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主要人物的军事思想

合集下载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1640年—1945年)总体战:德国军事家和陆军上将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

鲁登道夫认为无论对于敌人还是本国人民,总体战都应该是突然的不宣而战;总体战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突然打击敌人;必须将主力用于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必须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总体战应当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

总体战是一种全面战争的理论,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持续能力,打击敌国居民瓦解其战争意志。

未来的局部战争无论输赢必须是短暂的,打一场旷日持久或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不如直接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全面战争。

未来的全面战争,消灭敌国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变更敌国的政权让其承认战败结束战争。

如果不能变更敌国政权才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打击敌国居民。

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空军制胜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空军制胜论。

杜黑认为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性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陆军和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设民用航空作为空军后备;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对敌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夺取制空权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和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信息化导弹战和智能化光速战都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强大空军,不需要飞机本身有多么先进,也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无论是争夺战场主动权,还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归根到底都是争夺摧毁权,谁拥有摧毁权谁就能战胜敌人。

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就是双方都拥有摧毁权,都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章 军事思想

第二章 军事思想

三、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军事思想及其代表

古代军事思想,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 思想。主要国家是古罗马、古希腊、古中国。 代表国家:中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便是 一朵绚烂的奇葩。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 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 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营口
淮海战役示意图
第三阶段 又歼杜聿明集团
滕县

第一阶段
首歼黄伯韬兵团
砀山
商丘
徐州
碾庄
新安镇 河
连云港
陈官庄
宿县
双堆集 蚌埠
再歼黄维兵团
吃一个 夹一个 看一个

江 南京
第二阶段
(五)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思想
1.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 3.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 4.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5.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
《孙子兵法》
▲孙子生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
陈妫满··陈他—陈完— 0 — 0 — 0—田无宇 ·· ·· (厉公) (田)
田桓(已) —田乞—田常 田穰苴—田豹
田书(孙)
—孙凭—孙武—0—孙膑
功绩: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孙子兵法》的主要贡献
4.国防建设理论
(1)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 略转变 (2)建设现代化国防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从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国防 和军队建设 (1)新形势下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和 平,局部战乱。 (2)正确把握和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 战略任务的关系。 (3)切实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 贝利萨留是欧洲中世纪前期军事思想的代 表人物,他的军事思想,既是古希腊、古 罗马军事思想发展的终结,又是欧洲中世 纪军事思想发展的起点。
• “和平是一件最大的好事。凡是略有理性 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因此,力求 以和平来结束战争的统帅,才是最伟大的 统帅。”
• 马基雅维利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军事思想的 代表人物。
• 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军队不仅在整 个战争中,而且在各个战斗中,都应该看 作是主要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原则。”
• 苏沃洛夫认为 “赶走敌人是失败,歼灭敌 人,俘虏敌人才是胜利”。
• 拿破仑说:“欧洲有很多优秀的将军,但 他们一下期望的东西太多,而我只看一个 东西:敌人的兵力,并且力图消灭他们, 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全消灭,其他一 切就会随之而土崩瓦解。”
• 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主要见之于当时的历 史家波里比阿、阿庇安、塔西佗、李维、 普鲁塔克等有关罗马历史的著作,最主要 的代表人物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 的统帅费边、西庇阿、古罗马的政治家和 军事统帅恺撒、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屋大维等。
• 汉尼拔,在西方有 “战略之父”之称。
• 坎尼战役被看作是开创了“歼灭战”的先 河。

代表性的军事著作有《军事政治回忆
录》、《制胜的科学》、《新军事体系》、
《战争艺术概论》、《拿破仑选集》、
《战争论》等。影响最大的军事人物是拿
破仑,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是《战争
论》。
• 莫里茨(1561—1625)以军事改革闻名。
• 克伦威尔(1599—1658)是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中的领袖,他在军事思想上的贡献主 要是在建立军队方面。
二、外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要
• 外国近代军事思想是指1648年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这个期间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和人物的军事思想。外国近代军事 思想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时期,以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问世为分水岭, 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为近代军事思想的形 成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为近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时期。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军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一、中国古代理论 • 二、外国古近代军事理论 • 三、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 (一)萌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理论 • (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 •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批火炮装备其水 筹组近代海军 重视火器的运用 3、不足 选派学生留学 2、调整武装力量体制 陆师。 革新军事制度 1、孙中山的党军 阵地战水平提高 培养指挥人才 3、废除武举制度 2、蒋介石的黄埔军 军队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战斗队形转变 蒋百里的《国防论》 绝对服从命令 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实行单纯防御 军队编制调整 4、传播西方军事理论 3、新国防观 特务恐怖统治 杨杰的《国防新论》
徐光启对使用火炮守城提出了以台 生攻读历代兵法,研 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 《纪效新书》
究军事理论,训练弓 成吉思汗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 《练兵实纪》 马武艺。 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 《武备志》

论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论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论拿破仑的军事思想陆亮英【摘要】军事成绩是拿破仑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他超级重视军队的建设,为建设一支壮大的军队付出了庞大的尽力。

作战中他超级重视踊跃解决,而且制定了许多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对欧洲近代战略战术和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拿破仑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也包括有唯心主义的成份。

【关键词】拿破仑军事思想军队建设战略战术【正文】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一共指挥了大小战役五十多个,比远古以来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所指挥的还要多,而且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拿破仑统率他的军队打了许多胜仗,显示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

本文将着重从建军思想和作战思想两方面探讨拿破仑的军事思想。

一、尽力建设一支新型的军队拿破仑是资产阶级政治家,他的政治扩张主如果依托军事的手腕去实现的。

他最喜欢的名言是:“谁有壮大的军队,谁就有发言权”。

⑴他死时的最后一名话就是:“法兰西……军队……冲锋”。

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军队对他来讲就是一切”。

⑶因此,拿破仑超级重视军队的建设。

(一)发动民众,广辟兵源十八世纪末叶,欧洲采用雇佣兵制。

从戎成为一种职业,受雇于国家或领主,乃至于外国人去从戎打仗。

这种雇佣兵不仅费用昂贵,而且素质差,战斗力低。

于是法国大革命以后便以公民的军队代替了以从戎谋生的雇佣兵。

而拿破仑则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

普遍地动员和征集农人从戎,在相当程度上武装民众,扩大兵源,而且不断地推行和实行这一较为先进的兵役制。

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和农人都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农人由于取得了土地更是踊跃应征或志愿参战。

这使军队有了新的成份和阶级基础。

有了反封建意识和普遍的群众性,军队与民众的利益大体一致,使军队有了作战的自觉性,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拿破仑兵员的素质和数量,从而使拿破仑帝国能够成立起一支英勇善战的壮大军队。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课后小结: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

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

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

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

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

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

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

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第四讲  外国古近代军事思想概述

• 拿破仑认为:“战争中,军队的精神状态 足以保障四分之三的胜利”。
• 克劳塞维茨认为“军队的武德是战争中最 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 (二)丰富发展时期的军事思想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欧洲带入了一 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与世 隔绝的亚非拉各国的大门,
• 拿破仑战争唤醒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 德意志和意大利都以自上而下的道路完成 了民族统一
• 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主要见之于当时的历 史家波里比阿、阿庇安、塔西佗、李维、 普鲁塔克等有关罗马历史的著作,最主要 的代表人物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 的统帅费边、西庇阿、古罗马的政治家和 军事统帅恺撒、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屋大维等。
• 汉尼拔,在西方有 “战略之父”之称。
• 坎尼战役被看作是开创了“歼灭战”的先 河。
• 进入20世纪后,电气和冶金术的飞速发展, 导致了飞机和坦克的出现,而化学业的发 展引出了令人生畏的毒气。
• 二战结束时出现了原子弹,使武器的发展 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 这个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有:毛奇、马汉、 施里芬、福煦、鲁登道夫、杜黑、富勒、 利德尔.哈特等。
• 著名的军事著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 响》、《作战原则》、《机械化战争论》、 《总体战》、《制空权》、《战略论》等。 近代丰富发展时期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了 帝国主义时代的西方军事思想。
• 古罗马的军事思想源于希腊,而又有所发 展,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军事和 政治的关系上,把军事作为实现政治目的 的工具,把政治作为军事的目的和军事行 动的配合手段。
• 二是在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上,作战双方的 统帅,大多力主进攻,争取主动,以进攻 为主,防御为辅,并十分注意与敌军主力 进行会战。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概述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概述

(三)西方很多军事家注重军事思想与哲 学等思想文化的融合,我们也应在学习军 事的同时大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亚历山大三世 (前356—前323)
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
戴高乐:“根本没有任何名将对人类思想传统毫无 兴趣, 在亚历山大的胜利根源里,我们可以经常发 现亚里士多德。”
康德(1724—1804)
克劳塞维茨 (1780—1831)
黑格尔(1770—1831)
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是 具备扎实的现代科学文 化知识基础的知识型革 命军人。不具备良好的 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高 素质就无从谈起。
(四)西方国家注重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 应用,我们应当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实 现军事思想的创新发展
美国军事指挥信息操作系统C4IKSR
马 汉(1840—1914)
“海权论”
美国军事理论家,著有 《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 响:1600~1783年》、 《海军战略》等经典著 作。
“空中战争论”
杜 黑(1869—1930)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 著有《制空权》等经 典著作。
“机械化战争论”
英国军事理论家,著 有《大战中的坦克》 等经典著作。
西方军事思想发展概述
一、古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现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一、古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约公元前4000年 ——公元13、14世纪)
(一)古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产生背景
社会形态: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 战争形态:冷兵器战争
阶级性
拿破仑(1769—1821)
阶级性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二)西方军事思想受到地缘环境和政治格 局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我们要从政治全局和 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军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近代主要人物的军事思想西方近代军事思想十分丰富,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军事思想介绍如下:(一)劳埃德的军事思想劳埃德(Henry Lord,约1720-1783),英国军事理论家。

16岁时加入荷兰军队,后先后在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军队中服役,担任过师长。

战后撰写回忆录,从事军事研究。

主要著作是《1756年德意志普鲁士国王与奥地利女五及其盟国之间的战争史序言或劳埃德的将片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其军事思想主要有:1、战争制胜取决于“四要素”。

一是政治因素(包括国家的政治结构及其政体)。

政治因素对于战争胜负以及军队建设都有影响。

比如专制国家的臣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对盲从已习以为常。

只要专制制度没有引起他们的公愤,他们就是优秀的士兵。

而自由国家的公民热爱自由,手腕高明的人很容易激起他们的热情,这时他们就成为不可战胜的了。

二是地理因素。

劳埃德认为,地形是一本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书。

任何人如果不会读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是一名勇敢的士兵,而绝不可能成为将军。

地理因素也决定一个国家居民的体制和精神面貌。

比如山地居民比起大城市或平原、富裕国家的居民就吃苦耐劳得多,更合乎战争的要求。

三是时间因素。

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军队的快速性和机动性是“最重要的问题”。

应该把行军等问题作为处置情况的基础,通过奇袭和计谋使乱砍乱人疲于奔命。

四是计算因素。

在劳埃德那个时代,盛行所谓“计算合理主义”,即在战前通过数学和几何学的计算来制定图上作战计划,并据此制定出战略。

劳埃德认为,每个军官都必须懂得数学,这能使他迅速地判断完成战场上任何一次机动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否则,在战场上就会没有信心。

2、军事科学客观存在,军事学术无规则可言。

劳埃德认为,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学术(战争艺术)所利用的物资条件(军队、武器等),这一部分不仅有规律可循,而且可以像数学那样准确地掌握它;另一部分是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情况中对原则的正确而迅速的运用。

这一部分是没有任何规则的。

它只是天才的产物,而天才是自然赐予的。

这样,按照劳埃德的看法,军事科学研究的只是军队准备战争的问题,而不是作战的问题。

而后者不成其为科学,只是统帅天才的专长。

3、必须按照战争中所需要的一切来训练军队。

劳埃德嘲笑当时差不多所有欧洲军队都进行的普鲁士阅兵式的机械训练,认为它只是教会士兵擦亮扣子和进行徒劳无益的队列训练。

这一切与军事科学没有任何共同之点,而“必须按照战争中所需要的一切来训练军队”。

此外,劳埃德还提出了军事行动基地(主要仓库所在地)和作战线( 从基地到作战目的地之间的道路 )等新概念,论证了战斗中使用纵队的合理性。

这些都促进了英国军事思想的发展。

(二)拿破仑的军事思想拿破仑(Napoleon I,1769~1821),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出生于科西嘉岛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毕业于巴黎高等军事学校。

1785年任法国陆军炮兵少尉。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成为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极少数军官之一。

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拿破仑为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和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近20年的时间里指挥法军与反法联盟军队反复较量,亲自指挥大小会战50多次,建立了近代战争史上最辉煌的战绩。

他通过指导战争和统率军队等军事实践活动,发现了正确使用民众武装的战略战术,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从而把资产阶级革命所创立的战争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拿破仑晚年被囚期间,口述了远征意大利的经过以及对于军事学术的一系列见解,被后人编成《拿破仑文选》。

死后,人们从其书信、手令和日记等文献中摘录诸多名言,辑成《拿破仑一世书信集》和《拿破仑军事语录》。

其军事思想主要有:1、消灭敌人的军队是战争是主要目标。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战场上,攻占敌人的要塞和领土通常是战役战术行动的主要目标。

拿破仑则认为,消灭敌人的军队应作为主要目标。

应力求通过一两次会战击败敌人。

他说,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我力图消灭他们。

因为我相信,只要消灭了敌人的军队,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土崩瓦解。

他把进攻作为赢得战争的主要手段,认为整个战争艺术在于合理而慎重的防御之后实施迅速而大胆的攻击;强调开战前要慎重考虑前进与否的问题,但是一旦发起进攻就必须坚持到底。

他主张通过总决战取得胜利,实施坚决的追击以扩大战果。

2、灵活运用作战原则。

拿破仑认为,任何出色的战争都是讲求方法的战争,所有伟大将领之所以建立丰功伟业,全在于遵循兵法的规律与自然的法则。

战争艺术的某些法则是任何人都不得违背的,但是不能只靠旧的手段去达到新的结果,用兵作战不能墨守成规。

因此,拿破仑筹划与指挥作战时,既注意运用历代名将的惯用法则,又坚持自己体验深切而又行之有效的战法。

他的作战原则可大致归纳为:(1)集中使用兵力。

拿破仑认为,战争中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集中比敌人更强的兵力。

“必须把最大可能的兵力集中在战场上”。

军事指挥的艺术,就在于当自己的兵力数量居于劣势时,反而能在战场上化劣势为优势。

(2)强调快速机动,认为军队的力量“等于人数乘速度”,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

行动迅速可弥补兵力的不足。

(3)主张出奇制胜。

他认为,“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出其不意地行动”。

战争中有一条显而易见的原则,就是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

强调战略上、战术上都采取突然行动,努力创造奇袭制胜的机会。

(4)讲究战术灵活,摒弃欧洲传统的线式战术,采用新的纵队战术。

(5)建立强大的预备队,以积极的进攻分割敌军,而后各个击破。

(6)重视协同作战,强调步兵、骑兵和炮兵三者相倚为用。

认为步兵应起主体作用,但不能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而骑兵则作为总预备队在关键时刻实施突击和扩大战果。

3、建设一支合乎时代要求的精良军队。

拿破仑深知建设一支优良军队的重要性。

他在继承革命政权实行征兵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合乎时代要求的精良常备军。

拿破仑的建军治军原则包括:(1)诸兵种协调发展。

他认为军队体制编制合理,才能适应战斗的需要。

据此,他大力改进军队的结构体系,以步兵师和骑兵师编成军的建制,把炮兵作为独立兵种列入师和军的编制,协调发展步兵、骑兵、炮兵,同时在全国设立征兵机构和军事供应系统。

(2)强调军官的选拔,把军官的挑选和考核放在军事工作的首位。

拿破仑常说的一句话,“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杖”。

在选拔军官时,彻底摒弃了门弟观念,十分重视从士兵中发现英武之才。

(3)关心爱护士兵。

在拿破仑看来,与士兵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各级军官“成功地进行领导的一个秘密”。

他要求军官们深切关切士兵们的生活及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军人的荣誉感,激发进取心,用重赏轻罚来维护士气和秩序,严整军纪,消弭松散懈怠现象。

要严格训练士兵。

新兵入伍后要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实际作战能力,强调以战火的洗礼代替课堂和操场的教育。

(三)若米尼的军事思想若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1779~1869),生于瑞士一市长之家。

19岁参加瑞士军队,曾任陆军部长的副官、秘书长及营长等职。

25岁转入法军服务,在拿破仑一世远征俄国期间,先后任维尔诺城防司令和斯摩棱斯克总督。

1813年转投俄军供职,任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战略顾问达20年之久,为俄罗斯帝国军事学院奠基人之一,被授予步兵上将军衔。

晚年定居法国,靠俄国养老金生活,经俄国同意应聘为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战略顾问。

若米尼军事著作颇丰,代表作为《战争艺术概论》(1838年出版)。

该书出版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与克劳塞维茨一样的“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

其军事思想主要有:1、战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若米尼认为,“战争实在是一幕伟大的戏剧,有一千种精神与物质的因素,都与它有关系”。

诸如,政治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战争的首要因素,判断战争是否适合时机,是否正当,甚至是否需要,并决定应采取哪些行动,都应当首先从政治因素着眼。

其次,精神因素同样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当军队士气不振时,任何战术体系都不能够保证其胜利。

”因此,统帅应尽力使自己的战士振奋,激起他们的激情。

再有,优良的将帅及其高超的指挥艺术,无疑是胜利最可靠的保证之一。

尤其是以交战双方其他条件都完全相等时,更是如此。

若米尼还看到了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民族抗战对战争的影响极大。

一个侵入性战争中,侵略者若是碰到一个准备不惜一切牺牲、激愤如狂的民族,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2、战争有战略战术之分。

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以及在战场上指挥大军的艺术,是把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地区决定点上去的艺术。

战略的重要任务在于:正确判断敌方的战争区;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决定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机动和快速性取得优势;集中主力攻击敌人的一翼或一点。

若米尼还认为,战略确有原理和规律可循,而且不受自然条件、武器性质和军事编制的影响。

比如集中使用兵力,这是战争的为数不多的基本原理之一,从西庇阿、凯撒直至弗里德里希二世、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一世,都是一样的,是永恒不变的。

而战术是指挥战斗的艺术。

即指挥师或独立支队独立作战,在决定性时间和地点投入主力进行战斗以及在作战现地根据条件配置和使用兵力的艺术。

战术决定军队在战场上实施机动和冲击的各种部署,以及军队的使用程序和遂行任务的方法。

战术是战争中惟一无章可循的东西。

他还认为武器装备的变化会引起战术的变化。

“最近20年来的新发明,显然使军队已有可能在组织、武器,甚至战术上进行一场大革命。

”(四)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卡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他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13岁踏上战场。

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随亲王参加对法战争,战败被俘。

翌年被释放回国后,参加普鲁士军事改革工作。

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

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 著书立说。

死后, 其遗孀玛丽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前3卷,后7卷为战史著作。

克劳塞维茨在思想上、政治上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颇深,在战争理论研究中尝试用辩证方法探讨战争与政治、目的与手段、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攻与防御等的关系。

其军事思想来源于对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科学总结,是从整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战争论》中,代表了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最高成就。

其主要内容有:1、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从“绝对战争”到“现实战争”,这是克劳塞维茨研究战争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