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标志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标志分析沉积相标志是正确划分沉积相的直接证据,具体有沉积学标志、古生物化石标志、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等,这些标志是各种水动力条件存在的证据,也是研究沉积相特征进行相分析的重要内容。
标签:沉积相;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相;地球化学引言沉积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为沉积相,在地层划分方案基础上,通过相标志分析,典型钻井取心段沉积微相发育特征,从而总结沉积相的时空演化规律。
在沉积岩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物理测井和沉积地球化学等领域会记录下各种水动力条件的痕迹。
因此,这些特征就是反映了沉积相的标志。
一、颜色及岩性标志通过对野外钻井岩心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发育灰色-深灰色细砂岩,夹黑色泥岩,沉积物颜色较深,主要的沉积环境是水下还原环境。
二、结构特征碎屑岩的结构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碎屑颗粒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等,它们是各种沉积条件的综合反映。
黄陵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分选、磨圆都不是特别好,结构成熟度中等,主要发育孔隙式胶结。
黄陵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概率曲线大体呈现为两段式以及三段式。
跳跃次总体与悬浮次总体相结合的为两段式粒度概率曲线,其中跳跃组分占比相对较常见。
依据水动力和分选性都较好的特点,表明其主要为河道沉积。
滚动次总体、悬浮次总体以及跳跃次总体相结合的为三段式粒度概率曲线,跳跃组分相对较常见。
依据水动力相对较差的特点,表明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依据黄陵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颗粒粒级分布图可知研究区常见细砂岩,紧接着中粒砂岩也比较常见,粗砂和粉砂占比较少。
长8油层组可分两个层段长81和长82,常见细砂岩,紧接着中砂岩及粉砂岩也较为常见,二者粒度大致相当,其中长81粒度略较长82略粗。
三、沉积构造特征黄陵地区长8地区常见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冲刷面滑塌变形等沉积构造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及其演化特征

[ 键 词 ]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延 长 组 长 8油层 组 ; 沉 积体 系 ; 三 角 洲 ; 滩 坝 ; 湖 岸 线 关 [ 图分 类 号 ]TE 2 . 中 l1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5 (O 2 2 0 3 6 文 0 0 7 2 2 l )O —0 1 —0
特征 、沉 积相 展 布及 其演 化等 方 面人手 ,提 出了长 8 层滨 浅湖 滩坝沉 积模 式 和 长 8 油 油层 三 角洲 沉 积
模 式 ,并 明确 了汇水 区 。该 认 识对 长 8油层 组下 一 步石 油勘探 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1 层 序 划 分
整个延 长组属 于一 个二级层 序 ,可进 一步划分 为 5 三级 层序 ( 1 ,长 8 个 。 图 ) 油层 组整体处 于二 级层 序首次 洪泛面 ( 9 长 油层顶 部) 和最 大洪泛 面 ( 7 油 层下 部)之 间 ,为水 进体 系域 。同时跨 2个 三级 长 。
石油天然 气学报
21 年 2 02 月
第3卷 4
第2 期
J u n lo l n sT c n l g F b 2 1 V 1 3 No 2 o r a fOi a d Ga e h o o y e .0 2 o. 4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组 长 8油 层 组 沉 积 及 其 演
21 02年 2月
部 阴山古 陆和两 北缘 阿拉 善 古陆 、南 部 的祁 连 一 秦岭 古陆 及两 南陇 西 古 陆 等 ,同 时盆 地 内水 系
比较 发 育 , 造 成 了 盆 地 的 沉 积 岩 石 类 型 、矿 物
地 质 年代
积模式和长 8 油 层 三 角 洲 沉积 模 式 ;通 过 分 析 湖 平 面 的 变 化 对 湖 岸 线 迁 移 带 的控 制 ,认 为 长 8 油 层 和 长 8 。油 层 之 间 存 在 沉 积 体 系 转换 面 ,解 释 了长 8油 层 组 沉 积 中期 广 泛 发 育 煤 层 、煤 线 及 植 物 根 系 的原 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 8储层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8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平均值为11.7%,渗透率为0.56mD,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
通过对长8油层组储层铸体薄片的观察,明确了该区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同时溶蚀作用的发生改善了储层物性。
关键字:低孔低渗成岩作用孔隙鄂尔多斯低渗透油气藏在全世界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1]。
我国每年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都属于低渗透油层,在新增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4],也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研究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5]。
鄂尔多斯盆地在我国各大沉积盆地中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等矿产资源在盆地中十分富集。
1 储层基本特征1.1岩石学特征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储层中岩石中杂基含量最高值8%,因而其大类属于纯净砂岩。
岩石碎屑中石英含量最高,平均为48.55%,最高可达68%;其次为岩屑含量约为19%~50%,平均为36.04%;长石含量最低,平均仅为15.4%,最大含量不超过23%。
进而将石英、长石和岩屑三端元的含量在砂岩成分三角图上投点可得:岩石类型主要是长石岩屑砂岩,占到总样品数的91.4%,其次为少量的岩屑砂岩。
统计显示,长8油层组砂岩颗粒以细粒为主,少量为极细粒。
填隙物以方1解石、硅质、白云石和自生粘土矿物等胶结物以及粘土等杂基等为主,平均含量为12.3%,其中粘土杂基含量1~8%,平均为2.37%。
胶结物中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一般不超过18%,平均为7.26%;其次为硅质胶结物,含量在0~3%之间,平均含量为1.09%。
此外,高岭石胶结物含量在0~4%之间,平均值为0.45%,绿泥石膜平均含量0.34%,最高不超过2%。
油层组砂岩的风化程度中等-轻,分选中等-好,磨圆以次棱角-研究区长81棱角状为主,孔隙式胶结为主,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主要是孔隙式和薄膜式。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高效储层形成机理

富县地 区位 于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陕 北 斜 坡 东 南 部 ( 1 ,勘 探 程 度 较 低 ,经 过 近 4 图 ) 0
年 勘探 研 究 认 为 ,研 究 区在 延 长 组 沉 积 时 处 于 湖盆 中 心 位 置 ,烃 源 岩 丰 富 ,具 有 得 天 独厚 的油 源 条件 ,同 时 又 继 承 了 盆 地 内 油气分布 的 “ 气 上 油”分 布规 律特 性 , 下 使 富县 地 区 在 中生 界 找 油 具 有 良好 的 勘 探 前 景 。但 现 今 该 区延 长 组 仍 面 临 “ 井 见 井
平 均 2 . ,岩 屑主 要 为 黑 云 母 岩 屑 和浅 变 质 岩 岩 屑 ,偶 见 火 山岩 岩 屑 。砂 岩 粒 度 较 细 ,直 径 小 于 26 0 2 rm,多为细 砂岩一 砂 岩 ;分 选性 差 ;磨 圆度较 差 ,以棱 ~ .5 a 粉 次棱 角 状 为 主 ;孔 隙式 胶 结 ,结 构 成 熟 度 低 。填 隙物成 分 主要 为 泥质 杂 基 ,胶 结 物 以 环 边 绿 泥 石 最 为 普 遍 ,其 次 为 方 解 石 、伊 利 石 和 自生
油 , 口 口不 流 ” “ 低 一 无 ” ( 压 , 低 、 三 低 产 ,低 渗 ,无 气 )的尴 尬 境 地 ,分 析 其 原 因 主要 在 于 该区 延 长 组 沉 积 相 变 频 繁 ,垂 向
演化 具 多旋 回 性 ,储 层 空 间 展 布 复 杂 且 非
均 质 性 强 ,储 层 主 要 为 低 孔 渗 、 小 孔 喉 砂
镜 、 能谱 分 析 、 背散 射 等 测试 技 术 和 方 法 , 结 合 研 究 区 测 井 曲 线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认 为 富 县 地 区长 8砂 岩 高 效 储 层 主 要控 制 因 素包 括 :储 集 物 性 随 粒 度 增 大 而 变 好 , 细 砂 岩 好 于 粉 砂 岩 ;砂 岩 中泥 岩 岩 屑 、 黑 云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及沉积展布特征

4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y r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d y n a m i c s ,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 a n 7 1 0 0 6 9 , C h i n a )
摘要: 通 过对鄂 尔多斯 盆地 马岭地 区长 8油层 组 1 5口钻 井岩 心的 岩石 学特征 、 沉积 构造 、 生物 化石 及粒 度 特征等 的综合研 究 , 结合轻 、 重矿物 组合平 面展布特 征 、 数 据结 构 变差函数分 析及砂 岩百 分含量 平 面分 布规律 等 , 对该 区物 源及 古水流 方 向进 行 了分析 结果表 明 : 研 究 区物 源与古 水流 方向 为北 东向和 南西
向, 发育 浅水三 角洲前缘沉积 , 各 小 层 沉 积微 相 的展 布 随 双 向 水 流 强 弱 的 不 同 而 变化 。
关键 词 : 物 源分析 ; 沉 积相展 布特征 ; 长 8油层组 ; 马岭 地 区; 鄂 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 类号 : T E1 2 1 .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5 ) 0 2 — 0 0 7 0 — 0 7
( 1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P e t r o C h i n a C h a n g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p a n y , X i ’ a n 7 1 0 0 1 8 , C h i n a ;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吴城子乡—太平—桐川一带 为长8油层组坡折带砂岩发育区, 同时研究区存在双坡折带: 镇135井—镇356井一带为第 一坡折带,相对较宽; 镇276井—镇288井一带为第 二坡折带,相对较窄; 第一坡折带位置恰好与枯水 期湖岸线位置重合,从侧面印证 了坡折带的存在: 第一坡折带地形较陡,湖岸 线下降至该位置后在平面上不再 发生大的摆动而稳定在坡折带附 近。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8油层组 双坡折带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1 研究区位置
镇原地区位于鄂尔
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 油层组沉积时期鄂尔多 斯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 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岩相古地理格局 及镇原地区位置
物源特征:
长8沉积期主要受西部及西南部物源控制。
镇101 镇339 镇412
镇101 镇339 镇412 镇288 镇295
镇原地区长81层序地层格架中砂体的分布模式
枯水期,湖平面下降至第一坡折带,砂 体在附近堆积,可能受波浪和沿岸流改造而 沿湖岸线分布。
波浪
沿岸流
镇原长8油层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8 结论
(1)长8沉积期,镇原地区吴城子乡—太平—桐川一带 存在两个明显的坡折带,第一坡折带以西及以南区域地形 平缓,主要发育一套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第一坡折带 以东、以北区域地形变陡,主要发育正常三角洲和重力流 沉积;
(2)镇原地区长8沉积期坡折带主要受基底断裂活动控 制,第一坡折带决定了枯水期最低湖岸线位置; (3)湖平面升降和坡折带位置控制了砂体的时空分布, 洪水期,砂体主要发育在第一坡折带上部,枯水期砂体主 要发育在双坡折带之间的中部斜坡带,下部斜坡带在任何 时候都不利于砂体发育。
镇原长8油层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图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储层特征摘要: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储层特征。
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喉道类型以片状或弯曲片状喉道为主,管束状喉道和缩颈型喉道次之,孔吼组合类型主要为大-中孔微喉型;孔隙总体分布在8%~10%,渗透率总体分布在0.3~1mD,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特低渗孔隙性储层;储层质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综合影响,随着砂地比的增大物性有变好的趋势,早期因压实及胶结而物性变差的储层也因溶蚀作用而有所改善。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储层特征成岩作用马岭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发现最早的油田之一。
原油主要赋存于侏罗系延安组储层中[1]。
自1971年4月庆1井在侏罗系延10油组获得工业性油流开始,马岭油田进入了全面的勘探开发阶段[2],自1987年开始年产油量大幅度递减[3]。
近几年油气勘探工作向下部延长组扩展,在长8油层组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马岭油田下面找马岭”的目标。
据前人分析[4],目前马岭油田主要针对整个延长组研究较多,对长8油层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对长81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储层有利区预测提供资料。
一、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可以划分为六个一级构造单元[5],马岭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构造单元的西南部,构造主要为一个向西倾斜的平缓鼻状隆起带。
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油藏主要发育在长81期[4],地层埋藏较浅(2300m),平均厚度为44.4m,为一套辨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亚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间湾(图1a)。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河道叠加,河道较宽,河道宽一般在4~8km,河道最厚处达砂体厚度在12m以上,岩性以中、细砂岩为主(图1b)。
二、储层岩石学特征长81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含少量的岩屑砂岩,岩屑以中基性喷发岩岩屑、中浅变质岩屑如千枚岩等为主,并含有丰富的云母碎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岩石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岩石学特征摘要:沉积岩的颜色标志是最直观、最醒目的沉积相标志之一,是沉积环境砂层组是位于水下较为封闭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总体处于重要的指示剂。
长81弱氧化-还原沉积环境。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碎屑分选中等,磨圆较差,以次棱角状-棱角状为主,次圆状少量,极少见圆状。
关键词:姬塬地区;延长组;岩石学;分选姬塬地区延长组均为一套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碳质泥岩、页岩及油页岩所组成的含煤、含油岩系,偶夹较薄凝灰质泥岩、煤线或薄煤层。
姬塬地区延长组沉积地层旋回性很强,按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及测井曲线,可将延长组自下而上细分为十个油层组。
1.1 岩石颜色标志沉图2 黄151井,第4次取心,2616.00-2633.10m,长81分流间湾,深灰色泥岩图1 黄115井,第4次取心,2560.50-2576.55m,长81,灰褐色含油细砂岩积岩的颜色标志是最直观、最醒目的沉积相标志之一,是沉积环境重要的指示剂。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呈现出的颜色不同,其中泥岩的颜色最为明显。
延长组岩石类型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包括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中-粗砂岩,颜色以灰白色、灰褐色、灰绿色为主。
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主要由砂岩组成(图1),而分流间洼地、分流间湾、天然堤、水下天然堤微相是以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的砂泥岩互层,泥质岩相对发育(图2)。
根据岩芯观察,长81砂层组中泥岩、粉砂质泥岩一般为深灰色、灰黑色、黑色,部分有钙质胶结的岩芯段为浅灰绿色(图3),砂岩一般为灰褐色(图4)。
说明长81砂层组是位于水下较为封闭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总体处于弱氧化-还原沉积环境。
图3 黄151井2622.70m长81灰黑色泥岩图 4 黄115井 2573.0m长81,灰褐色砂岩1.2 岩石结构特征砂岩的结构是指碎屑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分选性及支撑性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古地理环境与沉积特征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摘要】通过对地震、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延长组下部长8沉积时期鄂尔多斯湖盆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南陡北缓"的古地貌特征,也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环境。
长8期湖盆古地形较为平坦,坡降不足0.1°或2m/km,气候较为干旱,湖泊水体为微咸水,水深小于10 m。
具有如下特征的浅水湖泊三角洲为此时盆地的主体沉积类型:1)砂岩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三角洲前缘延伸范围大(80~100 km),并频繁暴露;3)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支河道沉积成因;4)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5)吉尔伯特型三角洲具有的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在长8不发育。
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的显著差异出现在长8之后的长7早期,受印支运动及与盆地西南边缘毗邻的西秦岭强烈造山活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不对称挠曲变形,从而形成"南陡北缓"的盆地古地貌格局。
从长7开始至晚三叠世末,盆内坡折带普遍发育,具有顶积、前积和底积三元结构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也就成为盆地内部最主要的沉积类型之一。
%Data of seismic and bore hole show that the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Triassic Chang 8,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was possibly not "steep to the south while gentle to the north" style as the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and large areas of bathyal or abyssal areas were also impossible in this age.The bed form of the lake was very gentle on the basin scale with the slope angle no more than 0.1°,or 2 m/km.The climate was possibly a little dry and the mildly brackish water with depth no more than 10m was the dominant media of the sediments.Vertical or high angel burrows and root systems,coal seams or coaly mudstones and plant fossils ofNeocalamites are commonly inclusions either at the edge or in the center of the basin.Shallow lacustrine delta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is basin at that time: 1) detrital components mostly medium-fine graded lithic arkose and feldspathic litharenite,2)wide delta front with 80~100 km in length and uncovered frequently to the air,3)sandstones mainly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deposits,4)mouthbar and the gravity flow deposits being infrequent,5)topsets,foresets and bottomsets of the Gilbert Delta not developed. Obvious difference of the slopes of the southern part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sin emerged in the early Chang 7,tightly following the Chang 8 in age.Triggered by the early Indosinian movement and the uplift of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the base of this basin was bended over unsymmetrically and the palaeotopography of the "steep to the south while gentle to the north"was generated.And from this time(Chang 7) to the end of the late Triassic slope-breaks and deltas with three elements of topsets,foresets and bottomsets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basin.【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1(029)006【总页数】10页(P1086-1095)【关键词】古地貌;浅水湖泊三角洲;长8油层组;延长组;三叠系;鄂尔多斯盆地【作者】刘化清;李相博;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自鄂尔多斯盆地开展石油勘探工作以来,尤其是本世纪初在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发现亿吨级大油田以来,我国学者在长8油层组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有效指导和推动了该层系的后续勘探生产。
然而,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资料的不断积累,以前的部分认识逐渐显现其不合理性,需要修正或完善。
例如,前人认为包括长8在内的延长组沉积时期,湖盆具有南陡北缓的结构特点,并且在湖盆沉积中心发育有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区。
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长8沉积时期湖泊地形十分平坦,水体整体较浅,很可能不存在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区,南北坡降也并无显著差异,沉积体系以浅水湖泊三角洲为特色。
包括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古构造背景在内的诸多古地理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盆地内部沉积体系的规模及沉积特点,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的沉积体系分布格局、沉积类型、砂体叠置样式等也直接受控于这些因素。
前人普遍认为,长8油层组沉积时鄂尔多斯湖盆为南陡北缓的大型不对称坳陷盆地,盆地东北部地形平缓,以源远流长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而西南部坡度较大,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1~7]。
近年来,随着延长组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南陡北缓”这一模式适用于延长组中上部沉积时期盆地的古地貌格局是没有问题的,但延长组沉积早期(长8及以下地层沉积时期)是否同样具备这样的盆地结构特点目前尚缺乏充分依据。
就长8而言,目前的资料显示古湖泊地形较为平坦,盆内不存在明显的区域规模的陡坡带,也看不出盆地南、北古地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图1是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一条资料品质较好的南北向2D地震测线,为更好反映长8沉积时的湖泊古地形,沿长73“张家滩页岩”顶面附近的反射同相轴拉平显示,该同相轴为延长组内部最易识别的标志层,也是从经典层序地层学角度识别的延长组自下而上第三个三级层序(SQ3)的最大湖泛面(mfs3)[6,8,9]。
图中可以看出,长8地层自南而北向湖盆中心方向虽然厚度略有增加,古地形存在波状起伏,但变化梯度较小,总体而言湖泊底形较为平坦,没有大的起伏。
图中还清楚的显示,长8以下地层大致呈“千层饼”状展布,坡度明显变大的地方鲜见。
而长7以上地层的情况就显然不同,同一时代的地层厚度从南向北存在显著差异。
长72-1地层为延长组层序3(SQ3)的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在里28井处厚度为63 m,但向南约1.5 km处厚度开始急剧加厚,继续向南到距离Li-28井约4.5 km处地层厚度已经达到约130 m,之后变化梯度变小,厚度稳定增加。
从Li-28井向北,该套地层厚度逐渐减小,但变化率很小。
显然,盆地西南部在长7中后期其古底形与长8及之前的湖泊古地形已经有明显的不同。
图2是位于盆地东北部的一条SW-NE向2D地震测线,同样沿长73拉平显示,可以看出长8沉积厚度在横向上是稳定变化的,不发育明显的坡折带。
而长7中上部陡坡带及对应发育的三角洲三元结构开始出现,这种特征在长6及以上地层中持续发育。
这些现象揭示,与盆地西南部一样,盆地东北部在长8及以前湖泊底形是比较平坦的,向盆地中心方向坡降很小,明显的陡坡带只有长7以后的地层才发育。
地层厚度图也可以反映湖盆沉积时期的古地形特征。
从长8中上部地层厚度图(图3)可以看出,除了长武-宁县一带由于局部地形低洼形成局部地层厚值区外,地层厚度在平面上稳定变化,在湖盆主体部位变化于30~60 m之间。
以华池北-桥镇-富县一线为界,湖盆南岸和北岸等值线基本上都是均匀分布,变化梯度小,少有等值线急剧加密的地区,反映平坦的湖泊底形,以及西南和东北两岸大体对称的沉积格局。
根据魏永佩[10]碎屑岩原始厚度恢复经验图板,并考虑到古水深的变化,粗略估算长8沉积时期古坡降不会超过2 m/km,转换成坡角大致为0.1°,为十分平缓的地貌特征。
前人认为长8期在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沉降的背景下,已经发育有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区。
武福礼等[3]的研究显示,深湖区分布于定边-吴旗-富2井(富县西)-正宁-环县所界定的范围,大致呈反“L”型。
杨华等[6]发表的长8岩相古地理图揭示,半深湖-深湖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平面上呈向南东散开的喇叭状,盆地西北部元城、陇东北部庆阳-华池地区、正宁地区、陕北富县-黄陵等地均涵盖于内,并且认为在半深湖-深湖内浊积岩大面积分布。
越来越多的钻井取芯资料证实,从盆地边部到曾被认为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的盆地中部元城、华池、白豹、庆城、塔儿湾等地区,长8岩芯中普遍见到保存完好的植物根系、(炭化)植物茎干、碳质泥岩、煤线(图4a-f,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