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合集下载

从国内外食育研究现状分析食育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食育研究现状分析食育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食育研究现状分析食育发展趋势食育是指通过教育来提高人们对食物和饮食的认知和素养,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食育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下面将从国内外食育研究现状分析食育的发展趋势。

国内食育研究方面,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了食育的重要性,促使了食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儿童食育、学校食育和社区食育开展研究。

儿童食育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儿童的饮食行为、营养知识和健康教育的研究,旨在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学校食育也备受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饮食环境、营养改善计划和食品安全教育等。

社区食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社区居民的饮食行为和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社区营养教育活动来提高居民的营养知识和饮食素养。

在国际食育研究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食育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这些国家在食育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以食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政策。

美国的“头脑充饥”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来改善学生的饮食状况和学习成绩。

英国的“食品标签教育计划”通过对食品标签和营养信息的教育来提高公众对健康饮食的认知。

日本的“食育教师”制度已经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食育普及和实施。

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食育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食育将更加注重个体化。

食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教育。

将食育内容与个人的偏好、年龄、生活习惯等相结合,提供更贴合个体需求的食育服务和指导。

食育将致力于提高食物素养和食品素质。

食育不仅仅是关于健康饮食,还涉及了食品的选择、购买和加工等环节。

未来的食育将更加注重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知识和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选择优质食品,培养持续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食育将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

食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食品科学、健康教育、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企业靠市场,市场靠商品,商品靠质量,以质量站稳市场,以质量开拓市场,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食品企业中来。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两极分化。

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效益滑坡的食品企业,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食品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比如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质量控制内容认识不足。

一些食品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质量检验。

在许多食品企业,质量的重要性未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品。

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解决制约质量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食品企业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积极提高员工积极性并全面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未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粗放的原料生产方式制约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量来源于千家万户粗放型操作,而非集约化生产的原料基地,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即便现在时髦的公司+农户形式,也难以避免粗放型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弊病。

粗放的生产管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原料来源,造成原料安全质量的不一致性,农药、兽药残留、寄生虫以及物理性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都可能随着原料进入食品加工过程。

对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追溯性差。

在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方式下,如果不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严格管理,细菌很容易通过这些员工的呼吸、唾液和创口污染正在加工中的食品。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

食品安全的历史与演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含有危害人身健康的有害物质,保证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以及保证食品生产、销售、储存、加工过程中不存在污染等问题。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人口流动、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污染事件频发,国家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的历史和演变,本文将介绍食品安全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一、食品安全的起源食品安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黄帝内经”就提示了“饮食有度”的概念,而在公元前550年左右,中国《礼记》中已明确规定了“饮食谨慎”的重要性。

此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医学家也开始研究食品营养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希波克拉底也提出了“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的观点。

在现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是被广泛认识。

随着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发展,以及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控制。

二、食品安全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也日益复杂,难以把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被关注,并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新加坡之爪蟹事件、美国毒马铃薯事件等,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权益,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国际食品标准,各国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如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也不断提升。

现代科技已经可以检测食品成分、添加剂和污染物等。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多肽二维电泳等高科技手段。

三、食品安全的现状虽然各国都通过特定的法规、标准来管理食品安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

食品污染、滥用添加剂、虚假宣传等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鸡蛋污染、地沟油的使用、非洲猪瘟等问题,都牵动着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神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运而生,为社会的这一需求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该专业的现状如下:- 行业现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包括食品科学、化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

当前社会,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狭窄。

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岗位需求量较少,很多企业没有专门为该专业毕业生设立独立的招聘岗位,而是将其纳入其他相关岗位的招聘范畴中。

- 发展前景: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将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政府和企业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这将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总体来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选择该专业时,建议充分了解专业定位、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

食品科学的现状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引言食品科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的组成、生产、加工、保存和安全性的学科,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科学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食品科学的现状以及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食品科学的现状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各国政府和食品行业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控,制定和实施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

食品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检验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等手段,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人们对食品的营养价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食物的组成、营养成分和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食品营养的改善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各类营养饮食指南的制定和宣传也使得公众对食品营养更加关注。

食品加工与创新食品加工是将物质变为可供人们食用的食品的过程。

食品科学家通过研究食品加工技术和原理,提高了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食品创新是指通过改良食品的配方、工艺和包装等方面,生产出新型的食品产品。

食品科学家通过创新加工技术和原料,开发出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和特色的食品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口味和需求。

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它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食品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提高食品品质的控制和监测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为食品研发提供模型和预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加速新产品的推出。

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改良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食品加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植物的产量和抗病性,增加作物的品种和种类。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体系的构建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体系的构建
• 苏丹红:抗“红”是长征肯德基苏丹红事件、河北红心鸭蛋事 件、桂林辣椒酱事件……由苏丹红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犹如“割韭菜”, 一茬接着一茬。
• 雀巢奶粉:多事之年(碘含量严重超标,达196.1毫克/公斤) • 哈根达斯:黑厨房编织爱情梦幻(地下黑作坊) • 光明奶:行走在“潜规则”的刀锋上
• 立顿:在缺失的标准上软着陆(氟化物超标,6.5mg/kg) • 杀人小果冻:终将“被杀” • 孔雀石绿:绿错了地方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安全体系的构建
1、引言 2、食品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3、我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1、引言
•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 关系到我国农产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 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关系到国家和社 会的稳定和繁荣。所以食品质量安全越 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影响农业 与食品工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和国民 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食品安全是一个 涉及科学、技术、法规、政策的综合性 社会问题,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
•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是一个动态问题,不仅是传统农业不适 当使用化肥、农药造成食品污染,而且 随着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新原 料、新产品的采用,造成食品污染的因 素日趋复杂化,高速发展的工农业带来 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波及到食物并引发一 系列严重食品污染事故和产品安全问题。
• 污染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最主要问题,而造假售 假似乎是中国的“专利”.
• 污染物分类:化学、生物、物理 • 污染物来源:原料被污染;人为添加;
加工贮运过程产生的。
化学:有机、无机(农药残留、渔药 பைடு நூலகம்留、金属和其他无机物、添加剂 等)
生物:微生物和病毒、寄生虫、毒素、 转基因生物等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简述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因此食品质量管理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状况,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一、国内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在国内,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划分、监督检查与执法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2. 食品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主要研究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和食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技术。

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 食品质量溯源与追溯研究:通过建立食品质量溯源体系,追溯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5. 食品安全教育与宣传研究: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促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

二、国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在国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同样受到广泛重视。

各国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研究:各国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研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与加工技术,提高食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食品的安全风险。

3. 食品供应链管理研究:从食品的生产到消费,研究如何有效管理食品供应链,确保食品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通过对食品生产和消费环节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5. 食品质量认证与检测技术研究:研究食品质量认证和检测技术,提高食品质量的可信度和可追溯性。

三、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增加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跨领域合作与创新:食品质量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趋势,也成为当前全社会众目睽睽的焦点。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技术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仪器技术落后,分析深度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后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的进步。

现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检测体系,主要涉及到食品来源追溯、交叉感染识别、化学成分分析、物理参数检测、微生物检测等方面。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无一不显现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大趋势如下。

1. 多学科交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

除了各种检测技术之外,还需要涉及到仪器技术、微生物学、生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因此,未来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将各个领域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 高效快速目前,大多数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都比较繁琐,而且需要很长的检测时间。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高效快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3. 精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核心是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精度提高。

例如,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成分,并且具有更加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应用广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农场和超市中使用具有菌种识别功能的模块式检测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食品安全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一、引言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食品安全科技水平的提升。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是以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和相关科研、工程队伍的组织与培养为其基本内涵的学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和食品领域的其他学科相比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近10年中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的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在学科方向特色、学术团队结构、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快速发展,是食品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食品质量安全学科在“十二五”及今后较长时间内仍然将是食品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学科生长点,我国应该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应用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等方面,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切实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使我国食品安全的科技支撑实现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战略转变,努力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

1.2012—2013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学科发展的启示2012—2013年以来,白酒“塑化剂”、水饺“金葡菌”污染、奶粉“二聚氰胺”、“顺丁烯二酸”、“镉大米”、“速生鸡”、“假牛肉饼”等国内外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昭示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持久性问题。

国内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对食品安全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上述食品安全事件来看,加工过程是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关键环节,真正安全保障来自于对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控制。

速冻水饺的“金葡菌”污染事件虽然没有引发更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随着我国食品消费习惯的变化和食品产业的发展,微生物安全风险将会逐步成为我同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致病微生物的控制和检测技术研究必须得到重视。

环境污染导致食品中持久性环境污染物超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我国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代价沉重,农田、水源及空气污染本底非常高,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环境持久污染物的迁移污染基本上无法避免。

人口压力造成的食物短缺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基本的食物保障问题,同时在利益驱动作用下,我国的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状态,农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一直困扰我国初级农产品,进而在源头上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未来30~5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农业和环境领域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持续不断的科技进步和严之以恒的管理措施来把食品安全这只猛虎锁在笼中。

因此未来食品质量安全学科的发展食品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检测检验技术、食品安全预警与溯源等将是学科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这些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将会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破题解困。

2.我国食品安全学科发展概况食品质量安全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年轻学科,2004年我国设立第一个“食品质量安全”本科专业,至今也仅是10年的时间,与食品科学相比,还处在出生的婴幼儿期,但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学科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食品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在食品科学领域甚至整个学科门类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一支重要的学术分支食品安全学科交叉于农学、工学、理学、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

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创新、科技转化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012—2013年期间,食品安全学科继续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了食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科学研究一直是食品安全学科发展的重点,目前,已经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特别是2012年,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家对食品安全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推出的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食品安全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项目增加,经费强度提高(见图1)。

2012年食品生物危害物精准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一批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启动,直接与安全相关的项目资助额度超过1.5亿元。

同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各类省部级一等奖39项,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量快速递增。

在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在交流规模和层次方面均取得了突破,一年一度的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有效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2012年举办国内学术会议30多次、主办和协办国际会议10余次,先后与美、加、英、法、日、韩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30多所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或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相互进行科学研究等合作项目。

二、食品安全学科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1.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应用(1)食品安全检测与鉴伪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在2012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天津科技大学牵头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是在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天津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天津科技大学联合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和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食源性致病菌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危害因子,重点对食品安全小分子化学危害物免疫分析理论进行了创新研究,通过对小分子化合物抗体的研究分析,发现抗体功能结构域氨基酸残基与半抗原分子间的静电耦合度是影响抗体特异性的关键因素,提出半抗原对抗体特异性的决定机理,奠定了小分子化学危害因子高特异性抗体制备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危害物可视化快速检测核心技术4项:高质量半抗原定向合成和小分子抗体规模化制备技术、多抗体共包被多残留检测技术、试纸条定区域循迹扫描涂布技术、化学危害物稳定色差梯度显色技术,研制了60余种化学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产品,检测效率平均提高200%,检测成本仅为常规仪器方法的20%,其中多抗体共包被免疫多残留等10余种检测试剂盒属于原始创新产品;突破了食源性致病菌可视化快速检测瓶颈技术3项:可视芯片表面修饰改性技术、种属靶标特异性基因扩增技术、核酸标准样品分子荧光定量定值技术,首次开发了食源性致病菌可视化基因检测芯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和试剂盒16种及核酸国家标准物质20种,实现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高通量检测,并使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到数小时。

项目成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4篇,被SCI他引394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制定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8项,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编写专著6部,培养研究生220人。

产品在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等环节得到广泛的日常应用,也用于保障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同家,改写了我国食品安全免疫检测产品没有出口的历史。

产品的便捷性、时效性和精准度广受好评,近二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22.3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68.85亿元,保障了年均货值175亿美元的食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通过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目视判别颜色变化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实现了精准、多残留、高通量的快捷检测,突破了制约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技术瓶颈,降低了检测成本,使监管从事后处理变为现场反应,防患未然和快速反应不仪成为可能而且渐为常态,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捉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食品真伪鉴别是农产品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新兴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内容,迫切需要高技术的引领和支撑。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造假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项了。

随着打假意识和技术的进步,造假者不断推出各种新“招数”。

目前,不法分子在食品中的掺假方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复杂,主要包括掺兑、混入、抽取、假冒、粉饰等手段。

掺假范围涉及粮油、肉类和加工制品、乳制品、果蔬、糖及糖制品、饮料类等各领域如大米中常见的掺假行为:新米中掺入陈米,廉价米中混入高价米;面粉中混入滑石粉:食用油中掺对地沟油及其他非食用油(如桐油、蓖麻油等),等等。

相比于普通食品,高附加值食品掺假造假尤其严重。

同绕鉴伪问题,2012年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年份白酒、天然果汁、产地葡萄酒等配套检测方法标准,采用溶剂压制核磁共振技术和高分辨质谱Marker标记物筛选方法,建立年份白酒基酒识别方法,突破中国年份白酒难以检测标识年份真实性的技术瓶颈,为制定中国年份白酒技术规范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同位素质谱技术,构建了复原果汁识别技术和起泡葡萄酒真实性识别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平台。

课题在食品真实性前沿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突破食品质量标准领域如产地葡萄酒、年份白酒和天然果汁等识别技术难题.为下一步制定相关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鉴伪技术研究方面论文成果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前12位机构中,只有中围农业大学一家中国机构,位列第十二,但在近5年发展迅速,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机构发文量均已经进入该研究领域的第三研究梯队。

(2)加工过程安全与控制近年来,我国对加工过程中的危害因子如热加工中的苯并[α]芘、杂环胺、丙烯酰胺,发酵过程中的亚硝酸盐、生物胺,以及其他途径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反式脂肪酸、氯丙醇形成机理、检测方法、风险评估以及有效的抑制措施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并获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食品加工过程中,熏烤、烘烤过程是形成苯并芘的主要途径。

熏烤制品有熏鱼片、熏红肠、熏鸡及火腿等动物性食品。

烘烤制品有月饼、而包、糕点、烤肉、烤鸡、烤鸭及烤羊肉串等食品。

熏烤、烘烤常用的燃料有煤、小炭、焦炭、煤气和电热等,由于燃烧产物与食品直接接触,烟尘中的苯并芘直接接触食品而污染。

有人对木材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裂解产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所有的燃烧温度下均可产生苯并芘。

另外由于烘烤温度高,食品中的脂肪、胆固醇等成分,可在烹调加工时经高温热解或热聚,形成苯并芘。

据研究报道,在烤制过程中动物食品所滴下的油滴中苯并芘含量是动物食品本身的10~7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