学生对汽车机械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3. 汽车传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4. 汽车悬挂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5. 汽车制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6. 汽车电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7. 汽车机械故障的原因与排除方法。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汽车机械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1. 导入:通过观察一辆汽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的基本构造。

2. 讲解:介绍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包括车身、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电器系统等。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汽车机械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1. 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讲解: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包括四冲程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等。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发动机的拆装操作实践,加深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第三课时:汽车传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讲解:介绍汽车传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包括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等。

3. 观摩讲解:组织学生观摩现场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第四课时:汽车悬挂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讲解:介绍汽车悬挂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包括悬挂弹簧、减振器等。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悬挂系统的拆装实验,了解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时:汽车制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讲解:介绍汽车制动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包括刹车片、制动液等。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制动系统的检修实践,熟悉制动系统的排除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的常见故障排除方法;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汽车机械基础概述1.1汽车机械基础的定义和作用1.2汽车机械基础的分类和组成1.3汽车机械基础的发展趋势第二课:汽车发动机2.1汽车发动机的概述2.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分类2.3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指标2.4发动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三课:汽车传动装置3.1汽车传动装置的概述3.2汽车传动系统的常见形式和主要部件3.3汽车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3.4汽车传动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四课:汽车转向系统4.1汽车转向系统的概述4.2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4.3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4.4汽车转向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第五课:汽车悬挂系统5.1汽车悬挂系统的概述5.2汽车悬挂系统的分类和主要部件5.3汽车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调整方法5.4汽车悬挂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

2.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或案例,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与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

2.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用于学生实践操作和训练。

教学评估:1.学生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并评估其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和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撰写讨论报告,评估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课:汽车机械基础概述教学内容:1.1-1.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情景模拟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评估:学生作业第二课:汽车发动机教学内容:2.1-2.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第三课:汽车传动装置教学内容:3.1-3.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小组合作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和报告第四课:汽车转向系统教学内容:4.1-4.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汽车模型和相关工具教学评估: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第五课:汽车悬挂系统教学内容:5.1-5.4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情景模拟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45Mn优质碳素结构钢。其中45代表钢的平均含碳量为0.45%,Mn的含量为 0.7%~1%
ZG310-570铸钢。其中310代表屈服强度值,570代表抗拉强度值
五、合金钢
合金钢是指为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冶炼时在碳素钢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所形成的钢种
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锰(Mn)、硅(Si)、铬(Cr)、 镍(Ni)、钼(Mo)、钨(W)、钒(V)、钛(Ti)、磞(B)、铝(Al)、稀土(Re)等
汽车上承受高速、重载、强冲击和剧烈摩擦的零件如活塞销、齿轮、轴类件和重要的螺栓等都是用合金渗碳钢加工经热处理制作的。
合金调质钢
合金调质钢是指经过调质处理后使用的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若调质后再进行淬火,则能进一步改善零件表面的耐磨性。常用于制造承受重载荷、冲击载荷的零件。如机 床主轴、汽车半轴、连杆、转向节等。
合金钢只有经过热处理后,才能达到改善机械性能的目的
合金钢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合金结构钢
合金工具钢
特殊性能钢
六、合金结构钢
低合金结构钢
在低碳钢的基础上加入少量(3%~5% )合金元素而得到的钢
这类钢比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的强度要高10%~30%,并具有较好的塑性、韧性和焊接性能。又因为它的冶炼较简单,生产成本与碳钢相近
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工、量、刃具和模具,多属于高碳钢。
铸钢
主要用于制作形状复杂,难于用锻压等方法成形的零件,如汽车上的桥壳等。
四、碳素钢的牌号
常用碳素钢的牌号及含义举例如下
Q235-AF碳素结构钢。其中Q235代表屈服强度值,A代表质量等级(A含硫磷最多、D含硫磷最少),F代表沸腾钢(冶炼时脱氧不完全)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汽车概述1.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汽车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和参数。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的基本情况,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汽车的主要性能和参数。

1.3 教学内容1. 汽车的概念与分类2. 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3. 汽车的主要参数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5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汽车的分类2. 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参数第二章:发动机原理与结构2.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分类和结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

2.2 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

2.3 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原理2. 发动机的分类3. 发动机的结构组成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5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发动机的基本原理2. 发动机的分类和结构组成第三章:汽车传动系统3.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部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作用,掌握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3.2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

3.3 教学内容1. 汽车传动系统的原理2. 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5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汽车传动系统的原理2. 汽车传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第四章:汽车制动系统4.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部件。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制动系统的作用,掌握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4.2 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制动系统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汽车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

4.3 教学内容1. 汽车制动系统的原理2. 汽车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4.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5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汽车制动系统的原理2. 汽车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第五章:汽车电气系统5.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汽车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主要部件。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含义;2.掌握汽车机械基础知识的基本原理;3.理解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在汽车维修保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汽车机械基础的概念和含义;2.汽车机械基础的基本原理和构成;3.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在汽车维修保养中的应用;4.动手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汽车机械部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汽车机械基础是什么吗?它在汽车维修保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知识讲解:通过演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汽车机械基础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构成。

具体内容包括:汽车发动机、变速器、传动系统、悬挂系统、制动系统等。

(教师对每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详细解释和演示)3.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汽车机械故障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修理方法和建议。

4.练习:分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判断给出的部件是属于哪个系统,并解释其功能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指导和讲解。

5.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向学生提问回顾,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6.拓展:通过配发相关维修保养资料,让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维修保养操作。

7.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汽车机械基础的实践操作,例如:更换机油、更换火花塞等。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展示。

8.课堂延伸:与汽车维修相关的行业进行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到教室进行讲座或参观实习。

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汽车机械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利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课堂测评,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通过实践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汽车机械基础方面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练习、小结、拓展、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向学生介绍了汽车机械基础知识。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章节一:汽车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汽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汽车的定义、汽车的发明与发展、汽车的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教学。

章节二:发动机原理与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发动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主要结构。

教学内容:发动机的定义、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发动机的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教学。

章节三:汽车传动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汽车传动系统的定义、作用和主要结构。

教学内容:汽车传动系统的定义、作用、主要结构、传动系统的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教学。

章节四:汽车制动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制动系统的定义、作用和主要结构。

教学内容:汽车制动系统的定义、作用、主要结构、制动系统的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教学。

章节五:汽车电气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定义、作用和主要结构。

教学内容:汽车电气系统的定义、作用、主要结构、电气系统的分类。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教学。

章节六:汽车悬挂系统教学目标:理解汽车悬挂系统的功能、重要性以及常见类型。

教学内容:悬挂系统的功能、重要性、弹簧和减震器的类型、悬挂系统的调整和维护。

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展示、模拟图解和实际操作演示进行教学。

章节七:汽车轮胎与车轮教学目标:掌握轮胎的结构、功能和磨损规律,了解车轮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轮胎的结构、功能、磨损规律、车轮的构造和轮胎的更换与维护。

教学方法:利用轮胎模型、视频和实操演练进行教学。

章节八:汽车冷却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冷却系统的作用、结构和常见冷却液的性质。

教学内容:冷却系统的作用、主要组成部分(如水泵、散热器、冷却液)、冷却液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通过图解、视频和冷却系统模型进行教学。

章节九:汽车燃油系统教学目标:认识汽车燃油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电子教案与课件:《汽车机械制造基础》 汽车机械制造基础第3章

电子教案与课件:《汽车机械制造基础》 汽车机械制造基础第3章

(2)活塞(点)的速度。
v* MM ' t
v lim MM ' lim s ds f ' (t)
t0 t
t0 t dt
(3)活塞(点)的加速度。如图3.2-6所示
a* v t
图3.2-6 活塞(点)的加速度
a
lim v t0 t
lim v' v lim v dv t0 t t0 t dt
在内燃机中,活塞、连杆、曲轴和汽缸体组成曲柄滑 块机构凸轮、顶杆和汽缸体组成凸轮机构曲轴和凸轮轴上 的齿轮与汽缸体组成齿轮机构。
3.1.3零件、构件和部件
按制造工艺,机器是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的。零件是机 器组成中不可再拆的最小单元,是机器的制造单元。按使 用特点,零件可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两大类。通用零 件是指各种机械中普遍使用的零件,如螺钉、键、齿轮和 轴等;专用零件是指某些特殊的机械上才用到的零件,如 内燃机的活塞和曲轴、汽轮机的叶片等。
l-滑块 2-移动杆
(2)高副。两构件之间以点或线相接触所组成的运动副 称为高副。组成高副的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为转动兼移
动。如图3.1-5所示
图3.1-5 高副 1-轮子 2-轨道 3-凸轮 4-移动杆 5-机架 6、7-齿轮轮齿
图3.1-6表示运动副和构件的代表符号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仅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表示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 比例给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而绘制出能表示机构运 动特征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 为了仅表明机构的结构状况,也可不按严格比例绘制简 图,通常把这种图形称为机构示意图。
3.1机构基础
3.1机构基础 一般机器主要由4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动力部 分、执行部分、传动部分及控制部分。简单的 机器主要由前3个基本部分组成。 3.1.2机器与机构 机器有共同的特征

01《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精编版

01《汽车机械基础》教案精编版

教学后记
5
……………………………………………………………最新资料推荐…………………………………………………
授课主要内容
任务引入
通过观察汽车零部件和机构的运动动画,引入新课。
知识链接
力的描述与力及力偶、力矩的受力形式和受力分析。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表示方法法:a.矢量表示法
(2)滚动摩擦 (3)最大静摩擦 3.汽车或发动机上存在的摩擦形式及其利弊:(1)摩擦角
(2)自锁
二、构件刚体的定轴转动
1.角速度: 2.线速度: 3.转动惯量: 4.转矩: 5.功率:P=Fv (1)额定功率
(2)实际功率 6.机械效率:
三、任务小结
回顾本次任务所学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同学真正的掌握汽车运行中发动 机实际功率与牵引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并引申到汽车上坡与下坡时对变速器档位的选择关 系。
学习评价
课堂提问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对学生作出评价一并计入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 1、 运动副的概念是什么?低副与高副的特性是什么? 2 、机械传动有哪些分类? 3 、画出常用构件的运动简图。
4
…………………பைடு நூலகம்………………………………………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姓名 授课日期
1 低副 低副是指两构件间呈面接触的运动副,包括转动副、移动副和螺旋副。低副的特点 是运动副的接触表面为平面或圆柱面,承受载荷时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较小,承载能力大, 便于制造、维修,但其效率低且摩擦损失大,故在工作中要保证良好的润滑。 1 转动副 转动副是指两构件在接触处只能相对转动的运动副。 2 移动副 移动副是指两构件在接触处只能相对直线移动的运动副。 3 螺旋副 螺旋副是指两构件在接触处具有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的运动副。 2 高副 高副是指两构件间呈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高副的特点是运动副的接触表面为点或线 接触,能传递较复杂的运动,但接触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较高,易磨损,制造、维修较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热加工成型第1章铸造成形1.授课时数:4学时2.教学内容:本章介绍铸造成形的工艺基础、基本概念、特点,铸件的结构工艺性和铸造工艺设计。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金属液态成形的工艺基础,砂型铸造及特种铸造方法,铸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5.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金属液态成形的工艺基础;(2)掌握砂型铸造方法;(3)掌握铸件的结构设计方法;(4)学会绘制铸造工艺图。

§金属液态成形工艺基础1.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讨论合金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铸件的凝固与收缩,铸件的内应力、变形和裂纹,铸件的常见缺陷及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流动性、充型能力、凝固与收缩、缩孔与缩松、铸件的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等基本概念,以及影响流动性和充型能力的因素以及减小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措施。

3.教学要求:了解影响液态成形工艺的因素,提高合金流动性及充型能力。

正确选择凝固方式,减小应力,变形和防止裂纹,提高铸件质量。

4.基本知识点:(1)合金的流动性和充型能力①流动性和影响流动性的因素②充型能力及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a.浇注条件b.铸型(2)铸件的凝固与收缩①铸件的凝固方式a.逐层凝固b.糊状凝固c.中间凝固②铸件合金的收缩a.液态收缩b.凝固收缩c.固态收缩③缩孔与缩松a.缩孔与缩松的形成b.缩孔与缩松的防止(3)铸件内应力、变形与裂纹①铸件内应力a.热应力的形成b.机械应力的形成c.减小应力的措施②铸件的变形③铸件的裂纹④合金的吸气性和氧化性⑤铸件的常见缺陷分析a.孔眼b.表面缺陷c.形状尺寸不合格d.裂纹e.其他§砂型铸造1.教学内容:讨论砂型铸造方法和砂型铸造工艺设计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手工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合理进行铸造工艺设计。

3.教学要求:了解造型与造芯方法,熟悉手工造芯的基本方法。

4.基本知识点:(1)砂型铸造工艺过程(2)造型与造芯方法常用手工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3)铸造工艺设计①浇注位置的选择;a.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位于侧面b.铸件的大平面应朝下c.面积较大的薄壁部分置于铸型下部或使其处于垂直或倾斜位置d.对于容易产生缩孔的铸件,应将厚大部分放在分型面附近上部或侧面②铸件分型面的选择原则:a.应尽可能使铸件的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砂箱中b.应使铸件的加工面和加工基准面处于同一砂箱中c.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量,尽可能选平直面的分型面d.应尽量减少型芯和活块的数量,以简化制模、造型和合型等工序e.应尽量使型腔及主要型芯位于下型③工艺参数的确定a.机械加工余量b•收缩余量c.起模斜度d.型芯头e.最小铸出孔和槽§特种铸造1.教学内容:介绍砂型铸造以外的其他几种特种铸造方法。

2.教学难点与重点:了解常用特种铸造方法的工艺过程、结构工艺性、特点及应用。

3.教学要求:介绍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和离心铸造等几种铸造的方法。

4.基本知识点:(1)熔模铸造①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②熔模铸造的结构工艺性;③熔模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2)金属型铸造①金属型铸造的结构及其制造工艺;②金属型铸造铸件的结构工艺性;③金属型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3)压力铸造①压铸机和压铸工艺过程;②压铸件的结构工艺性;③压力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4)离心铸造①离心铸造的类型及工艺;②铸型转速的测定;③离心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5)低压铸造§铸件结构设计1.教学内容:本节从便于造型、合箱、清理及减少铸造缺陷和金属或合金的铸造性能对铸件的内在质量影响出发,讨论铸件的结构设计。

2.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铸造工艺对铸造结构的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和根据铸造性能对铸造结构设计的要求进行结构设计。

3. 教学要求:根据铸造工艺对铸件的要求,合理设计铸件外形、内腔和结构斜度, 求合理设计铸件壁厚、壁的联结方式等。

4. 基本知识点:(1)铸件工艺对铸件结构的要求① 尽量使分型面为平面 ② 应具有最少的分型面③ 尽量避免起模方向存在外部侧凹,以便于起模 ④ 凸台和筋条结构应便于起模⑤ 垂直分型面上的不加工表面最好有结构斜度 ⑥ 尽量少用或不用型芯 ⑦ 型芯在铸型中应支撑牢固⑧ 可增加芯头或工艺孔,用以固定型芯 (2)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设计的要求① 合理设计壁厚 ② 铸件壁厚应尽量均匀 ③ 铸件壁的连接a.铸件的圆角结构b.避免锐角连接c.避免大的水平面第2章锻压成形 1. 授课时数:4学时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讨论金属塑性变形基础、自由锻、模锻工艺方法和冲压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纤维组织的形成与合理应用。

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自由锻件结构工艺性。

模锻的特点,锤上模锻。

、 4.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 5. 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2) 掌握自由锻基本工序及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

(3) 掌握模锻的特点与锻模结构§金属塑性变形基础1.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讨论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金属的冷变形强化与再结晶,金属塑性变形后组 织与性能的变根据铸造性能的要自由锻基本工序与自化。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金属的冷变形强化与再结晶,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纤维组织的概念、形成原因,合理利用纤维组织。

3.教学要求:了解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与实质,掌握金属的冷变形强化与再结晶,金属塑性变形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4.基本知识点(1)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①可改善金属的组织,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

②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③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④可获得精度较高的毛坯或零件。

(2)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①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滑移、孪生②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粒取向对塑性变形的影响、晶界对塑性变形的影响(3)金属的冷变形强化①冷变形强化的概念:金属在冷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冷变形强化。

②产生冷变形强化的原因:引起产生冷变形强化的原因是各滑移方向的位错相互干涉,使变形困难。

③冷变形强化的利弊禾可利用冷变形强化作为一种强化金属的工艺用于生产。

弊:使进一步变形困难,必须增大变形设备功率;必须增加中间退火工序。

(4)再结晶再结晶过程可分为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再结晶温度T再经验公式:T再=熔式中,T再为最低再结晶温度,T熔为金属熔点的温度,单位K。

①回复:当加热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时,晶格中的原子只能作短距离扩散,使空位与间隙原子合并,空位与位错发生交互作用而消失,使晶格畸变减轻,残余应力显著下降。

组织、性能无明显变化。

②再结晶:当加热温度超过再结晶温度时,形成新晶粒取代已变形的晶粒。

钢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400~450C,再结晶退火温度600~700C③晶粒长大:对冷变形金属进行再结晶退火,一般都得到细小的等轴晶粒。

如温度继续升高,或延长保温时间,则再结晶后的晶粒又会长大而形成粗大晶粒,从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降低。

(5 )金属热塑性变形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①消除铸态的某些缺陷,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塑性变形可使铸态中的疏松、气孔等压合,消除偏析,将粗大的柱状晶和枝晶压碎,再结晶成细小均匀的等轴晶粒,改善夹杂物、碳化物的形态与分布。

结果提高了金属材料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

②形成纤维组织热加工时因铸态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沿金属流动方向被拉长形成纤维组织,这些夹杂物在再结晶时不会改变其纤维状。

存在纤维组织会导致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

沿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高,垂于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低。

(6)锻造比锻造可改善铸态金属组织的结构和性能,改善的程度取决于塑性变形程度。

§自由锻1)教学内容:本节先对自由锻方法进行必要的概述,主要讨论自由锻基本工序的内容、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高合金钢的锻造特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由锻基本工序的内容、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3)教学要求:掌握基本工序的内容及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掌握典型零件的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了解常见的锻造缺陷。

4)基本知识点(1)自由锻概述(2)自由锻工序自由锻工序可分为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和精整工序。

基本工序:①镦粗:使坯料高度减小、横截面积增加的工序。

它是自由锻中最常用的工序,适合于块状、盘套类锻件的生产。

②拔长:使坯料横截面积减小、高度增加的工序。

它适用于轴类、杆类锻件的生产。

为壹规定的锻造比和改变金属内部组织结构,锻造以以钢锭为坯料的锻件时,拔长经常与镦粗交替反复使用。

③冲孔:在坯料上冲出通孔或盲孔的工序。

对圆环类锻件,冲孔后还应进行扩孔。

辅助工序:它是指进行基本工序之前的预变形工序。

如压钳口、倒棱、压肩。

精整工序:它是在完成基本工序之后,用以提高锻件尺寸及位置精度的工序。

如校正、滚圆、平整等。

(3)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①绘制锻件图锻件图是制定锻造工艺的依据,绘制锻件图时主要考虑工艺余块、余量及锻件公差。

锻件中零件轮廓线用双点戈U线表示。

(用图片说明)工艺余块:零件上的某些精细结构,如键槽、齿槽、小孔不通孔、小台阶难以用自由锻锻出,必须添加一部分金属以简化锻件形状,这部分添加的金属称为工艺余块。

锻件余量:锻件上凡需要切削加工的表面都应留有加工余量。

锻件公差:零件的基本尺寸加上加工余量称为锻件基本尺寸,锻造公差是锻件基本尺寸的允许变动量。

②坯料重量及尺寸计算坯料重量可按下式计算:G料=6锻件+G烧损+G 料头式中G料——坯料重量G锻件锻件重量G烧损——烧损重量,第一次加热取被加热金属的2~3%以后各次加热取~2%G料头一一在锻造过程中冲掉或被切掉的那部分金属的重量。

坯料尺寸的确定:首先根据锻件图计算出坯料的体积,并根据材料的密度计算出坯料的重量,再根据基本工序的类型及锻造比计算坯料横截面积、直径、边长等。

(4)自由锻件的结构工艺性①尽量避免锥体和斜面结构。

②尽量避免圆柱面与圆柱面相交。

③避免椭圆形、工字形或其他非规则形状截面及非规则外形。

④避免加强筋与凸台等结构。

⑤复杂件应设计成为简单件组合件。

§模锻1)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讨论模锻的特点、锤上模锻、压力机上模锻的特点、结构工艺胎模锻及模锻件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模锻模膛的类型和作用、掌握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3)教学要求:了解模锻的特点,掌握锻模模膛的类型和作用、掌握模锻件的结构工艺性。

了解各种模锻方法的特点。

4)基本知识点:(1)模锻的特点:①生产率高。

②模锻件尺寸精确,加工余量小,精密模锻能取代切削加工③可锻出形状复杂零件④节省金属材料,减少切削加工。

在批量足够的条件下可降低成本。

(2)锤上模锻①模锻锤结构蒸气-空气模锻锤的主要构造:踏板、机架、砧座、操纵系统。

②选择锻锤吨位:锻锤吨位与锻件大小有关,锻件愈大,要求锻锤的吨位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