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水质工程学2(水污染控制工程)2010-2011B卷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水质工程学2(水污染控制工程)2010-2011B卷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水质工程学2(水污染控制工程)2010-2011B卷试题及答案

(注:参加重修考试者请在重修标识框内打钩)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下册(高廷耀)专业英语对照整理

注:整理可能不齐全,部分遗漏请自己补充, 粗体为较为重要的(我自己觉得),括号内为缩写简称 生化需氧量(BO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总有机碳(TOC ) total organism carbon 总需氧量(TOD )total oxygen demand 丙酸型发酵propionic acid type fermentation 丁酸型发酵butyric acid type fermentation 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 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p. 好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缺氧呼吸anoxic respiration 呼吸链respiration chain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产气杆菌属Aerobacter 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黄杆菌属Flavbacterium 变形杆菌属Ptoteus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生物除磷(BRP)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聚磷微生物PAOs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organisms 气单孢菌属Aeromonas 放线菌属Actinomyces 诺卡氏菌属Nocardia 挥发性脂肪酸VFA 聚β-羟基戊酸PHV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 )mixed liquor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污泥沉降比(SV% )settled volume 污泥体积指数(SVI )sludge volume index 推流式曝气池plug-flow aeration basin 完全混合曝气池completely mixed aeration basin 封闭环流式反应池CLR closed loop reacter 序批式反应池(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adsorption-biodegration process 循环活性污泥工艺CAST cyclic activated sludge technology或CASS 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膜生物反应器MBR 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or 停留时间(污泥泥龄)SRT solids retention time 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A N-O法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N 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磷工艺A P-O法 聚羟基丁酸PHB A2/O工艺也称AOO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 2、H 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 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上都是浓度标准。 国家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上册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第一章排水系统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 答:污水的最终处置或者是返回自然水体、土壤、大气;或者是经过人工处理,使其再生成为一种资源回到生产过程;或者采取隔离措施。其中关于返回到自然界的处理,因自然环境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界限,不能超过这种界限,否则会造成污染。环境的这种容纳界限称环境容量。 2、排水体制 答: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 二、填空 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 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 答:按照来源的不同,污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生活污水是属于污染的废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排出的废水,来自车间或矿场。由于各种工厂的生产类别、工艺过程、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用水成分的不同,使工业废水的水质变化很大。 降水即大气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一般比较清洁,但其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则危害较大。 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这些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做排水系统的体制(简称排水体制)。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截流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然后再排放,从控制和防止水体的污染来看,是较好的;但这时截流主干管尺寸很大,污水厂容量增加很多,建设费用也相应地增高。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但初雨径流未加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城市水体也会造成污染,有时还很严重,这是它的缺点。 合理地选择排水系统的体制,是将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而且对城市和工业企业的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和初期建设费用以及维护和管

水污染控制工程大纲教学教材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返回 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主要分为“排水沟道系统”和“污水的物理及生物处理”两大部分。“排水沟道系统” 详细介绍污水沟道系统﹑雨水沟道系统和合流制沟道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包括排水体制﹑系统特点﹑管材及断面特性﹑沟道附属构筑物﹑设计要求及控制参数﹑防洪设施和沟道施工养护等。“污水的物理及生物处理” 介绍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物理的生物处理方法,将污水水质指标、污水处理理论、原理和工艺技术设计计算紧密结合,并对常见的处理工艺进行系统介绍,使学生对不同水质的水处理理论的方法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 1) 基本掌握排水沟道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规划设计原理; 2) 掌握排水沟道系统的水量计算和水力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3) 系统完整地学习和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4) 初步掌握污水物理及生物处理的设计、计算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 5) 培养学生对污水处理工程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运用能力,初步具备进行污水处理的科学研究能力。 6) 辅以完整的课程设计,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沟道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工艺优选和技术设计,编制工程设计文件; 2、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排水沟道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规划设计原理;掌握排水沟道系统的水量计算和水力计算的理论和方法;辅以课程设计,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沟道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基本掌握污水处理物理和生物处理的理论和设计原理,能合理正确地选择确定污水处理工艺并进行工程设计;辅以课程设计,能够独立进行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厂的工艺优选和技术设计,初步具备编制工程设计文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3、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 第一篇排水沟道系统 ] 绪论 1)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范围 2) 排水沟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任务 第一章排水沟道系统 3) 污水的分类和性质 4) 排水系统的体制和选择 5) 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布置形式 7) 沟道及沟道系统上的附属构筑物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 COD >BOD20>BOD5>O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的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 4 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O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 试论述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的质量和污染情况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环境容量则是指环境在其自净范围类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量. 排放标准是根据自然界对于污染物自净能力而定的,和环境容量有很大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纯生态环境为参照,根据各地情况不同而制定的。排水标准是排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速率的控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卷A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气固比 2.氧垂曲线 3.吸附再生法 4.剩余污泥 5.@ 6.折点加氯消毒法 7.回流比 8.生物膜法 9.活性污泥法 10.生物脱氮 11.泥龄 12.BOD5 13.COD 14.} 15.水体自净 16.污泥指数 17.剩余污泥 18.破乳 19.大阻力配水系统 20.小阻力配水系统 二、问答题 1.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因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各适用在哪些场合 2.{ 3.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 何区别 4.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浮 上)的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浮上的因素有哪些 5.加压溶气浮上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 特点在废水处理中,浮上法与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缺点 6.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和生物处理法的目的和所采用的处理设备有何不同

7.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8.在生化反应过程中,酶起了什么作用酶具有哪些特性 9.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说在好氧生物处理中,溶解氧是 一个十公重要的环境因素 10.什么叫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在废水生物处理中,采用了哪两个基本方程 式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1.; 12.建立生物下理过程数学模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这个基 本数学模式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 13.好氧塘中溶解氧和pH值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14.污水土地处理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5.试述土地处理法去除污染物的基本原理。 16.土地处理系统设计的主要工艺参数是什么选用参数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17.试述各种生物膜法处理构筑物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18.生物滤池有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具体条件 19.影响生物滤池处理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处理效果的曝气设备 的作用和分类如何,如何测定曝气设备的性能 20.》 21.活性污泥有哪些主要的运行方式,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是什么促使各种运 行方式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2.曝气池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3.曝气池和二沉池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是什么 24.产生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

1.完整的排水工程包括两个方面:排水管渠系统和污水处理技术两部分。 2.排水工程的概念: ——指为保护环境而建设的一整套用于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 3.水体污染的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卫生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 4.、有机型污染采用需氧量作为有机污染物的指标: BOD :生化需氧量; 20℃下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COD:化学需氧量;TOC:总有机碳; TOD:总需氧量;将有机物中的C.H.O.N.S等氧化为 H2O.CO2.NO2.SO2所消耗的氧量 第1章排水管渠系统 一.排水工程的作用 1.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洪水之灾。 2.卫生防疫,保证人们健康安全 污水危害方式: ①含有致病菌,传播疾病 ②含有毒害物质,导致公害 3.经济方面 ①污水资源化,节约用水,创造价值

②污水处理、排洪有利于工农业发展 二.排水系统的组成 排水系统:排水的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称为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由管道系统(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组成。 管道系统:是用于收集、输送废水至污水处理厂或出水口的设施。 一般由排水设备、检查井、管渠、泵站等组成。 污水处理系统:是用于处理和利用废水的设施。包括各种处理构筑物和除害设施等。 三、排水系统体制的概念: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可以采用一个管渠来排除,也可以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管渠来排除,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称为排水体制。 排水系统的体制是一个地区收集和输送废水的方式,简称排水体制(制度)。 四、排水系统体制的分类: 合流制:直排式(对水体污染严重,不宜采用)、截流式 分流制: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适用于地形适宜附近有水体,可顺利排水) 1.合流制 所谓合流制是指用同一种管渠收集和输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报告

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环境工程专业适用) 2014年至2015 年第 1 学期 班级11环境1班 姓名吴志鹏 学号1110431108 指导教师高林霞 同组者汤梦迪刘林峰吴渊田亚勇李茹茹 程德玺

2014年4月

目录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 1实验二静置沉淀实验----------------------------------------------------------------- 5实验三混凝实验---------------------------------------------------------------------- 8一、实验目的 ------------------------------------------------------------------------- 15

实验一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表面曝气叶轮的氧总传质系数和充氧性能测定方法 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二、实验原理 曝气是指人为地通过一些机械设备,如鼓风机、表面曝气叶轮等,使空气中的氧从气相向液相转移的传质过程。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 d/dt=K La(s-)(1)式中d/dt:氧转移速率,mg/(Lh); K La:氧的总传质系数,h-1; s:实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曝气器性能主要由氧转移系数K La、充氧能力OC、氧利用率E A、动力效率Ep四个主要参数来衡量。下面介绍上述参数的求法。 (1)氧转移系数K La 将(1)式积分,可得 1n(s—)=一K La t+ 常数(2)此式子表明,通过实验测定s和相应与每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后,绘制1n(s—)与t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 La。另一种方法是先作-t曲线,再作对应于不同值的切线,得到相应的d/dt,最后作d/dt与的关系曲线,也可以求出。 (2)充氧性能的指标 ①充氧能力(OC):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 表面曝气时:OC(kg/h)= K La t(20℃)s (标)V (3) K La t(20℃)= K La t 1.02420T(T: 实验时的水温) s (标)=s (实验) 1.013105/实验时的大气压(Pa) V:水样体积 ②充氧动力效率(Ep):每消耗1度电能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该指标常被用以比较各种曝气设备的经济效率。 Ep(kg/kW·h)=OC/N (4) 式中:理论功率,采用叶轮曝气时叶轮的输出功率(轴功率, kW)。 ③氧转移效率(利用率,E A):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与供给的氧量之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考试试题库完整教学内容

一、名词解释(2*5=10) 1、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排水系统:是收集、输送、处理、利用及排放废水的全部工程设施。 4、设计管段:在进行水力计算时,常以相邻的两个检查井间的管段作为设计对象,称作设计管段。 5、比流量:设计管道单位排水面积的平均流量。 6 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 7 8、径流系数: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9、局部泵站:在某些地形复杂的城市,有些地区比较低洼,这里的污水往往需要用水泵唧送至高位地区的干管中,另外,一些低于街管的高楼的地下室,地下铁道和其他地下建筑的污水也需要用泵提升送入街管中,这种泵站常称为局部泵

站。 10、设计流速:管渠中流量达到设计流量时的水流速度。 11、阵雨历时: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12、降雨历时:阵雨过程中任一连续的时段。 13、检查井:又称窨井,主要是为了检查、清通和连接管渠而设置的。 二、填空(20) 1、由于排,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三种。 2、通常,排水系统由管渠系统、污水厂、出水口三部分组成。 3、管道与其他设施相遇时,通常下弯穿过,形成倒虹状下弯管道,我们称这个管道为倒虹管。或在管道必须为障碍物让路时,他不能按原有的坡度埋设,而是按下凹的折线方式从障碍物下通过,这种管道称为倒虹管。此种管道由进水井、管道及出水井三部分组成。 4、在我国,城市和工厂中常用的管道包括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陶土管、瓦管和沥青混凝土管等。 5、检查井由三部分组成:井基和井底、井身、井盖和盖座。 6、街道雨水口的形式有边沟雨水口、侧石雨水口以及两者结合的联合式雨水口。 7、管渠的水力设计指根据水力学原理确定管渠的管径、坡度和高程。 8、不满流圆形管道水力学算图适用于n=0.014,管径从200mm到1500mm的情况,每一管径有一算图。 9、污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明渠的最小设计流速为0.4m/s。一般情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习题

《排水管道工程》习题 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 1.名词解释:排水系统、排水体制 2.排水体制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3.合流制排水系统主要有和两种形式。分流制排水系统主要有、和三种形式。 4.不同体制的排水系统在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方面各自有何优缺点? 5.如何选择排水体制? 6.简述排水系统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7.简述城镇污水系统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8.简述工厂排水系统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9.雨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10. 街道雨水管渠系统上的附属物除检查井、跌水井、出水口等之外,还有收集地面雨水用 的。 11. 在管道系统的组成上,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半分流制排水系统的组成与各分流制系统相 似,具有同样的组成部分,只是在截流式合流制管渠上设有和;而在半分流制管渠上设有和。 12.管渠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或,渠道有和之分。城市和工厂中的渠管主要是。 13. 暗渠系统的主要附属构筑物有哪些? 14. 对合格的管道和渠道有哪些要求? 15. 为什么管道的断面形式常采用圆形,而渠道的断面形式一般不采用圆形?选择管道时主 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16. 渠道断面形式有哪几种?它们的特点是什么?适于什么情况? 17. 我国城市和工厂最常用的管道有哪些?试述适用情况及优缺点? 18. 混凝土管管口的形式有:、和。制造方法主要有、、。 19. 钢筋混凝土管管口的形式有:、和。制造方法主要有、、。 21. 简述管道系统各种附属构筑物的功能,适用场合和构造要求? 22. 检查井由三部分组成:、、。检查井井身的构造与是否需要工 人下井有密切关系。不需要下人的浅井,构造很简单,一般为;需要下人的检查井在构造上可分为、和三部分。检查井的底部做流槽是为了。在重要道路上的检查井,有时为了防止因检查井沉降而破坏路面,可设计采用来固定井座和井盖,即使检查井沉降也不影响道路路面。 23. 跌水井的构造无定型,常用的有和两种。 24. 雨水口结构包括:、、三部分。雨水口的形式有、以及。 从地步构造看,雨水口分为和。其中有截流进入雨水口的粗重物体的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高廷耀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第一章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

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基本上都是浓度标准。 国家标准按照污水排放去向,规定了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用于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行业标准:根据部分行业排放废水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发展水平,国家对部分行业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

水污染控制工程2(第二套)

废水生物处理试题 1、概念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生物流化床 (2) 莫诺特方程 (3) SBR工艺 (4) BOD的变化进程曲线 (5) 渐减曝气 (6) 比较伯、仲、叔醇的生化降解性 (7) A/O工艺 (8) 稳定塘 (9) SVI与SV (10) 自身代谢系数k d 2、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 论述污泥负荷与BOD去除率的关系 (2) 比较酯肪烃、环烷烃、芳烃、烯烃的生化降解性 (3) 推导污泥龄:流程如下 已知:沉淀池出水流量Q,出水污泥含量为Xe,排泥量为Qw,回流量为Qr、浓度为Xr,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θ。 (4) 以细菌生长曲线与米氏方程说明在高浓度底质下,生化速度与浓度无关 (5) 叙述活性污泥增长规律与生物相特征 3、论述题(10分) 论述RBC废水生物脱氮的机理与常见处理工艺 4、计算题(25分) 废水量0.55m3/s,经沉淀后废水的BOD5为320mg/L,要求出水BOD5在20mg/L以下,设计完全混合活性污泥系统,水温20度。已知: (1) 进水挥发性悬浮固体量可以忽略不计; (2) 混合液挥发性固体与悬浮固体之比为0.8; (3) 回流污泥浓度为10000mg/L; (4)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为3600mg/L; (5)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10日; (6) 反应器为完全混合器; (7) 出水含有23mgL-1生物污泥,其中65%可生物降解; (8) BOD5=0.68BOD l(K=0.9d-1) (9) 废水中有足够的营养物; (10) 每日的高峰流量为平均流量的2.5倍 (计算中Y=0.50mgmg-1,kd=0.06d-1)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上册第三章课后习题

1、设计污水管道系统有哪些步骤? 答①管道定线 ②街坊编号并计算面积 ③划分设计管段,计算设计流量 ④管道材料的选择 ⑤污水管道的水力计算 ⑥绘制平面图和剖面图 2、试述污水量标准的含义,它受哪些因素影响,规划是如何考虑? 答污水量标准:表示街坊每人每天所产生的平均污水量。 影响因素:设计地区室内卫生设备的情况、当地气候、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及排水系统的普及程度。规划时根据当地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水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的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3、确定污水设计流量时应收集哪些基本资料? 答居民生活污水定额、设计人口数(人口密度)、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服务的街坊面积等。 4、管道系统的平面布置如何进行?有哪些基本要求?包括哪些内容?答①确定排水区界,划分排水流域 排水区界是污水排水系统设置的界限,是根据城镇总体规划设计规模决定的。在排水区界内,根据地形及城市的竖向规划,划分排水流域。每一个排水流域往往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干管,根据流域地势表明水

流方向和污水需要抽升的地区。 ②选定污水厂和出水口的位置。 设在城市的下风向,水体的下游,离开居住区和工业区一定的距离。 ③污水管道系统的定线 在城镇总平面图上确定污水管道的位置和走向,称为污水管道系统的定线。管道定线一般按主干管、干管和支管的顺序依次进行。定线的主要原则是:尽可能地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能自流排出。定线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使管道的走向符合地形趋势,一般宜顺坡排水。应选择最适当的定线位置,使之既能尽量减小埋深,又可少建泵站。 ④控制点的确定和泵站的设置地点 确定控制点的标高,一方面应根据城市的竖向规划,保证排水区域内各点的污水都能够排出,并考虑发展,在埋深上适当留有余地。 5、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为什么随着污水平均日流量的增加而相应减少? 答:根据定义。 6、控制点的位置如何确定?在条件不利时如何减少控制点处的管道埋深? 答控制点的位置一般是位于距离污水厂或出水口最远处或排水流域中地面高程最低处,管道埋深有特殊要求处。 各条干管的起点一般都是这条管道的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中离出水口最远最低的点,通常是整个管道系统的控制点。①加强管道强度②填

水污染控制工程答案(2)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 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 (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 浮的因素是什么? 答: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 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 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 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 作用。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 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 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 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影响因素:颗粒密 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6、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 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 有何特点?答: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 原理: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解,常压下 使过饱和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释放出 来。基本流程及特点:全加压溶气流程, 特点是将全部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 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 液分离。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入 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 置进入气浮池,其它部分直接进入气浮 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回流加压溶气 流程:将部分清液进行回流加压,入流 水则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 9、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 各有何优缺点?答:气浮法:能够分离 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者小于水的细小颗 粒,适用于活性污泥絮体不易沉淀或易 于产生膨胀的情况,但是产生微细气泡 需要能量,经济成本较高。沉淀法:能 够分离那些颗粒密度大于水能沉降的颗 粒,而且固液的分离一般不需要能量, 但是一般沉淀池的占地面积较大。 1、简述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处理有机 污水的原理和适用条件。答:好氧生物 处理: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 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 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废 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状与胶 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 谢。这些高能位的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 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 能位的无机物质稳定下来,达到无害化 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 置。适用于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 者说BOD5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 水。厌氧生物处理:在没有游离氧存在 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 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在厌氧生 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 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 量。适用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 (一般BOD5≥2000mg/L)。 3 简述城镇污水生物脱氮过程的 基本步骤。 答:微生物经氨化反应分解有机氮化合 物生成NH3,再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 用下,经硝化反应生成(亚)硝酸盐, 最后经反硝化反应将(亚)硝酸盐还原 为氮气。当进水氨氮浓度较低时,同化 作用也可能成为脱氮的主要途径。 4、简述生物除磷的原理。 答: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系统中, 得用聚磷微生物具有的厌氧释磷及好氧 超量吸磷的特性,使好氧段中混合液磷 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通过排放含有大 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 的。 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 是什么? 答:活性污泥是指由细菌、菌胶团、原 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 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 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 絮绒状污泥。 2.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 式有哪些? 答:推流式曝气池:污水及回流污泥一 般从池体的一端进入,水流呈推流型, 底物浓度在进口端最高,沿池长逐渐降 低,至池出口端最低。完全混合式曝气 池:污水一进入曝气反应池,在曝气搅 拌作用下立即和全池混合,曝气池内各 点的底物浓度、微生物浓度、需氧速率 完全一致。封闭环流式反应池:结合了 推流和完全混合两种流态的特点,污水 进入反应池后,在曝气设备的作用下被 快速、均匀地与反应器中混合液进行混 合,混合后的水在封闭的沟渠中循环流 动。封闭环流式反应池在短时间内呈现 推流式,而在长时间内则呈现完全混合 特征。序批式反应池(SBR):属于“注 水--反应—排水”类型的反应器,在流态 上属于完全混合,但有机污染物却是随 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的。其操作 流程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 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 结束构成一个周期,所有处理过程都是 在同一个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 内依次进行,混合液始终留在池中,从 而不需另外设置沉淀池。 3.活性污泥法有哪些主要运行方式? 各种运行方式有何特点?答:传统推流 式:污水和回流污泥在曝气池的前端进 入,在池内呈推流式流动至池的末端, 充氧设备沿池长均匀布置,会出现前半 段供氧不足,后半段供氧超过需要的现 象。 渐减曝气法:渐减曝气布置扩散器,使 布气沿程递减,而总的空气量有所减少, 这样可以节省能量,提高处理效率。分 步曝气:采用分点进水方式,入流污水 在曝气池中分3—4点进入,均衡了曝气 池内有机污染物负荷及需氧率,提高了 曝气池对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完全混合法: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很快被 池内已存在的混合液所稀释、均化,入 流出现冲击负荷时,池液的组成变化较 小,即该工艺对冲击负荷具有较强的适 应能力;污水在曝气池内分布均匀,F/M 值均等,各部位有机污染物降解工况相 同,微生物群体的组成和数量几近一致; 曝气池内混合液的需氧速率均衡。浅层 曝气法:其特点为气泡形成和破裂瞬间 的氧传递速率是最大的。在水的浅层处 用大量空气进行曝气,就可以获得较高 的氧传递速率。深层曝气法:在深井中 可利用空气作为动力,促使液流循环。 并且深井曝气池内,气液紊流大,液膜 更新快,促使K La值增大,同时气液接 触时间延长,溶解氧的饱和度也由深度 的增加而增加。高负荷曝气法:在系统 与曝气池构造方面与传统推流式活性污 泥方相同,但曝气停留时间公1.5-3.0 小时,曝气池活性污泥外于生长旺盛期。 主要特点是有机容积负荷或污泥负荷 高,但处理效果低。克劳斯法:把厌氧 消化的上清液加到回流污泥中一起曝 气,然后再进入曝气池,克服了高碳水 化合物的污泥膨胀问题。而且消化池上 清液中富有氨氮,可以供应大量碳水化 合物代谢所需的氮。消化池上清液夹带 的消化污泥相对密度较大,有改善混合 液沉淀性能的功效。延时曝气法:曝气 时间很长,活性污泥在时间和空间上部 分处于内源呼吸状态,剩余污泥少而稳 定,无需消化,可直接排放。本工艺还 具有处理过程稳定性高,对进水水质、 水量变化适应性强,不需要初沉池等优 点。接触稳定法:混合液的曝气完成了 吸附作用,回流污泥的曝气完成稳定作 用。本工艺特点是污水与活性污泥在吸 附池内吸附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较小, 再生池的容积也较小,另外其也具有一 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氧化沟:氧化沟 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池 体狭长,池深较浅,在沟槽中设有表面 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转动,推动沟内 液体迅速流动,具有曝气和搅拌两个作 用,使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纯氧曝气 法:纯氧代替空气,可以提高生物处理 的速度。在密闭的容器中,溶解氧的饱 和度可提高,氧溶解的推动力也随着提 高,氧传递速率增加了,因而处理效果 好,污泥的沉淀性也好。吸附-生物降 解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具有抗冲击负 荷和pH变化的能力。该工艺还可以根据 经济实力进行分期建设。序批式活性污 泥法:工艺系统组成简单,不设二沉池, 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无污泥回流 设备;耐冲击负荷,在一般情况下(包 括工业污水处理)无需设置调节池;反 应推动力大,易于得到优于连续流系统的 出水水质;运行操作灵活,通过适当调 节各单元操作的状态可达到脱氮除磷的 效果;污泥沉淀性能好,SVI值较低,能有 效地防止丝状菌膨胀;该工艺的各操作 阶段及各项运行指标可通过计算机加以 控制,便于自控运行,易于维护管理。 4.解释污泥泥龄的概念,说明它在污 水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答:污泥泥龄即生物固体停留时间,其 定义为在处理系统(曝气池)中微生物 的平均停留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 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 微生物量的比值。活性污泥泥龄是活性 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运行的重要参数。在 曝气池设计中的活性污泥法,即是因为 出水水质、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污 泥回流比等都与污泥泥龄存在一定的数 学关系,由活性污泥泥龄即可计算出曝 气池的容积。而在剩余污泥的计算中也 可根据污泥泥龄直接计算每天的剩余污 泥。而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管理过 程中,污泥泥龄也会影响到污泥絮凝的 效果。另外污泥泥龄也有助于进步了解 活性污泥法的某些机理,而且还有助于 说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