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视角下比较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教学意义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
同形异义词:指在两种语言 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 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的 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同形异义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同形异义词 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探讨语言学中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促进跨文化交流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教学与翻译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形异义词的定义:指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形式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实例分析:列举一些典型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词性上也有所不同,如“汤”在中文中意为热水,而在日语中意为汤。 搭配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丈夫”在中文中意为丈夫,而在日语中意为结实。
同形异义词:指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语义比较: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异同
关联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如词义相近、相反等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策略: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跨文化交流:通过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词汇量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家的比较

VS
内容
中日家庭文化传承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观 念、价值观、礼仪规范等方面。例如,中 国家庭注重孝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 传统美德,而日本家庭则注重家族荣誉、 尊重长辈、服从家族传统等。此外,中日 家庭在饮食文化、节庆习俗等方面也存在 差异,这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中日家庭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研究贡献
该研究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家庭 关系。通过对中日家庭的语言使用和家庭角 色分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的
特点和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该研究虽然对中日两国家庭进行了比较,但仍存在一 些局限性。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中日家庭 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其次,该研究仅关注了家庭语 言使用和家庭角色分配两个方面,未能全面涵盖中日 家庭的各个方面。此外,该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 观察,样本可能存在偏差。
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中日家庭的比较 研究。首先,可以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如自然观察、深度访谈等,以获取更真实、全面的数 据。其次,可以进一步探讨中日家庭在教育、价值观 等方面的差异,以更全面地了解两国文化的特点和差 异。此外,可以尝试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阶层、地 区和背景的家庭,以获得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家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日本文化注重礼貌和委婉,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直接和坦率。
中日家庭语言差异的形成原因
语言政策
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对家庭语言的使用有一定影响。例如,中国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 而日本则强调保护和传承本国语言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
蒙古诸语言比较语法

蒙古诸语言比较语法引言蒙古语言家族是世界上仅次于汉藏语言家族的第二大语言家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等多种语言。
虽然这些语言有相似的来源和词汇,但它们在语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深入探讨蒙古诸语言的比较语法,包括它们的词序、虚词、动词等方面的差异。
词序比较(一)主谓宾词序在蒙古诸语言中,主谓宾(Subject-Verb-Object)的词序是最基本且常见的词序。
然而,不同的蒙古语言在主谓宾词序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以蒙古语为例,主谓宾的基本词序是“主-动-宾”,如“Бид номуншъя.”(我们读书);而在达斡尔语中,主谓宾的基本词序是“主-宾-动”,如“урай нома ошўрачуг.”(我读书)。
(二)修饰语词序在修饰语的位置上,蒙古诸语言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修饰语在蒙古语中位于被修饰词的前面,如“сайн хүмүүс”(好人们);而在鄂伦春语中,修饰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词的后面,如“ыг-дьу өдөө.”(美丽的花朵)虚词比较(一)助词差异在蒙古诸语言中,助词的使用差异较大。
以表达动作的完成时为例,蒙古语使用助词“сан”(san),而达斡尔语使用助词“юм”(yum)。
这些助词在具体的语法规则和用法上也存在差异。
(二)介词差异另一个重要的虚词比较方面是介词的差异。
蒙古语中常用的介词有“дээр”(deer,上),而达斡尔语中常用的介词是“алд”(ald,上),这两个介词在使用上有一些细微差别。
动词比较(一)时态差异蒙古语言家族的动词时态系统各异,不同语言在时态的表达上存在差异。
以表示过去时为例,蒙古语使用后缀“-сан”(san),如“байх”(存在)变为“байсан”(存在过);而鄂伦春语则使用前缀“а-”(a-),如“ол-”(看)变为“аол-”(看过)。
(二)语态差异动词的语态也是蒙古诸语言比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蒙古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分,而达斡尔语则没有明确的被动语态形式,只能通过上下文来明示被动含义。
日语格助词“から”在蒙古语中的对应关系

日语格助词“から”在蒙古语中的对应关系
吴孟根格日乐
【期刊名称】《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年(卷),期】2021()6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吴孟根格日乐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日语格助词"から"的语义结构
2.日语格助词“に”与蒙古语的对应关系
3.汉语的介词与日语格助词之比较——以“从”和“から”为例
4.关于日语拟态词「ぴかぴか」和「きらきら」后接助词情况的对比研究——基于KOTONOHA现代日语均衡书面语料库的调查
5.「私は今朝の地震からびっくりしました」——表示原因的格助词「に」「で」「から」的区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语语言学研究意义及影响论文(共3篇)

日语语言学研究意义及影响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含糊现象分析研究一、日语词汇的含糊范畴化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利用语言符号将外界复杂的外部世界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
而最简洁的中型词汇则是知识组织的基本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所有的相关语义中有一个中心或核心意义,这就是其他语义的原型,其他语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更大的语义范畴。
1.词汇本身含有的含糊。
从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范畴来看,日语有很多词汇本身就具有一个核心的意义,然而这个核心意义带有含糊的语言特征。
学生A“この辞書を借りてもいいですか。
”学生B“ちょっと···今使っています。
”以上对话中,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借字典,回答者巧妙地运用了“ちょっと”,不论回答者是否真正的使用字典,都体现出回答者并不想把字典借给别人的想法。
而“どうも”中含有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甚至称它为日语中的“万能词”也不为过。
除此以外,可以说词汇“まあまあ”的使用也是日语含糊的一个典型代表。
靳卫卫评论说:这些句子里的“まあまあ”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呢?大概没有一个日本人能给出明确、满意的答复。
这只能依凭个人的感觉去体会,而这种感觉似乎只有日本人之间才会有,是一种可以互相触摸得到的默契注1。
2.日语“隐语注2”的含糊。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日语中的“隐语”是隐喻的部分之一。
而这些大部分的隐语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
二、日语语法上的含糊日语语法中出现的形式名词、省略等表达方式语言意义多样化、简略化等蕴含着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方法问题。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蒙古语和英语构词法对比研究》范文

《语言类型学视域下蒙古语和英语构词法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语言类型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各种语言的特性与演变,以寻找其共同点和差异性。
作为不同语系的代表,蒙古语和英语分别属于蒙古语系和印欧语系。
两者在构词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蒙古语和英语的构词法特点,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蒙古语构词法特点蒙古语属于黏着语类型,其构词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根的扩展和附加成分的组合上。
1. 词根扩展:蒙古语的词根主要由音节组成,这些音节可以扩展为不同的形式,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词干内部的形态变化来形成新的词汇意义。
2. 附加成分:蒙古语中存在大量的附加成分,如冠词、格助词等,这些附加成分与词根结合,形成完整的句子和意义。
三、英语构词法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其构词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形态变化和词根的组合上。
1. 形态变化:英语通过词根的形态变化来形成新的词汇。
如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等,通过添加后缀如“-ing”和“-ed”等表示不同的时态意义。
2. 词根组合:英语中的新词汇常常通过词根的组合形成,如合成词、派生词等。
这些新词汇的意义可以通过各组成部分来推测。
四、蒙古语与英语的构词法对比分析在语言类型学视域下,蒙古语和英语的构词法存在显著的差异。
1. 形态变化:蒙古语主要通过附加成分来改变词汇的意义,而英语则主要通过词根的形态变化来实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
2. 构词方式:蒙古语的构词方式较为固定,而英语的构词方式则更为灵活。
这主要体现在英语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合新词汇,如合成、派生等。
3. 音节结构:蒙古语的音节结构较为简单,通常由一个或几个音节组成;而英语的音节结构则更为复杂,可以包含多个音节和音节内的元音音素。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语和英语的构词法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构词方式和音节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所属的不同语系和语言类型学特征。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精选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篇1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增进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学习日本语言才能加深对该国的了解。
但由于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日语语句、句型学习中就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在本文中,对其严格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一、日语教学现状日语在国际上使用的比较频繁,学习日语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因为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困难。
分析日语教学中的主要目的,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在掌握日语知识基础上,需要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历史知识等[1]。
针对日语教学现状,我国很多人都参与到了日语学习中去,实际的教学规模也不断增大,从而使日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日语与汉字比较接近,在很多日语文章中都夹杂着一些汉语,所以,学生要找到一些方法有效辨认。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日语教学,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研究出一些教学技巧,只是将一些日语词汇、日语语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在没有了解文化背景前提下学习,失去了日语语言的利用效率。
在以后的日语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运用技巧,还需要了解日本文化知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日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发展[2]。
二、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表达上存在较大不同,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与习俗差异,能够提高日语的学习效率[3]。
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语与日语的异同

般认为 , 当代 日本 的文 字体 系起 源 于 中 国的 日语 汉
了文化 的传播 。由于 日 本 贵族 对中 国先进 文化的追求 , 使重 视儒家教育 的中国古代 教育传统直接影响到 日 本。
1 . 日语 的许多典 故来 自中国 的谚语 和俗语 。 日语 的许
字、 平假名 和片假名三部分 。其 中, 相对 于表音文字 的假 名 ,
中不广泛运用r 、 、 之J 。只有在谦 逊 , 鼓励 和安慰别人 的场
合下使用。如 : 当人 家称赞你说 : “ 您 的……真好 。 ” , 回答说 :
“ 哪里 , 还 …… 。 ” 既 这 种 场合 会 干脆 地 、 清楚 地说 : r 0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
《 论语 》 的语句更加精炼地 阐述 了一些伦理道德 : 学
台湾 、 朝 鲜半 岛 、 东 南亚 、 和中 国部 分地 区的时候 、 当地 人被 强迫学说 日语 、 并 且被 强迫 起 日文名字 、 所 以现 在仍 有人 同 时讲 日语和本地语 或更 熟练 地使 用 日语 。在很 多定居 于美
国和巴西的 日本移 民中、 有 一些也会 说 日语。他们 的后裔虽
九层之台 , 起 于累土 ; 大道魔扎 仁羲有 9; 国乱 札 忠臣 南 岛扔 为一 大道废 , 有仁义 ; 国家乱 , 有忠 臣 ; 美言 信 岛守+ 一
2 . 在下对上的场合 , 甚 至提倡 “ 遭, ) 屯r c 耋 J 言 弓” ( 即便对方错 了也答 “ 是” ) 的礼节。一般 日本人 在 日常会话
关的用法或句型 。如 < 芑 、 表示 礼貌地请求 ; 、 为有
表达两个含义 , 一方面 表示 动作 的进行 , 还 有一 种就表 示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语言学视角下比较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教学意义
作者:赛音乌其拉图
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以对比语言学基本理论为视点,在梳理以往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意义。
关键词:蒙古语;日语;格助词比较;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049-02
对比语言学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原称为“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CA”。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沃尔夫率先提出“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之后,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逐步兴起,六十年代广为流行,至今方兴未艾。
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同语系的语言;重要的是,其对比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
在研究方法上,对比语言学注重分析描述语言结构,对两种(或多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特点进行比较。
具体而言,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修辞、语用层次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角度进行对比。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
而“应用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将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编纂等一些与所对比语言相关的语言活动中去”。
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视点,在梳理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对比研究既往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对比分析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意义。
一、先行研究概略
蒙古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历史轨迹可追溯到上世纪初至中叶,即日本蒙古学研究的逐步兴起时期。
当时,日本蒙古学研究的奠基者们将蒙日双语知识运用于词典编纂及文献翻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那珂通世、服部四郎、村上正二、小泽重男等诸多学者前后译注了《蒙古秘史》等蒙古文献,为日后从词法、语法、句法层面对比研究蒙古语和日语奠定了实践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随之出现的国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热潮以及其后兴起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为语言对比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国内外蒙古语和日语对比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其中,比较研究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成果主要有:《关于日语教学中的日语和蒙古语助词的用法》《试论蒙古语名词变格附加成分和日本语格助词的异同点》《关于日本语—蒙古语机器翻译中的格助词对应关系》《蒙古语及日语的属格比较研究》《基于日语语法理论视角的蒙古语助词记述特征研究》《日本语和蒙古语主题标志的对比研究》《日语格助词に与蒙古语的对应关系》等等。
总体而言,以往研究主要面向蒙古语授课外语教学和蒙古语—日语信息处理实践,所分析讨论的个别问题为相关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二、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可行性
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而言,任何语言均由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并且每一种语言内部的任何一个分支系统都有其独特性。
因此,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对比时,必须充分认识要对比的对象语言的个性特点;同时,还要熟知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为前提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
简言之,对比内容必须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且它们之间有可比性,否则对比分析就无从谈起。
蒙古语和日语在语言结构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例如,均以SOV结构为语序;名词格的附加方式相似;动词均有词干、词尾的形态变化等等。
格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别的词的关系以及它在词组和句子中的功能的语法成分。
蒙古语和日语的“格”均要通过在名词后边接加某种语法成分来表示。
蒙古语语法研究中称其为名词格的“附加成分”,而日语则称之为“格助词”。
蒙古语有主格、定格(领格)、向位格、宾格、凭借格、从比格、和同格等七种格,格附加成分有11个。
具体如表1所示:
日语有主格、宾格、补格、连体格(定格)等四种格,格助词共9个。
具体为表2所示:
从表1和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蒙古语和日语在格的种类和附加成分的数量上存在差异。
日语名词格的种类和格助词的数量少于蒙古语格的种类和格附加成分的数量,说明日语一个格助词对应蒙古语多个格附加成分。
根据笔者的观察,它们之间常见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表3可知,蒙古语和日语格附加成分的对比分析不仅可行,同时研究描写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则对各类学校外语教学乃至翻译等语言实践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对比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教学意义
对比语言学理论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语言转移”说。
语言转移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的现象。
当母语的模式与第二语言的模式相一致或相似时,就会发生语言的正向转移,而当母语的模式与目标语言的模式不尽相同时,借助母语模式学习目标语就会发生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转移现象,负向转移又称之为“干扰”。
人们可以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预测这种“干扰”,可以通过分析对比进行“正向转移”,来排除“干扰”,从而学习好第二语言。
据笔者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有近10所高等院校设有以蒙古语为教学语言的日语专业(或日语班),蒙古语授课外语教学正在成为特色教学模式之一。
除此之外,在内蒙古各高等院校公共外语课程中,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学习语种,每年有数千名学生以日语作为必修科目,且其绝大多数学员的母语为蒙古语。
在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中,根据民族地区教育实践的特点,利用蒙古语和日语格助词的对比研究成果指导学生,排除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向转移”,充分发挥“正向转移”的作用,不仅符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特点,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少数民族语言外语教材建设是外语教学领域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作者认为对比研究蒙古语和日语,准确描述二语之间的异同点,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乃至对蒙古文外语教材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对比语言学视角的蒙古语和日语语法范畴比较研究》(批号:16BYY182)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负责人:赛音乌其拉图。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李晶.关于日语教学中的日语和蒙古语助词的用法[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2001,(6).
[3]吴桂荣.试论蒙古语名词变格附加成分和日语格助词的异同点[J].中国蒙古学,2009,(6).
[4]高娃.蒙古语及日语的属格比较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2).
[5]苏乐吉玛.基于日语语法理论视角的蒙古语助词记述特征研究[D].日本兵库教育大学,2013.
[6]赛希雅拉图.日本语和蒙古语主题标志的对比研究[D].日本大阪府立大学,2014.
[7]孟根格日勒.日语格助词に与蒙古语的对应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5).
[8]清格尔泰.蒙古语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