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详细学习)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点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能见度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是 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 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目标物的选择应在气象站不同方向、不同距 离上选择若干固定能见度目标物。应尽可能 以天空为背景,颜色越深越好,视角以 0.5°-5.0°为宜,仰角不宜超过6°。 视角=(高度角*宽度角)1/2 能见度的观测可根据目标物的颜色、细微部 分的可辨程度,来确定当时的能见度距离, 但同时还应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 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大雾结束,但湿度仍达到100%时,应立即 取下温湿传感器的防尘罩,在值班室将防尘 罩放一段时间(约半小时)使之干燥。 气压传感器使用采集器中的12V电源,当采 集器电源电压不足时,首先会使气压传感器 出现丢失数据而使采集器鸣叫。
标准状态下冰点的绝对温度 T0=273.15K 水三相点的绝对温度T0=273.16K 标准重力gn=9.80665m/s2 0℃时的水银密度1.35951*104kg/m3
仪器采集、人工观测
目测项目—天气现象
最小能见度的记载: 当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 烟幕、霾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km 时,都应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 录加方括号“[ ]”。 以m为单位,取 整数。 每一现象出现时,在天气现象栏中每 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 气簿-1中记有浮尘、吹雪、烟幕、霾 现象时,在值班日记中要有最小能见 度的记载。
观测仪器、场地的维护
观测仪器
测量: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目的的全部操作。 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一种变量,表征为可 合理地归因于被测量的测量值的离散,它是被测量 真值在某一量值范围的一个评定。 测量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处在规定极限内的一组 被测量值。 分辨力:仪器测量时能给出的被测量量值的最小间 隔。 响应时间: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 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也称滞后系 数。其中达到63.2%所需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平均时间:求被测量平均值的固定时间段。 采样:获取对一个量的离散的测量结果的过程。 采样速率:单位时间内采样的次数。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摘要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的学习要点,包括总则学习、气象要素观测学习、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学习等内容,以为地面气象观测把握理解新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现行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是在1979年版的基础上,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兼顾历史,方便实用”为原则进行编制的,既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也适用于探测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由于新旧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学习中应从其编制原则出发,以新旧规范差异、修改理由入手,重点放在新增加及有变更的内容上。
该文针对新规范的修改特点和当前业务工作要求,对把握和理解新规范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1总则学习要点总则是整个观测规范的总体要求,它确定了观测工作的共性要求和规则,学习总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0.0”分采集正点数据。
要素观测上没有时间差,相互配合更客观;地温和雪深的人工观测时间调整到45~60 min进行。
(2)自动站按采集器内部时钟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器每小时对计算机进行时间校正,当需对自动站系统进行时间校正时,必须针对采集器的内部时钟进行调整。
(3)自动观测系统对供电、防雷、防水等环境要求高,因此与自动观测仪器密切相关的配电、防雷和仪器的接地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自动站仪器技术性能”中的“准确度”,要求≥95%的“观测误差”落在“准确度”范围内。
对明显的“野值”,应按“异常”记录处理。
处理时注意与大气本身的“脉动性”相区别。
2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在气象要素观测中,“新规范”对部分观测项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并对仪器维护和记录的订正查算做了具体规定,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新型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安装维护内容。
因此,在学习“气象要素的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更新,充实了大量新型观测仪器,应掌握新仪器的探测原理、安装和维护要求,并正确处理和掌握同类仪器之间的区别,以及探测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上尽 量减 少人 工干 预 和 判采 集器 内部时 钟进 行数 据 采 集 。 集器 每 采
小 时 对 计算 机 进行 时 间校 正 , 当需 对 自动 站 系统 进 行 时 间
在 气 象要 素 观 测 中 , 新 规 范 ” 部 分 观 测项 目内容 进 “ 对 行 了 调整 和 修 改 , 并对 仪 器维 护 和 记 录 的订 正 查算 做 了 具 体 规 定 , 大 篇幅 地 增 加 了新 型 观 测仪 器 的 结构 原 理 和 安 较 装 维 护 内容 。 此 , 学 习 “ 象 要 素 的观 测 ” , 注 意 以 因 在 气 时 应
现 代农业 科技
21 0 0年第 1 2期
农 业基础 科学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阮玲 云 郑莉 萍
(福 建 省 宁德 市 气 象 局 , 建 宁 德 3 2 0 福 建 省 气 象 局 ) 福 5 10;
摘 要 介 绍 了地 面 气 象观 测新 规 范 的学 习要 点 , 包括 总则 学 习 、 气象要 素观 测 学 习、 录处 理和 报表 编 制 学 习等 内容 。 为地 面 气 象 记 以 观 测把握 理 解新规 范提供 参 考 。 关键 词 地面 气 象观 测 ; 新规 范 ; 学习要 点 中图 分类 号 T 4 . U2 47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 — 7 9(0 0)2 0 3 — 1 0 7 5 3 2 1 1 — 0 1 0
校 正时 , 须针对 采集 器 的内部 时钟进 行调 整 。 必 () 3 自动 观测 系统 对 供 电 、 防雷 、 水 等环 境 要求 高 , 防 因 此 与 自动 观 测仪 器 密 切相 关 的 配 电 、 雷 和 仪器 的接 地 必 防 须符 合规 范要 求 。 ( ) 自动 站仪器技 术性 能” 4“ 中的“ 确度 ” 要求 准 , 9 %的 5 “ 测误差 ” 观 落在 “ 确度 ” 围 内。 明显 的 “ 准 范 对 野值 ” 应按 “ 。 异
地面气象观测基础知识

相关性分析
研究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模式识别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气 象模式和事件。
06 观测误差与注意事项
观测误差来源
仪器误差
观测仪器本身存在的误差,如温度计、湿度 计等。
观测方法误差
由于观测方法不规范、不统一所引起的误差, 如云高观测、能见度观测等。
外界环境影响
如风、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对观测仪器的 影响。
02 观测项目与分类
观测项目
气温
观测气温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温、最低气 温、平均气温等。
降水
观测降水的类型、强 度、频率和总量等。
风向风速
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 包括风向标和风速计 的测量。
云和天气现象
观测云的类型和天气 现象,如晴朗、阴天、 雨、雪等。
气压
观测气压的变化,包 括最高气压、最低气 压和平均气压等。
04
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01
使用前应检查仪器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或误差。
02
使用时应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数据失 真。
03
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仪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观测方法与技术
云观测
01
云状分类
根据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 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等不 同类型。
观测场地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边界,并保持场地整洁,以方便观测和数据 收集。
观测仪器介绍
01
温度计
用于测量气温,常用的有水银温度 计和酒精温度计。
气压计
用于测量大气压力,常用的有水银 气压计和数字气压计。
03
02
湿度计
用于测量空气湿度,常用的有干湿 球湿度计和毛发湿度计。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学习重点

() 2 自动观测各项目同时在“.” O 分采集正点数据 。 0 要素
观测 上没 有 时 间差 , 互配 合更 客观 ; 相 地温 和雪 深 的人 工观
测时 间调整 至 4 ~ 0mi 行 。 5 6 n进
() 3 自动 站 仪 器技 术性 能 中 的 “ 准确 度 ” 求 ≥9 %的 要 5 “ 测 误 差 ” 在 “ 确 度 ” 围 内 。 明 显 的 “ 值 ” 应按 观 落 准 范 对 野 , “ 常 ” 录处理 。 理 时注意 与大 气 自身 “ 异 记 处 脉动 性 ” 区别 。 的 () 4 自动 观 测系 统 的数据 要 求较 高 , 而对 供 电 、 雷 、 因 防 防水 等环 境 要 求高 , 自动 观测 仪器 密切 相 关 的配 电 、 与 防雷 和仪 器 的接地 必须 符合规 范 要求[ 3 1 。
现 行 的地 面 气象 观 测 规范 是 以 “ 足 当前 , 向未 来 , 立 面 面 向 世界 , 顾 历史 , 便 实 用” 原 则进 行 编 制 的【 既 满 兼 方 为 l 】 ,
足 探 测现 代 化 、 自动 化 发展 的要 求 , 又适 用 人 工 观测 。 了 为
() 4 规范 “ 备注 ” “ 和 纪要 ” 的填 写 。 中“ 注 ” 主要 栏 其 备 栏
3 记 录 处 理 和 报 表 编 制 的 学 习重 点
便 于学 习 , 者结合 多年 的工作 实 践 , 学 习地面 气象 观 测 笔 对 规 范 的重点 进行 初 步归 纳 , 并提 出几 点认识 和 思考 , 为从 以 事地 面 测报 工作 的人 员提供 帮助 。
1 总 则 的 学 习 重 点
原 则 是 增加 计 算机 编 制 报 表 内容 , 删除 或 简化 复 杂 的 数 据 处 理 : 适应 计 算机 处理技 术 要求 , 求统 计 规定 和处 理 方 为 要 法 上尽 量减 少人 工干 预 和判 别 的有 关规 定 ; 为便 于 操 作 处 理, 要求 对疑 误记 录 、 测记 录 的处理 进 行合 理 的简化 圈 为 缺 ; 减 少不需 保 留的 中间 结果 . 求统 计项 目 、 表格 式 等尽 量 要 报 与原 规 范 保持 连 续 和统 一 。 对记 录 处 理和 报 表 编 制部 分 的 学 习应注意 以下 几个方 面 。 () 1地面 气 象观 测数据 文件 ( J A、 文件 ) 的构成 包 括原 始
地面气象观测——第七章 天气现象的观测

阵性雨 夹雪
同上 同上
霰 米雪 冰粒
冰雹
2-5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或球形 颗粒,固态降水,着硬地 常反跳,松脆易碎
白色不透明,扁长小颗 <1 粒,固态降水,着地不
反跳
1-5
透明丸状或不规则固态 降水,有时内部还有未 冻结的水,着地常反 跳,有时打碎只剩冰壳
2-数 10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不 规则的固 态降水,内 核常不透明,外包透明 冰层或层层相间,大的 着地反跳,坚硬不易碎
光滑或略有隆突。
(4)雾凇“ ”: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 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
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
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Biblioteka 落。露霜雨凇
雾凇
雾凇
天 气符 现号 象
外形特征及凝 结特征
成因
水珠(不包括霜 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8)霰“ ”: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 态降水,直径约2~5mm,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 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9)米雪“ ”: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长的小颗粒 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lmm,着硬地不反跳。
(10)冰粒“ ”: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mm。有时内部 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
晴朗少风湿度大 的夜间地表温度 0℃以上
晴朗微风湿度大 的夜间,地面温 度在0℃以下
气温较低(-3℃ 以下),有雾或 湿度大时
地面及近地面物体
同上
物体的突出部分和 迎风面上
气温稍低,有雨 或毛毛雨下降时
水平面、垂直面上 均可形成,但水平 面和迎风面上增长 快
三、视程障碍现象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结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
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
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总云量的记录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
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
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地面气象观测员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课程

地面气象观测员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课程简介地面气象观测员是指在地面气象站进行气象观测和记录、处理及传输气象资料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地面气象观测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能够熟练掌握气象观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能够正确判断气象现象并及时上报。
本课程是地面气象观测员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地面气象观测员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培训内容气象观测基础气象观测是地面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观测员需要掌握气象观测基础知识,如气压、温度、湿度、风等。
本课程将针对每个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常见误差及处理方法、观测记录等方面进行介绍。
气象观测仪器使用地面气象观测仪器是气象观测的工具,气象观测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本课程将围绕雨量计、风速风向仪、温湿度计、气压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操作及使用技巧进行讲解。
气象数据处理气象数据处理是地面气象工作的重要环节,数据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本课程将介绍气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校验、数据分析等。
应急处理地面气象观测员需要在台风、暴雨、大雾等极端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和数据处理,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将介绍各种极端气象观测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应急处理方法。
培训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理论部分将通过视频讲解、PPT展示、文献阅读等方式进行,实践部分将通过模拟气象观测和数据处理、现场观测、实验室操作等方式进行。
培训效果本课程培训结束后,地面气象观测员应能够熟练掌握气象观测基础知识、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气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应急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数据收集、处理和提交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升工作素质和服务能力。
结束语地面气象观测员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课程,对于提高地面气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气象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气象观测[详细学习]提到“地面气象观测”,人们一般会想到四四方方的气象观测场,洁白的百叶箱、温度计、风向标等,并把这些理解为地面的观测。
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天上的云、大气中的声、光、电等天气现象,也都属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范围。
所以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
在大气馆中我们会向气象爱好者介绍一些基本的观测项目。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要选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
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
孤立、不高的个别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的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在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
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
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
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观测场内仪器安装的原则可以用以下二十四个字表示:保持距离,互不影响;北高南低,东西成行;靠近小路,便于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两类。
定时观测是气象台站的基本观测,主要目的是为天气预报提供依据,积累资料,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般地说,一天内观测次数越多,越能反映一个地方气象要素的变化。
但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可以在一天中选择适当的有代表性的时间来进行。
气象工作者经过统计发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观测4次与观测24次(1次/每小时)的日平均值非常接近。
因此国家气象局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必须进行2点、8点、14点、20点这4个时次定时观测,昼夜要守班;“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只进行8点、14点、20点3次观测,夜间不必守班。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岛,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个气象台站,把全国这些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收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中国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状况。
气温的测量气温是衡量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表示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的大小。
我们通常用摄氏温标(t)来表示,也有用华氏温标(F)表示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常用绝对温度(T)表示,其换算关系为:t = 5*( F─32 ) /9 t = T ─ 273.15 地面气温一般指距地面1.25—2.0米处的大气温度。
测量时,为了防止太阳辐射对观测值的影响,测温仪器必须放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并且还要满足测量元件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测量气温的仪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玻璃温度计: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玻璃球或柱,与感应部分相连的示度部分是一端封闭、粗细均匀的玻璃毛细管,测温液体通常用水银、酒精或甲苯等。
由于玻璃球内液体的热胀系数远大于玻璃,毛细管中的液柱会随温度变化而升降。
常用的玻璃温度计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和干湿球温度表。
最高温度表a)最高温度表:是专门用来测定一定时间间隔的最高温度的,它的构造是在球部底处置一根玻璃针,直伸到毛细管口,使毛细管口变狭。
温度上升时,水银膨胀,压力增大,迫使水银挤过狭管上升。
温度下降时,因无足够压力使水银挤过狭管回到球部,水银柱就在狭管处断裂,于是狭管以上这段水银柱的顶端,就保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温度表曾感受到的最高温度示度上,因而可测得最高温度。
b)最低温度表:是专门用来测定一定时间间隔的最低温度的,它用酒精作测温液,在毛细管内放一枚游标,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可越过游标上升,而游标本身由于顶端对管壁有足够的摩擦力,能维持在原处不动。
温度下降时,酒精柱收缩到与游标顶端相接触时,由于酒精液面的表面张力比游标对管壁的摩擦力要大,使游标不致突破酒精柱顶而借液面的表面张力带动游标下滑。
也就是说,游标只能降低,不能升高。
所以,游标离球部较远一端的示度,就是一定时间间隔内曾经出现过的最低温度。
干湿球温度表c)干湿球温度表:也就是普通的温度表,它的测温液体为水银,用普通的温度表可以测定任一时刻的气温变化。
阿斯曼通风干湿球温度表是德国人R·阿斯曼1887年所创,两支棒状温度表放置在防辐射性能极好的通风管道内,机械或电动通风速度为2.5米/秒。
仪器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常用作野外测量气温和湿度。
(2)金属温度计:是能够自动记录气温连续变化的仪器。
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金属焊接成,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线性关系。
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3)金属电阻温度表:利用金属丝的电阻正比于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
常用的金属丝有铂丝、铜丝、铁丝等三种,阻值在几十到一百欧之间,其中铂丝稳定性最好,可用来作标准温度表。
电阻温度表适用于遥测。
(4)热敏电阻温度表:感应元件由几种金属氧化物混合烧结成的导体电阻,电阻值通常几十千欧,其电阻温度系数大,灵敏度高于金属电阻温度表,但稳定性稍差,广泛应用于高空遥测。
(5)温差电偶温度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将A和B两个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金属导体,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
测量时,将热电偶一个接点置于恒温条件(如冰水溶液中)称参考端,另一个接点放在欲测物体上称工作端,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电动势正比于两接点的温度差。
气象常用的铜-康铜热电偶温差电动势只有几十微伏,所以,为了提高测温灵敏度,常将几十对热电偶串接起来组成热电堆。
热电偶温度表可用于遥测,在日射仪器和小气候观测中被广泛应用。
气压的测量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其数值等于单位面积上从地面直至大气顶的垂直气柱的重量。
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气象部门采用百帕作为气压单位。
历史上也曾用毫巴(即千分之一巴)和毫米水银柱作为气压单位,其换算关系如下:1百帕=1毫巴=3/4毫米水银柱气象站气压表高度处测到的大气压强,称为本站气压,属于地方气候资料之一。
由于各测站海拔高度不同,本站气压不便于比较,为了绘制地面天气图,需要将本站气压换算到相当于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我们称之为海平面气压。
目前气象台站普遍使用的测量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表两种。
(1)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用一端封闭并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当水银柱压强与大气压强相平衡时,用水银槽平面到水银柱顶的高度来测定大气压强。
水银柱的高度必须以温度为0℃,重力加速度为9.80665平方米/秒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高度为准。
当测量气压时,温度和重力加速度与上述情况不符,则必须对由此引起的偏差加以订正,气象观测称为本站气压订正。
水银气压表测量精度较高,性能稳定,常作为标准测压仪器。
(2)空盒气压表: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扁圆形的空盒。
或串接成空盒组。
盒内常留有少量气体。
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空盒变形,其中心位移量可表示气压的变化。
但因为气压引起的位移非常微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常规的空盒气压表(计)采用机械杠杆放大数十倍后通过指针(或自记笔尖)在刻度上的位置读取气压值,借助自记钟连续记录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此外,也有将空盒的位移输出转换成电参量输出,例如空盒中心位移带动电容器的一个极片位移、或带动电感衔铁位移、或带动电阻器滑动触点位移,就可成为变电容方式、变电感方式和变电阻方式输出,以便实现对气压进行遥测。
用空盒制作的测压仪器具有重量轻,便于携带和安装的优点,但由于金属膜片的弹性系数随温度变化,需采取温度补偿措施,空盒形变存在弹性滞后,以上两因素使空盒测压精度低于水银气压表。
(3)振动筒式压力传感器:感应元件是用高导磁率、高弹性的金属制成薄壁圆筒。
一端封闭,另一端固定在基座上。
振动筒的外侧是用保护筒构成的真空腔;内侧与自由大气相通,并有两个线圈骨架,分别装上激振线圈和拾振线圈。
观测时,接上电源后,激振线圈和振动筒相互作用下产生固有振动频率。
此频率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拾振线圈检测振动频率的变化,从而指示气压的变化。
这种感应元件测压精度高,其输出是电参量(频率或周期),便于对气压实行遥测。
湿度的测量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或干湿程度,在气象观测中常用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三种物理量表示。
1)水汽压(e):是水汽在大气总压力中的分压力。
它表示了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的大小,以毫巴为单位。
空气吸收水汽有一定限量,达到了限量就不再吸收,这个限量叫“饱和点”。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点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或称最大水汽张力)。
饱和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在同一温度下,纯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要小于纯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2)相对湿度(rh):湿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E的百分比,即rh =(e/E)* 100%相对湿度的大小能直接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相对程度。
空气完全干燥时,相对湿度为零。
相对湿度越小,表示当时空气越干燥。
当相对湿度接近于100%时,表示空气很潮湿,越接近于饱和。
3)露点(或霜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可为什么用它来表示湿度呢?这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
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测定湿度的仪器常用的有干湿球温度表,毛发湿度表(计)和电阻式湿度片等。
a)干湿球温度表:用一对并列装置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温度表,一支测气温,称干球温度表,另一支包有保持浸透蒸馏水的脱脂纱布,称湿球温度表。
当空气未饱和时,湿球因表面蒸发需要消耗热量,从而使湿球温度下降。
与此同时,湿球又从流经湿球的空气中不断取得热量补给。
当湿球因蒸发而消耗的热量和从周围空气中获得的热量相平衡时,湿球温度就不再继续下降,从而出现一个干湿球温度差。
干湿球温度差值的大小,主要与当时的空气湿度有关。
空气湿度越小,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快,湿球温度降得越多,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大;反之,空气湿度越大,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慢,湿球温度降得越少,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