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推荐下载】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键入文字]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

以下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幸福与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
1。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

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大全五篇)第一篇: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论文关键词:幸福至善德性快乐公正的现实活动论文摘要: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伦理学中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是一个“敞开问题”和“永恒问题”。

或许这一问题不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在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大都有一共同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幸福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

在古希腊时期,有的将幸福与感观快乐联系起来,感观的快乐与否就表明是不是幸福,其极端表现是纵欲享乐主义,主要代表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还有的是将幸福与道德对立起来,否认感观快乐的价值,把快乐排除与幸福之外,其极端形式是禁欲主义,主要代表是中世纪时期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他们都把人的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剥离开来。

换句话说是只择其一,忽视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都有很大的不“仁”性和欠缺性。

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科的开创者则不同于这些,他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快乐的生活”等思想学说,强调现实生活的完满陛和自我的完善性,还有人的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从而对以往的幸福观加以厘清。

一、幸福是至善“善”最初是描述荷马时代贵族角色的词语,被用于对贵族品质进行描述和评价,后来逐渐扩展到描述和评价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当一个人具有充分履行一定社会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品质时,他就是善的。

而最早提出“善”的概念的是苏格拉底。

他提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幸福观的独特见解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是一种全面的、完善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综合性的快乐和满足。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出发,对其理论进行浅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并不是简单的快乐或享乐,而是一种完整的生活状态。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幸福是最终的目的,那是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是一个人的完整生活状态,而不是短期的情绪变化。

他提出了幸福与生活的完善之间的关系,认为幸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需要具备理性、道德、社交等多方面的素养。

在他看来,幸福与道德美德、智慧和美德同样重要。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道德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在行为中表现出普遍的美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理性的追求、思考和行动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选择,人们才能实现对生活的全面认识和掌握,从而实现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社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关系来实现。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社会动物”,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他看来,社会交往和合作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也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还强调了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天赋,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特质和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他看来,个人的自我价值追求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个全面、完善、综合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幸福是一个人的完整、完善的生活状态,需要通过道德、智慧、社交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来实现。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2)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2)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2)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德性的重要性。

德性在幸福中是最重要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片面追求个人的快乐、感官的快乐和物质的快乐。

在这样的理念下无可避免地会出现私欲膨胀、纵欲无度等不良社会现象。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德性,将会变成充满淫欲和贪婪的动物。

德性,在面对不合理侵害时表现为勇敢和公正;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表现为自制和理性;在为人处世时表现为有爱和大度。

所以我们应当用德性来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追求一种德性的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幸福不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不是神赐予的,也不是通过继承已有的家产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通过努力,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去实现的。

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德性的品质,而是要实现这种德性;人的幸福并不在于坐享其成,而要通过人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真正获得。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参加实践,把德性幸福观运用于实践生活中,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认为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是想结合的。

城邦是由个人、家庭和部落组成的整体,那么整体就大于部分,即整体的善高于个体的善,城邦的幸福高于个人的幸福。

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集体是包含个体的集体。

离开了集体,个体无法生存;离开了个体,集体便不是集体。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任意妄为,破坏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和幸福。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倡导集体主义幸福观,把个人的幸福同集体的幸福结合起来。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幸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对幸福的观点,这一观点深远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浅析。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

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实现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同于物质财富或享乐,而是一种完全的、自足的、持久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基于理性和德行的,是一种在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幸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品质。

他强调了理性和德行在幸福中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因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制定正确的行为准则。

德行也是实现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建立在理性和德行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良好的行为,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个人潜能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来实现的。

只有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交往、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时,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他将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认为实现幸福需要具备理性和德行这两个重要品质,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和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追求和实现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2021-02-14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论文关键词:幸福;德性;中道;思辫摘要:幸福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幸福观是古希腊哲学中最系统最完善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辅佐和合乎中道行为的保障。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问主题。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与幸福体系。

一、幸福与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了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思辨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幸福是终极的、自足的,是无条件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人们生活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为了其他目的而选取的,例如,钱财、长笛,被我们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但是“如若在实践中确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为着它—那么,不言而喻,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

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终的。

那么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就是“幸福”。

只有幸福“我们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并且“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

这是因为,首先,幸福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是每个人生活的目的。

其次,幸福只为自身而存在,人们是只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申论大作文亚里士多德幸福

申论大作文亚里士多德幸福

申论大作文亚里士多德幸福(中英文版)English:Aristotle"s concept of eudaimonia, often translated as "happiness," is a central theme in his philosophical works.He argues that eudaimonia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life, and that it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one"s potential.This means that to be truly happy, one must not only pursue wealth and pleasure, but also 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all aspects of life.中文: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通常被翻译为“幸福”,是他哲学作品中的核心主题。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终目标,并且通过培养美德和实现自己的潜能来实现。

这意味着,要真正幸福,一个人不仅要追求财富和快乐,还必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卓越。

English:In modern tim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theory of eudaimonia has expanded beyond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include societal factors.Many scholars argue that a truly happy society is one that promotes the well-being of all its members, not just the few.This means that issues such as social justice, e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striving for a eudaimonistic society.中文:在现代社会,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解释已经从个人层面扩展到社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用理性找到本性上令我们愉悦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幸福。

其次,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第一,幸福是和德性紧密相连的。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就要看他的生活或行为是否合乎德性。

因为德性是善,只有善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第二,幸福还在于某种实现的活动。

幸福不是静态的,它是
通过活动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绝不能停留在对德性的知性认识上, 而是要在行动中去实现。

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

”因此,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它是最神圣的东西之一。

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实现活动还不能是偶尔为之,而必须是众生如此,持久而巩固地进行下去,这样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的人。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我也只是在学习了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之后的一个大概的理解,还不能深入的把握。

而我自己也有一点点关于幸福观点的想法。

霍尔巴赫有一句话讲的很好,他说:“在这世界上,全无私利的人是绝对没有的。

尽管每个人的私利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致力于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不禁把幸福与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联系起来。

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例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也有的人为了他人的利益(例如:雷锋乐于助人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个体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

对于后者,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

就拿雷锋的事来说吧,他的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虽然自己在物质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可是在精神上却享受到给别人带来帮助的满足感,他的这种选择带给他极大的幸福。

所以说,幸福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的目标的实现。

幸福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这点很重要。

上面的两个例子也有很好的体现。

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结合起来的话,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都得有一个道德的标准,也学就是所谓的最高的善,作为尺度,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许多学者在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时,指出了它的一个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辩证地看,他的观点也极具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崇尚金钱,信奉拜金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上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幸福观趋向多元并立与竞争的局面中。

因此,面对这种形势,构造一种适应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

而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历史文化的影响。

亚氏的伦理思想作为世界文化的源流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性。

第一,真正的幸福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亚氏在阐释幸福的内涵时,强调幸福在于人的功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即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为我们功能的发挥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他还告诉人们,活着就应该追求伟大目标,应为某种高尚事业奋斗。

应把一切困难和不幸踩在脚下,并在同艰难、不幸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第二,正确的行为要靠理性的指导,欲望要符合德性,使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片面追求个人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

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的支配下,无可避免地出现私欲膨胀,纵欲无度等现象。

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劝导我们要追求高尚的适度的快乐而规避卑下的和过分的快乐,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纯感官的快乐。

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时应当通过选择、自制、节制使快乐欲望符合德性。

这是我们现代人应继承的价值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