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计算机之父

合集下载

IT代表性人物故事

IT代表性人物故事

1、“电脑之父”图林人们根据冯•诺依曼创造的惊世伟业,交口赞誉他是“计算机之父”。

可是他自己对此却不以为然。

据担任过他助手的物理学家弗兰克尔介绍说,冯•诺依曼曾多次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只能属于阿兰•图林!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电脑之父”的桂冠转戴在图林头上。

这不仅表明冯•诺依曼具有谦虚的美德,而且许多史学家也都认真地讲:“图林才是计算机之父”。

直到现在,计算机界仍有个一年一度“图林奖”,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诺贝尔奖金”那样,是电脑领域的最高荣誉。

阿兰•图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值得电脑之父冯•诺依曼如此推崇呢?阿兰•图林,•1912年6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虽然他的祖父曾获得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可他父亲对数学望而生畏,甚至认为要算出一个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结果,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理解能力。

因此,阿兰的家庭教育,并不能对他以后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有多少帮助。

孩提时代的小阿兰性格活泼好动。

•他母亲回忆说,3岁那年,阿兰进行了他在实验方面的首次尝试──把一个玩具木头人的小胳膊小腿掰下来载到花园里,想让它们长成更多的木头人。

•8岁时,阿兰开始尝试着写一部科学著作,题名《关于一种显微镜》。

这绝非天方夜谭式的神话,这个天才的小孩虽然连单词都拼错了许多,但毕竟写得还像那么回事。

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阿兰都用同一句话“首先你必须知道光是直的”前后呼应,但中间的内容很短很短,可谓短得破了科学著作的纪录。

阿兰很早就表现出科学的探究精神,他曾对母亲讲:“我似乎总想从最普通的东西中弄出些名堂。

”就连与小伙伴打足球,他也只喜欢在场外当巡边员,因为这样能够有机会计算球飞出边界的角度。

他的老师认为:“阿兰的头脑可以像袋鼠般地跳跃。

”能“跳跃”思维的图林,1931年考入了剑桥皇家学院。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功夫,就发表了几篇很有份量的数学论文,被选为皇家学院的研究员,年仅22岁。

计算机史著名人物之图灵

计算机史著名人物之图灵

计算机史著名人物之图灵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人工智能之父”,被冯·诺依曼认为的“计算机之父”是一位天才人物,22岁就被选为英皇家学院研究员,1936年在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在密码上的应用》中,严格地描述了计算机的逻辑结构,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的通用模型——“图灵机”,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抽象计算机的可能性。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国女王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英国司法大臣宣布,“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同性恋)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当时的判决是不公的,这种歧视现象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废除。

为此,女王决定为这位伟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

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艾伦·麦席森·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之父

根据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构成的计算机,必须具有如下 功能: 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送至计算机中。 必须具有 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 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送等数据加工处 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 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 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 结果输出给用户。 为了完成上述的功能,计算机必须 具备五大基本组成部件,包括: 输人数据和程序的输 入设备记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运 算器控制程序执行的控制器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设备
在冯· 诺依曼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思想仍 甚活跃,他综合早年对逻辑研究的成果和关于 计算机的工作,把眼界扩展到一般自动机理论。 他以特有的胆识进击最为复杂的问题:怎样使 用不可靠元件去设计可靠的自动机,以及建造 自己能再生产的自动机。从中,他意识到计算 机和人脑机制的某些类似,这方面的研究反映 在西列曼讲演中;逝世后才有人以《计算机和 人脑》的名字,出了单行本。尽管这是未完成 的著作,但是他对人脑和计算机系统的精确分 析和比较后所得到的一些定量成果,仍不失其 重要的学术价值。
实践证明了诺伊曼预言的正确性。如今,逻 辑代数的应用已成为设计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手 段,在EDVAC中采用的主要逻辑线路也一直沿 用着,只是对实现逻辑线路的工程方法和逻辑 电路的分析方法作了改进。
程序内存是诺伊曼的另一杰作。通过对ENIAC的考 察,诺伊曼敏锐地抓住了它的最大弱点--没有真正 的存储器。ENIAC只在20个暂存器,它的程序是外插 型的,指令存储在计算机的其他电路中。这样,解题 之前,必需先相好所需的全部指令,通过手工把相应 的电路联通。这种准备工作要花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 而计算本身只需几分钟。计算的高速与程序的手工存 在着很大的矛盾。 针对这个问题,诺伊曼提出了程序内存的思想: 把运算程序存在机器的存储器中,程序设计员只需要 在存储器中寻找运算指令,机器就会自行计算,这样, 就不必每个问题都重新编程,从而大大加快了运算进 程。这一思想标志着自动运算的实现,标志着电子计 算机的成熟,已成为电子计算机设计的基本原则。

阿兰麦席森图灵(人工智能跟父)

阿兰麦席森图灵(人工智能跟父)

阿兰·麦席森·图灵(人工智能之父)【概述】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

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著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

“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

“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

1950年10月,图灵又发表了另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成为划时代之作。

也正是这篇文章,为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生平】◆故事从谜开始英国现代计算机的起步是从德国的密码电报机——Enigma(谜)开始的,而解开这个谜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兰·图灵,一个在计算机界响当当的人物,可与美国的冯·诺依曼相媲美的电脑天才。

在他短暂的生涯中,图灵在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生物学、化学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晚年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非线性力学。

图灵英年早逝。

在他4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创造力是丰富多彩的,他是天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理论专家。

24岁提出图灵机理论,31岁参与COLOSSUS的研制,33岁设想仿真系统,35岁提出自动程序设计概念,38岁设计“图灵测验”。

这一朵朵灵感浪花无不闪耀着他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预见性。

特别是在60年代后当然,图灵最高的成就还是在电脑和人工智能方面,他是这一领域开天辟地的大师。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简介】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年生于英国伦敦,1954年死于英国的曼彻斯特,他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许多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也源自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对计算机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也就是图灵机的概念,对于人工智能,它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标准"图灵测试",如果有机器能够通过图灵测试,那他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智能机,和人没有区别了。

他杰出的贡献使他成为计算机界的第一人,现在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界的最高奖定名为"图灵奖"。

上中学时,他在科学方面的才能就已经显示出来,这种才能仅仅限于非文科的学科上,他的导师希望这位聪明的孩子也能够在历史和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是都没有太大的建树。

少年图灵感兴趣的是数学等学科。

在加拿大他开始了他的职业数学生涯,在大学期间这位学生似乎对前人现成的理论并不感兴趣,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来一次。

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也正是在那里,他制造出了以后称之为图灵机的东西。

图灵机被公认为现代计算机的原型,这台机器可以读入一系列的零和一,这些数字代表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步骤,按这个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

这种观念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为即使在50年代的时候,大部分的计算机还只能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不是通用的,而图灵机从理论上却是通用机。

在图灵看来,这台机器只用保留一些最简单的指令,一个复杂的工作只用把它分解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了,在当时他能够具有这样的思想确实是很了不起的。

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之父

2.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ouma,1903-1957年)美籍匈牙利人约翰·冯·诺依曼(图1-2)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秘鲁国立自然科学院和意大利国立林且学院等级的院士。

1954年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1951-1953年任美国数学会主席。

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在计算机内存储程序的概念,使用单一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储存及通信工作。

“储存程序”成了现代计算机的重要标志。

1944年,ENIAC还未竣工,人们已经意识到ENIAC计算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没有存储器;用布线接板进行控制,甚至要搭接电线,极大地影响了计算速度。

从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由冯·诺依曼撰写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EDV AC)报告直到现在仍被人们视为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

冯·诺依曼在EDV AC报告中提出了一下三点:1.新型计算机进位计数制采用二进制(原来十进制)。

采用二进制可使运算电路简单、体积小,由于实现两个稳定状态的机械或电气元件容易找到,机器的可靠性明显提高。

2.采用“存储程序”的思想。

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统一存放在存储器中,由机器自动执行。

不同的程序解决不同的问题,实现了计算机通用计算的功能。

3.把计算机从逻辑上划分为五个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由于种种原因,EDV AC机器无法被立即胭脂。

直到1951年,EDV AC计算机才宣告完成,不仅可以应用于科学计算,还可以用于信息检索领域。

EDV AC只用了3563个电子管和10000个二极管,采用1024个44bit水银延迟线装置来存储程序和数据,耗电和占地面积也只有ENIAC的三分之一,速度比ENIAC提高了240倍。

1946年6月,冯•诺依曼等人在EDV AC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

计算机之父图灵

计算机之父图灵
人工智能的发展
图灵的思想启发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如今,人工 智能已经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密码学与破译
密码学研究
图灵在密码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研究了如何加密和解 密信息,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加密算法和技术。
破译纳粹密码
二战期间,图灵领导了一个团队成功地破译了纳粹德国的密 码,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事件被认为是密码 学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
此外,阿兰·图灵的形象也被用于一些商业 品牌的宣传中,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04
图灵的成就与挑战
图灵的个人成就
01
02
03
建立图灵机模型
图灵提出图灵机模型,为 计算机科学奠定了基础。
破解纳粹密码
在二战期间,图灵成功破 解了纳粹的密码,为盟军 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人工智能的先驱
图灵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再起
1967年,图灵被平反并追认为英国荣 誉勋章获得者;同时,以他命名的“ 图灵奖”也成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 最高荣誉之一。
02
图灵的贡献
理论计算机科学
通用图灵机
图灵提出了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称为通用图灵机,它能够模拟任何一种计算 机程序的操作。这一概念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奠定了基础。
图灵机的局限性
VS
详细描述
图灵奖的获奖者通常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 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在计算机科学 的基础理论、算法、计算复杂性、计算机 体系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做 出了重大贡献。
图灵机模型
总结词
图灵机模型是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由阿兰 ·图灵提出,它为现代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 理论基础。

计算机之父——图灵

计算机之父——图灵

图灵实验
• 1945年到1948年,图灵在国家物理实验室,负责自动计算引擎(ACE)的 工作 。1949年,他成为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最早的 真正的计算机---曼彻斯特一号的软件工作。在这段时间,他继续作一些比较 抽象的研究,如“计算机械和智能”。图灵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提出了 一个叫做图灵试验的实验,尝试定出一个决定机器是否有感觉的标准。 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 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问,由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 别做出回答。观测者能通过电传打字机与机器和人联系(避免要求机器模拟 人外貌和声音)。被测人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计算机也将尽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 听取他们各自的答案后,分辨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机器回答的,则 可以认为该计算机具有了智能。这个试验可能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 却不能使所有的哲学家感到满意。图灵试验虽然形象描绘了计算机智能和人 类智能的模拟关系,但是图灵试验还是片面性的试验。通过试验的机器当然 可以认为具有智能,但是没有通过试验的机器因为对人类了解的不充分而不 能模拟人类仍然可以认为具有智能。图灵试验还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 , 比如试验主持人提出问题的标准,在试验中没有明确给出;被测人本身所具 有的智力水平,图灵试验也疏忽了;而且图灵试验仅强调试验结果,而没有 反映智能所具有的思维过程。所以,图灵试验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机器智能的
Turing Test —人工智能的试金石
• • 1950年图灵提出用来判断计算机是否能够思考的方案。 该年,图灵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计算机能思考吗?》, 第一次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他逐条反驳了机器不能思维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是计算机之父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的简称,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于1946年2月15日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它被称为ENIAC。

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用了多少个呢?足足有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25瓦灯泡那么大!这样ENIAC就有了8英尺高(约2.44米)、3英尺宽(约0.肌米)、100英尺长(约用.48米)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

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据测算,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每秒即次乘法运算。

它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

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

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

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

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

”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

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

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

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

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

”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

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

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

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 (Atanasoff- Berry-Com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 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 计算机能够运行。

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

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
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

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

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

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

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美国后担任矿山电气工程师。

他的母亲是数学教师。

阿塔那索夫从小与电气和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阿塔那索夫于1921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选择的专业与父亲相同,也是电气工程。

在同学中间,他的数学成绩最好,而且是唯一学习过二进制数运算的人。

1925年大学本科毕业,他进入爱阿华大学学习数学。

他得到硕士学位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1930年,当阿塔那索夫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所学的专业已经横跨了电气、数学和物理。

他的广博的知识是他今后发明创造的坚实基础。

在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阿塔那索夫返回爱阿华大学当教师。

后来,他成为该校物理学教授。

1942年,日本袭击珍珠港,阿塔那索夫和贝瑞主动放下手中的研制计划,转向更紧迫的国防科研项目。

1942年底,贝瑞前往洛杉矶参加一项国防承包工程,而阿塔那索夫则去华盛顿一个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研究炸弹引信。

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塔那索夫没有返回大学讲坛。

他陆续创办过几个军事和民用企业,并担任总裁和技术主管。

他一生获得32项发明专利,于1995年6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克利福特·贝瑞出生在纽约。

他在小学时就被同学称为“天才”,以各科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

他爱好无线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发报员。

他最大的特点是极强的动手能力,任何东西都做得细致而精巧。

他在爱阿华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电气工程。

他听过阿塔那索夫教授讲的物理课。

他一边读书,一边到当地一家电气公司兼任技术员。

1939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当阿塔那索夫找贝瑞当研究助手时,贝瑞很高兴地同意了。

贝瑞为使阿塔那索夫构思的电子计算机蓝图变成现实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名称用了他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被称为ABC计算机,是恰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