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加速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应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情景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进行新课】 一、速度变化量引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tv∆∆可以看出。
a 的方向与v ∆相同,那么v ∆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呢?1.指导学生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v ∆的图示。
问题:1.速度的变化量v ∆是矢量还是标量?2.如果初速度v 1和末速度v 2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v ∆?结论:(1)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如果速度是增加的,它的变化量与速度方向相同(甲);如果速度是减少的,其速度变化量就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乙)。
(2)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速度v1和v2不在同一直线上,初速度的变化量v∆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
例如,物体沿曲线由A向B运动,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如图所示: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由A运动到B时,速度获得一个增量v∆,因此,v1与v∆的矢量和即为v2。
我们知道,求力F1、F 2的合力F时,可以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F1、F 2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2562c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d.png)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向心加速度整体设计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教学重点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加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在直线运动中,v0表示初速度,vt表示末速度,则速度变化量Δv=__________,加速度公式a=__________,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__________.2.在直线运动中,取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增大,末速vt大于初速度v0,则Δv=vt-v0__________0(填“>”或“<”),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速度减小,Δv=vt-v0__________0,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速度改变快慢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 vt-v0 2.> 相同 < 相反3.v=ωr 对于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又有哪些特点呢? 推进新课一、速度变化量引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t-v0t 相同可以看出,a的方向与Δv相同,那么Δv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最新整理)5.6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教学设计

(完整)5.6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教学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5.6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教学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5.6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向心加速度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6节《向心加速度》.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 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知道向心加速度".该要点是理解向心加速度,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做准备。
2。
教材地位及其作用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圆周运动.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3、学情分析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3。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模板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变化率。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课程。
一、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而产生的加速度。
它是矢量量,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半径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a_c = \frac{v^2}{r} \]其中,\( a_c \) 表示向心加速度,\(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r \) 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三、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切线方向,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则始终指向圆心。
这意味着,向心加速度并不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却不断变化的原因。
四、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向心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 \( F_c \) 可以表示为:\[ F_c = m \cdot a_c \]其中,\( m \) 是物体的质量。
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相同,都是指向圆心。
五、向心加速度的应用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卫星运动、汽车转弯、过山车设计等。
了解向心加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六、课程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向心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与圆周运动的关系、与向心力的关系,以及它的应用。
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的物理本质。
七、课后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向心加速度的应用?请列举几个例子,并尝试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向心加速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判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纽带的运动与力关系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索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再一次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力之间的关系。
另外,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索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与物体质量、运动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次课的探索过程仅仅是众多探索中的一次,经常使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感受过程中的方法,将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教材分析圆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通过本节的学习,深入理解其产生原因,并能对日常生活中圆周运动问题有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这部份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部份知识,又可以为学习万有引力的应用做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中不宜采用矢量推导的方法先导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向心加速导出向心力公式。
而是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始终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向心力的作用,再通过实验证明该向心力大小F=mrω2,进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rω2。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部分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方法(1)采用讨论教学法,例举学生熟知的相关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事实的共性特点,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2)采用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借助于传感器进行测量的定量实验,使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向心加速度》说课稿1一、说教材《向心加速》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五章第5节,在教材安排上,是在学生对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的探究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向心力、万有引力打下知识基础。
教材上对向心加速度的引入是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讨论开始的,其基本思路是:圆周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有力必然会有加速度,进而再根据加速度的定义给出向心加速度的两种表达式。
这样的逻辑是符合学生认知的,便于学生接受。
学好本节知识,既能深化对匀速圆周运动的认识,也能为后续的学习万有引力打下基础。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二、说学情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
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具有指向圆周的向心加速度;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推导,能利用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理解。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3)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给学生渗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热情,养成乐 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利用极限的思想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 (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法学法
a vr a w r 从 呢两 ?个 然表后达 再式 通表 过面 下来 面看 的, 练一习个题与检n半测径学成生反对比两,个一表个达与式半是n径否成理正解比2,这两个表达式是不是矛盾
4.课堂小结:
在这里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和 补充。
5.分层作业( 学生看自愿选做) A 组学生: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 点) B 组学生:1、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教学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子

向心加速度:知识与技能: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圆心,知道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掌握确定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的方法-----微元法。
3.让学生充分体会认识世界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及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未知世界要有敢于猜想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教学的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微元法,极限法)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景导入。
通过课本的两张图片,提出问题,图一中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图二中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学生回答后,可能会有些疑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向心加速度,为什么我会要提问关于物体的受力问题呢?我这样做不是南辕北辙了么?我会告诉学生知道了物体的合外力,就可以知道物体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通过力来研究加速度。
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研究过曲线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较难理解,但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和它的受力方向一致,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然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用绳子拴住小球转动时的感觉,改变绳长,再次转动。
这样,这节课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导入进来。
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在感知加速度的方向后,我们告诉学生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推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学生进行探究后,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推导过程,并提出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极限法。
3.巩固延伸。
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告诉我这节课我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再引出一道例题,在不同的向心加速度中,有人说和半径成正比,有的学生说和半径成反比,为什么?以此说明变量的前提条件是在某一个量保持不变时才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中段艳涛
我本次说课的是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加速度》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会用极限的思想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是指向圆心,进一步提出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且给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四节《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圆周运动的,所以是本章的重点以及难点。
并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1)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2)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探究重视程度不够,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3)数学知识储备不够,比如向量计算、三角函数等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3)能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
(2)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3)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给学生渗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热情,养成乐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利用极限的思想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
(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并突破重点难点,就需要精心选择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1、引导探究式
2、课堂讨论法
3、诱导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当中的两个实例引入
让学生分析两个匀速圆周运动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从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力的方向相同,即指向圆心。
从而引入本节新课向心加速度
目的是让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速度变化量
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主要采用老师和学生共同画图,先画出直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即从初速度的末端指向末速度的末端,从而推广到曲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也是从初速度的末端指向末速度的末端。
有个这个知识储备接下来让学生自主画出匀速圆周运动任意两点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2、从运动学角度探究向心加速度
①直线运动中:
1v 2v ?=∆v 1v 2v ?=∆v ②曲线运动中 1
v 2v ?=∆v
有个刚才曲线运动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规范画图,画出匀速圆周运动任意两点的速度如图甲所示,从而再画出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如图丙。
到这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是不是指向圆心呢?显然不是,这时候让学生思考“从速度变化量分析的加速度方向和从合外力推导出的加速度的方向是不是矛盾呢?”从而引入瞬时加速度,即当时间趋于零时的加速度,所以在这里应该采用极限的思想得到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该点的速度垂直,也就是指向圆心。
即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
3.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数学当中的矢量以及三角函数,所以对于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探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里老师应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找出两个相似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为了加强学生对两个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理解,在这里可以设置一个思考讨论题: 从两个表达式表面来看,一个与半径成反比,一个与半径成正比,这两个表达式是不是矛盾
呢?然后再通过下面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两个表达式是否理解
4.课堂小结:
在这里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和r v a n 2=r w a n 2=
补充。
5.分层作业(学生看自愿选做)
A组学生: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
(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B组学生:1、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
2、课本P20 2、4
六板书设计
5.向心加速度
一、速度变化量
二、向心加速度
1、定义: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指向圆心
2、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3、表达式
4、意义:改变速度方向快慢的物理量
三、思考与讨论
七、教学评价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及方法的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向学习态度端正及方法得当的学生学习
2、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目的是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让他们享受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3、对整体设计的评价
整体设计由简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