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体质的形成关系密切
饮食习惯与个体体质的关系

饮食习惯与个体体质的关系饮食习惯是影响个体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的饮食习惯与体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的健康,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可能导致体质的不平衡和各种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饮食习惯与个体体质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改善个体的体质。
一、饮食习惯对体质的影响饮食习惯对于个体的体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饮食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人体所摄取的营养物质。
不同种类的食物提供了不同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物质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若长期摄取过多或过少某种营养物质,将会导致体质失衡。
其次,饮食习惯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身体状况。
过多的高热量食物摄入可能导致肥胖,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而过度依赖糖分或高盐食物则可能引发口腔问题,如蛀牙和牙龈炎等。
此外,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等问题。
最后,饮食习惯还会对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况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高糖饮食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焦虑等问题。
而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则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二、改善饮食习惯的建议改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个体体质的平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改善饮食习惯。
1.均衡摄取营养物质:合理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保证身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均衡摄入。
2.多样化食物选择:食物的种类多样化可以保证摄取到更多种类的营养物质,避免单一食物营养过剩或不足造成的问题。
3.适量控制热量摄入:摄入适量的热量可以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避免肥胖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4.增加蔬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蔬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并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5.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过多的盐分和糖分摄入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口腔问题,应减少食物中的盐分和糖分摄入量。
6.规律饮食:尽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能量平衡。
中医食疗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中医食疗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中医食疗的重要性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食物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维持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食疗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一部分,注重通过饮食调理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食疗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越来越受到认同。
1. 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的理论基础中医食疗强调“饮食为先”的理念,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健康密不可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功能上相互关联,与天地万物的变化相应。
通过合理营养摄入和食物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2. 食物营养对健康的影响中医食疗重视食物的性味归经,根据个体特点和疾病症状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调理。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滋补身体、调理脏腑、增强免疫力等。
例如,中医认为大蒜有温中消食的作用,适宜用于厨房调理,能增进食欲,提高消化功能。
3. 食物药用的传统观念在中医食疗中,许多常见的食物被视为药物使用。
例如,黄鳝、芡实、柚子等被广泛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
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能够具有药物般的功效,具有温阳、健脾、利湿、养血等作用。
通过食疗的方式,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4. 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除了食物营养本身的影响外,均衡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食疗倡导饮食清淡、谷类为主、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摄入,可以避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的发生。
5. 中医食疗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中医食疗在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医的养心法则鼓励多食用具有养心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子、酸枣仁等,以起到舒缓心情、改善失眠等作用。
对于消化不良的人来说,中医食疗则主张多吃具有助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薏米等。
6. 中医食疗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中医食疗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健康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健康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饮食习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维持身体正常运转,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均衡的饮食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石。
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合理安排这些营养物质的摄入,既不过量也不缺乏,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关键。
例如,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碳水化合物是提供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而脂肪则在体内储存能量和维护身体温度的同时,还是维持神经系统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这些养分摄入不均衡,就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等健康问题的发生。
其次,健康饮食习惯对于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高盐和高脂肪饮食容易导致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缺乏膳食纤维容易导致便秘和肠道疾病等。
因此,通过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适当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体重和形态。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肥胖不仅影响外观,还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等。
通过控制每日饮食的摄入量和选择健康食物,可以帮助维持理想的体重和形态。
此外,适当的饮食习惯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积累,降低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最后,健康饮食习惯对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
饮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实。
研究发现,摄入高度加工和高糖食物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相反,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则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状态和抵抗力。
例如,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可以改善心情和情绪稳定。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摘要: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关系着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影响健康因素多种多样,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思想状态等,其中饮食习惯与人类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健康则是身体最大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本钱。
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均衡,又要做到健康饮食,平时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本文将从健康、饮食习惯的概念以及良好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出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并由此提出一些关于养成科学饮食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饮食习惯;健康;科学;方法1饮食习惯与健康基本理论概述1.1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
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及佐料的偏好。
饮食习惯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世界各国人们的饮食习惯呈现多元化。
合理饮食是我们身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合理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
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的微量元素和水。
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提供。
1.2健康肌肤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
本来我以为我的身体很健康,因为一年到头几乎不怎么生病,但根据这个标准,我发现我的身体并不是十分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着国人,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一种体型-胖乎乎的,就因为他们的饮食不规律,吃了太多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店里的油炸食品和一些膨化食品,这些食物既没有营养又容易发胖,所以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
饮食与健康

二、高血压的膳食营养防治
1)减体重 体重减轻10%为大多数治疗方案的目标。 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吃饭要细嚼慢咽、少吃或不吃零食,如 巧克力、炸薯片、甜点等。 3)减少食盐摄入量 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为宜。包 括食盐、酱油、味精、咸菜、咸鱼、咸肉、 酱菜等。 4)减少脂肪摄入量 减少食用烹调油,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酸 含量非常丰富,应避免食用。
二、肥胖病的饮食管理
3)增加膳食纤维 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最好能保证每天 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为30 g左右,相当于500~750 g绿叶蔬菜和100 g粗杂粮中所含的膳食纤维。 4)戒烟酒。 5)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 6)烹调方法的选择 应选拌、炖、蒸、焖方法,忌煎、炸、烧、 烤、熏等方法。
二、肥胖病的饮食管理
(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 • 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三大供能营养素的 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脂肪占20%, 碳水化合物占60%。在蛋白质的选择中,动物性 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动物性食品以 鱼、虾等水产品、禽类和瘦肉为好。要减少烹调 油,一天不超过25 g,适当增加粗杂粮限制甜食、 含糖饮料。 • 保证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注意合理的食物选 择和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是维 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必要时,在医生的指 导下,适当服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制剂。
二、高血压的膳食营养防治
5)适量增加富含钾和钙的食物 最好每天至少食用250 ml奶。 6)多吃蔬菜和水果 每天食用不少于500 g蔬菜和200 g水果。 7)限制饮酒 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卒中的危险, 而且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 8)增加体力活动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 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 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 炎等。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饮食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饮食习惯对人身体的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的体型、身体机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免疫系统和长寿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饮食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努力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饮食对人的体型和身体机能有直接的影响。
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常导致体内脂肪的过量积累,从而引发肥胖问题。
肥胖不仅会引起外貌的不满意,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还会导致机体缺乏营养物质,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疾病。
因此,通过改善饮食习惯,保持合理的体重和摄入充足的营养,对人的体型和身体机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饮食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常常导致人们的饮食不规律,过度依赖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这样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引发情绪的不稳定,甚至会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
而营养均衡的饮食则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促进大脑的正常工作,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维持心理健康,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另外,饮食与免疫系统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营养充足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例如,蛋白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都对强化免疫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而缺乏这些营养物质的饮食习惯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
尤其是在当前COVID-19疫情期间,饮食营养的摄取对增强免疫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更加重视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最后,饮食还与长寿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与长寿密切相关。
推崇的地中海式饮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橄榄油、坚果、鱼和蔬菜为主要食材,富含蛋白质、健康脂肪和纤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延缓衰老。
而许多西方国家的典型饮食习惯,如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则与许多慢性疾病的高发率有关。
中医养生食疗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养生食疗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养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以食疗作为核心,通过食用特定的食物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食疗食物在中医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医养生食疗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一、中医养生食疗的概念中医养生食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食物的性能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中医食疗主张“用食养人”,注重通过饮食调理来调节和维持人体的机能和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食疗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将某些特定的食物应用于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方法。
二、食疗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食物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品,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食疗强调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能,通过科学地配搭食物,能够起到调节阴阳平衡,促进健康的作用。
1. 温补食物温补食物在中医养生食疗中被广泛使用,这类食物主要对于寒性体质的人群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生姜、羊肉、杜仲等食物都具有温补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提高体温,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健康的效果。
2. 益气食物益气食物在中医养生食疗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节气血不足的人群。
这类食物主要包括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来增加体力,改善疲劳乏力等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 润肺食物润肺食物在中医养生食疗中被广泛应用于滋润和保护肺部的人群。
这类食物主要包括梨、银耳、百合等,可以通过滋润肺部,增强免疫力,缓解干咳、咳血等肺部问题,保护肺部健康。
4. 补血食物补血食物在中医养生食疗中被广泛应用于贫血人群。
这类食物主要包括红枣、黑豆、猪肝等,能够通过补充人体的营养素,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状况,增强体质。
5. 解毒食物解毒食物在中医养生食疗中被广泛应用于有毒物质中毒的人群。
这类食物主要包括黄芩、薏米、菊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保护肝脏功能。
三、中医养生食疗的注意事项尽管中医养生食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疗效,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膳食与健康

合理膳食与健康合理膳食与健康一、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国城乡普遍存在。
分析表明,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民以食为天,人每天都要进食。
饮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饮食也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中饮食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合理的膳食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而不合理的膳食则对健康有消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饮食与健康的这种密切关系。
对许多疾病而言,饮食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和预后等方面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目前已经证实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肿瘤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饮食的合理性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人仍缺乏饮食卫生方面的知识。
目前对待饮食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只要肯花钱吃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高级补品,就能保证高营养和使身体健康,殊不知营养过剩和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反而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种倾向则是对饮食禁忌过多,加之传媒对某些事物的负面作用过分渲染,使有些人对某些食物产生畏惧,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结果必然导致营养失调。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认为个体化的平衡膳食才是最合理的。
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根据自身需要而言,不多也不少;对于健康而言,有利而无害,同时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生活水平来说,既经济又实惠。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况且饮食这东西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下面我们要谈的只是合理膳食的原则性问题,了解这些常识无疑对改善我们的饮食质量,保持身体健康,防治疾病大有裨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体质的形成关系密切
摘要:中医体质的形成,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
的原因。
中医药文化讲究“药食同源”,即饮食物本身与药物相似,也有寒热温凉、四气五味之分。
饮食方面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便嗜,也会导致人体的气血阴
阳的偏颇,最终影响不同的体质形成。
由此可见,饮食习惯对于中医体质的形成
关系密切,调整体质也可以从改变饮食习惯方面努力。
关键词:饮食;中医体质;形成;关系密切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
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先天因素即禀受父母双方的体质特点遗
传而来,如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很多是先天遗传为主。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
由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很难改变,决定了体质相对稳定性的一面,调整体质应
该从改变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入手,通过后天调整饮食等方面努力来改善偏颇体质。
[1]
1 “药食同源”,食物本身也有食疗作用。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说:“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
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
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
而不知食之有
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
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
不学,诚可悲夫!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2];金代陈直《寿亲养老书•食治养老》亦谓:“人若知其
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3]
以上古人先言均阐明饮食是防病、祛病的上策,在医疗活动中应优先采取饮食疗法,
因食物比药物的效用更缓和而持久,若运用得当,可长期使用而不伤正。
中医药文化中自古
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
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
物也具有"四气"、"五味",即药食同源、食药同理,即性能相通,皆具有形、色、气、味、
质等特性;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用于药物的性味理论,同样适用于食物。
但是由于现代大多数人不了解食物的性味功效,不了解食物与自身体质的宜忌,更不
了解不同饮食物的偏嗜,会造成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所以引导人们
形成适合自己的食疗习惯就显得日益重要,可以通过饮食习惯的改变来纠正偏颇的体质,趋
向平和体质。
2 饮食物的过寒过热
2.1常食寒凉性质的食物易形成阳虚体质、痰湿体质
一切生冷的食物包括多种瓜果、凉拌菜、莲菜等食物,进入体内后,都需要脾胃开动马力腐
熟消化,此过程也需消耗脾胃阳气。
特别是夏季,有些人爱食生冷,如冰棍、雪糕、冰镇啤
酒等冷饮不断,日久则脾胃阳气受损伤。
对于平素体热的人而言,还可以清凉解暑,纠正偏
颇的湿热体质、阴虚体质。
但若是平素体寒的人,如此吃法则加重了体内的寒湿情况,加重
了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情况,出现大便易溏薄甚至食凉则腹痛腹泻的情况,而且由于阳气
虚弱,不能固护津液,很容易出现小便频、夜尿多的情况,女性朋友以往有痛经的症状会加重,甚至闭经。
如此吃法,长期以往距离阳虚体质的形成不远了。
阳虚体质形成以后,机体代谢缓慢,影响津液的正常疏泄,日久则代谢无力,水湿堆积,日
久易形成痰湿体质。
2.2常食高热量的食物易形成湿热体质或阴虚体质、血瘀体质。
高热量食物如牛羊肉、辣椒、韭菜、生姜、大葱、大蒜、大枣、白酒等,经常吃这些
食物容易脾胃积滞、助湿生热。
另外一方面是烹调方式的随意,现代人为了追求口感的新奇
刺激,爆炒、油炸、烧烤、椒盐、麻辣等烹调方式代替了清炖或清蒸,还有过量食用香辛料,经常这样吃喝,就无异于把自己的胃肠环境放置一个火热的环境。
日久则胃溃疡、口疮、口
苦口臭、失眠、烦躁、便秘、疥疮、痔疮等一派热象就出来了,也就是湿热体质的表现日趋
明显了。
内火燃烧日久则津液更加匮乏,继而阴虚火旺的情况出现了,如口干、眼干、皮肤瘙痒、脱屑、急躁易怒的情况加重了,阴虚体质也就形成了。
阴虚火旺日久,机体津液不足,血液循环不利,也容易形成瘀血阻滞,进而变生瘀血
体质。
3饮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偏嗜
饮食物的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气血阴阳
的偏盛偏衰,加重体质的偏颇,进而发生与体质相关的不同疾病。
《灵枢•五味》根据“五味
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衰老病弱);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内心有空虚感);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心胸烦闷)。
《素问•五脏生成》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易变色,多食苦则皮枯槁而毛脱,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干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堕落等,认为诸证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
这些论述从整体观出发,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
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动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辛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
食品,能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
4 结语
饮食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偏嗜对体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起到
决定性作用。
体质是可变的,也就意味着是可调的,当出现偏颇体质时,可以根据不同个体
体质寒热所偏,选择纠偏的食物,以其偏性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使之恢复正常的平衡
状态,以达到人体平和体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牛乐,宋建平,等.饮食与体质关系撷要[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321-1323.
[2]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1998:427-428.
[3]陈直.养老奉亲书[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