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药的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一、煎药前的浸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
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
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
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
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
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
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
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
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
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草药熬制方法:
1.浸泡法。
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般需要20-30分钟,直至中药材变软。
2.加水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煮熬,一般需要1-2小时,直至中药汤浓缩。
3.阴阳煮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至沸腾后将火调小,继续煮10-30分钟,再煮5-10分钟时加入逆向滚水的水,煮沸后继续煮10-30分钟,再依次加入几次逆向滚水的水,煮至原来水的1/3-1/4时熄火。
注意事项:
1.选用优质中药材,在正规药店或中药行购买。
2.熬制中药时必须使用不锈钢、陶瓷或玻璃等材质的容器,不可用铁质、铜质或铅质等容器。
3.药材的干湿、大小、形状均会影响煎药效果,需根据药材特点进行调整熬制方法。
4.煎药时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不可过猛,以免药性损失。
5.煎药后过滤时要使用纱布或过滤纸等过滤,以确保无杂质。
6.煎药后需在冰箱内保存,一般保存时间不超过2-3天,如需长时间保存,最好制成丸、散、胶囊等剂型。
熬中药的步骤

熬中药的步骤
中草药的方法和步骤应选择煎药器皿、煎煮时用水量、煎药水的火候、时间掌握及熬煮次数等。
1.选用恰当的煎药器
煎煮中草药最好用陶罐、砂锅或搪瓷锅等,不推荐使用铁铝等易腐蚀的器皿,因为用易蚀剂煎药会产生化学反应,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效果,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身体健康。
2.中药材浸渍
大部分药品浸泡在冷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花、叶、茎浸泡15分钟左右,而种子、果实、块根类药物浸泡时间相对较长。
3.炒药水
用中草药煎煮时要用清洁无污染的生活用水,每次煎煮加水,不超过药面3厘米。
煎药法的火候及时机:煎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
就是用大火,大火烧开后再以小火熬煮。
4.药水的消退时间
药水要在煮开之后用文火慢煮,一般是10-40分钟左右。
一般而言,在治疗感冒、肺部疾病等药物时,不宜长时间食用,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起锅。
补益药在治疗结束前20-30分钟开始服用。
5.煮沸数次
煮沸后纱布过滤药液,重新加入砂锅中的水,用大火煮沸,用小火煮半小时,再把药液滤出,一副中药一般要煮两次。
混合两次滤出的药液,再分服。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熬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煎煮、烹炖等方式加工,提取药物成分以及改变药材的性味特点,以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药物的疗效。
下面是中药熬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熬制方法:1.材料准备:选择新鲜、成熟、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根据处方所需,将所需材料准备齐全。
2.清洗材料: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用手轻轻揉搓,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杂质,然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
3.制煎包: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放入药袋、纱布袋中,然后将袋口系紧。
4.加水煎煮:将制煎包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待水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煮,保持水的温度不断。
5.熬制时间:不同的中药熬制时间不同,一般可根据处方或中药书籍上的建议熬制时间进行操作。
6.过滤药液:将煎煮好的药液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利用纱布或滤网进行过滤,去除药渣。
7.分装药液:将过滤好的药液等份分装到瓶中,不要盛太满。
8.存放方式:将分装好的药液放入干净、密封的容器中,置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储存。
二、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选择新鲜的中药材,避免使用霉变、蛀虫的药材,确保熬制的药液质量。
2.清洗材料:清洗材料时,要用清水从材料的上部冲洗到下部,避免脏污残留。
3.使用容器:煎煮药物时,选择具有耐高温、无毒、耐酸碱腐蚀的瓷煎药壶,不要用金属的容器。
4.熬制火力:熬制药物时,要控制好火力,煎时加水少于药量,炖时加水少于2倍药量,煮沸后继续用文火慢慢熬煮。
6.药液保存:药液煎煮好后,应尽快分装到瓶中,并密封保存,避免污染和氧化。
7.包装标示:在每个药液瓶上标明药名、煎煮方式、剂量、保存时间等信息,以便使用时查看。
8.严格按医嘱服用:中药煎煮后的药液应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严禁自行增加剂量或停药。
9.熬制废渣处理:熬煮后的废渣应用塑料袋封装后丢弃,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之,中药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正确操作,能够保证中药煎煮的质量和疗效,提高中药的吸收和利用效果。
有需要的患者或中医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的熬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熬制方法:
1、分配中药:根据诊断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中药用量药量应以伤寒论定;
2、洗米法:根据病情要求洗米,洗取清水;
3、开水煎煮:将中药加入清水,放入锅中,用慢火加热,沸腾后减小火力熬煮;
4、裹药熬煮:将中药和水放入药袋中熬煮;
5、蒸煮:用沙锅中加水加热,将中药放入沙锅,加盖封住, 用慢火蒸煮;
6、加条熬煮:将中药放入清水中加热,待熬煮,再放入条料,继续熬煮。
二、注意事项:
1、要选择优质的中药,以保证其药效。
2、按照药物方剂量熬制,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不宜过热,过熬过煎。
3、防止中药中毒,尽量使用新鲜的中药。
4、中药液要温热,不宜过热,中药以温暖,苦酸适度为宜,药液发酸后若能完全混匀即可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改用冷开水冲服。
5、煎煮时留意时间,在熬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不要过度煎煮损失中药的药效。
6、学会熬制中药时的技巧,比如:增湿药如海参、蟹壳是先加热再熬煮,燥药和涩药如甘草则先熬煮后加热,以及煎药时要不断搅拌以保持药效等。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

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煎中药的方法,如何熬中药,中药熬多少时间合适,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
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
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
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
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
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千万别用铜或铁具、铝具。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加水后浮在水面上的药要用筷子上下翻动,使中药完全浸泡于水中,水面要高出中药3~5厘米,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3厘米。
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煮。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头煎将药汁倒出一小碗,再往锅中加冷水进行二煎。
中药煎煮前不宜清洗,特别是已经炮制后的中药,以免药物药性的流失。
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40~60分钟,二煎时间:30~3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30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
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一定要守在旁边,不要熬没了汤,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
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四、煎药量: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砂锅,将中药倒入砂锅里,倒入饮用水泡药,水位淹没手指,泡30-60分钟。
2. 放煤气灶上熬第一遍,大火,熬沸腾后及时取下盖子,翻动均匀盖上盖子,改最小火再煮30分钟,中间再翻动2-3次。
3. 30分钟后倒出第一遍药汤,熬出来的药汤大概200毫升左右。
4. 第二遍熬药,加入第一次一半的水量,翻动均匀,泡5-10分钟。
大火,熬沸腾,翻动均匀盖盖子,转小火25分钟左右,中间翻动2-3次。
5. 倒出第2遍汤药和第1遍融合在一起,两遍药汤混合后大概400毫升,倒出200毫升左右饮用,剩下一半的放冰箱。
6. 第三遍药汤,加入满凉水,放煤气灶上煮沸腾,中间不要离开人防止溢出。
开锅关火凉凉40-50°,泡脚30分钟左右倒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
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一定不要不锈钢或铁锅熬中药.因中药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尤其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或使药物失效,甚至产生一定毒性.
2,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
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3,要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4,煎煮中药的要求.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最后一定注意服用的时间,应当仔细询问医生,记在纸上.
昨日孩子病了,按照医生的意见,最好让孩子喝中药,调节一下.只好遵医嘱,买了几付药.至于如何熬中药,可从未接触过,只好借助网络查到熬中药方面的知识,仿效之,效果不错.现在为了感谢网络给我带来这么大方便,我也利用这小小的空间,稍加整理,转载过来,供大家享用.对此,我不是权威,因为我不是医生,有具体问题还是要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