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同步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1节逐水草而居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改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缘由: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详细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其次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详细迁移状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起先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起先向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洁。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居处。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逐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爱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宝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续表注意:1.要熟悉课本P56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量》(读图说说该市气候类型和特点)。

2.美国商品性农业发达的有利条件(或:原因)(1)自然条件(见上表)。

(2)人文条件:经济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农场规模大,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产品储存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等等。

第二课与山为邻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请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有利条件(或:原因)。

(1)自然条件:①地形多样,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景观奇特。

②夏天成为观光、避暑、登山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人文条件:①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等。

②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

③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等。

第三课傍水而居续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因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位于北太平洋渔场,日本沿海海域处于寒暖流的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

(2)人文因素:强大的工业对日本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

广泛使用优质渔网,装备冷冻保鲜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电子仪器。

启示:人类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并保护水资源,就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四课草原人家注意:1.能够解读课本P75基塔莱和多多马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找出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两地位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降水期出现时间刚好互补。

2.画一画:试着画出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3.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澳大利亚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最新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最新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最新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的区域⽣活复习提纲七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课第⼀节稻作⽂化的印记1.湄公河平原的⾃然环境(或:湄公河平原具备⽔稻⽣产的优越条件)(1)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

(2)⽓候:热带季风⽓候,⾼温多⾬,⾬热同期。

(3)⽔⽂:⽔⽹密布。

(4)地形、⼟壤: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成的平原;⼟壤深厚、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稻是主要的农作物。

3.稻作⽂化的印记(1)⽔稻⽣产与劳动⼒的关系:①⽔稻⽣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量的劳动。

在⽣产⽔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完成。

②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稻⽥中都有劳作的⾝影。

③湄公河平原⼈⼝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的巨⼤需求有⼀定关系。

当然,⾼产的⽔稻也能够满⾜众多⼈⼝的⽣活需要。

(2)⽔稻⽣产对民居的影响:①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环绕着⼤⽚稻⽥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②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脚屋,以⽊、⽵为主要建材,⽤⽊桩⽀撑,悬空架设。

上层住⼈,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稻⽣产对⼈们⽣活的影响:①⽶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

②饮⾷:⼈们的饮⾷以⼤⽶为主。

在越南,除了⽶饭外,还有各种⽶制⾷品,如⽶粥、⽶酒、⽶粉和粽⼦等。

(4)⽔稻⽣产对精神⽣活的影响:①这⾥很多⽂化活动都与⽔稻⽣产息息相关。

A.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御耕节”⾥,⼈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顺,以期获得好收成。

B.⽔上⽊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稻⽣产环节,如插秧、打⾕等。

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利⼯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因此,⼈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的主产区,⽔稻⽣产决定了⼈们⽣活的内容和节奏,⽔稻的⽣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明史。

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课PPT课件

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课PPT课件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 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 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有的一马平 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 林。
2、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
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 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
(2)解决日本渔业发展问题的对策:①实 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 ② 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 ③ 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二)水上都市——以威尼斯为 例
1、因水而生 (1)威尼斯城的位置特征:欧洲南部,意大利 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建城原因:威尼斯属于海边的岛屿地带, 地势低洼。威尼斯人在祖先选择在此修建城市 主要是为了利用有利地形躲避外地,便于防守。 (3)城市特色:主建于海边浅水滩上,由铁路、 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 条水道、 401 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 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二、与山为邻
1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 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 艰苦 2、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的比较

安第斯山脉(秘鲁)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山脉位置和走向
(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 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 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 大利、列支敦士登、 斯洛文尼亚; 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 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 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 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景观。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山 地之国,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起伏变化大,地形 多样,景观奇特。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其次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困难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缘由: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困难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淡薄,对人类活动造成很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供应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峻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温柔,纤维瘦长,保暖性强,极为宝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才智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建了古老绚丽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7、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的对比差异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气候特点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流经河流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较充足)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属于商品性农业文化生活特色高脚屋(“干栏式”民居);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旱涝灾害劳动力不足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本节课通过介绍山区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和文化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区居民的生活状态,并通过对课本中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山区生活的兴趣,培养其尊重不同生活方式的态度。
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山区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如模拟山区生活、讨论山区可持续发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学生了解地理差异、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山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2)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山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山区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4)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山区社区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的需求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
(5)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山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山区经济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参加学术讲座:推荐学生参加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学术讲座,如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
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说明秘鲁境内的印第安人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生产生活景观的自然原因。

从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1)原因: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较高。

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当地印第安人根据海拔的高低,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2)道理:自然环境影响了人文环境(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系的图示:
第2节山地之国
一、瑞士的自然环境
阿尔卑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1.地理位置: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

瑞士人因此被称为“大山之子”。

2.地形的主要特点: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瑞士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

(2)劣势:瑞士的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

二、瑞士的生产特色:旅游业发达
1.有利的条件(原因):瑞士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

(1)自然: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

温泉资源丰富。

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休闲度假,或登山,或滑雪。

(2)人文:阿尔卑斯山区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设施先进齐备,服务细致入微,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者的天堂。

交通发达,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冰川快车”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

2.旅游项目
(1)夏季登山:夏日,人们选择去湖边、山间尽情享受美好时光。

众多的山峰吸引着大批登山爱好者。

(2)冬季滑雪:冬季是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

有些地方不仅是著名的滑雪胜地,而且也是知名的温泉疗养地。

(3)“冰川快车”:“冰川快车”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两大著名的旅游胜地,穿行90多座隧道,跨越290多座桥梁。

乘坐火车,千年雪峰、万年冰川,尽收眼底。

3.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利与弊
(1)利: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人们对生态环境自然厚爱有加。

(2)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瑞士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

4.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

(2)措施:①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②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1)自然环境:①地形多样,海拔高,风景优美,景观奇特(有冰川、积雪、高山峡谷、险峰深涧)。

②夏天成为观光、避暑、登山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人文条件:①旅游设施、旅游内容丰富多彩(观光、避暑、登山和滑雪等),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等。

②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