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合集下载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导言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

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

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

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

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

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

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

体验绝对精神--读邓晓芒教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体验绝对精神--读邓晓芒教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体验绝对精神读邓晓芒教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代福平"■[内容提要]邓晓芒教授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给读者带来深刻、真切、丰富的阅读体验,包括三方面:一是哲学领悟,通过听黑格尔哲学讲汉语,体验到绝对精神的默示;二是自我觉醒,窥见激动人心的“我的时代”,体验到精神成长的魅力;三是治学激励,体验到做学问的真i帝是荣耀精神,对抗罪。

这三方面的体验将激发读者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创造的无限激情。

[关键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绝对精神精神默示体验看啊,绝对精神的鸽子正向我们飞来!这是我阅读邓晓芒教授的《黑格 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时,内心因惊喜而产生的欢呼。

邓晓芒教授从2010年春季开始逐句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了 9个 学期,加上整理讲课录音,累计历时7年,形成10卷本共540余万字的《黑 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由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到2017年9月全部出 齐。

这套巨著带给我的激动,如同他在《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第一章开篇所说的那样:“黑格尔的辩证法,当它第一次出现于欧洲近代思想 **代福平,1973年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中西设 计哲学比较、美学。

036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舞台之际,无论对于德意志民族,还是对于自认为达到了人类文明顶峰的整个 西方思想界,都是一个奇迹,一次地震,一种从天而降的异象。

”①是的,在 我看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的出现,同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一 次地震,一种从天而降的异象。

从贺麟、王软兴先生1961年出版《精神现象 学》中译本到今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终于酿 出了精神的美酒。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曾经眼睁睁地看着贺麟、王玖兴先生译的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下册在我书架上静静地存了 20多年。

我对它的感觉是既渴 望又害怕,明明知道是好书,却迟迟不能进人阅读,偶一翻开,旋即合上。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邓晓芒*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 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 是专门谈意识的。

在这里, 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这里的经验 ( Er fahrung ) 有经历之意, 也就是说, 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 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 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

相反,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 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

90 年代初, 当我写 辨的张力时, 就已经接触到对 神现象学 一些段落的分析, 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 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预告中的 神现象学 究还没有问世。

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 我都只好愧对, 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

的确, 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 手伸得太长, 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

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 完成了康德 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 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 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 础的逐句讲解)。

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 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 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 对黑格尔的 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 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 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 读)。

当然, 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 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

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 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 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

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

我主张, 在今天, 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

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一读(一)

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一读(一)

读⿊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快把我精神整疯了,但值得⼀读(⼀)前段时间看完康德的相关著作,我觉得我对哲学家有些了解了,感觉他们的思想有⾮常⼤的魅⼒,虽然难读,但是读完会让你收获很多,当你懂的那⼀刻,会有⼀种顿悟的感觉。

最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是了解⿊格尔思想最为重要的著作读的不多,才读了前⾯的⼀点序⾔,读起来很绕,他的思想很深邃,描写的语⾔也很严谨,⾃我感觉⽐康德的要容易点,读完后脑袋有点痛的感觉,不过还是明⽩了⼀点点的。

我觉得他的思想好像就是我们⾼中政治哲学⾥所讲的⽭盾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辩证法,其中有关于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好像就是他的思想,还有什么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要经历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还有序⾔中叙述较多的关于真理的问题。

这都是⿊格尔的创造发明啊,突然感觉他是位天才,有点⼩钦佩。

我引⽤⼀些他在序⾔⾥的原⽂,如“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静⽌不动,⽽是永远伴随着历史进程之流前进。

但是犹如出⽣前的婴⼉在经过长期怀胎中的沉默,持续不断的体积的增加,质量的增长变化,降⽣时的第⼀次呼吸才把过去的渐变突然打破,婴⼉的降⽣就是这个进程的中断,就是质变。

”还有这样⼀段,“在意识中产⽣的⾃我和构成⾃我之对象的实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它们的内在的区别,是⼀般的否定性因素。

我们可以把这种否定性因素视为这两个对⽴双⽅的共同缺陷,但是这种否定性因素是它们的特有灵魂,是它们运动着的精神。

”是不是感觉很拗⼝,读不懂的样⼦,嗯嗯,这就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反复读⼏遍看看,你会慢慢领会他所说的意思。

读《精神现象学》的序⾔,给我留下了⼀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作为⿊格尔来说,他⾮常反对以前的形⽽上学所谓的形式性,他认为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不是这样形式的,⽽是需要经过⼀个过程的,其中是需要介⼊主体的精神性的,这个过程应当是充满活⼒的,⽽不是死⽓沉沉的形式主义,他写了这样的⼀段话,“我们现在⾯临的任务在于通过打破和扬弃那些僵化的和确定性的思想,从⽽是普遍性现实化并赋予其精神的⽣机与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

有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
有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如下: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等,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精神现象学》句读是对这部著作的解读和注释,由邓晓芒教授完成。

该书沿袭了邓晓芒教授用十句话解读一句原文的做法,从头到尾每句必读,并且书中的每一句原文均是根据德文版本重新翻译。

《精神现象学》句读介绍了《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详细解读了书中的各个章节和主题。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和《精神现象学》一书的重要价值。

略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略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略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略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近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留下的主要印象:1、人类的精神现象是一个由意识为开端,逐步过渡、上升到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绝对知识组成的历史进程;2、这个历史进程内在于概念自身性质规定的矛盾推进原则和创造原则;3、以纯粹的先于经验知识的概念为原素,建构了一个精神现象的极为庞杂虚构的纯思编织。

怎样看待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呢?我以为,把哲学所要探讨的对象视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以及把这个历史进程结为是,活动于对象内的概念自身性质矛盾的否定自身和返回自身的推进和创造,是黑格尔哲学的特色,亦是黑格尔哲学的精髓,或者说是黑格尔哲学以一贯之的辩证理念。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一个极为重要思想是,哲学研究不能固执于外在根据的形式思维,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证明要使用根据,而这根据本身又需要一个根据,根据还要根据,前进不已,以至于无穷。

但这种形式的寻求根据和提供条件,是属于与辩证的运动全然不同的那种证明的,因而是属于外在的认识的。

至于辩证运动的本身,则是以纯粹的概念为它自己的原素,它因此具有一种在其自身就已经彻头彻尾地是主体的内容”精神现象学96页。

外在根据的形式思维不符合黑格尔要求的,黑格尔要求的是,哲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内在的自身根据。

这种内在的自身根据在哪里呢?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著述中指出,“事物之所以是事物,全凭内在于事物并显现它自身于事物内的概念活动”小逻辑334。

概念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正是内在于一切事物中的概念活动,才是统摄一切对象的自身根据。

因此,黑格尔认为:“在科学研究里,重要的是把概念的思维努力担负起来。

概念思维要求我们注意概念本身,注意单纯的规定,注意对象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身同一性等等规定,因为这些规定都是这样的一些纯粹自身运动”精神现象学92页。

我们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黑格尔的《小逻辑》,都会体验到黑格尔的著述,都贯穿着这种以概念自身根据的推进原则和创造原则。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有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会容易些,像我这样的哲学入门汉,阅读起来确实太难了,所以会特别选择导读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据。

《精神现象学》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社会,神法、人法调节了家庭私人领域与城邦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给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一个非常强烈的引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本书是什么”这是什么?感性确定性是最初的意识,每个人都有知道的意识,休谟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认为感性并不可靠,感性确定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确定,也在瞬息变化中,必须要超越感性,知觉就是不只感性的东西,有概念化的内容。

“物”是本身的事物,还是眼中的现象,想要把握“物”本身,就上升到了“知性”。

知性就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超出一切感官世界。

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

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者概念联结在一起。

规律是各种现象中的一个现象,现象不是规律,任何现象都有规律,“等同者成为不等同,不等同者成为等同”互相矛盾、不想冲突的现象,知性从背后找规律。

《精神现象学》中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是我在《精神现象学》中最想看到的部分,犹如浩瀚的宇宙缥缈又时刻息息相关的互动让人兴奋又迷惑。

康德认为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意识,是单向的。

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要把自己也当做对象来看待。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

得怎 么样 了 ,我 都 只好 愧 对 ,或 者 以 时 间 太 紧 、
无暇 顾及来 推 托 。的确 ,多 年来 我 想要 做 的事 情
太多 ,手 伸得 太长 ,以至于几 乎 忘 记 了 自己 当初 所立 下 Nhomakorabea誓言 。
最近 终于 有机会 来兑 现 这项 2 0年 的夙 愿 了。 上学 期我 在 武 汉 大 学 讲 授 康 德 哲 学 的课 告 一 段
研究 ” 还 没有 问世 。经常 有人 问我 这项 研究 进 行
本 句 读 的时间我 预计将 至少 花上 5年 ,即 1 0
个学期 的连续课 堂讲 授 ,按 照这 个速 度 ,这本 中
译 文有 5 0多 页 的 书 每 学 期 必 须 讲 5 6 0多 页 。根 据 以往 讲 康 德 的 经验 ,这 个 指标 一 般 很 难 达 到 , 每学期 只 能 讲 2 0多 页 。如 果 这 样 ,就 要 拖 延 到 1 以上 。但 愿 黑 格 尔 没 有 康 德 那 么 麻 烦 ,能 0年 够讲得 快 一点 。
部分 的 ,但 是 后 来 他 在 写 自己 的 《 学 百 科 全 哲
书》 时却没有这样做 ,而是从 《 逻辑学》开始 , 而把 “ 精神 现象 学 ” 作 为全 书 中 的 “ 观精 神 ” 主
的第 二环 节来安 排 的 。为什 么 这样安 排 ?
我在 《 辨 的 张 力 》 中提 出 一 个 观 点 ,说 思
虽然 还有 一些 其他 的康德 著作 未 能一一 解 读 ( 如
《 纯理性 范 围 内 的宗 教》 ,但 毕 竟 已有 了一 个 单 ) 大致 的全 貌 ( 大 批 判 外 加 一 个 《 础 》 的逐 三 基
句讲 解 ) 。考 虑 到 时 间 已经 不 多 ,我 要 把 时 间 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绪论邓晓芒*摘要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

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 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

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很早就想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做一番全面的清理和研究。

90年代初,当我写思辨的张力时,就已经接触到对精神现象学中一些段落的分析,从那时候起我就萌发了想要对这部巨著加以详细考察的欲望,并在由杨祖陶老师为我的书所写的序言中作了预告。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预告中的精神现象学研究还没有问世。

经常有人问我这项研究进行得怎么样了,我都只好愧对,或者以时间太紧、无暇顾及来推托。

的确,多年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手伸得太长,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当初所立下的誓言。

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兑现这项20年的夙愿了。

上学期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康德哲学的课告一段落,完成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的句读,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康德著作未能一一解读(如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但毕竟已有了一个大致的全貌(三大批判外加一个基础的逐句讲解)。

考虑到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我最有兴趣和体会的事情上,所以我下决心暂时放下康德哲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部最难读的天书进行一次集中的攻关,即做一次逐句解读(我称之为句读)。

当然,句读不等于就完成了研究,它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和入门。

我们中国人在研究西方哲学经典时常常过于急躁,读到人家一两句语录就联系到我们古已有之的思想和说法,于是大加评价和发挥。

这也是我们总是入不了西方哲学最经典的著作之门的原因。

我主张,在今天,只有能够句读的人才有完全的资格评价和发挥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

因为只有这样,才说明你真正读懂了。

当然,这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在以往,只须浅尝辄止就可以充当介绍人了。

本句读的时间我预计将至少花上5年,即10个学期的连续课堂讲授,按照这个速度,这本中译文有560多页的书每学期必须讲50多页。

根据以往讲康德的经验,这个指标一般很难达到,每学期只能讲20多页。

如果这样,就要拖延到10年以上。

但愿黑格尔没有康德那么麻烦,能够讲得快一点。

精神现象学初次发表于1807年,当拿破伦率领的法军侵入到耶拿时,黑格尔刚刚把自己的稿子寄给出版社商,这时他站在自己住所的窗前,看着拿破伦骑着白马进城。

后来他回忆这一景象,把拿破伦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此书的第一版上有一个副标题:科学体系,第一部,是打算把这部书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的,但是后来他在写自己的哲学百科全书时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从逻辑学开始,而把精神现象学作为全书中的主观精神的第二环节来安排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我在思辨的张力中提出一个观点,说黑格尔为了掩盖自己全部哲学的最初起源,而对自己早年的精神现象学作了不是经验性的、而是更为逻辑化的理解,由此而使堕入人间的精神现象得到了上帝的拯救。

所以在正式的哲学体系中,黑格尔想要阐述的是真理本身也就是上帝本身,只有逻辑学才是上帝创造世界时在先的蓝图,他就用不着再从精神现象这种太人性化的立场开始了。

所以马克思曾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马克思的这一揭发既是对黑格尔的批判,但同时也是对他的哲学真正价值的肯定,即我们只有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才能发现他的全部哲学的价值所在。

一、精神现象学的读法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

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

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贺麟先生在其所译的精神现象学的译者导言中曾追溯了黑格尔这一思想的先驱者席勒、费希特和谢林,他们都曾提出过人类的理性发展史或意识发展史甚至自我的现象学说的观点。

但他们由于都没有黑格尔的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前提,所以只是停留于历史性的(心理学的)描述和分析,而未能达到黑格尔这种纯粹哲学的眼光。

在黑格尔那里,精神现象学是一般意识(不论是上帝的意识还是人类的意识,总之一切可能有的意识形态)本身的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结构,在这方面他更接近康德和胡塞尔。

历史的东西充满着偶然性,倒退、重复是不足为奇的;但具有逻辑必然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倒退的,意识一旦发生,就有着自己必然的发展规律,并由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层次结构。

在胡塞尔那里,逻辑是关于可能世界的法则,而可能世界先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不能仅仅立足于历史的眼光,把他所说的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事实一个个对号入座;而必须在把历史保持于视野中并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的前提下,着重关注意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历史不过是我们理解这种关系的线索和向导。

当然,一定的历史知识也是读这本书的条件,有时候甚至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去猜测黑格尔的意思;但最终目的却并非了解历史,而是提高思想的层次。

胡塞尔现象学要把人类学和心理学都放进括号,黑格尔的现象学在哲学百科全书中同样也是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东西,它既没有人类学那样的自然客观性,又不像心理学那样过于主观,而是主观精神的客观结构、逻辑结构。

当然这三者都属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有别于自然哲学,也不同于客观精神(伦理道德、国家和历史)和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而精神现象学是最典型地代表主观精神的特点的。

所以我们读精神现象学,首先要把目光向内,作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和精神层次的反思来读;其次又要从内向外,当作一种人类精神生活的普遍结构。

我们就像读一系列小说一样,每部小说都是作者的人生和思维经历,都可以丰富读者本人的经历,将这种经历当作人性的一个层次来看待;我们读得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丰富,层次越细腻。

在读的过程中,有些小说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了,就希望寻求层次更高的,更复杂难懂的精神。

阅读精神现象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熟的过程。

当然,我们不会以黑格尔所达到的高度为满足,但要超出黑格尔的高度,还必须对他已经走过的道路加以熟悉。

经过这种训练,我们还可以由此来深入地探讨历史,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由人创造的。

人的精神生活的逻辑决定着历史的逻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并没有否定这一点,而只是确定了这种决定作用的方式。

如果人类没有精神生活,而是像牛马一样,那就不会有社会和历史,即使有生产力和一定的技术。

所以,要解释历史和改变世界,除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外,还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

参看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9、18-20页。

二、精神现象学的结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的结构,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这就是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后者又分为宗教和绝对知识(哲学精神),所以也可以看作六大部分。

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从精神出发,把前面三者归于主观精神,与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形成一个三段式。

而在哲学百科全书中,则是把精神现象学限于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都分出去了。

但黑格尔本人又有另一种分法,即把前三项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作为主体内容,标为(A)、(B)、(C),后面部分则全部归于(C)理性之下,标为C(AA)理性、C(BB)作为精神的理性、C(CC)作为宗教的理性、C(DD)作为绝对知识的理性。

这里的三段式是以理性为标准的,也就是以主观精神为标准的,这大约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精神现象学只剩下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的内容的缘故。

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都是主观精神或理性的外化,不再属于狭义的精神现象学了。

黑格尔的这两种分法,一种以精神为线索,一种以理性为线索,历来引起了聚讼纷纭,但似乎没有一种观点说明了黑格尔这样做的深层次的原因。

我在思辨的张力中曾提出黑格尔哲学的两大要素即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可以用来解释黑格尔的这种做法。

一般说来,精神(Ge ist)这个概念更接近古希腊的努斯(Nous),而理性(V ernun ft)则更接近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

黑格尔在按照努斯精神还是逻各斯精神来划分精神现象学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正说明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这一根本性的矛盾张力。

所以,当黑格尔以精神为线索来建构他后来整个哲学的大纲时,他的精神现象学清楚地暴露出他整个哲学的发源地的性质;而当他的正式的哲学百科全书体系按照逻辑学的规划建立起来时,全部哲学的线索已经转移到理性的逻各斯上来了。

这样,精神现象学就成了整个理性的逻辑体系中的一环,而失去了由自身囊括进其他精神环节的作用。

当然,精神并未脱落,它只是退后了,成为了逻辑的化身。

精神最后被逻辑所拯救。

一门精神现象学当然要以精神为线索,但当精神显出背后的逻辑范畴的力量时,它便让位于逻辑理性。

所以黑格尔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从精神现象学向逻辑学转化。

就连精神现象学的划分,也不再以精神为纲,而是以理性为纲了。

到了逻辑学,则是完全以逻辑理性作为框架了。

三、精神现象学的目的那么,精神现象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如果说它是哲学体系的导言,它又是什么性质的导言呢?这就涉及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的目的。

如前所述,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视为他的整个哲学的第一部分,或者说导言,其最直接的任务是要引出逻辑学来。

他在小逻辑中说:在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进而从直接意识的辩证进展(Dialektik)逐点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意识辩证进展的过程去指出达到哲学科学的必然性(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那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把它当作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

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即达到逻辑学,这就是这个精神现象学作为第一部分的导言的作用和目的。

但按照这种解释,精神现象学就是相当于一种哲学体系的入门预热,它本身还不是哲学,而只是一种为了将读者引入门的教学法手段。

这种手段既然考虑的是教学效果,本来还可以有其他选择,例如按照各人所接受的前提,可以从最可靠的自然知识开始,或者从深信不疑的信仰开始,甚至从最激动人心的欲望冲动开始。

然而,黑格尔选择了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参看贺麟: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载精神现象学中译本第23页。

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3页。

直接意识开始,却没有说明他这样选择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