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例子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例子插叙和补叙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它们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不同的媒介中都有广泛运用。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在于它们在叙事顺序和时间上的安排方式不同。
下面将通过具体例子来详细解释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指在主要叙事线中穿插另一条次要叙事线的叙事方式。
插叙常常用来加强情节的紧凑程度,突出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
插叙的特点是在主线叙事中突然插入一个与主线并行或交错的次要情节。
下面是一些插叙的例子:例子1:小说《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线是主线,而贾蓉和尤三姐的爱情线是插叙。
贾蓉和尤三姐的故事在整个小说中并不是主要情节,但通过插叙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不同的爱情故事,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感和意义。
例子2: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逃狱的故事是主线,而监狱长的腐败和罪恶行径是插叙。
电影通过插叙的方式,让观众对监狱长的邪恶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故事的紧张度和观影体验。
补叙是指在叙事结束后,通过回顾或补充的方式,对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或解释。
补叙常常用来强调某个细节或事件的重要性,或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背景。
下面是一些补叙的例子:例子3: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在主要事件报道结束后,通过补叙的方式,对事件的原因、影响或后续发展进行进一步分析。
例如,在一次地震报道中,记者可能会在叙述现场情况后,补充报道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和可能的灾害后果。
例子4:历史书籍中,作者常常会在叙述某个历史事件后,通过补叙的方式,对该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描述。
例如,在讲述二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时,作者可能会在事件叙述结束后,补充报道该事件导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影响。
总结起来,插叙和补叙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手法,它们在叙事顺序和时间上有所不同。
插叙是在主线叙事中穿插另一条次要叙事线,用来增加情节的紧凑程度;而补叙则是在叙事结束后,通过回顾或补充的方式,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进一步的描述或解释。
插叙和补叙的使用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有趣,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补叙和插叙的含义和区别

补叙和插叙的含义和区别
补叙和插叙都是叙述的方式,但它们在含义和具体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一、含义:
1、补叙:补叙通常是在文章结尾处,对前文提到的情况或伏笔作出必要的补充解释,使情节更加完整,记叙更加周密。
2、插叙: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插入与当前叙述相关的其他内容。
插叙的内容可以是往事回忆、情况说明、人物介绍等,目的是为下文铺垫或补充说明。
二、区别:
1、内容:补叙不能叙述其他与当前叙述无关的内容,只能对前文涉及的事件片段进行补充解释。
而插叙可以是事件本身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与当前叙述相关的其他内容。
2、形式:插叙后必须继续顺序下去,不能就此结束;而补叙后的事件可以结束,不影响整体的叙述完整性。
3、篇幅: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相对较少,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即可。
4、与中心事件的关系:补叙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将补叙的片段删去,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而插叙的内容如果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
5、过渡性文字: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总的来说,补叙和插叙都是叙述的方式,但它们在内容、形式、篇幅、与中心事件的关系、过渡性文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

补叙插叙倒叙顺序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
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
有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人物,用的是回忆往事、追述过去的方法。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插叙交代事物的来历或人物的身世、性格。
如《红军鞋》,在写到红军为翻越大雪山准备鞋子的时候,插叙了“红军鞋”的来历和“红军鞋”在以往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作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如《孔乙己》中写酒价的上涨: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晚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插叙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插叙的分量不能超过中心事件,不可喧宾夺主。
运用插叙,有助于展开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化。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

•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望皮包里 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 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 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 “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 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 “这个,金的,也给你!”
•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
•
六
• 交通员李大叔在地洞里等了好久,不见雨 来来搬缸,就往另一个出口走。他试探着 推开洞口的石板,扒开苇叶,院子里空空 的,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处也不见动静。 忽然听见街上有人吆喝:“豆腐啦!卖豆 腐啦!”这是芦花村的暗号,李大叔知道 敌人已经走远了。
• 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 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 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
• 在芦苇丛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 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 抹一下眼睛和鼻子,扒着芦苇,向岸上的 人问道:“鬼子走了?”
• “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 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 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 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 处去了。
•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 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 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 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 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 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 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 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 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叙述方法
• 1、“顺叙”
• 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 行叙述的方法。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

补叙插叙倒叙顺序之五兆芳芳创作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进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持续叙述主要事件.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不是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有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人物,用的是回想往事、追述过来的办法.如鲁迅先生的《故里》,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来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跃、机灵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插叙交接事物的来历某人物的身世、性格.如《赤军鞋》,在写到赤军为翻越大雪山准备鞋子的时候,插叙了“赤军鞋”的来历和“赤军鞋”在以往战斗中阐扬的作用.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作某些解释,标明今昔情况的变更.如《孔乙己》中写酒价的上涨: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晚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插叙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插叙的份量不克不及超出中心事件,不成喧宾夺主.运用插叙,有助于展开主要事件,丰厚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更.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复杂的弥补交接.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头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接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成心“藏”去若干片断,到前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豁然开朗.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接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良多屋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顿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恰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仍是去介入考试了.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综上所述,插叙与补叙的底子区别在于:插叙拔出的是根本领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其实不影响事件自己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根本领件成长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自己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克不及在篇末.“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依照事件产生、成长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办法.作用:使叙述的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倒叙”按照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成长顺序进行叙述的办法.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答题模板:1倒叙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答题格局:这里运用了倒叙,交接了事件的结局,作用是: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2插叙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需要的铺垫、照应、弥补,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厚情节、深化文章主题.答题格局:这里插叙了“”内容,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需要的铺垫、照应、弥补,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厚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插叙补叙倒叙的区别与作用

插叙补叙倒叙的区别与作用
插叙补叙倒叙的区别及其作用
插叙、补叙和倒叙是文体写作中常见的手段。
这三者的区别及其作用是很重要
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以及作用等方面讨论插叙、补叙和倒叙的不同点。
首先,定义来看,插叙是突出其他内容之外的故事,强调其重要性,可以帮助
读者了解更多关于主题或补充情节的细节。
补叙则注重事件之前的发展,通常以某一重要的有趣的故事开始,通过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吸引读者。
倒叙则相反,从后往前描述事件,并强调结局,让读者更加熟悉情节甚至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主题。
其次,从使用前提来看,插叙和补叙通常可以穿插在正叙之中,不会影响主要
情节。
相比之下,倒叙需要更大的空间,因为它不但需要描述事件发生,还要让读者清楚地理解最终的结果。
最后,从作用上来看,插叙和补叙可以帮助拓展故事,使其更加灵活、充实,
丰富文章的内容。
而倒叙则可以激活读者的好奇心,使其更加深入地认识背后的主题,让文章更加有力且令人深刻。
总的来说,插叙、补叙和倒叙各有所长,是文具运用和作文写作中的经典手段。
有效运用这三项可以更加有效地表达情感,借此来把文章写得更加有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语文中考考点:谈插叙与补叙的区别在解答现代文阅读分析题时,常常见到这样的题型:如:别样的礼物28.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雨夜的灯光尉克冰16.选文第⑫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这里所说的记叙顺序,我们需要解释并作一番说明: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在这里,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涉及得比较多的是插叙与补叙的问题。
我们不妨再将插叙与补叙的概念作一次呈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但在实际答题中,中学生常常很难把握它们的区别。
为什么会产生难以把握的情况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还很难把握两者的根本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我们再来具体地分析一下: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
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完整版本

补叙插叙倒叙顺序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
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
有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人物,用的是回忆往事、追述过去的方法。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插叙交代事物的来历或人物的身世、性格。
如《红军鞋》,在写到红军为翻越大雪山准备鞋子的时候,插叙了“红军鞋”的来历和“红军鞋”在以往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作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如《孔乙己》中写酒价的上涨: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晚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插叙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插叙的分量不能超过中心事件,不可喧宾夺主。
运用插叙,有助于展开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化。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编辑版word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五种。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在这里,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中,涉及得比较多的是插叙与补叙的问题。
我们不妨再将插叙与补叙的概念作一次呈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但在实际答题中,中学生常常很难把握它们的区别。
为什么会产生难以把握的情况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还很难把握两者的根本区别。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我们再来具体地分析一下:
插叙,是在叙述重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插叙时,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叙完毕,仍要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事件。
因此,对全文来说,插叙的内容只是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一个片断,并非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枝叶,而非主干。
有的插叙是为了充实内容,刻画人物,用的是回忆往事、追述过去的方法。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当母亲和“我”提到闰土时,作者写道:“这时候,我的脑子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接着便插叙了一段30年前“我”与少年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这与眼前所见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插叙交代事物的来历或人物的身世、性格。
如《红军鞋》,在写到红军为翻越大雪山准备鞋子的时候,插叙了“红军鞋”的来历和“红军鞋”在以往战斗中发挥的作用。
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写包身工烧饭时插叙了“芦柴棒”名字的由来:
“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
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有的插叙对所提及的事情或情况作某些解释,表明今昔情况的变化。
如《孔乙己》中写酒价的上涨:
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晚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
插叙是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插叙的分量不能超过中心事件,不可喧宾夺主。
运用插叙,有助于展开主要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刻画人物形象,使叙述曲折有致,结构富于变化。
现在,我们来说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
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
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
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
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所以,我们看到,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