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教学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
近年我国科技进步重大新闻,媒体往往反复追踪播报,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高二学生的分析能力已经达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3重点难点评论重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4.教学过程:【导入】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3.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4.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各有什么作用?5.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6.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7.教师总结以上问题,由此引入新课。
(出示PPT)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振兴)一、两弹一星1、原子弹(出示PPT)1954年,毛泽东问赫鲁晓夫:“苏联能不能帮中国研制原子弹?”赫鲁晓夫答:“研制原子弹是需要很多电的,把你们全中国的电加起来也不够哇!我们苏联有原子弹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研制原子弹!”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师:今天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毛泽东说没有原子弹就会受人家的欺负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三副历史图片,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出示PPT)图片1: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师:这幅漫画左边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右边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大家注意他们坐着的是什么?原子弹。
【教学设计】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节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人民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节。
专题五主要讲述我国建国后的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科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从空间上看,本课与专题二第一节古代科技有直接的联系,授课过程中可以梳理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从时间上看,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离我们比较近,现在很多的科技成就取得都是基于当时的努力。
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表彰“两弹一星”的活动,这部分的内容越来越重要,与时代发展主流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课外,这方面的影视作品很多,如《钱学森》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
二.学情分析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向抽象思维发展,属于理论型。
他们能够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可以利用判断、推理、比较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认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高二学生对比高一学生,他们在思维程度上都更加成熟,能够更好的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因而中国现代科技的内容不能光介绍科技成就需要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行知识升华。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比较熟悉,从兴趣调动这方面就较容易。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从国防、医学、生物、航天、计算机等领域归纳整理。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比较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表格自主学习梳理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以及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侧重不同,并结合图片、材料分析原因,学生就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教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教学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
近年我国科技进步重大新闻,媒体往往反复追踪播报,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高二学生的分析能力已经达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3重点难点评论重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4.教学过程:【导入】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3.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4.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各有什么作用?5.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6.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7.教师总结以上问题,由此引入新课。
(出示PPT)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振兴)一、两弹一星1、原子弹师:鉴于此,在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两弹一星”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辛勤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两位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同学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是谁吗?(出示PPT)生:第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二位“导弹之父”钱学森。
师: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什么精神?生: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我牺牲和艰苦创新的精神二、航天成就(出示PPT)(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2)2019年起,“神舟”号飞船四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19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说课稿

1.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分子生物学,从蒸汽机到计算机等。
2.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技;互联网、核能、航天技术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2.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课堂组织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贡献。
4.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2)掌握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和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
5.定期举办科技小竞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快速地掌握知识。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板书的整体布局分为三部分:左侧为时间线,中间为主要科技成就和科学家,右侧为科技成就的影响。
2.主要内容将包括: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关键科学家、科技成果的影响等。
3.风格上,我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如时间线用蓝色,科技成就用绿色,科学家用红色,影响用黄色,以增强视觉效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学设计1

2.学生在分析科技成就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认知,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价值观。
3.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感想,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成就及其影响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2.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3.介绍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强调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讨论。
2.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科技发展脉络,形成系统的科技发展观念。
3.结合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科技成就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科学家研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技创新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5.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高新技术企业等,使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科技发展的成果,增强国家自豪感。
2.制作一份关于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的思维导图,涵盖至少5个领域的重大成就,要求内容准确、结构清晰。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课是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节。
本专题主要讲述建国中后的教育与科技,教育与科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从空间上看,本节课与专题二第一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讲课时也可以互相补充和比较。
从时间上看,本节课是讲建国后的科技成就,离我们比较近,现在很多的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基于当时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表彰“两弹一星”的活动,这部分的内容越来越重要,与时代的发展主流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课外,这方面的影视作品很多,可以组织学生观看。
学习者分析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地位。
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
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序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亲自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要求他们能够利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的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发展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初中里接触过,平时在影视作品和课外书也多多少少了解一点。
而且这课与我们日常生活悉悉相关。
所以学生较感兴趣。
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不能只介绍科技成就,而要上升到理论层次,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人民版必修3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应长期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看书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结合必修三专题二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过程。
(二)导入新课幻灯片打出人类飞天的梦想,然后提问:关于人类飞天的梦想,大家知道哪些事情呢?待学生回答后,老教师可做如下讲述:飞天是人类一直的追求: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上有飞天舞,宋代万户冒险飞天等等。
如今,中国人的飞天梦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变成现实了。
神舟五号实现了我们的梦想。
这次成功飞天的背后,是我们科技的迅速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第一篇我们的努力1.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历的过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设计意图]这个提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可以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也可以引入到本课的内容,通过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和近来科技的落后的巨大反差,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完相关内容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蒸汽机和电气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寻找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敬仰之情,使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创新和奋斗的精神力量。
4.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教学策略包括: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改进和成长。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章节的内容。作业可以是简答题、论述题或者研究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科技成就的实物和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
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
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