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题库

地质地貌题库
地质地貌题库

1-1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

14.岩石无例外地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15.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

16.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

17.火成岩根据石英含量多少,可进一步分成超基性、基性、中性与酸性四类。()

18.组成花岗岩的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故它们都是非晶质体。()

19.因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的,所以凡由上述三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必为花岗岩。()

20.粗碎屑岩中的粗碎屑都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21.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地表,是地壳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岩石。()

22.岩石的颜色只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

23.只有沉积岩才具有成层构造特征。()

24.变质岩只形成于地壳的较深部位。()

25.重结晶作用只发生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26.鲕状是岩石的一种构造特征。()

27.沉积岩中不可能含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成分。()

28.酸性岩浆侵入并同化基性围岩后,可进一步提高岩浆的酸性。()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5.×;26.×;27.×;28.×。

1-2

1.下列全由矿物组成的一组是()

a.石英、玛瑙、煤、云母;

b.辉石、沥青、石油、金刚石;

c.人造水晶、矿泉水、长石、方解石;

d.雪花、高岭石、石英晶簇、花岗斑岩中的长石斑晶。

2.下列可共生在同一类火成岩中的矿物是()。

a.石英、橄榄石、辉石、白云母;

b.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黑云母;

c.钾长石;

d.橄榄、钙长石、辉石、角闪石。

3.基性岩与酸性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a.形成深度;

b.矿物成分;

c.颜色;

d.结构构造。

4.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5.下列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组是()。

a.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

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c.白云母、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d.绢云母、刚玉、蓝闪石、滑石。

6.下列纯属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是()。

a.钾长石、高岭石、红柱石、滑石;

b.石英、橄榄石、天然泵、钾长石;

c.萤石、石榴子石、白云母、角闪石;

d.辉石、方解石、石膏、黄铁矿。

7.下列具大致相同矿物组成的岩石组是()。

a.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花岗片麻岩;

b.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

c.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

d. 粉砂岩、石英砂岩、石英质砾岩。

8.下列可共存于一块岩石标本中的结构特征是()。

a.全晶质、斑状、不等粒、自形;

b. 全晶质、似斑状、半自形、等粒 ;

c.全晶质、半自形、等粒、中粒;

d.全晶质、超显微、自形、鳞片状。

9.下列可共存于一块岩石标本中是结构特征是()。

a.块层状、波状层理、泥裂、波痕;

b.气孔状、枕状、流纹状、杏仁状;

c.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

d.平行层理、缝合线、薄层状、假晶。

10.下列属于沉积岩中最常见的矿物组是()

a.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黑云母;

b.钾长石、高岭石、白云母、石英 ;

c.方解石、白云石、石盐、角闪石 ;

d. 赤铁矿、石膏、钾盐、石榴子石。

11.下列完全用于描述岩石结构特征的术语组是()

a.变余砂状、竹叶状、粒状、斑状;

b.似斑状、全晶质、鲕状、生物碎屑;

c.等粒状、泥质、片状、结核 ;

d.碎斑、非晶质、波痕、粗粒。

12.下列完全用于描述岩石构造特征的术语组是()。

a. 气孔状、平行层理、块状;

b.变余泥裂、变余层理、变余砂状、变余气孔;

c.流纹状、枕状、杏仁状、斑状;

d.等粒、泥质、生物碎屑、鲕状。

13.下列具有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

a.方解石;

b.白云母;

c.辉石;

d.橄榄石。

14.下列均具中等解理的矿物组是()。

a. 辉石、角闪石、长石、方解石;

b.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绢云母;

c.长石、辉石、角闪石、红柱石 ;

d.石墨、黄铜矿、磷灰石、萤石、石盐。

15.下列均无解理的矿物组是()。

a.黄铜矿、石英、橄榄石、赤铁矿 ;

b.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石榴子石;

c.黄铁矿、铝土矿、石榴子石、磁铁矿;

d.褐铁矿、磷灰石、萤石、石盐。

16.下列均能被石英所刻动的矿物组是()。

a.石墨、石膏、方解石、磷灰石;

b.萤石、长石、云母、滑石;

c.橄榄石、角闪石、辉石、刚玉;

d.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石榴子石。

17.石灰岩变成大理岩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矿物成分;

b.岩石结构;

c.岩石构造 ;

d.岩石颜色。

18.某变质岩含SiO290%,可推知其原岩是( )。

a.某种火成岩 ;

b.某种沉积岩 ;

c.某种变质岩;

d.a、b、c均可。

1.d;

2.b、d;

3.b、c;

4.b;

5.d;

6.a;

7.a、c、d;

8.c、d;

9.a;10.b;11.b;12.a;13.b;

14.c;15.a;16.a、b;17.b;18.b、c。

2-1

1.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是相互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作用。()

2.溶解到岩浆中的挥发作用性物质实际上不是岩浆的物质组成部分。()

3.地球上玄武质岩浆占所有岩浆总合的80%。()

4.溶解到岩浆中的气体对岩浆的性质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火山喷出的气体大部分是水蒸气,但是,大多数岩浆原生水的含量不超过3%。()

6.熔岩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粘性。而粘性于主要取决于熔岩的成分,基性熔岩含铁镁成分多,比重大故粘性大不易流动。()

7.熔岩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粘性降低、因此,更易流动。()

8.岩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的多少对岩浆的粘性没有影响。()

9.玄武岩质成分的岩浆通常流动缓慢,故多形成块状熔岩。()

10.流纹质熔岩粘性很大所以流动缓慢。()

11.安山质熔岩与流纹质熔岩由于岩浆粘性大,尤以酸性岩浆为甚,它们喷发时常很猛烈。()

12.在大型复式火山锥的斜坡上可形成数个寄生锥。()

13.有的人认为火山喷发的形式演化顺序是熔透式→裂隙式→中心式,现代火山多为中心式,而冰岛的火山是现代裂隙式火山的典型代表。()

14.火山有活火山和死火山,一旦火山停止喷发,它就变成了死火山,永远不会再喷发了。()

15.火山活动对于人类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

16.火山灰很容易风化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

17.地下的岩浆活动可能触发毁灭性地震。()

18.火山喷发的尘埃悬浮在大气中可以保持许多年。()

19.现在所有的热泉都与火山作用有密切关系。()

20.含水的岩石其熔点低于不含水的岩石。()

21.上地幔的成分很像在蛇绿杂岩体中所见到的橄榄岩。()

22.安山质和流纹质的岩浆只能从陆壳物质的部分重熔中分异出来。()

23.当早期形成的晶体下沉到岩浆房的底部也就出现岩浆重力分异作用。()

24.一旦晶体从岩浆中形成,它就不再与残留的熔浆发生反应。()

1.√;

2.×;

3.√;

4.×;

5.√;

6. ×;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2-2

1.下列哪种矿物不能在花岗岩中出现?()

a.黑云母 ;

b.石英 ;

c.钾长石 ;

d.钙长石。

2.下列哪种矿物是玄武岩的典型矿物成分?()

a.石英 ;

b.白云母 ;

c.辉石;

d.钠长石。

3.安山岩主要是下列哪种作用的产物?()

a.沉积物和超镁、铁质岩石在俯冲带的部分重熔 ;

b.沉积物和花岗岩的部分重熔 ;

c.玄武岩质熔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

d.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4.高原玄武岩的形成是下列哪种作用的结果?()

a.古海洋洋中脊的裂隙喷发 ;

b.是在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的与热点有关的一种火山喷发 ;

c.与安山岩线类似的成因 ;

d.大陆山一般的火山喷发。

5.世界活火山最主要集中在()。

a.扩张板块边界 ;

b.地幔热柱的岩浆源的上面 ;

c.活动的俯冲带 ;

d.古老造山带。

6.枕状熔岩形成于()。

a.水下的熔岩喷发 ;

b.陆地的熔岩喷发 ;

c.熔岩台地;

d.炽热的火山云。

7.破火山口是下列哪种原因形成的?()

a.猛烈喷发时爆炸 ;

b.自边缘裂隙喷出的熔岩堆积;

c.几次喷发的错位 ;

d.紧跟爆发之后的下陷。

8.下列哪种火山景观不是由玄武岩构成的。()

a.熔岩高原 ;

b.洋中脊 ;

c.盾状火山 ;

d.火山穹隆。

9.火山气体喷发物最主要成分是下列哪一种?()

a.水蒸气 ;

b.氨气 ;

c.二氧化碳 ;

d.二氧化硫。

10.大量的安山岩主要分布于下列哪个地带?()

a.岩石圈板块的离散边界 ;

b.大陆裂谷 ;

c.岩石圈板块的俯冲带 ;

d.大洋板块内的海底平顶山。

11.下列哪种火成岩侵入体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a.花岗岩基 ;

b.流纹岩岩盆 ;

c.辉绿岩床 ;

d.辉长岩岩株。

12.古熔岩流与岩床这两种火成岩产状有明显的区别是下列哪两点?()

a.与下伏地层接触变质的范围大小不同 ;

b.厚度不同;

c.上覆地层是否变质 ;

d.矿物颗粒大小。

13.当含较多橄榄石的玄武岩浆在冷凝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所形成的不连续系列矿物晶出的顺序为()

a.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 ;

b.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 ;

c.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

d.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14.岩浆在冷凝过程中、不同矿物按不同温度进行结晶的作用叫做()。

a.同化作用 ;

b.熔离分异 ;

c.结晶分异作用 ;

d.混染作用。

1.d;

2.c;

3.a;

4.b;

5.c;

6.a;

7.d;

8.d;

9.a;10.c;11.b;12.c;13.c;14.c。

3-1

1.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科里奥里力在赤道处最大,两极处最小()

2.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

3.在同一纬度上,大陆上的重力值一般比海面上小。()

4.因为地心处重力值为零,所以地心处压力值也为零。()

5.地球内部物质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直线型增加。()

6.某地磁倾角为正值,则该地必位于北半球。()

7.某地磁偏角为东偏4°,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应在所测方位角值上加这个偏值。()

8.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在赤道上趋于零,在两极处最大。()

9.磁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在两极处最小,在赤道上最大。()

10.地球上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部位是赤道。()

11.在同一热源情况下,热导率小的地区地温梯度较大。()

12.岩石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3.地壳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称地热增温率。()

14.地壳与地幔合在一起又被称为岩石圈。()

15.软流圈的物质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16.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7.地磁轴与地理轴的夹角称磁偏角。()

1.×;

2.√;

3.√;

4.×;

5.×;

6.√;

7.√;

8.√;

9.√10. ×;11.√;12.×;13. ×14. ×15. ×16.√;17;×。

3-2

1.大气圈中与地质作用关系最密切的次级圈层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中间层;

d.热成层。

2.地球上重力值最小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3.地球上重力值最大的部位是()。

a.地心;

b.地面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4.若某地平均地热增温率为3°C/100m,那么,该地含磁性岩石与不含磁性岩石的分界深度约在()。

a.5km左右;

b.10km左右;

c.15km左右;

d.20km左右。

5.地面上的重力值()。

a.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

b.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c.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6.随深度增加地热增温率的变化规律是()。

a.不断增大;

b.不断变小;

c.先增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增大。

7.就全球范围看,恒温层的相对平均深度大致是()

a.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深;

b.赤道和两极比中纬度地区浅;

c.内陆比沿海地区深;

d.内陆比沿海地区浅。

8.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高潮线处;

b.海岸低潮线处;

c.大陆架外缘处;

d.大陆坡的坡脚处。

9.地球内部温度升高最快的部位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0.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时所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是()

a.古地磁法;

b.地电法;

c.地震波法;

d.重力法。

11.下列各类火成岩中含放射性元素较多的是()。

a.花岗岩类;

b.玄武岩类;

c.闪长岩类;

d.辉长岩类。

12.一般认为重力均衡补偿面位于()。

a.莫霍面以上;

b.莫霍面;

c.莫霍面与岩石圈底面之间;

d.软流圈中。

13.较好的解释重力均衡现象的是()。

a.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b.艾里假说;

c.威尔逊假说;

d.艾里假说和普拉特斯假说的结合。

14.地球最主要的热源是()。

a.太阳能;

b.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能;

c.重力分异能;

d.构造作用能。

1.b;

2.a;

3.d;

4.d;

5.b、c;

6.c;7b、c;8.d;9.b;10.c;11.a;12.d;13.d;14.b。

4-1

1.变质作用可以完全抹掉原岩的特征。()

2.变质作用最终可导致岩石熔化和形成新的岩浆。()

3.重结晶作用不能改变岩石原来的矿物成分。()

4.接触变质作用常常影响到大面积的地壳岩石发生变质。()

5.同质多相晶的矿物能够作为重结晶环境的指示矿物。()

6.标志变质作用程度的典型的级别顺序是低级变质作用的绿片岩;中级变质作用的角闪岩和代表高级变质作用的辉石变粒岩。()

7.标志高围压低温度形成的变质岩顺序是蓝片岩;紧接着是榴辉岩。()

8.区域变质作用常常包含明显的机械变形。()

9.区域变质作用的变质程度表现出水平与垂直方向上都有变化。()

10.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后只能变成大理岩。()

11.片岩、片麻岩是地壳遭受强烈构造运动的见证。()

12.高温、高压和强烈剪切作用是引起变质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3.当加热时,所有的岩石都可在一定温度下重新起反应。()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

4-2

1.接触变质形成的许多岩石没有或几乎没有面理,这是因为()

a.接触变质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形 ;

b.接触变质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 ;

c.接触变质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 ;

d.在变质过程中没有任何完好矿物重结晶。

2.富长英质成分(Al2SiO5的铝硅酸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逐渐增加可以形成Al2SiO5系列多形晶矿物,其顺序是()

a.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

b.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

c.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 ;

d.夕线石、蓝晶石、红柱石。

3.碎裂岩是动力变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于()和()。

a.沿断裂带机械变形的结果 ;

b.作为岩石接近熔点的塑性变形 ;

c.与花岗岩侵入有关 ;

d.与断裂附近密集的节理有关。

4.下列哪一个不是变质作用的产物。()。

a.变斑晶 ;

b.眼球花岗岩 ;

c.斑晶 ;

d.麻砾岩。

5.蓝片岩是什么变质环境的标志性产物?()。

a.接触变质 ;

b.高温低压变质带 ;

c.低温高压变质带 ;

d.区域变质。

6.变质岩约占构成地壳物质的百分之几?()

a.25% ;

b.15% ;

c.5% ;

d.35% 。

7.花岗片麻岩与花岗岩重要不同点在下列各点中是哪一点?()

a.化学成分不同 ;

b.矿物成分不同 ;

c.岩石结构、构造不同 ;

d.色率和比重不同。

1.a;

2.b;

3.a、d;

4.c;

5.c;

6.b;

7.c。

5-1

1.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门类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2.古生代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代。()

3.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叫三叠系。()

4.三叶虫是水下底栖固着生物。()

5.地层剖面中,沉积物质由下而上呈由粗到细的变化层序称海进层序。()

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是裸蕨植物。()

7.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于三叠纪初期。()

8.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代。()

9.半衰期愈长的同位素,在测定地质年代时作用也愈大。()

10.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

1.√;

2.×;

3.×;

4.×;

5.√;

6.√;

7.×;

8.√;

9.×;10.×。

5-2

1.假设石炭纪中期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下列表达方式中正确的是()。

a.中石炭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b.中石炭系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c.中石炭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d.中石炭世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

2.只能用作测定第四纪地层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是()。

a.钾-氩法 ;

b.14C法 ;

c.铀-铅法 ;

d.铷-锶法 .

3.地球上已找到的属于原核生物的微体化石(即最原始的形式)距今的年龄是()。

a.4.5Ga;

b.3.8Ga ;

c.3.5Ga ;

d.3.0Ga .

4.世界上目前所发现最原始化石的地点是()。

a.英国 ;

b.苏联 ;

c.中国;

d.南非 .

5.真正陆生植物最初出现的时代是()。

a.寒武纪 ;

b.奥陶纪 ;

c.志留纪 ;

d.泥盆纪 .

6.三叶虫是()。

a.节肢动物 ;

b.软体动物 ;

c.原生动物 ;

d.棘皮动物 .

7.石炭二叠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三叶虫、腕足类 ;

b.笔石、海绵等 ;

c.蜒、珊瑚等 ;

d.鱼类 .

8.下列几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半衰期最长的是()。

a. 238U ;

b.235U ;

c.232T h;

d. 87Rb .

9.已知最古老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是()。

a.4.3Ga;

b.3.8Ga;

c.3.3Ga;

d.2.8Ga .

10.第三纪以来,马的演化特征是()。

a.个体由大变小、脚趾由多变少;

b.个体由大变小,脚趾由多变少;

c.个体由小变大,脚趾由多变少;

d.个体由小变大,脚趾由少变多 .

1.d;

2.b;

3.c;

4.d;

5.c;

6.a;

7.c;

8.d;

9.b;10.c。

6-1

1.P波和S波的速度随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地球上没有一块地方完全没有地震活动。()

3.地表每个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都完全相同。()

4.地震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记录的P波和S波的震幅计算出来。()

5.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6.深源地震总是与洋中脊相伴随。()

7.浅源地震的烈度总是比深源地震的烈度要大。()

8.在任何条件下震级大的比震级小的地震烈度要大。()

9.地震的震中分布可以告诉我们岩石圈活动的有关信息。()

10.我国南北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11.我国地震予测予防中总结出的“小震闹、大震到”的“规律”是普遍规律。()

12.七十年代我国强震频繁,说明地震活动有活动期和平静期之分。()

13.唐山地震(1976)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说明它是我国最高震级的一次强震。()

14.地震台站接收到远处发生地震后的信息:首先是P波的突然出现,其次是振幅稍大的S 波,最后是高振幅的表面波。()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

6-2

1.P波在下列哪种岩石里传播速度最快?()。

a.花岗岩 ;

b.辉长岩 ;

c.未固结的沉积物 ;

d.互层的砂页岩。

2.地震波离开震中后其传播速度不取决于下列哪一个因素?()。

a.地震的震级 ;

b.震源深度 ;

c.介质的刚性 ;

d.介质的密度。

3.在里希特震级表中,六级地震比四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最大振幅要大多少?()。

a.大50% ;

b.大4倍 ;

c.大20倍 ;

d.大100倍。

4.仅仅根据一个地震台记录下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可以精确确定下列各项中的哪一项?()。

a.发震时间 ;

b.地震的位置 ;

c.震级 ;

d.烈度。

5.地震产生的S波在下列哪一层里传播速度最快?()。

a.冰碛砾石中 ;

b.地壳里 ;

c.岩石圈的橄榄岩层中 ;

d.软流圈里。

6.通常引起强震的原因是下列因素中的哪一种?()。

a.岩浆活动 ;

b.滑坡和山崩 ;

c.构造作用 ;

d.潮汐力诱导的应力释放。

7.深源地震一般不在软流圈中出现,除非与板块有关连时,这是因为()。

a.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仅仅沿着俯冲带出现 ;

b.软流圈由橄榄石或类似的物质组成 ;

c.软流圈太硬而易于破裂 ;

d.软流圈不仅软而且可以产生塑性变形。

8.地震初动研究表明张性断裂更经常出现在()。

a.俯冲带中 ;

b.垂直错断俯冲带的构造中 ;

c.洋中脊 ;

d.转换断层。

1.b;

2.a;

3.d;

4.a;

5.c;

6.c;

7.d;

8.c。

7-1

1.地表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大多数以脆性变形为主。()

2.坚硬的岩石不可能产生永久的塑性变形。()

3.很高的围压可以阻止岩石产生破裂。()

4.包括岩石在内的任何固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变形。()

5.时间是岩石变形过程中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很难判断和度量它。()

6.一条断层总的位移量通常是一系列小的位移的总和。()

7.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个地区相对下降。()

8.地壳可以在部分地区局部地上升;同时,在相邻的另一些地区相对下降。()

9.地质历史上大规模的地壳运动遗留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没有什么能在岩石中保留下来。()

10.断层面上最明显的相互平行的擦沟与擦痕仅记录了断层最后一次运动留下的痕迹。()

11.褶皱与断层是岩石变形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地质构造,它们总是相互独立产生的。()

12.许多的逆掩断层常常出现在褶皱紧密的地层中。()

13.一般说时代越老的地层其变形程度越强烈。()

14.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既记载了剥蚀作用发生的时间也记载了一次沉积间断。()

15.斜歪褶皱与倾伏褶皱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因此,一个褶皱不可能既是斜歪褶皱又是倾伏褶皱。()

16.一条断层的上盘是下降盘而断层的走向又垂直地层的走向,因而,这条断层的性质既是正断层又是一条横断层。()

1.√;

2.×;

3.√;

4.√;

5.√;6√;7√;8.×;9.√;10.×;11.√;12.√;13.√;

14.×;15.√。

7-2

1.自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盖融化,尽管已过去了()年,北美东部仍处于“反弹”回升状态。

a.700年 ;

b.1700年 ;

c.7000 年;

d.17000年。

2.垂直位移量沿断层走向逐渐消失的断层属下列各名称中的哪一种?()

a.逆断层 ;

b.正断层 ;

c.倾向断层 ;

d.逆掩断层。

3.倾角小于45°的低角度逆断层称()。

a.推覆构造 ;

b.冲断层 ;

c.倾向断层 ;

d.走向断层。

4.世界上最长的地堑之一的东非裂谷顺走向长达多少公里?()。

a.60km ;

b.600km ;

c.6000km ;

d.16000km 。

5.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下列哪种条件促进岩石的塑形变形。()。

a.应力迅速增长到一个高的水平;

b.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岩石变形 ;

c.虽然有水,但颗粒之间几乎不含水 ;

d.上覆沉积物使得岩石受到很大的围压而且时间很长。

6.造陆运动与下列哪种现象有较大的关系。()。

a.全球性海平面变化;

b.调节重力平衡的地壳均衡 ;

c.地磁场倒转 ;

d.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

7.断层的上盘是指()。

a.断层相对向上运动的一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

c.相对向上滑动的一盘 ;

d.断层主动一盘。

8.一般说,倾向岩层时代老的一盘代表断层的上升盘,只有下列哪种特殊情况下时代新的一盘是断层的上升盘。()。

a.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断层面的倾角大于岩层面的倾角 ;

b.断层面倾向与岩层面倾向相同,断层面倾角小于岩层面的倾角 ;

c.断层面倾向与岩层面倾向相反,断层面倾角大于岩层面倾角 ;

d.断层面倾向与岩层面倾向相反,断层面倾角小于岩层面倾角。

1.c;

2.c;

3.a、d;

4.c;

5.d;

6.a、b;

7.b;

8.b。

8-1

1.本世纪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

2.板块构造学是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3.尽管磁轴可以变换其指向,但它总是保持与地球旋转轴非常接近的位置。()

4.各种板块边界都有非常类似的构造特征。()

5.沿板块扩张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6.沿板块的汇聚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7.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不均衡的产物。()

8.转换断层也可以是板块的边界,所以其地震活动也是频率高且震级很强为特征.()

9.迄今为止已记录到的最深的震深在大约700km左右。()

10.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一段。()

11.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各个部分都以同样的线速度运动。()

12.每个岩石圈板块都有一个叫做扩张极的参考点,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有的。()

13.每个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可以说是围绕扩张轴在旋转。()

14.板块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于洋壳的磁条带的研究而算计出来。()

1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问题已走出猜测的迷雾。()

16.软流圈可能有一种缓慢的对流运动。()

17.热柱是从地幔深部上升的热而较轻的物质柱体。()

18.热柱可能是夏威夷群岛等持续长时间火山作用的原因。()

19.现在尚无任何结论性证据说明地球岩石圈以下正在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流。()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

14.√;15.×;16.√;17.√;18.√;19.√。

8-2

1.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

a.大西洋两岸大致平行 ;

b.澳大利亚独特的有袋类动物群表明了该大陆已被分隔很久了 ;

c.深海钻探发现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侏罗纪 ;

d.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测定表明磁北极有不同的位置。

2.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洋中脊出现。()

a.安山岩喷发;

b.玄武岩喷发 ;

c.浅源地震 ;

d.高热流值。

3.下列哪种现象通常不会沿汇聚带出现。()

a.安山质火山作用 ;

b.玄武质火山作用 ;

c.浅源地震 ;

d.深水碳酸盐软泥的堆积。

4.近200年以来,北大西洋的宽度大约增大了多少米?()

a.1m ;

b.10m ;

c.100m ;

d.1000m 。

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大洋蛇绿岩套的成分。()

a.燧石 ;

b.安山岩 ;

c.浊积岩 ;

d.枕状熔岩。

6.下列三个三联点构造已在自然界中发现,但哪一个在几何学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a.三个挤压带 ;

b.三个离散带 ;

c.三条转换断层 ;

d.一个挤压带、一个转换断层和一个离散带。

7.厚的地槽沉积序列总是在下列哪个位置上出现。()

a.在岩石圈板块边缘 ;

b.大陆边缘 ;

c.在深海沟 ;

d.陆内盆地。

8.下列哪种性质的变质作用出现在发育有构造混杂岩的地带,该构造混杂岩标志着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的前缘。()

a.高温高压 ;

b.高温低压 ;

c.低温高压 ;

d.低温低压。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高考专题地质地貌测试题

教学内容:地质、地貌 【教材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第1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第2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初中地理》(第1册)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第 3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和地貌 1.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 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组成岩石的矿物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最主要的8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 硅其次占1/4 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含矿产的岩石就是矿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 大理岩 (2)岩石及其成因 概念: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 石组成

(3)地壳物质的循环: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l)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 地,外力作用把高山 削低凹地填平,两者 同时进行,一般内力 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①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 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 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 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 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 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②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遥感地质学(高起专)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遥感地质学(高起专) 一、判断题 1. 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判读,从而识别目标物体的技术。(5分) 参考答案:正确 2. 微波辐射计属于非成像遥感。(5分) 参考答案:正确 3. 高光谱遥感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5分) 参考答案:正确 4.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投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参考答案:正确 5. 把各种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电磁波谱。参考答案:正确 6. 能完全吸收入射辐射能量并具有最大发射率的地物叫绝对黑体。(5分) 参考答案:正确 7. 地面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5分) 参考答案:正确 8. 空间分辨率是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5分) 参考答案:正确 9. 辐射传播过程中,碰到小粒子,由于各种作用无特定方向的同时发生,使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去,电磁波在强度和方向上发生各种变化,这种现象是散射。(5分) 参考答案:正确 10. 辐射亮度是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5分) 参考答案:正确 二、填空题 1.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遥感可以分为___(1)___ 和___(2)___ 遥感。(5分) (1). 参考答案: 主动式 (2). 参考答案: 被动式 2. 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___(3)___ 、___(4)___ 、___(5)___ 、___(6)___ 、和___(7)___ 的全过程。(5分) (1). 参考答案: 获取 (2). 参考答案: 传输 (3). 参考答案: 处理 (4). 参考答案: 分析 (5). 参考答案: 应用 3. 搭载传感器的载体称作___(8)___ 。(5分) (1). 参考答案: 遥感平台 4. 大气的散射现象发生时的物理规律与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为例的直径及辐射波长的长短密切相关。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___(9)___ 、___(10)___ 、___(11)___ 。(5分) (1). 参考答案: 瑞利散射 (2). 参考答案: 米氏散射 (3). 参考答案: 无选择性散射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绪论一填空题 1 圈。 2 内部圈层。 3 4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 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698.74%,称为造岩元素。 7 8、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温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但不均匀。 9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 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 12、 先后关系。 13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6、地质作用既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T) 7、野外观察是直接观察自然界的地质现象(T) 8、绝对地质年代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T)

遥感地质学考试题1

遥感地质学考试题 姓名学号专业 (一)填空题(20分) 1、页岩、砂岩、千枚岩和灰岩水系密度从大至小依次为、 、、。 2、可见光波长范围为μm,红外线波长范围为μm。 3、岩浆岩的影像特征为,等。 4、专业制图仪TM最高分辨率为 m,QUICKBIRD最高分辨率为m。 5、沉积岩与岩浆岩在影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沉积岩有。 6、断裂的解译标志有、、、 、、、。 7、遥感图像上,常见的水系图形有树枝状水系、、、 、、。 8、遥感器的特性参数有、、、 。 9、切断新生代地层或岩体的断层为。 10、酸性岩浆岩在图像上为色调,基性岩浆岩在图像上为色调。 11、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 12、油气的烃类渗露造成的晕有、、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遥感地层单位实质上是一种岩石地层单位。() 2、花岗岩在黑白航片上常呈均一的暗色调。() 3、倒钩状水系往往呈由火山作用形成。() 4、遥感影像上挤压断层延伸较长,分叉较多。() 5、遥感图像上可以根据河流图形初步估计岩性透水性。() 6、利用陆地卫星TM,能够判断小型滑坡。() 7、水平地区倾斜岩层在遥感上的影像类似于直立岩层。() 8、一景QUICKBIRD遥感图像大小为185km×185km。() 9、“入”字型断层主断裂与支断裂间的锐角指向支断裂的移动方向。() 10、遥感图像上,黄土地区水系常梳状。() 三、名词解释(20分) 1、表面反射率 2、大气窗口

3、岩层三角面 4、立体像对 从不同摄站摄取的具有重叠影像的一对像片。 两张同一地区的遥感影像,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获得的具有重叠区域,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专业仪器或者肉眼可以看到立体影像,通过立体影像可以进行包括测量,生成DEM。 观察立体像对的条件:角度不小于6度,影像沿拍摄顺序从左到右放置(放反了会成为反地形),其中左手边的为左片,右手边为右片,左眼看左片,右眼看右片(如果不行可以使用仪器辅助,比如立体镜),当两张影片上的同一地物重合后则可以看到立体影像。 5、遥感地层单位 四、简答题(30分) 1、遥感应用的不足与原因 2、航空遥感图像上如何识别和河流阶地 3、遥感图像上如何识别滑坡 4、遥感地质解译原则 5、解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五、论述题(20) 1、如何在影像上确定褶皱类型及其类型判断。 2、固体矿产找矿中遥感图像如何应用。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遥感: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遥感按电磁辐射源的性质不同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基本方式,前者如雷达,使用人工电磁辐射源;后者如摄影,使用太阳等自然辐射源。遥感分类:按辐射源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电磁波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可见光-红外(多波段));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获取资料类别分(城乡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按成像方式分(摄影成像遥感、扫描成像遥感)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电磁波辐射特性,从遥感资料中提取地质信息,识别和量测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反射、吸收、发生等)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估计遥感地质学研究方法:(1)地质体波谱测试;(2)遥感图像的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3)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①视域宽广②信息丰富③定时、定位监测④遥感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 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 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 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遥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电磁辐射信息识别地物属性的原因: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和所处环境条件不同,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辐射特性。遥感的基本出发点:根据遥感器所接收到的电磁波特征的差异识别不同的物体。 遥感的物理基础: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机理(反射/吸收/透射/发射) 遥感地质学的发展趋势:主要目标3W(what、where、when);主要性能:3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发展趋势3高(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综合观测趋势:3个结合(大-小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用) 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电场又洗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吸收、散射等传播规律。 电磁波波谱:宇宙射线:这是来自天体具有很大能量和贯穿能力的电磁波,人工还无法产生它,在遥感上也未能用上的波段。γ-射线:是能量很高的波段。航空物探放射性测量所记录的就是由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所辐射出来的γ射线。X-射线:宇宙中来的X-射线,被大气层全部吸收,不能用于遥感工作。紫外线:波长在0.01~0.38微米。波长小于0.28微米的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被臭氧层及其它成分吸收。只有波长0.28~0.38微米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投射到地面,可以作为遥感的辐射源,称为摄影紫外。用于环境监测。可见光:波长在0.38~0.76微米,是人们视觉能见到的电磁波,可以用棱镜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当前分辨能力最好的遥感资料,仍然是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红外线:红外线波段细分为近红外波段(0.76~3微米)、中红外(3~6微米)、远红外(6~15微米)、超红外(15~1000微米)。近红外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又称反射红外。其中靠近可见光的0.76~1.3微米波段可以使胶片感光,又称摄影红外。远红外是地表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故称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像。红外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遥感的波段。微波:波长1mm~1m。是一个很宽的波段。微波波长较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昼夜的影响,可以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 黑体:是一种具有最大辐射能力的物体,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系数很等于1。 彩色三要素:色调、明亮度、饱和度。三基色:(红绿蓝)。三种间色光(黄、青、品红)三对互补色:(红、青)(蓝、黄)(绿、品红) 颜色分消色与彩色。消色体:物体对白光没有分解能力,不能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只能对固定比例的太阳光作全吸收、全反射或部分吸收、部分反射而呈现黑—灰—白。彩色体:物体对入射的白光有分解能力,并对不同波长的色光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反射什么色光,物体就呈现什么颜色。 地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几种形式。 地物波谱:物体在同一时间、空间条件下,其反射、发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的特性是波长的函数。当我们将这种函数关系用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地物电磁波波谱。 反射波谱曲线(反射波谱特征):地物的波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特性。某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为该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 散射实质上是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遇到各种微粒时所发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散射有由较小的空气分之引起的瑞利散射;和由较粗大的微粒所引起的米氏散射。 米氏散射是大气中粒径比波长大得多的颗粒所引起,其散射能力与波长无关,因此它对各种波长的色都发生散射,而使天空中呈现一片灰蒙蒙的颜色。天空中有薄云时,米氏散射最明显。这种散射使所形成的图像反差小,图像模糊。瑞利散射是由比光波波长还要小的气体分子质点引起的。散射能力与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愈短的电磁波,散射愈强烈;如雨过天晴或秋高气爽时,就因空中较粗微粒比较少,青蓝色光散射显得更为突出,天空一片蔚蓝。瑞利散射的结果,减弱了太阳投射到地表的能量,使地面的紫外线极弱而不能作为遥感可用波段;使到达地表可见光的辐射波长峰值向波长较长的一侧移动,当电磁波波长大于1毫米时,瑞利散射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的短波辐射、地球的内部热能,而与地球辐射直接相关联的是地表热平衡。(8-14μm)

地质学基础(高起专)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高起专) 单选题 1. 幔核界面-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_____深度。(6分) (A) 670km处(B) 1000km处(C) 2900km处(D) 5157km处参考答案:C 2. 下列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是_____。(6分) (A) 大气圈(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参考答案:C 3. 矿物的_____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6分) (A) 颜色(B) 条痕(C) 透明度(D) 光泽参考答案:D 4. 下列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6分) (A) 花岗岩(B) 安山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参考答案:C 5. 在大陆表层由风化残积物组成的一个不连续的薄壳,称为_____。(6分) (A) 残积物(B) 坡积物(C) 土壤(D) 风化壳参考答案:D 6. 下列风化作用类型中,属于物理风化作用的是_____。(6分) (A) 溶解作用(B) 氧化作用(C) 冰劈作用(D) 水解作用参考答案:C 多选题 7. 下列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_____。(6分) (A) 岩浆作用(B) 构造运动(C) 风化作用(D) 变质作用参考答案:A,B,D 8. 下列属于矿物的光学性质的是_____。(6分) (A) 颜色(B) 条痕(C) 透明度(D) 解理参考答案:A,B,C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_____。(6分) (A) 溶解作用(B)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C) 碳酸化作用(D) 氧化作用参考答案:A,C,D 10. 按照形成岩石的地质成因,可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分别是_____。(6分) (A) 岩浆岩(B) 沉积岩(C) 侵入岩(D) 变质岩参考答案:A,B,D 11.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_____。(5分) (A) 构造运动(B) 地形(C) 岩石特征(D) 气候条件参考答案:B,C,D 判断题 12. 在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地球内部圈层是否属于岩石圈部分?(5分)参考答案:错误 13.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以外的外能和地球内部的内能。其中,内能是否包括重力能、热能、太阳辐射能、结晶与化学能等?(5分)参考答案:错误 14. 解理是否指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方向裂开的能力?(5分)参考答案:正确 15. 由于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共同作用,使岩石与外界接触的棱角部分逐步风化直至消失,最后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种现象是否称为差异风化?(5分)参考答案:错误 填空题16. 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地表向下,分为地壳、地幔、地 核,其分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5分) 17. 矿物的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按照透明程度由高到低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5分) 18. 风化壳具有垂直分带性,自上到下大致可分为四层,分别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岩石及基岩。(5分) 单选题 1.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对谷底和谷坡进行冲蚀破坏,这个过程称为_____。(5分) (A) 剥蚀作用(B) 下蚀作用(C) 侧蚀作用(D) 侵蚀作用参考答案:D 2. 由于河流的下蚀作用,河谷、瀑布具有向上游迁移并逐渐消失的规律,这一现象称为_____。(5分) (A) 向源侵蚀(B) 袭夺现象(C) 截弯曲直现象(D) 牛轭湖参考答案:A 3. 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_____。(5分) (A) 侵蚀作用(B) 刨蚀作用(C) 溶蚀作用(D) 潜蚀作用参考答案:B 4. 下列不属于冰蚀地貌的是_____。(5分) (A) 冰斗(B) 冰蚀谷(C) 冲沟(D) 羊背石参考答案:C 5. 根据海水运动产生原因及特点,海水运动形式分为若干基本类型,下列不属于海水运动形式的是_____。(5分) (A) 波浪(B) 潮汐(C) 洋流(D) 环流参考答案:D 6. 在海进沉积序列中,在纵向剖面上表现为_____。(5分) (A) 沉积物粒度下粗上细(B) 沉积物粒度较粗(C) 沉积物粒度下细上粗(D) 沉积物粒度较细参考答案:A 多选题 7. 根据流水在地面流动的特点,将地面流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_____。(5分) (A) 波流(B) 浊流(C) 洪流(D) 河流参考答案:A,C,D 8. 河流的冲积物的主要特征包括_____。(5分) (A) 良好的分选性(B) 较高的磨圆度(C) 清晰地层理(D) 较差的磨圆度参考答案:A,B,C 9.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包括_____。(5分) (A) 机械沉积作用(B) 化学沉积作用(C) 生物沉积作用(D) 石化作用参考答案:A,B,D 10. 按照冰川的形态特征、规模和所处地形的条件,可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_____。(5分) (A) 大陆冰川(B) 山谷冰川(C) 山麓冰川(D) 山岳冰川参考答案:A,D 11. 根据海水运动和滨海区的地势特点,将滨海区分为三个带,分别为_____。(5分) (A) 外滨带(B) 前滨带(C) 中滨带(D) 后滨带参考答案:A,B,D 判断题 12. 河流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谷底和谷坡进行磨蚀破坏,这个过程是否称为河流的冲蚀作用?(5分)参考答案:错误

遥感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 1.遥感和遥感地质学的定义是什么? 2.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 3.什么是遥感信息? 4.为什么遥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电磁辐射信息识别地物属性? 5.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6.针对不同的电磁辐射源,相应的遥感方式是什么? 7.什么是多波段遥感? 8.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习题> 1.发射率(比辐射率)的定义是什么? 2.黑体和黑色物体有何区别? 3.由《遥感地质学》P4图1-3,说明太阳光谱的光谱分布及能量分布特点。 4.大地辐射的能量来源主要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波长区? 5.大气对电磁辐射有哪些影响?对遥感有何影响? 6.大气中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有什么特点? H2O↑、CO2、O3的主要吸收带有哪些? 7.什么叫大气窗口?表列常用大气窗口及其应用条件、成像方式、成像遥感器。 8.什么是地物波谱特性?什么是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如何表示? 9.试分析《遥感地质学》P9图1-7植物、图1-8水体的反射波谱曲线。 10.何谓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11.什么是原色光?什么是三原色光和三原色光原理? 12.什么是间色光?什么是三原间色光? 13.什么是补色光?三对典型互补色光是什么? 14.彩色三要素是什么? 15.简述色光混合的方法及主要的应用领域。 16.消色与彩色如何互相转化? <第三章习题> ⒈什么是成像遥感技术系统?其主要组成是什么? ⒉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资源遥感卫星为什么多采用太阳同步轨道? ⒊遥感器的基本组成包括哪四个分系统? ⒋什么是成像遥感器?其基本收集元件有哪些?主要探测元件是什么? ⒌遥感器的遥感能力以哪些特性参数进行衡量?它们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⒍什么是摄影方式遥感器?主要的优缺点是什么? ⒎典型的摄影方式遥感器有哪些类型? ⒏光机扫描遥感器如何完成地面覆盖? ⒐简述固体自扫描遥感器的成像过程? ⒑成像波谱仪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免费下载】 遥感地质学实验题答案

非线性拉伸的作用是什么? 地物的光谱特性一般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地面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地球大气到达遥感传感器,传感器根据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强度以不同的亮度表示在遥感图像上。遥感传感器记录地物电磁波的形式有两种:—种以胶片或其他的光学成像载体的形式.另一种以数字形式记录下来,也就是所谓的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方式记录地物的遥感信息。 遥感图像处理大概有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辐射处理,几何处理包括图像的粗加工和精 纠正,图像间的自动配准和数字镶嵌等等;辐射处理包括图像的辐射定标、辐射校正,辐射增强,图像平滑、锐化,图像融合等等。 分段线性拉伸属于图像增强,是为了突出感兴趣的目标或灰度区间,相对抑制那些不感 兴趣的灰度区间。常用是三段线性变换,即对一个灰度区间进行线性拉伸,其他的区间被压缩。 直方图匹配的作用是什么? 直方图匹配就是修改一幅图像的直方图,使得它与另一幅图像的直方图匹配或具有一种预先规定的函数形状,目的突出我们感兴趣的灰度范围,使图像质量改善。 直方图匹配的目标 :①图像镶嵌中图像的灰度调节,通过直方图匹配使相邻两幅图像的色调和反差趋于相同。②多时相图像处理中以一个时相的图像为标准,调节另一幅图像的色调与反差,以便作进一步的运算。③以一幅增强后色调和反差比较满意的图像为标准,对另一幅图 像作处理,期望得到类似的结果。 主成分变换的作用是什么? 是基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尽量不丢失信息前提下的一种线性变换的方法,主要用于数据压缩和信息增强。在遥感软件中,主成分变换常被称为K-L变换对多波段遥感影像处理过程中具有降维、压缩、影像增强的作用,也可利用其对多时相数据进行处理以自动发现精度不错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IHS变换的作用是什么? HIS彩色变换:通过构建H(色调)、I(强度)、S(饱和度)模型来进行的彩色变换 1)进行不同分辨率的图像的融合:HIS中,I成分控制着图像的亮度。将低分辨率图像变

地质学基础章节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地质地貌题库

1-1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13.克拉克值高的元素易富集成矿。() 14.岩石无例外地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15.出露在地表的火成岩都是喷出岩。() 16.地下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其温度比同源喷出地表的熔浆低。() 17.火成岩根据石英含量多少,可进一步分成超基性、基性、中性与酸性四类。() 18.组成花岗岩的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故它们都是非晶质体。() 19.因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的,所以凡由上述三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必为花岗岩。() 20.粗碎屑岩中的粗碎屑都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 21.沉积岩广泛分布于地表,是地壳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岩石。() 22.岩石的颜色只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关。() 23.只有沉积岩才具有成层构造特征。() 24.变质岩只形成于地壳的较深部位。() 25.重结晶作用只发生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26.鲕状是岩石的一种构造特征。() 27.沉积岩中不可能含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成分。() 28.酸性岩浆侵入并同化基性围岩后,可进一步提高岩浆的酸性。()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19.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 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 D.金刚石、石英 20.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D.大寨的梯田

遥感地质学复习题

1.遥感的定义: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子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 面物体的性质和动力状态的现代化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3.请简述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球科学结合的边缘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和地质体(如岩石、断裂)、地质 现象(火山喷发)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特性;研究内容包括遥感物理基础、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方法、遥感地质解译、遥感地学应用及研究进展等;任务是培养掌握21世纪遥感地质学知识的高级地质勘查专业人才,为地质科学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察、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服务。 4.遥感有何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 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5.多普勒效应:由观察者和辐射源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地磁辐射的频率改变。 6.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m/s。已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从约3.8×10-7m/s(紫色光)到 7.6×10-7m/s的红光,计算其对应的频率范围。解:紫色光频率:3×108/3.8 ×10-7=0.7895×1015(赫兹);红色光频率:3×108/7.6×10-7=0.3947×1015(赫兹)。 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特性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何特点?答: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黑体,它的发射辐射最大,发射率与波长无关;第二种是灰体,其发射率与 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第三种是选择性辐射体,七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 8.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9.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大小,即传感器成像的瞬间视场。 10.遥感图像的波普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普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11.什么是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的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12.不同散射类型对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有何影响?微波具有穿透能力的原理?:由于可见光都是短波电磁波,故由于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其穿透效果要受到大气中 的云层、烟雾影像,即当有云层覆盖情况下,可见光遥感将失去作用。而微波遥感是采用波长1mm~1m的电磁波作为信息载体的遥感,是主动遥感,不仅不需要太阳光就可以遥感成像,而且还可以穿透各种大气粒子—包括云层遥感成像,具有全天候的遥感能力。 13.引起遥感图像变形的因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和地球自转五个方面。 14.解释辐射校正作用,有哪些消除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方法?: 辐射校正的作用是消除大气影响造成的太阳光电磁辐射畸 变。--方法有直方图最小去除法和回归分析法。 15.波普特性差异是识别地和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其在遥感图像 上即为影像灰度(明暗程度)或色彩的差异。 16.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信息的过程,包括人 工目视解译和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 17.遥感地质解译:根据地质工作的要求,用解译标志和实际经 验,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 物性和特点,测算某种数量指标过程,也可简单解释为从遥 感图像上获取地学遥感信息的过程。 18.遥感构造解译包括:褶皱构造解译、断裂与线性构造解译、 环形构造解译、隐伏构造解译和活动构造解译。 19.遥感地貌解译:从遥感影像上识别出地貌类型,并对其空间位置、形态、大小和变化展开分析和描述的遥感解译过程。 20.简述岩溶峰丛地貌和岩溶峰林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在空间特征方面,岩溶峰丛地貌在中等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反应为连片分布的具密集网格纹理结构特征的区域; 在高分辨率影像上,则反映为成片分布的连座陡立群山。而岩溶峰林早中等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反应为不同疏密程度散布的、具有立体感的孤立图斑群;在高分辨率影像上反映为单个陡立的孤峰。至于波普特征(色调),岩溶峰丛和峰林区在黑白影像上一般都反映为相对均匀的浅灰色调区域,在彩色影像上则根据植物覆盖程度的不同和假彩色合成波段的不同,显示为不同的相对单一彩色区域,具体为何种颜色要根据采用何种彩色方案而定,没有颜色固定模式。因此,在遥感影像上区分岩溶峰丛和峰林地貌,主要依靠空间特征信息,而波普特征只能作为解译的辅助信息。 21.影像地层剖面:利用航片立体像或高分辨率遥感提供的影像底层识别标识信息,将地层、岩石单元界线和接触关系等信息以剖面图方式反映出来,即为影像地层剖面。 22.岩性-地层反射波普剖面图:以地层单位的宽度为横坐标、地层反射波普幅度值为纵坐标所绘制的剖面图。 23.为何岩性遥感解译难度大于断裂构造遥感解译的难度:遥感岩性解译主要依赖于对地表岩性遥感波普特征差异分区的识别。但要有效进行这种识别,受到许多条件的 限制。首先是“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的限制,也就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相同岩性的岩层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地物反射波谱,反之,不同岩性的岩层可能具有相同的地物反射波普。这就使得遥感岩性识别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另外,植被和第四系掩盖、岩石表面风化破坏、地形影响和阴影遮挡等,都会增加地表岩性反射波普识别的难度。而断裂构造在宏观遥感影像上反应为线性构造—线性体或线性特征,这种遥感线性影像特征由于贯穿延伸尺度大和色调与背景差异明显,比较好识别。因而相对比较而言,岩性遥感解译的难度要大于断裂构造解译的难度。 24.遥感岩性解译及其包括的内容:依据遥感资料的波普与空间信息特征来识别判定出露地面岩石的类型、分布、产状及相邻关系等,就是遥感岩性解译。其内容包括: 1.建立岩性解译标志。 2.岩石的物性与类型、产出状况。 3.尽可能解译不同岩性的分界。 4.分析各种岩性展布状况、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等。 25.影像标志层:可以被用作地层识别标志的层状遥感影像特征区/带,为影响标志层。影响标志层必须满足上下岩层的影响色调/色彩反差明显、空间延续性好、地形地貌 差异显著和具有清晰的影像特征等条件。 26.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碳酸盐岩反射率教高。泥岩尤其含有机质的泥质岩反射率就较低。沉积岩中含暗色或杂色碎屑矿物多,含有机质,三价铁、锰的氧化物较 高,空隙和裂隙较多,温度或含水较大,其反色率就较低,在黑白遥感图像上色调偏暗。 27.岩性识别可以从五方面入手:利用多波谱遥感资料识别岩性、利用岩石热惯量识别岩性、利用高光谱分辨数据资料识别岩性、利用图像的影纹特征结构记忆岩性和利 用多源地学信息资料识别岩性。 28.对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用遥感图像识别岩性的试验研究,有下面几项主要工作内容:影像地层单位可分程度的评价、影像标志层的选择、影像地层剖面的编制、岩 性—地层反射波谱剖面的测制。 29.请简述遥感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遥感岩性识别的主要方法有:1.用多光谱遥感资料识别岩性。不同的岩石由于矿物成分和结构不同,波皮特征不同,通常 这可以通过多光谱影像的波谱特征差异的形式反映出来,如灰度深浅或颜色不同,而这样的影像特征差异易于区分识别。2.利用岩石热惯量识别岩性。热惯量是物体阻止温度变化的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岩石的热惯量与岩石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构造密切相关,故可以通过热惯量图像来区分识别岩性。3.利用高光谱分辨力多通道或成像波谱识别岩性。原理比“1”精细得多。4.用图像的纹理结构识别岩性。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遥感影像纹理特征,固可通过对遥感影像纹理特征识别来推断或识别岩性。 30.酸性岩体有哪些主要的遥感影像特征?为什么?:酸性岩体的遥感影像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波普特征方面,具有较高反射率,即在遥感影像上反映的色调偏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