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之父
IT代表性人物故事

1、“电脑之父”图林人们根据冯•诺依曼创造的惊世伟业,交口赞誉他是“计算机之父”。
可是他自己对此却不以为然。
据担任过他助手的物理学家弗兰克尔介绍说,冯•诺依曼曾多次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只能属于阿兰•图林!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电脑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林头上。
这不仅表明冯•诺依曼具有谦虚的美德,而且许多史学家也都认真地讲:“图林才是计算机之父”。
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林奖”,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阿兰•图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值得电脑之父冯•诺依曼如此推崇呢?阿兰•图林,•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虽然他的祖父曾获得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可他父亲对数学望而生畏,甚至认为要算出一个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理解能力。
因此,阿兰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对他以后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有多少帮助。
孩提时代的小阿兰性格活泼好动。
•他母亲回忆说,3岁那年,阿兰进行了他在实验方面的首次尝试──把一个玩具木头人的小胳膊小腿掰下来载到花园里,想让它们长成更多的木头人。
•8岁时,阿兰开始尝试着写一部科学著作,题名《关于一种显微镜》。
这绝非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这个天才的小孩虽然连单词都拼错了许多,但毕竟写得还像那么回事。
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阿兰都用同一句话“首先你必须知道光是直的”前后呼应,但中间的内容很短很短,可谓短得破了科学著作的纪录。
阿兰很早就表现出科学的探究精神,他曾对母亲讲:“我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
”就连与小伙伴打足球,他也只喜欢在场外当巡边员,因为这样能够有机会计算球飞出边界的角度。
他的老师认为:“阿兰的头脑可以像袋鼠般地跳跃。
”能“跳跃”思维的图林,1931年考入了剑桥皇家学院。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功夫,就发表了几篇很有份量的数学论文,被选为皇家学院的研究员,年仅22岁。
计算机之父图灵

计算机之父图灵汇报人:2023-12-06•图灵的生平•图灵的贡献•图灵的遗产•图灵的成就与挑战•图灵的影响与启示•图灵的案例研究与思考01图灵的生平家庭背景1926年,图灵进入拉普顿中学学习,展现出数学和手球方面的天赋。
早年教育学术萌芽早年岁月图灵奖1966年,图灵被授予图灵奖,以表彰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学术成果1936年,图灵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图灵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图灵测试”的概念,用以衡量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
学术生涯二战背景密码破译战争与密码破译1967年,图灵被平反并追认为英国荣誉勋章获得者;同时,以他命名的“图灵奖”也成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悲剧与荣誉荣誉再起悲剧发生02图灵的贡献通用图灵机图灵机的局限性理论计算机科学图灵测试图灵提出了一种测试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智能的方法,即如果一个机器能够通过测试被认为是人,那么它就具有智能。
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参考。
人工智能的发展图灵的思想启发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人工智能与图灵测试密码学研究破译纳粹密码密码学与破译对其他领域的贡献生物信息学经济学03图灵的遗产图灵奖由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以纪念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
详细描述图灵奖的获奖者通常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算法、计算复杂性、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总结词图灵奖VS图灵机模型总结词详细描述图灵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的地位总结词阿兰·图灵在计算机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计算机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计算机史著名人物之图灵

计算机史著名人物之图灵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人工智能之父”,被冯·诺依曼认为的“计算机之父”是一位天才人物,22岁就被选为英皇家学院研究员,1936年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在密码上的应用》中,严格地描述了计算机的逻辑结构,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通用模型——“图灵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抽象计算机的可能性。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国女王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英国司法大臣宣布,“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同性恋)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当时的判决是不公的,这种歧视现象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废除。
为此,女王决定为这位伟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
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阿兰麦席森图灵(人工智能跟父)

阿兰·麦席森·图灵(人工智能之父)【概述】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
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
“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
“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
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
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生平】◆故事从谜开始英国现代计算机的起步是从德国的密码电报机——Enigma(谜)开始的,而解开这个谜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兰·图灵,一个在计算机界响当当的人物,可与美国的冯·诺依曼相媲美的电脑天才。
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图灵在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生物学、化学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晚年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非线性力学。
图灵英年早逝。
在他4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创造力是丰富多彩的,他是天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理论专家。
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31岁参与COLOSSUS的研制,33岁设想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岁设计“图灵测验”。
这一朵朵灵感浪花无不闪耀着他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预见性。
特别是在60年代后当然,图灵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电脑和人工智能方面,他是这一领域开天辟地的大师。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简介】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1954年死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也就是图灵机的概念,对于人工智能,它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
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上中学时,他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就已经显示出来,这种才能仅仅限于非文科的学科上,他的导师希望这位聪明的孩子也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都没有太大的建树。
少年图灵感兴趣的是数学等学科。
在加拿大他开始了他的职业数学生涯,在大学期间这位学生似乎对前人现成的理论并不感兴趣,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来一次。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正是在那里,他制造出了以后称之为图灵机的东西。
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这台机器可以读入一系列的零和一,这些数字代表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步骤,按这个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即使在5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计算机还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不是通用的,而图灵机从理论上却是通用机。
在图灵看来,这台机器只用保留一些最简单的指令,一个复杂的工作只用把它分解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了,在当时他能够具有这样的思想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生平简介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生平简介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Mathison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图灵生平简介计算机之父图灵在世界科技世上有很高的地位,不只是因为他对人类的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还曾经帮助盟军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盟军的压力,也帮助盟军摧毁了德国人的阴谋,可以说没有图灵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和平。
计算机之父图灵其实有一个很悲惨的人生结局。
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而同性恋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人们对于他同性恋的身分还是排斥,就连政府和警察局也不喜欢图灵,没有给他公正的对待,这件事给了图灵脆弱的心灵最后一击。
迫使他用服毒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计算机之父图灵服毒自杀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的人,事情在1952年被警方公布于众,当时因为图灵的一名同性性伙伴和一个同谋闯进图灵的房子进行盗窃,而图灵主动报了警,但警方却依仗权威颠倒黑白,说图灵猥亵别人。
所以计算机之父图灵当时成了众矢之的。
计算机之父图灵其实为世界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只是因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以后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而且他为全世界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他当年破译德国人的神奇密码系统,就会有许多的盟军战友被德国人和日本人杀害,所以说图灵是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这一点不容许人们忽视。
图灵同性恋自从图灵去世之后,关于图灵同性恋的说法一直就没有平息过,其实这位世界上有名的人工智能之父是一名同性恋,1952年,图灵的一名同性性伴侣和一个同谋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而图灵因为遭受损失报警了,但是警方却控诉图灵说他猥亵别人。
图灵同性恋的做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大的非议,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还不如现在这么开明,因为在欧洲的传统教育中,同性恋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图灵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计算机之父

2.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ouma,1903-1957年)美籍匈牙利人约翰·冯·诺依曼(图1-2)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立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立林且学院等级的院士。
1954年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1951-1953年任美国数学会主席。
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在计算机内存储程序的概念,使用单一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储存及通信工作。
“储存程序”成了现代计算机的重要标志。
1944年,ENIAC还未竣工,人们已经意识到ENIAC计算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没有存储器;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电线,极大地影响了计算速度。
从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由冯·诺依曼撰写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EDV AC)报告直到现在仍被人们视为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
冯·诺依曼在EDV AC报告中提出了一下三点:1.新型计算机进位计数制采用二进制(原来十进制)。
采用二进制可使运算电路简单、体积小,由于实现两个稳定状态的机械或电气元件容易找到,机器的可靠性明显提高。
2.采用“存储程序”的思想。
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统一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机器自动执行。
不同的程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了计算机通用计算的功能。
3.把计算机从逻辑上划分为五个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由于种种原因,EDV AC机器无法被立即胭脂。
直到1951年,EDV AC计算机才宣告完成,不仅可以应用于科学计算,还可以用于信息检索领域。
EDV AC只用了3563个电子管和10000个二极管,采用1024个44bit水银延迟线装置来存储程序和数据,耗电和占地面积也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速度比ENIAC提高了240倍。
1946年6月,冯•诺依曼等人在EDV AC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
“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

“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
计算机慢慢的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越来越不能离开计算机了。
你们知道计算机之父是谁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的故事,仅供参考!
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推销员到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成为IMB公司的创始人,并被尊为“计算机之父”,托马斯·沃森的经历坎坷而又辉煌。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企业都在裁员,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雇用职员。
这种反传统智慧使IBM在5年之后赢得了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厅的大单,公司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逐步成长为世界大企业。
今天,“IBM”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巨人,走过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低迷,如今的它又重新焕发了光彩。
多少人在使用IBM的家用电脑,已经数不清了,作为计算机业的龙头老大,回溯历史,从一个
生产磅秤、切肉机的小公司到今天的跨国电脑公司,其中的路程不可谓不艰难。
这里面有好几代人的努力,但首先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
托马斯·约翰·沃森——“IBM”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都尊敬的“计算机之父”。
在忍耐和辱骂中成长
托马斯·约翰·沃森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1874年2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亲是来自英国的移民,靠伐木和种地谋生。
虽然家境贫苦,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种乐观的态度,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沃森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从父母的身上,他继承了美国农民许多优秀的品质:正直、踏实、认真、乐观、崇尚个人奋斗。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冯·诺依曼
序号:A073 姓名:惠旭学号:2014041278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有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原籍匈牙利。
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
先后执教于柏林大学和汉堡大学。
1930年前往美国,后入美国籍。
历任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会员。
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
早期以算子理论、共振论、量子理论、集合论等方面的研究闻名,开创了冯·诺依曼代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
1944年与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博弈论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晚年,研究自动机理论,著有对人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精确分析的著作《计算机与人脑》。
冯·诺伊曼对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设计提出过建议,1945年3月他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起草ENIAC(电子离散变量自动计算机)设计报告初稿,这对后来计算机的设计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确定计算机的结构,采用存储程序以及二进制编码等,至今仍为电子计算机设计者所遵循。
1946年,冯·诺依曼开始研究程序编制问题,他是现代数值分析——计算数学的缔造者之一,他首先研究线性代数和算术的数值计算,后来着重研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离散化以及稳定问题,并给出误差的估计。
他协助发展了一些算法,特别是蒙特卡罗方法。
40年代末,他开始研究自动机理论,研究一般逻辑理论以及自复制系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深入比较天然自动机与人工自动机。
他逝世后其未完成的手稿在1958年以《计算机与人脑》为名出版。
冯·诺依曼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值分析和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的开拓性工作。
他根据电子元件双稳工作的特点,建议在电子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
报告提到了二进制的优点,并预言,二进制的采用将大简化机器的逻辑线路。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它是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