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费尔巴哈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浅谈费尔巴哈幸福观的现代启示

浅谈费尔巴哈幸福观的现代启示作者:张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在哲学史上,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哲学家而著称,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反映在了他的幸福论思想中,费尔巴啥主张将“神的幸福”转化为“人的幸福”,强调要维护生命存在、争取现实物质利益。

他反对宗教神学将人的某种特定的抽象性质定义为人的本质,认为禁欲与贫乏不符合人的本性,不是通往幸福的桥梁,只有在人的世界才能实现人的幸福。

他的这种观点沉重的打击了基督教神学幸福观和唯心主义幸福观,吹响了德意志民族打碎旧束缚、寻求现世幸福和解放的号角。

尤其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幸福”和“所有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的幸福论观点,引发了我们对现代人的生命以及生活的思索。

一、对生命的思考费尔巴哈的“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观点引发了我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最宝贵的,可以说生命是我们一切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保证。

求生的欲望和需要是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欲望和需要,在不与其他人的生命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其他欲望和需要与他的求生欲望相比都是较小的、次要的欲望和需要。

所以,一个人只要活着,只要求生欲望得到了满足。

那么,他的最为根本的需要和欲望就得到了实现,他也就得到了最为根本的快乐和幸福。

所以,人们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多么倒霉不幸,仍然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

甚至那些久病在床、患了绝症的人们仍要坚强的活着,寻找生,命的希望,就是因为他们毕竟还能享受最根本、最重要的快乐和幸福,即生命本身的快乐和幸福。

但是由于生命存在的先在性和基础性,人们往往无视或者根本体会不到生命存在本身的幸福。

可以说,生命原则是通向幸福之路的最基本原则。

而现实中很多人都缺乏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

一方面,生命是一种信仰。

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而又可怕的现象是,很多人没有信仰,他们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运流,整天浑浑噩噩。

尤其是在那些代表着社会地位、等级、身份等问题的认识上,权威和优越意识的心理积淀浓厚,缺乏一种超越这些世俗桎梏的生命信仰,或者由于缺乏正确积极的人生信仰,故而失去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生活因此而暗淡无光,甚至漠视生命、践踏生命。

幸福的追问——解读路德维西·费尔巴哈的幸福美学论

幸福的追问——解读路德维西·费尔巴哈的幸福美学论

作者简 介 : 张荣( 1 9 8 2一 ) , 男, 苗族 , 贵州兴义人 , 黔 西南 民族职 业技术 学院 副教授 , 哲 学硕士 , 主要 从事文 艺美学和哲学研 究。
d o i : 1 0 . 1 6 4 0 1 / j . c n k i . y s x b . 1 0 0 3—6 8 7 3 . 2 0 1 5 . 0 2 . 0 0 2
晚 年 的 费尔 巴 哈 ( L u d w i g A n d r e a s F e u e r b a c h ) 问 从 未停 歇 , 有 关 幸 福 的理 论 可 谓 纷 繁 复 杂 、 莫 衷
在《 幸福论》 中反 对 宗 教 神 学 和 理 性 主 义 幸 福 观 , 是 。纵 观 西 方 文 明 发 展 史 , 关 于 幸 福 的 探 讨 经 肯 定 了现 实 生 活 、 生命 、 道德 与幸 福 的紧密 联 系。 历 了 一个 不 断 演 化 、 不 断发 展 的过 程 , 按 产 生 的 时
V0 I .3 5 No .2
Ap r .2 01 5
幸 福 的 追 问
解 读 路 德 维 西 ・费 尔 巴哈 的幸 福 美 学论
张 荣
( 黔西南 民族职业技术 学院 商务 系 , 贵州 兴 义 5 6 2 4 0 0 )

要: 科 学必须发掘隐秘 , 费 尔 巴哈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幸 福 美 学理 论 , 强 调 从 感 性 的 角 度 出发 , 肯定 现 实 生 活 、 现实 生命 与
第3 5卷 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s r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之宗教的精神性探析

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之宗教的精神性探析

理性\意志\心——费尔巴哈之宗教的精神性探析人的本质包括三个层次: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

而人异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精神本质。

这种精神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理性、意志和心。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规定是与其宗教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可具体化为作为理性本质的上帝、作为道德本质的上帝和作为心或爱之本质的上帝,三者的本质只是理性、意志和心。

标签:费尔巴哈宗教理性意志心一、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按照费尔巴哈的见解,人的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具体地说,人所共有的本质包括三个层次: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

而人异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精神本质。

这种精神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理性、意志和心。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呼、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

”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精神本质的规定是与其宗教批判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一个独立于人的精神本体,并把自己的本质从内部分离出来。

“无限的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但是,这个精神本质被从人里面分离出来,被表象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者。

”上帝作为三位一体的概念,可具体化为作为理性本质的上帝、作为道德本质的上帝和作为心或爱之本质的上帝,三者的本质只是理性、意志和心。

二、上帝之理性乃人之理性的异化在费尔巴哈那里,理性与理智是等同的概念,也即知性。

理智被费尔巴哈视为人类原有的能力,是富于人之中的超人格和非人格的本质性。

人只有通过理智并且只有在理智中才具备力量摆脱自己及自己主观的本质,并“将自己提升到普遍的概念和关系,将对象从其给内心所造成的印象里面区分出来,自在自为地、不以对人的关系为转移地考察对象。

”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两个极端。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从《费尔巴哈论》看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观的批判——读费尔巴哈论有感1886年发表的《费尔巴哈论》,被称为恩格斯的“哲学遗嘱”,是恩格斯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非论战性”哲学着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指出:只有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时,哲学家依其回答才分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阵营,“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让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

恩格斯既高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贡献,同时又指出了机械唯物主义未能克服的三方面局限。

正如费尔巴哈本人所说的:“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恩格斯在第三章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

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试图赞美“新的爱的宗教的”“最美丽的篇章”。

由于他否定了人的实践性,这是完全唯心的。

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在第四章,恩格斯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实现的革命变革,论仅包括抽象的法,权力,也包括财产关系,家庭构成,这些内容是现实的。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以人为出发点,就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言,他是现实的。

然后这个人却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这种抽象的人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时代,一定的经济关系与阶级基础,只有血肉之躯,这种纯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其次,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肤浅的。

他鼓吹的抽象的善恶观,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费尔巴哈把善和恶绝对对立起来,两者不可相互转化。

在他看来,恶就是绝对的坏事,根本没有考虑对道德上的恶作历史分析。

不理解恶是历史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可是在历史上,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社会力量和思想观念的观念被旧时在追求幸福时,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取种种满足欲望的手段,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手段,幸福也无从谈起。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费尔巴哈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由物质的经验和感觉所决定的。

他批判了柏拉图式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的抽象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实际存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塑造。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发现和实现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强调了政治解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解放必须从政治上开始,通过消除社会中的压迫和剥削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包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他的思
想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费尔巴哈的思想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关注人的实际存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塑造,并主张通过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追求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费尔巴哈幸福论

费尔巴哈幸福论

费尔巴哈幸福论简介费尔巴哈幸福论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3年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该著作探讨了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以及幸福的本质和实现方式。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实现幸福的关键在于解放自己,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的定义费尔巴哈对于幸福的定义是基于人的自由和解放。

他认为,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或权力地位,而是内在的心灵状态。

只有当人们能够真正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摆脱对外界的依赖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的实现方式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幸福,首先需要解放自己。

人们常常被社会和外界的期望所束缚,无法真正做自己。

只有当人们能够超越这些束缚,真正追求自己内心的愿望和需求时,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次,费尔巴哈提出了解放的途径。

他主张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只有当人们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和调整时,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幸福方式。

此外,费尔巴哈还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幸福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束缚常常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幸福追求。

因此,要实现幸福,需要改变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能够尊重个人自由和多样性的社会。

幸福与现实生活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指导人们实践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和实现的,而不仅仅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权利。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实践方法,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幸福。

首先,费尔巴哈主张人们应该坚持真实和真诚。

他认为,虚伪和欺骗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真实和真诚才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其次,费尔巴哈主张人们应该积极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人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期望。

最后,费尔巴哈主张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幸福。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评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评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评费尔巴哈的幸福论述主要提出了幸福的本质是自由,自由是实现幸福的基础。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解放自己,摆脱束缚,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在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上实现最大化的自由。

在此,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费尔巴哈幸福论述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首先,人们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由,以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方式下。

人们应该有权学习和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学科,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生活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不可能感到幸福。

例如,农村青年小李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他的家庭期望他成为一名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李进入医学院,他将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这可能对他的人生幸福造成损害。

其次,我们应该有自由选择我们所爱的人。

人们应有权与自己选择的对象结婚,无论这个人是他们自己的同性恋伴侣还是异性恋伴侣,这将使他们感到更幸福。

同性恋者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压力和歧视,这导致许多人压抑自己的性倾向,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伴侣,这对他们的幸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离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选择,因为他们认为他们不能与他们的伴侣保持幸福的关系。

如果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所爱的人,这种现象将大大地减少,对许多人来说将会更加幸福。

第三,人们应该有自由的思想和言论。

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社会是一种压抑的社会。

人们应该能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批评和建议他们认为无法接受的事情。

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教的内容不够好,他应该能够自由地批评老师,并详细介绍自己的想法。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观点,并且真正地幸福。

言论自由还有助于改善政治环境,这对于全球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幸福。

第四,人们应该有自由选择他们能够共同合作的志同道合的人团队合作。

许多人在他们的工作中感到孤独和无聊,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和他们所选择的人团队合作。

选择下属,而不是强制规定,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工作,并且根据需要轻松地交换想法和信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认为是唯物主义和人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费尔巴哈的思想及其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费尔巴哈的思想基础1.1基于唯物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思想基础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他认为,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神学观念都是建立在虚幻的上帝和超自然力量的幻想上的,是对现实的错误反映。

他主张要回归到现实世界中,通过对人类本质的理性认识,来探索真理和解决社会问题。

1.2人性主义的理念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本质和人类的自由是哲学和社会的核心。

他反对基督教教义中关于人类的原罪观念,认为人类不应该依靠上帝和教会的观念来解释一切,而是应该相信人的价值和能力。

他主张人类需要自由和解放,只有当人摆脱了宗教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

二、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2.1宗教批判费尔巴哈在其著作《基督教的本质》中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人浸入错误的幻想和幻觉之中的产物。

他对上帝的存在和教义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宗教只是人类对自身愿望和需求的投射。

宗教的神圣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需要对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幸的状态寻求安慰和希望。

2.2人的本质和神学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上帝和神圣只是人的投射和幻觉。

他提出了“人是物质的总和”和“人是社会的产物”这样的观点,强调人类的身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理解和改变社会,就需要从人自身和人的关系入手。

2.3哲学和社会改造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主张人类通过对自身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解放和改造。

他认为哲学不仅仅是思考和探讨问题,还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费尔巴哈的影响3.1对后世哲学的影响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费尔巴哈的幸福论思想
作者简介:开云峰(1989-),男(汉族),北京市昌平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伦理学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伦理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市830054)
摘要:《幸福论》是费尔巴哈晚年时期成熟的作品,也是他最完整的伦理学著作。

他猛烈抨击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生活方式扼杀了人的现实幸福生活,强调幸福的现实性。

特别反对宗教道德中把神当作最高的道德价值,而提出最高的道德价值是人,是合乎人性。

本文追寻幸福这一话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费尔巴哈;幸福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一、幸福的源起
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

因此,苏氏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

柏拉图认为至善即幸福,人为了获得幸福,就必须克制情欲,用智慧和德行去追求至善,幸福不在于肉体感官享乐,而在于善的灵魂。

中世纪神学思想家把人的物质生活欲望,上升到感性论,将肉体的需要比作罪恶
加以禁止,以此教导人们幸福不在此岸世界而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

人只有安贫乐道,忍受痛苦,甘于贫困,才能使灵魂得到拯救,享受天国之幸福。

德性即幸福这一认识中的禁欲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来自另一方面即经验论的幸福观的批判。

幸福即快乐,这是经验论幸福观的核心命题。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于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幸福生活是天生的最高善。

这一思想后来被后人向两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是纵欲主义,主张感官的享乐与放纵即幸福,这是对禁欲主义的道德生活的极端否定;另一方面则是主张有节制的健康的物质享乐。

费尔巴哈则是后一观点的突出代表。

费尔巴哈抨击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生活方式,强调幸福的现实感性实质,他将一切属于生活的都归之于幸福,幸福不是别的,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二、费尔巴哈的幸福论
(一)生命自身既幸福
生命应不应该具有幸福,费尔巴哈指出:“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1]“幸福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它们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在这一种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的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具有的,并关系到他的本质和生存特殊需要和追求”[2]“生命分界的地方和生命分界
的东西,也就是追求幸福分界的地方和追求幸福分界的东西”[3]在费尔巴哈那里,生命和幸福不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可以看作是一个东西。

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

因此,他号召人们要从宗教神学那种虚幻的精神境界中的幸福返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人间的幸福,要求人们从“神”和“神的幸福”转向“人”和“人的幸福”,转向注重生命的存在和维护生命存在的物质利益。

费尔巴哈的“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观点,在反对宗教神学“禁欲主义”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二)宗教信仰与幸福
费尔巴哈是杰出的无神论战士,他反对宗教神学束缚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将幸福寄托于来世。

对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心理根源是依赖感。

他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这个为人所依赖、并且人也感觉到自己也依赖的东西,本来无非就是自然”[4]人所自觉和自知依赖的,就是自然界,就是感官的对象。

费尔巴哈认为,爱和畏惧都联合在宗教的对象中,是作为宗教基础或心里根源的依赖感的两个方面。

人由于对自然的依赖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但是人同时又抱着一种摆脱对自然依赖的愿望,所以宗教始终植根于这种矛盾之中。

因此,人们信仰宗教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摆脱自然的奴役,也就是为了求得自我保存。

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认为“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的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

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

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的生存的目的”[5]我们从费尔巴哈的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上帝的“全知、全能、博爱”的来源。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也就是知,所谓意志也就是能,所谓心也就是博爱。

因此,上帝身上的全知、全能、博爱,无非就是人自己身上的理性、意志和心,只不过这种理性、意志和心在人自己身上是有限的,人通过想象力,设想成为无限的,并使它集中于上帝。

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即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异化现象呢?他认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主要就在于揭露宗教的虚伪性,指出宗教、神、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的精神的创造物,经过这种揭露人们就能够把异化为神的本质归还人,用对人类的爱代替对神的爱和敬畏。

费尔巴哈批判、否定了基督教伦理学,重新把伦理学奠基于人本学之上。

在他看来,道德的主体不是神,而是人,道德应从人的本质出发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合乎人的本质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原则与幸福
费尔巴哈在有关道德原则的论述中,特别强调了“爱”的原则。

可以说,这是他道德的最高原则,一直被他抬到了“宗教”的高度。

他认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爱自己,但眼光短浅的人爱自己,仅仅看到直接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种人不可能对自己爱的很深。

而眼光开阔的人,会去爱别人,爱别人实质上是通过曲折的方法得到爱自己的目的,这种“曲折”,穿引着外界一切对自己有利东西。

他把“宗教变成伦理学,而又把伦理学变为宗教”。

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旧的宗教信奉上帝,费尔巴哈新的宗教信奉“爱”。

费尔巴哈脱离了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大讲抽象的爱,认为人类可以共同唱着一曲爱的颂歌愉快地走向幸福,其实这只是他的主观愿望而已。

三、费尔巴哈幸福论的时代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发掘、借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
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特别反对宗教道德中把神当作最高的道德价值,而提出最高的道德价值是人,是合乎人性。

尽管费尔巴哈强调物质幸福,强调一切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但他反对因纵欲而使自身受到损害,主张为
了高级和长远幸福应该放弃一些低级的和眼前的幸福。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感觉论的幸福论,合理地揭示了现实物质生活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道德意义。

不过,感觉论的幸福论在强调物质生活的道德意义,或者更深入地说强调物质生活在人的幸福感觉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忽视了人的理性、精神、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3][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
[5][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