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点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整个盆地呈现西高东低的倾斜状。
为了有效开发盆地资源,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针对这里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希望深层次研究盆地地层特点与油藏地质。
1 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历史与地层基本构造分析1.1 形成历史鄂尔多斯盆地雏形形成于早太古代~晚太古代之间,它从地台基底雏形阶段逐渐过渡形成独立基底,在早元古代快速发展,并在晚元古代与古生代随着陆表海沉积逐渐成型。
而在中生代发展阶段,鄂尔多斯盆地出现了坳陷盆地阳台,直到新生代才完全形成现代地貌特征。
1.2 基本构造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典型的沉积盆地,它西高东低且在西部位置拥有大面积缘断褶带与天环坳陷。
东部与中部拥有大量挠褶带与自然斜坡。
更重要的是,该盆地中蕴藏着大量的油田,其中大部分油田就位于西缘断褶带位置,也有一部分油田分布于中部斜坡位置。
从油气聚集的自然条件来看,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主要可以基于以下3点内容展开分析。
第一,鄂尔多斯盆地存在复合鼻状构造,它是指由于地壳不规则运动所形成的陡峭程度较低的平原地带(只有少部分局部区域存在凸起高点)。
这些地方是比较显著的油藏形成位置,容易集聚油气资源。
第二,鄂尔多斯盆地四周陡峭且大起大落,最高处高耸入云端,最低处却深不见底,反差相当之大。
这种特殊的鼻隆带结构显然是因为区域的历史构造运动所形成的。
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一般坡的隆起度为10m/km,倾角相对平缓(小于1°),而且这种小斜坡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占据了不小比例(超过12万km2),已经达到整个盆地总面积的1/2。
第三,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存在一层层沉积物所沉积形成的局部隆起地带,它与该区域的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这里所提到的“差异压实”就代表在同一层沉积物中其本身也并非是均质且同一的,而是由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不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它的岩层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岩层在成岩以后无论是质地还是厚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点概述[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7dc33d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7.png)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油区长6地层划分及特点

127研究区域属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地史过程中长期稳定发育起来的大型盆地。
该盆地中生界发育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在不同地质时代中发育有石油、煤及其它矿产资源,它的地形构造比较复杂。
在地质分层上也是在不同区块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有些区域出现了地层缺失。
研究区钻遇的地层中最多的地层从上到下是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
为了能明确的区分不同的地层,对于不同地层的特点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在我们所钻遇的地层中部分油区的主力层位在长6地层,如何很更好的把握长6地层的特点、精细的划分地层,在资料解释中显得特别重要。
测井资料解释中,在进行地质分层时,依据的是测井成果图中的曲线,测井曲线直观的反映地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
测井曲线基本上都会显示出自己明显的特征。
在解释时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地质分层。
研究区域地层一般都比较浅,大多都是到长6底就结束了,由于这些井一般地层比较浅,曲线的特性反映的明显,所以也就比较好分层,在解释这些井时基本上能够很准确地把握主力油层。
1 长6油层组研究区域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共4个亚组,一般长110~160m。
各组之间在伽玛曲线上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尖子,可以用之作为分层的标志。
只要能准确的把握长6的特点基本上就能够进行正确的分层,然后依据测井曲线反映的特性进行测井解释,把相应的测井资料解释得比较合理,有效。
该油层组含多套薄的斑脱岩,它们不仅沉积稳定,分布广泛,而且测井曲线特征明显,易于识别,是本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长6电性特征及各亚组划分标志如图1所示。
1.1 长61油层组长61与长62分界是以长62顶部一层不太稳定的斑脱岩组成,对应的电性特征为高伽玛,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中-低电阻率。
分界放在其顶部或上部砂岩的底界。
长61一般长30~40m。
1.2 长62油层组长62与长63的分界是以长63顶部一套薄的斑脱岩为标志层,测井曲线上显示为明显的高自然伽玛,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中-低电阻率,声速曲线呈高尖单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层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层依据)目录前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二区域构造成因三构造和油气的关系四构造分析技术第二讲盆地地层特征一盆地沉积演化阶段划分二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三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地层特征第三讲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一油藏形成条件二油气分布规律三侏罗系早期古地貌图的编制方法第四讲油藏地质研究方法一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二地层对比与划分三常用图件的编制四地质研究报告的内容及编写方法第五讲沉积相研究方法一勘探阶段区域沉积相研究方法简介二油田开发阶段沉积相研究前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
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
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
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
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
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
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
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
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
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
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
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旧称“宜君砾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宜君县高楼坬老虎塔。
地层厚度0,85米,从东北往西南变厚,主要以洪积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砾岩夹砂、泥岩条带或砂岩凸镜体,与下伏芬芳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芬芳河组,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千阳县芬芳河。
鄂尔多斯盆地芬芳河组为一套山麓相和山前冲积相沉积,仅发育于盆地西缘和西南缘一带。
地层厚100~1200m,岩性以红色砂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以花岗岩、石英岩及灰岩和砂岩块为主,与下伏安定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子长县安定镇。
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泊沉积。
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地可分为两段,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与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直罗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直罗镇。
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盆地西部局部地区为湖相沉积。
地层厚度80,140米,岩性一般分为两个沉积旋回,上部以曲流河、三角洲相砂泥岩为主,下部以辫状河、曲流河砂岩沉积为主,与下伏延安组呈假整合接触。
延安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位于陕西延安市。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
地层厚度100~300米,根据区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延1~延10共十个油层组。
岩性为灰白色砾岩、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不等厚互层,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
延安组是马岭、元城等油田的主力含油层位。
富县组,属侏罗系下统,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末期逐步抬升,延长组遭受剥蚀,使上覆的富县组呈充填式沉积,以残积相~河流及河湖相沉积为主。
地层厚度0~156米,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按粒度有“粗富县”、“细富县”之分,按色调,泥岩,细富县有“红富县”、“黑富县”之别。
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黄绿色、紫红色、灰紫色等杂色泥岩及含菱铁质鲕粒的铝土质泥岩,残积相沉积,,与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延长组,属上三叠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盆地为一大型淡水内陆湖泊,气候温湿,植物生长茂盛,经历了一个湖盆扩张-收缩的漫长过程,形成了一套自生自储的生油岩系,主要为一套以砂、泥岩为主,局部见煤,线,和油页岩,长7,的沉积建造。
地层厚度800,1500米,总体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
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组合,其自下而上可分为五个岩性段及10个油层组,长1、长2、长3、长4+5、长6、长7、长8、长9和长1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中厚层粉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
延长组为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勘探层系。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
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
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
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刘家沟组,属三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刘家沟。
地层厚度40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紫灰、灰白色块状斜层理砂岩为主,夹灰紫、紫灰、灰白色泥岩、砂砾岩,与下伏石千峰组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属二叠系上统,广泛分布于华北各地,鄂尔多斯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北部等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以西25公里的石千峰。
石千峰期华北地台整体抬升,海水退出,鄂尔多斯盆地演变为内陆湖盆,以发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并且受气候干燥影响,形成了一套棕红色沉积建造。
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棕红色含砾粗砂岩与棕红色泥岩,灰绿色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与下伏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千5段是神木-米脂地区主要含气层系之一。
石盒子组,属二叠系中统,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及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东5公里的石盒子沟。
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期沉积格局继承了山西期的特点,以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及浅湖沉积为主。
地层厚度200~350米,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色块状砂岩、含粒砂岩夹泥岩,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
石盒子组盒8段是苏里格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山西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一带。
山西期海水从鄂尔多斯地区退出,盆地由陆表海盆转变为近海湖盆,沉积环境由海相逐渐转变为陆相,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地层厚度50,120米,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山西组是榆林、子洲等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
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
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本溪组,属石炭系上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辽宁本溪以西6公里新洞沟与蚂蚁村沟之间的牛毛岭。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期,受中央古隆起影响,自西向东以潮坪-泻湖-障壁岛-浅水陆盆环境为特征。
地层厚度10,50米,为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部为铁铝岩,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背锅山组,属奥陶系上统,分布于宁夏固原、陕西陇县和泾阳一带,命名地点在陕西陇县背锅山。
鄂尔多斯盆地背锅山期,中奥陶世海退继续,仅在盆地南缘局部地区接受了一套浅海灰岩相沉积,含丰富珊瑚、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化石,地层厚度150-300米,岩性为块状灰岩、砾状灰岩及瘤状灰岩,与下伏平凉组呈假整合接触。
平凉组,属奥陶系中统,分布于宁夏贺兰山、固原,甘肃平凉,陕西陇县一带,命名地点在平凉官庄。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台地及整个华北台地全部抬升为陆,仅在盆地西缘沉积了一套碎屑岩和南缘沉积了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厚度150米左右,岩性为灰绿色泥,页,岩夹灰岩及中细砂岩。
马家沟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开平盆地冶里附近的马家沟。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期沉积环境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
地层厚900米左右,根据旋回和岩性特征划分为马一~马六共六段,马五又分马五1,马五10十个亚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白云岩、灰岩夹泥质云岩及膏盐岩。
受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期的风化侵蚀,顶部风化壳白云岩岩溶孔洞型储层发育,是靖边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
亮甲山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秦皇岛北石门寨北1公里的亮甲山。
鄂尔多斯盆地亮甲山期,海水继续海侵,鄂尔多斯盆地古陆依然存在,沉积区域分布在鄂尔多斯古陆的东、南缘及贺兰山地区,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地层厚度50-150米,岩性为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中厚层白云岩,与下伏冶里组呈整合接触。
冶里组,属奥陶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赵各庄冶里。
晚寒武世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直到早奥陶世冶里期,海水从盆地南、东及西南地区入侵,仅在盆地东、南和西部边缘地带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碳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