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注重脾肾为主

合集下载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相互联系且相互依赖的系统,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调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身体五脏的理论与调理方法。

一、心的理论与调理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主管血脉循环。

心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和情绪波动。

2. 适量锻炼: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

3.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B群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全谷类食品等。

4. 水果蔬菜: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毒和补充必要的营养。

二、肝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贮藏血液,对情绪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以下是肝的调理方法:1. 情绪平稳: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时间的愤怒和焦虑。

2.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饮食调理:食用富含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花生、黄瓜、豆芽等。

4.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三、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脾视为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以下为脾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遵循饮食卫生原则,少食过饱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菜等。

2. 远离寒冷:脾喜温而恶寒,避免过度受冷和饮冷饮料。

3. 合理搭配食物:避免食物过度搭配,减少油炸和辛辣食物的摄入。

4. 饮食规律: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

四、肺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将肺视为呼吸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肺的调理方法:1. 增强肺功能: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

2. 注意空气质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呆留。

3. 合理保暖:肺喜温而恶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4.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如红萝卜、橙子、柠檬等。

五、肾的理论与调理方法中医认为肾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以下为肾的调理方法:1. 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久坐或久立。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

中医养生知识全面整理一、中医养生的概述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治未病”,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二、五脏六腑与养生1. 肝脏:肝主疏泄,宜保持情绪稳定,远离愤怒等负面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

2. 心脏:心主血脉,平时需保持心情宽松,避免过度悲喜和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脾脏:脾主运化,宜保持适度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寒凉食物和生冷食物。

4. 肺脏:肺主呼吸,平时需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5. 肾脏: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宜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性生活过度。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1. 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食物。

2. 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3. 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悲喜和压力过大,学会放松自己,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 运动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以及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从而保持健康。

5. 中草药保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合理使用中草药进行保健,如养心安神、健脾养胃等。

四、中医保健养生常见误区1. 盲目使用中草药:中医草药具有一定的药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误服或过量服用。

2. 忽略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需求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养生计划,不可盲目模仿他人。

3. 不重视心理调节: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注重情绪调节和精神休养。

4. 不注重环境卫生:良好的环境卫生能够避免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要重视居住环境的整洁与通风。

五、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 中医养生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养生在疾病康复和康复期保健中的应用。

3. 中医养生在亚健康状态调理中的作用。

4. 中医养生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中的意义。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肾治

肾病从脾治,脾病从肝治,肝病从肺治,肺病从心治、心病从
肾治
注: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医认为:心主肾、肺主心、脾主肝、肝主肺、肾主脾。

所以,心病要从肾治,肾病要从脾治,脾病要从肝治,肝病要从肺治,肺病要从心治!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归来归去又回到了原点,这就说明一点,心、肝、脾、肺、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都会连累其他的器官。

这便是中医的五行之说的内在含义。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肝,其主肺也;肾,其主脾也。

五行,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不二法宝。

心病从肾治疗,肾病从脾治疗、脾病从肝治疗,肝病从肺治疗,肺病从心治疗。

具体来讲:
心病从肾治疗
心血不足、心阴不足,出现心火上炎,临证可见心烦意乱,心悸,心中空洞感,入睡困难,舌尖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可以通过滋补肾阴来治疗,达到水能制火的目的。

心阳不足,也通过温补肾阳来治疗。

肾病从脾治疗
肾不好,多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脾病从肝治疗
脾与胃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互为阴阳,健胃可以实脾,运脾可以和胃,疏肝可以利胆,肝气瘀滞,脾胃不能运化,故疏肝常与健脾同用。

肝病从肺治疗
体现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可以通过宣降肺气的方法来达到利水之目的,因为肺主通调水道,水道一通,水邪有了出路,自然病见好转。

另外,肝主升,肺主降,欲升先降,欲降先升
肺病从心治疗
主要表现在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肺与心同居高位,总属于一身阳气之所在。

在一些病久的肺病中注意运用活血化瘀,温振心阳的方法来治疗,如西医之肺心病等。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药养生经调理五脏六腑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药理论中,五脏和六腑被视为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调理五脏六腑则是中医药养生中的一大核心。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任何一个脏腑功能的紊乱都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和疾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医药养生中如何调理五脏。

心脏被视为人体的“君主”,其功能涉及到血液的循环和情绪的调节。

中医药养生中,经常提到的养心方法有:平和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心肺功能;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

肝脏在中医药养生中被称为“将军”,其功能主要与血液的储存、排毒和情绪的调节有关。

为了调理肝脏,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脾脏是中医药中的“中土”,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

要保持脾脏的功能良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合理饮食,定时用餐,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

肺脏在中医药中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气的运行。

调理肺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保持房间通风,呼吸清新的空气;避免长时间呆在有烟尘或污浊空气的环境中;适当锻炼,增加肺活量。

肾脏在中医药理论中被称为“将军”,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平衡。

养护肾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经常补充水分;合理控制盐的摄入量,避免肾脏过度负荷;适当锻炼,增强肾脏功能。

除了五脏的调理,中医药养生也注重六腑的调理。

胆脏在中医药中被视为“将军”,主要负责胆汁的分泌和消化脂肪。

要保持胆脏的健康,可以选择以下方法: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对胆囊的负荷;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胆汁的正常分泌;规律运动,促进胆汁的流动。

胃脏被称为“将军”,主要负责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中医药调理五脏六腑让身体恢复平衡与健康

中医药调理五脏六腑让身体恢复平衡与健康

中医药调理五脏六腑让身体恢复平衡与健康中医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医学,它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只有保持各脏腑的平衡,才能获得身体健康。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可以使五脏六腑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本文将介绍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一些常见的中医药调理方法。

一、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器官系统。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独特的功能,相互协调作用,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若其中某个脏腑出现功能紊乱,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二、中医药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心:心主神明,是人体的统御中枢。

中医认为心与喜悦情绪关联紧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调理心脏可以采用中药材如黄芪、丹参等,辅以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如瑜伽、冥想等。

2. 肝:肝主疏泄,调理肝脏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来实现。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摄入适量的新鲜蔬果,有助于维持肝脏的平衡状态。

3. 脾:脾主运化,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

中医药调理脾脏除了注意饮食习惯外,还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如黄芪、党参等,以促进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

4. 肺:肺主呼吸,是维持身体正常气息的关键。

调理肺脏可以采用中药材如百合、杏仁等,辅以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以促进呼吸系统的健康发展。

5. 肾:肾主藏精,是人体生殖与生长发育的基础。

保持肾脏的平衡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如枸杞子、山药等。

此外,适当的锻炼与运动也对肾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6.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些腑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中医认为,保持适度的饮食和饮水习惯,注重饮食营养的平衡,有助于维持这些腑的功能的正常运转。

三、结语中医药调理五脏六腑,是一种综合性的调理方法,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整体身体的健康目标。

本文简要介绍了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并提供了一些常用的中医药调理方法。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之道:平衡五脏,远离疾病中医养生,注重通过平衡五脏的功能来维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别指肝、心、脾、肺和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脏的基本概念,讲解如何通过养生方式平衡五脏,从而远离疾病。

1. 肝脏:调畅气机,舒缓情绪肝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储藏血液、调畅气机的重要脏器。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整个身体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因为这些行为会对肝脏造成巨大的负担。

此外,情绪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肝脏的健康,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紧张。

2. 心脏:保持平和,宣布智慧心脏在中医中被视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脏器。

保持心脏的平和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和含有过多油脂的食品。

此外,良好的睡眠质量也对心脏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放松身心,如瑜伽、太极拳等活动,也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平和状态。

3. 脾脏: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运化水谷精微的脏器,它的功能主要涉及消化和吸收。

为保持脾脏的健康,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理。

首先,按时进餐,避免过度饥饿和暴饮暴食。

其次,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杂粮、水果和蔬菜等,避免过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此外,正确认识快餐和加工食品对脾脏健康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其摄入量。

4. 肺脏:呼吸平稳,增强免疫力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气机调节和呼吸的脏器。

保持肺脏的健康对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空气的清新与流通,保持室内外空气的清洁和循环。

此外,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这是保护肺脏健康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姿势和正确认识工作环境也对肺脏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5. 肾脏:滋养生命,养护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生命之根和调节水液代谢的脏器。

保持肾脏的健康有助于预防老年疾病和滋养精气。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养生之道:调理五脏六腑中医学传承千年,提倡“治未病”观念,注重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之道旨在平衡五脏六腑功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防病为先:中医提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强调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作息习惯等,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讲究整体调理。

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可能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因此调理五脏六腑是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3. 注重个体化调理: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不同人体质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容易导致情绪失控、肝火旺盛等问题。

调理肝脏可以从情绪上调节,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等。

此外,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肝脏有益。

2. 心脏:中医将心脏定为“君主”,注重心与神的关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睡眠充足是调理心脏的关键。

此外,中医还推崇一些经典的调心法,如静坐养心、音乐疗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3. 脾胃:中医将脾胃视为中心器官,调理脾胃必不可少。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等,有助于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4. 肺脏:肺主气,中医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避免有害物质的吸入、经常户外活动等,有助于调理肺脏。

此外,适当的中药调理、揉捏推拿等方法,也可以促进肺气的流通。

5. 肾脏: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调理肾脏对于维持人体的生殖健康、免疫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对于肾脏的调理,中医强调平时养生的重要性,如戒除不良习惯、适当锻炼、合理饮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脾肾为主
编辑:辟谷
肾为先天之本(又称先天之根),是生命的原动力、五脏精力的源泉、生命的主宰,内寄命门真火(又称元阳),被称为人之乾元。

故《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就是: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肾之元阳就是身体中的太阳。

命门真火发动人体十二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

此火一衰,诸脏皆衰,百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

(脾胃必赖先天肾阳之温煦,始能蒸化水谷。

肾气一衰,火不生土,必然脾胃失运)。

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损命。

故古人强调“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人身之阳气。

阳气充足与否关键就在于肾气是否充足,补肾气能强五脏。

脾胃与后天之本。

脾胃五行属土,被称为脾土、坤元。

《易经》讲:“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就是生命的维持必须依靠脾胃这一后天之本,健养脾胃方能养五脏。

人体唯有依靠脾胃,才能将食物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气、血、精液等营养物质,全身脏腑经络组织才能有充分的营养,生命才能维持。

如脾胃有损,胃气不足,不管虚证实证,一切饮食药物皆难以运化。

尤其对虚证(气虚、血虚、脏器虚损),都应考虑从脾胃入手调养。

脾胃一强,则饮食消化吸收功能旺盛,自然化生足血的精血,使阳易生、阴易长,人体脏腑强盛,正气充沛。

人体本气论
古人总结道:“脾胃健运,饮食倍进,则余脏收荫,而色泽身强矣!”反之,若脾胃受损,胃气受伤,其他四脏必定皆无生气,百病皆生。

故《皇帝内经》讲:“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脾与胃相表里,脾之气主升,胃之气主降,脾胃升降之元气混合在一起就是人们常说额中气。

中气乃一身之气运转的枢纽。

中气足人身之气方能运转自如、周流全身。

人体中气是否充足,也就成为人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

在人的后天生命中,肾为脾胃之根,脾胃又为肾之本。

把胃气与肾气相提并论就是要用胃气去保护肾气。

故凡养生调病皆要以顾护培补脾肾元气为主,以保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义。

脾肾元气又和称为人之本气。

人之本气充足健旺,生命方能欣欣向荣;人之本气虚弱,人体就会百病丛生;人之本气衰,生命就会岌岌可危。

我们所说的人体正气、阳气,其实是指脾肾元气混化在一起的这个气体。

本气充足旺盛、周流全身,人体就不受侵犯,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所以,保养好脾肾元气,人体气血就可逐渐充盈起来,抵御各种疾病,益寿延年。

这就是本堂中医养生的人体本气论,又称脾胃为本论。

本堂对不同人群的调养,均以调整整体、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
义。

这种调养之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含奥理。

【养正养道】的原则与特点
【养正养道】组方精妙,炮制工艺独特,凝聚着历代医家和养生大家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传统的中医补养之意。

人体虚证有阴虛、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无论何种虚证,都可用【养正养道】进行调养。

【养正养道】具有“平补五脏,平衡阴阳”的全面效果。

【养正养道】组方符合中医学“善于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于泉源不竭;善于补阴者,必于扬中求阴,则养生阴长而生化无穷,”这一阴阳互根互生之理,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和谐之美。

其阴阳气血通补,作用平和,是典型的中正平和之品,适合长期服用。

“平补五脏”指的是【养正养道】其性中正平和,不是指平均补养;【养正养道】阴阳气血通补,但以补阳为纲,旨在使人体阳气充足。

其养阴、滋阴、育阴的目地是为了配阳、生阳、收阳、藏阳。

人体只有在阳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才能“阴平阳秘”,真正实现阴阳平衡。

补中有通有化,有疏通经络、流通气血、推陈致新之功。

《皇帝内经》讲:“舒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是养生的一大原则。

要想五脏平衡处于健康状态,其前提必须使气血在经络血脉处畅通无阻。

想要实现气血畅通无阻,阳气充足是根本,经络血脉
畅通是关键。

阳气充足自然能够温养五脏与四肢百骸,畅通经络血脉,这就是“以补为通”。

反之,如经络血脉畅通则易于气血流通,能助阳气温养全身、维护身体健康,这就是“以通为补”
任何滋补药物进入身体后,都要经过经络血脉的循环,方能将有效成分送到各个脏器。

故补中有通有化,能助药力发挥;通补结合,可使功效倍增。

【养正养道】补中有通化气,可流通气血、推陈致新,具有修养人体脏器病理性损伤,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及再生的特殊作用,用于养生效果极为明显。

以培补脾肾为主
【养正养道】通过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具有补气生血、养肝补肺、养心安神、健脾补肾、强筋壮骨、添精益髓、健脑益智、养颜驻色、补元延寿等诸多明显功效。

但功效主要集中在健脾补胃上,且重点在于温样、培补肾督阳气。

脾胃后天之本,健脾胃能养五脏,键后天能助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肾旺诸脏皆旺,故补肾气能强五脏。

人体督脉统诸阳,更具总督全身经脉的作用。

故温养肾督阳气,可通过调养阴阳各经,具有补五脏元气、元阳、元精的效用。

所以历代养生家均注重对肾督阳气的调养。

养生的密诀在于以顾护培补脾肾元气为主、为先,重点在于培补肾督阳气上。

【养正养道】化繁为简,以简制繁,所体现的正是传统
正宗的中医补养之道。

脾肾元气合称为人之本气。

本气充足旺盛、周流全身,就能使人整体不受侵犯。

人体气血就可逐渐充盈起来,抵御各种疾病,延年益寿。

培补人体本气就是培补人体正气,所以品名为【养正养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