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抗癌药物全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素导致的肝脏病变的基础上。

由于其生长快速、转移早、手术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治疗方式效果不佳。

为此,介入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直接注入抗癌药物或热疗剂、肝动脉栓塞或栓塞剂等来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一、治疗效果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生活质量好等优点,治疗后早期疗效明显,直接注射的抗癌药物可以快速到达病变区域,对瘤组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而肝动脉栓塞可以有效地降低瘤组织的血供,使瘤组织死亡。

经过介入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缓解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二、安全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较为安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局部作用,可避免对全身机能造成影响;用药量控制得当,可避免毒副作用。

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减少风险。

三、并发症尽管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安全性较高,但并不代表无风险。

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热、呕吐等情况,有时会引起肝功能损伤或出现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

此时,应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处理并发症,及时干预。

四、适用病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适用于肝癌面积较小、数量较少、肝功能较好的患者,以及不适于手术治疗、放疗治疗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医生的综合考虑决定。

总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

将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介入治疗的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提升生活质量。

癌症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癌症化疗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 2、不可测量病灶: • CR:所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至少4周。 CR:所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至少4 • PR: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至少4周。 PR: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至少4 • NC:病情无变化至少4周,肿瘤大小估计 NC:病情无变化至少4
增大不到25%,减少不到50%。 增大不到25%,减少不到50%。 • PD:有新病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 PD:有新病灶出现或原有病变估计增大≥ 25%。 25%。
• (4) 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
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 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 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 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 的结论。

1994年 1994年EORTC (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美国NCI )、美国NCI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和加拿大NCI在回顾 和加拿大NCI在回顾 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 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 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 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 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 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 致的意见。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 致的意见。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 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 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 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 CP、PR、SD、PD。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 CP、PR、SD、PD。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 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 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 发表。

肝癌出现全身转移化疗几次好吗?化疗效果如何

肝癌出现全身转移化疗几次好吗?化疗效果如何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

晚期常常会出现全身转移。

当肝癌出现全身转移时,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但是,化疗对于肝癌患者来说并不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为化疗药物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那么,肝癌出现全身转移化疗几次好吗?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肝癌转移通过化疗能抑制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但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也会损伤人体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破坏患者免疫系统,患者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身体也会变得虚弱。

化疗的次数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好,化疗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但是,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化疗的次数应该减少,以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

化疗的具体方案应该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化疗的方案应该包括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疗程等方面的内容。

在化疗期间,患者应该注意饮食、休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承受化疗的副作用。

针对化疗的副作用,建议在化疗期间辅助中医药的治疗,以补气益血、健脾和胃为原则,可以改善化疗的副作用,降低化疗的毒性,缓解消化道反应,提升白细胞的数量,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顺利完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化疗的疗效,预防复发转移,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另外对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可以以中医治疗为主,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凸显和谐的治疗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

作为一家特色中医肿瘤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用炎黄医术庇佑炎黄子孙”的大愿,坚持以中医肿瘤治疗为本,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医院学术水平和诊疗能力,为早、中、晚期患者提供中医系统方案及健康指导,力求帮助癌症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28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

方法:采用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总动脉,造影后超选进入供瘤动脉,依次注入5-氟尿嘧啶(5-FU)1000mg、丝裂霉素(MMC)14mg、卡铂(CBDCA)400mg、吡柔比星(EADM)40mg和碘化油,1个月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全组受益患者27例。

关键词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2年5月~2005年3月本院住院28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2~80岁,平均66岁。

28例病人均为Ⅲ~Ⅳ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 均阳性且22例>400μg/L,6例为200~400μg/L,所有病例均有CT检查,有可测量的病灶和转移灶。

其中巨块型12例,结节型14例,弥漫型2例,有黄疸者6例,腹水者12例,远处转移者11例,消化道出血者2例。

按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订的TNM分期标准,Ⅲ期5例,Ⅳa12例,IVb期11例。

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常规消毒,经股动脉穿刺,见射血后置入引导钢丝的动脉导管,选择性将导管先端送入肝动脉、肝固有动脉,根据造影结果将导管插入靶血管处,原则上应尽可能超越与瘤体供血无关的分支。

进一步定位定性诊断后,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肿瘤大小,先注入5-FU1000mg、MMC14mg、CBDCA400mg,然后使用超液化碘油与EADM40mg充分混合制成乳剂,用2ml 注射器缓慢灌注并持续跟踪直至推注完毕,使其在瘤体内填塞充分、分布均匀。

弥漫型肝癌者实行部分栓塞。

根据肿块大小、病人耐受程度选择治疗次数。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查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CT、B超了解肿块大小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肝癌诊疗规范。

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

总有效率为CR+PR。

疾病无进展时间(TTP)为治疗开始至肿瘤病灶出现进展的时间。

肿瘤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肿瘤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

肿瘤专业质量控制指标(2023年版)一、乳腺癌指标一、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CA-BC-01)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治疗前全面评价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说明:1.首次治疗指针对肿瘤开展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不包括为明确诊断或病情而采取的穿刺、活检、检查等诊疗措施。

下同。

2.分期方法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下同。

指标二、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CA-BC-02)定义: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反映评估病情的规范性。

说明: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符合策略是指符合基本策略1或基本策略2。

基本策略1:(①或②或③)+④+⑤;基本策略2:(①或②或③)+⑥;①乳腺超声;②乳腺X线(钼靶);③乳腺核磁;④胸部CT;⑤腹部超声(或CT或核磁);⑥PET-CT。

指标三、乳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CA-BC-03)定义:首次非手术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非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乳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首次非手术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非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总数×100%意义:明确病理诊断是肿瘤综合治疗方案选择的基础。

说明:本指标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

转移性肝癌可以全身化疗吗?化疗能控制病情吗

转移性肝癌可以全身化疗吗?化疗能控制病情吗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肝癌晚期已经转移,治疗难度就更大。

全身化疗是一种治疗肝癌转移的常见方法之一。

那么,转移性肝癌可以全身化疗吗?全身化疗是一种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将化学药物输送到全身,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全身化疗通常针对肝癌的细胞分裂周期,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破坏肿瘤组织。

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全身化疗可以通过控制原发癌症和肝部转移病灶的大小、数量和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

在选择全身化疗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转移部位和肿瘤分期等因素。

患者需要接受期望的治疗方案,以控制肿瘤的生长并缓解症状。

总的来说,全身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控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控制肿瘤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命。

然而,全身化疗可能会对身体的其他部位和细胞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不适和副作用。

中医治疗也是一种全身性治疗,立足于患者的整体特点,关注患者内部的阴阳变化,从内部环境的调整入手,坚持以扶正为主,增强患者体内的元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又注重祛邪,通过一些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草药抑制癌细胞的发展,针对患者体内存在的痰凝、血瘀、癌毒等病理基础,进行对症下药,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还可以与化疗相结合,中医认为化疗出现的一些毒副反应,在于患者接受化疗后体内热度过盛,期间配合中医调理,有助于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目前对癌症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越来越多,而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有效地弥补西医的不足。

三联平衡抗癌理论,是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袁希福老中医在先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联平衡”学术理论,在实际的诊治过程中,抓住癌症患者的关键病机“虚、瘀、毒”,结合恶性肿瘤不同的治疗阶段,灵活运用扶正和祛邪的策略,兼顾患者局部(肿瘤)和整体(身体状态),短期疗效和长期调养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改善预后,降低癌症复发转移风险,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是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用于评价肿瘤治疗的疗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四个方面的评价。

完全缓解是指在治疗结束后,所有的肿瘤病灶都完全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

部分缓解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有明显缩小,但未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

疾病稳定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新的病灶出现。

疾病进展则是指治疗结束后,肿瘤病灶有明显增大,或者出现了新的病灶。

根据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结合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外,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还对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估治疗方案的优劣,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总的来说,肿瘤WHO疗效评价标准是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对临床治疗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和科研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一标准,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为患者的康复和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肝癌综合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肝癌综合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肝癌综合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肝癌综合治疗疗效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缓解率(ORR):指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比例。

通常使用RECIST标准进行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四个等级。

2. 疾病控制率(DCR):指患者在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消失的比例,以及疾病稳定的比例。

通常使用RECIST标准进行评估,分为CR、PR、SD和PD四个等级。

3. 生存率:指患者在治疗后存活的时间长度。

通常使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评估,包括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4. 生活质量评估:指患者在治疗后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通常使用EORTC QLQ-C30问卷进行评估。

5. 不良反应评估: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程度和频率。

通常使用CTCAE标准进行评估,分为1-5级,其中1级表示轻微不良反应,5级表示严重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癌抗癌药物全身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索拉非尼是目前肝癌唯一有效的全身性药物,这是一种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剂,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抗增殖作用,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两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索拉菲尼的安全性,并能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30%。

索拉非尼的成功修改了癌症治疗的原则。

按照传统的RECIST标准,癌症患者需要减少肿瘤负荷,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但索拉菲尼并不需要。

它增强了致肿瘤进展时间(TTP)作为评价疗效标准的效用,质疑了由于单纯的放射学进展而中断治疗。

然而,肿瘤进展的停止是有限的和不均匀的。

目前迫切需要确定生物标志物或开发功能成像技术,以预测疗效。

如上面所提到的,mRECIST建议评估肿瘤坏死情况(如果存在)和TTP估计疗效的方法需要前瞻性试验的验证。

实际上,影像学上的改变不能直接反应生存率的改变。

TTP 是内容丰富,但它需要加以完善,因为并非所有的肿瘤影像学进展都会导致生存率受损。

肝癌30%存在RAS突变,在研新药RAS抑制剂安卓健针对无药可医的RAS突变肿瘤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及初步的有效性,患者不良反应小,正常人服用后皆未对生化值产生影响,说明其可以很好地保证患者后期治疗的生活质量,且该药物对肝脏还有保护作用。

目前正于FDA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在随机对照试验,二线治疗方案brivanib与安慰剂的对比发现患者的TTP得到显著改善,但生存率没有。

临床上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也可能会产生误会。

在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对比的试验中,两种的PFS相似,但舒尼替尼的生存率较差。

如果肿瘤负荷,TTP和PFS都是不可靠的,这就要求我们开发新的工具来确定药物的早期功效。

目前我们使用的预测干预后生存率的数据(从手术到全身治疗)是基于从试验开始到特殊处理这一段时间。

目前没有关于肝癌患者正常的病情进展情况的评价工具。

手术后复发对生存率有影响,但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不得而知。

这就需要大量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治疗方案和联合方案可以超过索拉非尼。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3阶段临床试验在测试舒尼替尼、linifanib、brivanib或索拉非尼与厄洛替尼的组合在二线治疗中的作用。

索拉非尼和化疗或新型方法的组合可以丰富治疗的选择。

高C-met 表达的患者使用tivantinib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目前正在对其应用于2线治疗进行大型3期临床试验。

免疫方法治疗癌症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