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对身心健康影响论文

浅谈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各种身心疾病层出不穷,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的瑰宝,太极拳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强身健体。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不但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管和呼吸系统的疾病,而且可减少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的密度稳定,并能有效调节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
而且有助于完善个性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太极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抗衰老一、引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武术项目,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
它注重内外兼修,长期练习有着良好的益智健身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它简便易学,受场地、时间、器材、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极小,推广难度小,目前全世界有数亿万人在练习太极拳。
二、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关于太极拳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太极拳能降低血液粘度。
许多资料表明,中风、特别是缺铁性中风以及包括癌症在内许多疾病均与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太极拳对血粘度有明显的影响,对高切粘度及切粘度均有降低的作用,特别是对低要粘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疾病,人进入老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的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的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的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的平衡。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要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他将道家哲学与武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来应对外界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功和快功两种,慢功注重内在的调养和修炼,而快功则强调外在的力量和技巧。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和动作流程等。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保持重心稳定,同时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椎的垂直状态。
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节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循环。
太极拳的动作流程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氧气的摄入量。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太极拳的应用领域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许多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太极拳还被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
在国际上,太极拳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焦虑症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大学体育课论文--太极拳

大学体育课论文--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因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健身效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太极拳对健康的益处,并强调太极拳在大学体育课中的重要性。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可追溯到明朝时期,并在清朝进一步发展。
它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道家的“太极”和阴阳观念。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包括体力、心智和精神上的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太极拳主要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和姿势来练习。
这些动作通常有缓慢的速度和流畅的连贯性,需要精确的身体控制和平衡。
太极拳的动作结合了柔和的流动和连续不断的转身,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太极拳对健康有着广泛的益处。
首先,太极拳练习可以帮助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通过练习太极拳,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得到改善,从而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其次,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太极拳的节奏性动作和呼吸技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此外,太极拳练习还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在大学体育课中,太极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太极拳是一项适合大多数人练习的运动,无论年龄、性别、体能水平如何,人们都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健康。
其次,太极拳练习有助于缓解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压力下的身心疲惫。
太极拳作为一种静心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们减轻压力,增加注意力和专注力。
最后,太极拳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耐心和自律能力。
太极拳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学生们可以培养出耐心和毅力。
总之,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和健身方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健康益处。
在大学体育课中,太极拳可以帮助学生们改善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并培养出耐心和自律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太极拳的健身和文化魅力。
太极拳课论文

太极拳学习心得姓名:系别:班级:学号:专业:1这学期,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陈氏18式太极拳,收获颇大。
陈氏18式太极拳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学期考试的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到太极拳是一种修气养身的运动。
冥冥之中感到一种敬畏和羡慕。
这学期上了太极拳课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虽然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认为,在张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 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二、陈式太极拳的18式1、起势2、金刚捣碓3、懒扎衣4、六封四闭5、单鞭6、白鹤亮翅7、斜行8、搂膝9、拗步10、掩手肱拳11、高探马12、右蹬一根13、玉女穿梭14、云手15、双摆莲16、当头炮17、金刚捣碓18、收式三、陈式太极拳与养生几百年来的陈氏太极拳学,追求的就是阴阳合德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苍健劲直是形的静的物理,超拔清逸则是神的动的神情。
静的高举远慕是形的本体,动的万有流变是神的礼赞,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充分的交融汇合。
陈氏太极拳学,不仅在武术的领域里独领风骚,更将在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领域里开辟新的天地,开创一代新风。
陈式太极拳劲法论文

陈式太极拳劲法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太极拳理论以及文史资料的研究,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太极拳劲法更清晰、通俗、易懂的解释以便指导太极拳练习者提高技术水平。
关键词太极拳劲劲法前言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种,是中华名族之瑰宝,博大精深。
由于太极拳兼具竞技、防身、健体、娱乐、表演、防病、疗疾和延年益寿等多种功能,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许多人理论知识欠缺,在练习过程中知其形而不知其意,过分追求外形与套路的熟练度,忽略了太极拳的内在真谛,使太极拳开始“操”化,丢失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在太极拳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太极拳仍旧兼承着中华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失去了攻防技击的含义就是失去了太极拳的本意,失去了中华武术的灵魂。
如果抛开攻防技击而单纯以动作的运动去健身,那就是对太极拳功能的异化,因为太极拳的健身原理和作用是寓于“攻防技击”中的,而攻防技击的关键在于劲力。
一、问题的提出提到太极拳,提到劲,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知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作用的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在太极拳运动原则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劲力核心原则。
“夫太极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
势虽不侔而劲归一。
”通常所说的太极八法,在为八种招法的同时又是八种劲法,其核心就是“劲”,八法本身就各是劲的一种体现。
太极拳运动中,无论是太极拳单练还是对练,太极拳推手,都有关系到“劲”的运用,无论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还是“沾”、“粘”、“连”、“随”、“来”、“叫”、“顺”、“送”都是以劲力为基础的。
俗语道”清能早达善学者必以理为尚”,习太极拳若想求得真知必以拳理为先。
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其拳理、拳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拳理到拳架乃至用法,从外部的一招一式到内部“劲”力的转换蓄发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太极拳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论文

太极拳的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摘产要: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吸取了道、佛、儒三家的古典哲学思想,融汇了哲学、医学、生理学、力学、兵学、技术教育、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它采日月之精华,集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之大成,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
关键词:太极拳;保健;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5-001学练太极拳既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病祛病的效果。
又有攻防格斗的高对抗的技击功能。
它适合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练习。
其舒缓飘逸的动作,和谐的神韵,既有自然之美的朴实无华,又有艺术之美的优雅精练。
特别是意、气、神的完整统一,形式和内涵的统一,阴阳相济,内外兼修。
这对于调节和改善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
注意力虽高度集中,但又要求全身放松,使人处于一种十分兴奋而又没有丝毫紧张的精神状态。
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以休息。
使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由兴奋或抑制的不平衡转向平衡。
对调节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灵敏性,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及训练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也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
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在工作疲劳时。
打一趟太极拳,立刻会有头脑清醒、神智灵慧的感觉。
太极拳对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二、太极拳对内脏各器官的保健功能太极拳运动具有缓慢,均匀,连绵不断的特点。
呼吸细匀浑长,讲究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
“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
使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得到加强。
吸入足够的氧气,可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吸收。
以及其他生理化学作用,呼出二氧化碳,消除身体毒素,保持体内良好的生态平衡。
肺组织良好的吐故纳新功能。
可增加腹肌和横膈肌的运动量,改善心脏血液的输入输出条件,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营养。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的静与动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
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
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
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
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
”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
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
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太极拳体育论文

从太极拳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开展正常的线下体育教学活动,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武术课的教学活动。
线上授课以来,已经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太极拳,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我对太极拳,对中华武术的内涵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而太极就是这浩瀚海洋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深核心的一种武术形式。
太极拳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经验的持续总结和身体的直接体悟,而现代研究成果中不乏浮于表层的华丽说辞。
太极拳是武术前辈们观察自然、体悟生活的结晶,太极拳文化更是武者思想和精神的集合。
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哲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这个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对世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是自03年非典以来我国爆发的最大疫情,已经夺走了超过15万人的生命,并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之势。
但其实不仅仅是肺炎疫情,从国际比较角度看,2020年有着不平凡的开局,天灾人祸降临世界各地。
除了我国已跨越至全球的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外,还有美国的持续流感,澳大利亚烧了一半国土的火灾,非洲跨越洲际的蝗灾,种种天灾抑或人祸是全球的灾难,是全人类不愿面对的苦痛。
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为何灾难降临人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天灾人祸的发生固然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更为关键的人类过于的狂妄,缺少敬畏之心,人的种种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招此祸患。
回看这场重大的疫情灾难,虽然其真实性尚未确切证明,但早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就已经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只是具体是什么动物,尚未可知。
面对此次的“野味”疫情,我们应该看到,它折射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人类对人类自身,对自然缺少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太极拳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的完美结合。
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修身和谐太极内外兼修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
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
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
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
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
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
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
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
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思想逐渐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渗透的拳理和拳法中逐步完善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太极拳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太极在漫长的进步过程中日臻完善。
人们也对开始注意和重视太极之美,为其所吸引。
习练者为追求其中之美而持之以恒,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也在潜意识当中慢慢发挥功效。
练习的人逐渐体会和掌握太极美学之精华,使自身处于一种身心娱乐的氛围之中,观赏者亦可以得以美的享受,使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得以广泛的发挥空间。
“气”是太极拳美学的标准。
“气”在武术领域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无法指出他具体的存在,但它在太极拳中的表现很重要。
世界上生息的万物就是“气”演绎变化的结果,《十三势歌》曰:“气启蒙身躯不少滞”。
太极拳讲求意气相连,形随以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陈氏太极拳名家陈鑫指出“太极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秒全在根。
”[1]要求刚柔相济,这种相济并非简相加或反复交替,而是将刚与柔巧妙揉何在一起,做到“刚终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2]
“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3]“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4]:“其根在脚,发于腿”[5]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
所谓“根”就是我们所说的步法,步法在太极拳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太极拳除少数腾空动作以外,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在下肢的支持下完成的。
在移动过程中,也要先使重心平稳过渡,脚下不能晃动,在这种支撑状态下,太极拳形象的比喻为“根”,意即脚如“树根”般深入地下,使身体这棵大树获得稳定。
另外,太极拳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有研究证实,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增强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
发展肌肉力量。
增加肌肉耐力,这对预防下肢肌肉萎缩和各关节的活动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发展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
那么练习太极什么最重要呢?太极拳家将“心静体松”视为太极拳练习的第一要求。
留意各家拳谱关于“心”“体”的表述比比皆是:“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6]“心贵静,神宜舒”;[7] “心静身正,以意运功”;[8]“心静神舒” [9]等。
以上文字记载,虽各不相同,却反映出共同的内容,那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应心神合一,心无杂念,使肢体放松,和谐的完成每一动作。
太极拳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的价值理念,它追求以意识引导行动,意动形随;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和谐统一。
这些要求促使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要做到“心身松静”、“气敛神舒”“内外相合”“周身一体”,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内与外、形与神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只有全身各部分和谐统一,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和谐的整体。
太极拳的锻炼,讲究阴阳相济,如拳论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意、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内外合一,从而达到性命双修,集练体、修性于一身,最终达到身心平衡。
令人欣喜的是太极拳在当代大学生中也逐渐流行起来。
太极拳始终走的是弧形曲线,圆形的动作路线贯穿始终。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气的过程。
即“意义顺气,意守丹田”这样既可以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逐渐
把呼吸练的柔和,细长均匀,从而练成丹田呼吸。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丹田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和腹腔,促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起到健身作用。
大学生由于长期静坐练习,缺少体育锻炼,很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太极拳以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运动特点不受场地,器材,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益于开展又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直到老年人的终身增强体质,所以太极拳很适合在大学中开展和普及。
学太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能操之过急。
太极拳前辈曾说过:“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10]这也说明想要达到这种玄妙地步,必须一步一步来。
参考文献:
[1]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6
[2] 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陈鑫:《陈氏太极图说》
[4]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5]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
[6] 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7] 武禹襄:《太极拳解》
[8] 陈鑫《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人类语录》
[9]李福荫:《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序》
[10] 王宗岳《太极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