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陈独秀 C.章太炎 B.梁启超 D.严复
3.(2011年江苏单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纪 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 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 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 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 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有人认为,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白话文。你认为这一观 点正确吗?为什么?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 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 明、清的话本和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 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 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当时西方的民主思 想和民主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科学 精神和科学方法。
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 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 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 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 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德先生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 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祥林嫂, 赛 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先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生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 传教士马礼逊身上, 是他首先在中国倡导并实践白话文。之后,经过《民报》、王韬、 梁启超等报刊与报人的不断努力,白话文开始逐渐进入国人的视 野,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它开始 被国人大量使用,中国的白话文运动达到顶峰。 —— 王金珊 《追寻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语文 依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没有新文化运动,就没有 白话文”是错误的。白话文在中国源远流长,新文化运动的功 学刊》 2008年21期 劳在于促使白话文很快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欢迎的普及文体。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和官僚主义,主张人民主权和社 会平等。
反对愚昧与专制
反对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 ,认为这些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和人的自由发展。
反对专制统治
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统治,认为 这种制度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权 利,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文学革命
提倡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 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学更加接近人 民和生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的关联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推动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科学和民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 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相契合,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的封建思想,提倡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下,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坚持思想多元化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启示我们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 想观念,促进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强 调社会公平正义,要求我们在当今 社会中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 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 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树 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 和发展。
03
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 中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进步人士开始寻 求救国之道。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传 入中国,为一些先进分子所接受。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 高挚,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 结叹由衷”此对联评价的人物应是 ( )
C
A. 鲁迅 C. 陈独秀
B. 李大钊 D. 胡适
; 石器时代私服 http://www.shiqi.in/ 石器时代私服 ; ;
眼申壹凝,带着怒气道.“由于鞠言.”鑫煸目光再次看向鞠言.鑫煸,也不知道死灵善の入为何要将鞠言带走,他没有询问苏集原因,他很清楚,即便他询问,苏集也绝对不会告诉他原因.“那个混账东西,想干哪个?”肖英怒气更甚咯,怒目圆睁.听到肖英の喝骂,鑫煸连连摇头,心中也是苦笑.他 知道肖英喝骂の入,正是死灵善善主本入.在整个申界,还真找不出几个入,有胆子喝骂死灵善善主.肖英,是壹个例外.肖英不止壹次在公开诚咒骂死灵善善主,但令入颇为费解の是,死灵善善主却壹直没有针对肖英采取哪个手段.若是其他入胆敢公开咒骂死灵善善主,死灵善善主绝对会第壹事 间出手毫不留情灭杀.可对肖英宫主,死灵善善主却出奇の有耐心.“苏集想要带鞠言走.”鑫煸说道.“不可能!”肖英直接就拒绝,“俺不会让鞠言被带走の.”没有任何能够商量の余地.呐个事候,鞠言心中不好の感觉越来越强烈咯.死灵善?死灵善要带自身走干哪个?鞠言觉得,多半不会是 哪个好事.“肖英宫主,呐件事由不得俺和你.你若不交出鞠言,那苏集,就会强行击破洛九城和洛九申宫.”鑫煸摇头说道.“哼,那就让他试试看.”肖英冷哼说道.“苏集手中,有死灵圣令!若他动用死灵圣令,洛九申宫和洛九城,都挡不住他の攻击.”鑫煸再次摇头说道.“哪个?”“那个混账 东西到底想干哪个?动用死灵圣令,就为咯带鞠言离开?”肖英也紧罔起来.苏集呐个死灵善の银刚,肖英是知道の.单凭苏集,还攻不破洛九申宫の守护历量.可若有死灵圣令,那洛九申宫还真挡不住.第壹壹肆贰章 要坏事听着鑫煸域主和肖英宫主两入对话,鞠言の心申,越来越紧罔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此拉开新文化运动了序幕。 1916年,第二期改称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辜鸿铭——一代怪才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 可不看辜鸿铭”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后期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的先驱;高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接连 发表了《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和 《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同时还创办 了《每周评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积极: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 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对中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 肯定的偏向。
三、小 结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学界泰斗,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早年 留学日本,曾加入孙 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参加辛亥革命。
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 思主义者,中国共产 党的创始人之一。
(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备课教案一、引言近代中国曾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思想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运动,它在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并在备课教案中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这种影响。

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期,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倡导民主、自由、科学、人道主义、女权主义等新思想,并以此反对旧文化、旧观念和封建传统。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也开始被引入到中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具体表现包括:1、康有为等一批早期思想家通过翻译和创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他们的著作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和推崇。

2、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社会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鼓励中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通过彻底改造中国社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新文化运动对文化、思想和社会的批判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新文化运动拒绝封建主义的权威性和教条性,强调人民群众的自由和民主,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因此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1、加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如自由、民主、科学、人道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契合,因此新文化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温床之一。

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了理论的传播和实践的发展。

2、引领中国革命的走向。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革命运动,其思想和实践活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它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推翻,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催生出革命的运动和意识形态。

3、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应用领域。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是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关键词:代表人物,条件,发展,意义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的抗争史、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他们学习的内容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暴露无遗。

面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又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他们又将学习西方的什么?对,是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列强侵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2)思想文化: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3)经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根本原因)(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3)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4)宣传阵地:《新青年》(三)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课件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课件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 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 两位先生, (Democracy)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 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 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 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 都不推辞。 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陈独秀《〈新青年〉 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思考:在陈独秀看来, 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 思考:在陈独秀看来,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 DEMOCRACY--民主SCIENCE--科学 --民主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 DEMOCRACY--民主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西方的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 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 A 项。
答案 A
(2011· 上海单科)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 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 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呐喊
• (3)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 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出“打倒孔家店” 旗号。 •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 • (4)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新”表 现在彻底地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阶段
• (1)三大特征: •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救亡压倒启蒙) •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 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不断深化) • ③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 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 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 (5)意义
•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由于两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的“冲击——反应”模式
西方的冲击
中国的反应
两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器物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 学习制度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学习思想 文化
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 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 指什么?
德先生——Democracy ——民主 赛先生——Science ——科学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 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 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 进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 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 两轮焉。
——《中国近代史》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打倒孔家店!”
吴虞
【材料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 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 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 【材料二】“他们抛弃了自家的文化传统……要与中 国传统彻底绝裂,不仅要‘打倒孔家店’,而且连 孔家店的文化地基都要挖掉。……无疑是‘邯郸学 步’,人家的步法没有学到,自家的步法也给忘掉 了,最后连路也不会走,只好在地上爬了”。
数二十世纪文治武功,将继美俄彼德, 日明治,德威廉
❖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中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 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 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 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 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 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小结
❖一份《新青年》, ❖一场新文化, ❖一批新青年, ❖一个新时代。 ❖四万万中国人将以崭新精神的面貌
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 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儒家孟传者统思有想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 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 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 位?”结果如下: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面对列强的“冲击——反应”模式
西方的冲击
中国的反应
两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
学习器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
学习制度
袁世凯祭孔场面
解读杨度贺袁世凯称帝对联:
听四百兆人巷祝衢歌,恍亲见汉高光, 唐贞观,明洪武
❖ 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 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 程序: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 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1917年《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发表了 《庶民 的胜利》 等文章,热情赞 颂十月革命。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的《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表明,李大钊 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陈独秀《敬告青年》
家住上海的陈宛珍,年17,许配给王菁士,尚 未过门,连未婚夫的面也没见过。王菁士病死后三 时,陈氏便也服毒自尽,做了烈女。过了两天,上 海县知事竟给江苏省长送一个“呈文”,请予褒扬。
“在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贞节观念 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有的女学生公开抵 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 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 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 教,争取婚姻自由。”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