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动物农场》中革命失败的原因
解析《动物农场》中革命失败的原因

解析《动物农场》中革命失败的原因作者简介:于开颜,男,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语言教学。
赵楠(1993-),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摘要:《动物庄园》描述了一场动物革命的酝酿、兴起和畸变,动物们希望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拥有公民权利的乌托邦世界,但这个美好愿望最终破灭。
本文从领导阶级,被统治阶级以及乌托邦本身的不现实性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这场动物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农场;革命;乌托邦因为奥威尔的战争经历,他的作品散落着大量的政治色彩,而他在《动物农场》这部小说中对政治革命的成功描写,使得这部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这部小说中,动物农场的建立和崩塌与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的兴起与衰败在内容上是相似的。
作为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奥威尔大胆地向当时的文学传统提出了挑战,讽刺了极权主义的弊端,揭露了这场极权主义革命必然失败的原因。
一.领导阶级的局限性这场发生在农场上的革命是由三头公猪领导的,他们在成功赶走了琼斯先生后,将农场更名为“动物农场”,制定了动物七诫,甚至开始教导其他动物学习认字。
此时,动物农场上一派祥和,动物们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整整一年里,动物们像奴隶一样地终日劳作,但他们都乐在其中,无论流血还是流汗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1]在猪的领导下,动物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
[2]在正常认知中,猪是邋遢而又愚蠢的动物,只知道好吃懒做而又令人讨厌。
选取猪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无疑是对苏联社会主义领导者的一大讽刺,用猪这个形象来表达作者自身对苏联领导者的嘲讽和鄙视。
在小说中,三只公猪成了权力核心集体,残暴血腥的拿破仑人如其名,对农场上的其它动物采用铁腕统治,不允许有异议。
雪球是农场上的智者,制定了动物七诫,为动物农场做了一面旗帜,甚至提出了风车设计方案来加固农场上的防御设施。
尖嗓子是领导团体的宣传鼓动者,对领导的每个计划都会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让其他动物信服。
《动物庄园》的革命悲剧何以产生

《动物庄园》的革命悲剧何以产生作者:靳婷婷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一个动物农场的革命悲剧。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角色进行分析,探究革命失败的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庄园》角色分析故事情节由于老麦哲生前的嘱托,曼娜庄园的动物们成功起义,将农场主琼斯赶走。
“革命”成功后,猪作为革命的领袖对庄园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但随着管理的进行,动物们发现自己处于比革命前还要残酷的统治之下,“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这句革命纲领似乎已经成为泡影。
本文通过对文中角色的分析来进行简单探究——庄园是如何从平等转变为专制独裁的,革命的悲剧何以产生。
一.主要角色分析1.斯诺鲍与拿破仑同为庄园里猪中的佼佼者,它们都受到了老麦哲的思想启蒙,并同为动物庄园革命的领导者。
但在起义成功之后,斯诺鲍和拿破仑在庄园的管理上出现了诸多分歧。
“斯诺鲍和拿破仑在讨论中是最活跃的,但很显然它们两个从来没有过一致的意见:其中一个提出的建议,另一个总是反对。
”[1]斯诺鲍致力于开展各项活动,帮助动物们学习文字和知识。
而拿破仑则是专注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它将小狗聚集起来,带到阁楼上亲自教导,为以后的“政变”做准备。
拿破仑在赶走斯诺鲍之后,依仗狗的势力开始了极权统治:篡改七诫,使猪的行为合理化;宣扬个人崇拜,“拿破仑永远是对的”;散布谣言,让动物们一直处于琼斯可能会回来的危机感之中,使它们不得不依赖猪的统治;发展“武装势力”,培养更多的狗为自己所用;清除不和谐声音,将反对它的动物全部处死。
通过种种集权措施,以拿破仑为代表的猪群,成为动物庄园的特级阶层,它们坐享其成,用动物们的劳动果实对外换取供自己享用的食物。
最后,猪穿着人的衣服,与人们欢聚一堂,暗示了猪的“异化”。
斯诺鲍的离开,加速了动物庄园内的专制,缺少制衡的一方,另一方的权力就会膨胀,必然导致集权和独裁。
2.绵羊与鲍克瑟文中的绵羊们与鲍克瑟是领导阶级忠实的追随者。
拥抱自由与责任:《动物农场》中的权力谎言与革命理想

拥抱自由与责任:《动物农场》中的权力谎言与革命理想简介《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讲述了一群农场动物发起革命,推翻人类统治并建立自己的农场。
然而,在这个动物自治的社会里,权力逐渐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导者手中,最终背离了革命初衷。
本文将探讨《动物农场》中权力谎言和革命理想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拥抱自由与责任的重要性。
权力谎言在《动物农场》中,整个革命进程被领导层进行操控和篡改。
最初的理念是为了让所有动物平等地分享劳动成果,摆脱人类统治。
然而,随着新领导者出现,他们开始利用宣传和扭曲历史来保持自己的权力地位。
他们通过刻意歪曲事实、传播错误信息以控制其他动物,并维持自己对资源的垄断。
例如,在故事早期,农场上的标语是“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意味着动物之间应该团结一致反对人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标语变成了“四条腿好,但两条腿更好”,领导层试图用这个口号暗示他们比其他动物更聪明和统治者的资格。
这种权力谎言使得动物们失去了他们最初追求的平等和自由。
革命理想与现实《动物农场》通过对革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揭示了权力集中和剥夺自由的危险。
革命初期,动物们团结一致地推翻了人类统治,并建立起一个民主自治的农场社会。
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相互关怀,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新领导层上台后,农场逐渐变得与原来一样专制和不公平。
权力的集中导致少数掌握了绝大部分资源和特权,而广大动物则失去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平等机会。
整个社会开始遵循着领导者设定的规则和执行他们制定的政策,而非真正实行民主决策。
拥抱自由与责任《动物农场》中的权力谎言和革命理想的背离,强调了拥抱自由与责任的重要性。
革命不仅仅是推翻旧秩序,更需要建立起公正、平等和透明的社会机制。
所有参与者都应该对保护民主价值觉醒,并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力。
拥抱自由意味着相信每个人都有平等发言和决策的权利。
而责任则要求个体不只关注自身利益,还须为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负起责任。
奥威尔《动物农场》中的隐喻及其启示

奥威尔《动物农场》中的隐喻及其启示
《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一篇具有强烈政治寓意的现代童话,这部作品以隐喻和象征的形式,揭示了英国19世纪末
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以及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故事中,由动物组成的农场主,试图成为强大的统治者,但最终失败了,然后动物们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毛毛虫和兔子的生活中。
《动物农场》中的隐喻表达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象征着英国政治分裂的局面,以及可怕的腐败和苛刻的统治。
乔治奥威尔在书中很好地描绘了“农场主”与“仆人”,以及“明智”和“愚蠢”的角色
划分,突显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和奴役。
农场主的暴君统治对动物们的生活、自由和社会地位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穷人生活的悲惨情况。
此外,《动物农场》中的隐喻与现今的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
类似,反映出社会经济不平等、政治压迫、选择权限制等问题。
乔治奥威尔在书中刻画出农场主们极端劣厉和荒谬的统治,体现了资本主义人民无法摆脱枷锁的尴尬,而唯一的解脱之路似乎只能是共有主义,实现会不会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动物农场》的隐喻启示了我们:英国如果不能通过改革和调整,就会很快进入一个暴虐的政治垄断,政治的真正含义只有在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有力的保护之后才得以体现。
在结束本篇文章之前,我想引用一句索尔兹伯里的话说明奥威尔的精神:“我们再也不能忍受它,必须结束它,否则我们将继续处于
这种可耻的状态。
”这是一个警醒我们走出黑暗腐败的呼号,也是一个倡导睦邻友好、平等和平等权利的呼号。
今天,我们可以从《动物农场》中学习到许多社会责任的智慧,并且以此为信仰和意志,把这个伟大的作品的无穷启示,融入到我们的社会行动中。
《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

《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动物农场>的讽刺艺术读后感》《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经典作品,以其深刻的讽刺艺术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作者犀利而又精准的讽刺手法所震撼。
故事发生在一个农场里,动物们不堪人类农场主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革命,成功地赶走了人类,建立了一个属于动物自己的“动物农场”。
起初,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和光明,动物们制定了“七诫”,旨在保障所有动物的平等和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腐蚀、私欲的膨胀以及谎言的蔓延,使得这个理想的农场逐渐变得面目全非。
奥威尔的讽刺首先体现在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猪作为领导者,本应是聪明和勇敢的象征,但在书中,以拿破仑为代表的猪群却逐渐变得贪婪、自私和残暴。
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欺骗和操纵其他动物,最终成为了新的压迫者。
而其他动物,如忠诚但愚笨的拳击手、盲从的绵羊等,也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这种通过动物来映射人类的手法,既生动有趣,又让人深思。
农场中的权力斗争是作者讽刺的重点。
拿破仑通过阴谋手段赶走了另一位领导者雪球,独揽大权。
他不断修改“七诫”以符合自己的利益,将曾经的革命理想抛诸脑后。
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和滥用,与现实世界中许多政治人物的行为如出一辙。
奥威尔用这种夸张而又逼真的描写,揭示了权力的腐败本质,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革命”是如何在权力的扭曲下走向反面的。
语言的运用也是这部作品讽刺艺术的重要体现。
书中充满了各种口号和宣传语,如“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无情地揭露了虚伪的平等口号背后的不平等现实。
还有动物们不断重复的“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到后来变成“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这种反转充满了讽刺意味,让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是如何被轻易操纵和改变的。
奥威尔对盲目崇拜和愚民政策的讽刺也令人印象深刻。
动物农场读书寓言与革命的阴暗面

动物农场读书寓言与革命的阴暗面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部寓言小说,以农场动物们推翻人类统治并建立自己的社会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欺骗、权力的腐败以及革命的阴暗面。
本文将分析动物农场这一寓言与中尉阶段的中国革命对比,并探讨革命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一、动物农场中的寓言意义动物农场里的动物们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和人物,例如,猪拿帕oleon代表着列宁和斯大林,雄鸡红军代表着红军,牛车马骑士代表着军队等。
这些代表性动物通过不同的行为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压迫。
这种简洁明了的寓言,使得读者们容易理解并对动物农场中发生的事件加深了印象。
二、革命的真实目的与欺骗在动物农场中,动物们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并建立了以七条格言为基础的新社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拿帕oleon逐渐背弃了最初的理念,实行了专制统治,并将动物农场变为了人类社会的缩影。
这暗示了革命的阴暗面,革命初期的理想往往会被腐败的力量所玷污。
三、权力的腐败与暴力镇压在动物农场中,拿帕oleon通过专制统治和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他利用狗队长和狗的镇压手段来消除任何反对派,迫使其他动物顺从他的意志。
权力的腐败和统治者的暴虐成为动物农场的日常现象,与现实社会中的革命后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维持政权的做法近似。
四、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较量动物农场中的动物在推翻人类统治后,将所有动物都视作“化为一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动物之间的不平等和矛盾逐渐浮现。
拿帕oleon通过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和特殊待遇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使得集体主义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
这反映了革命后社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五、革命后社会的新秩序革命后的动物农场中,不同的动物在拿帕oleon的统治下过上了“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然而,这种自由和幸福只是表面的,实质上却掩盖着利益的不平等、暴力的存在以及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这提醒着我们,在革命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颠覆旧秩序,更要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动物农场(精选5篇)

动物农场(精选5篇)第一篇:动物农场《动物农场》—-一场关于政治的斗争此文章不代表本人任何政治立场,单纯的以文学角度记录历史而已。
没错,当你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或许你会惊讶,动物农场,政治斗争,俩者扯得上关系吗?你的怀疑当然没错,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确实是因为它的名字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可是后来我的情感却被卷入到一场有关政治斗争的漩涡…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导读之前,我想强调一点:这是一部政治寓言讽刺小说,暗喻生动形象,讽刺意味浓烈,尤其是最后两章,辛辣扑鼻。
我在最大限度的保持小说真实背景的前提下力争夹带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讲述,以期这篇文章读着还有点意思。
鉴于本人学识浅薄,纰漏之处尚请大家指正。
作者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父亲是很小的文职官员,在被英帝国派往印度工作的期间生下了小乔治,家里虽穷,生长在被殖民的印度却也油然而生出一种种族与阶级上的优越感,这或许为其以后的阶级认识形成萌芽。
或许是其父同样具备孟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思想前瞻性,乔治14岁时返回英国靠着奖学金进入伊顿公学读书(这个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正酣,英国正是协约国主要力量之一),否则凭他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是不可能进入这种贵族学校的,从这个时候乔治开始在学校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这对促进他今后的写作形成了影响。
22岁到缅甸当兵,隶属于印度皇家警察,这时他才开始意识到强权的革命输出带给弱国的不公平和侵害,于是很快就辞职单干,决定重抄旧笔。
然而刚开始的几年并不顺利,生活很苦,有时候不得不与穷人混在一起,与流浪汉一起流浪。
日子虽苦,有的时候他却把这种生活当做是一种体验,于苦中作乐,而不像那些端着的文艺青年口口声声喊着要去远方流浪,其实他们要是亲眼看到或是感受到躺在大街上或桥底下的看着不知是死是活的流浪汉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知和幼稚,才能深刻体会到穷人,工人阶级所受的压迫和剥削。
在这个生活历程中,乔治开始接触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并开始拥护,即便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主张。
动物农场革命与堕落的寓言

动物农场革命与堕落的寓言动物农场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5年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通过动物们的农场革命与堕落,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政治腐败与权力滥用。
这篇文章将从革命的起因、革命的进程和堕落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寓言作品。
革命的起因在动物农场中,农场主对待动物的残酷行为使得动物们决定以农场主为首的人类统治下的压迫与剥削,挑起一场农场革命。
农场主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地对待动物,例如经常剥夺动物们的食物,加重劳动强度,动物们的不满与怨声四起,这成为农场革命的起因。
革命的进程动物农场中,猪头奥尔鲍司提出了“四蹄好,两蹄坏”的口号,宣称人类是动物的敌人,动物们应该联合起来反抗。
于是,他们展开革命行动,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动物农场。
开始时,动物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平等而团结一致,共同劳动,农场事务有组织地进行。
但渐渐地,动物农场的领导权逐渐被猪头奥尔鲍司把持,其他的动物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发言权和利益。
奥尔鲍司鼓励其他动物们盲目崇拜他,通过混淆事实、篡改原则,将自己标榜为领袖,逐渐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这一进程揭示了权力对人心的腐蚀作用,预示了革命的堕落阶段。
堕落的原因动物农场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人类的统治,但最终却堕落成了人类统治下农田的一部分。
整个革命的进程中,权力的集中使得奥尔鲍司迅速腐化,忘记了他最初的目标,只关心个人的权益和奢望。
他与其他的猪成立了一个称为“猪帮”的核心小团体,通过利益联盟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以集体名义控制了其他的动物。
同时,他们篡改并解释七个命令,剥夺了其他动物的自由与平等。
渐渐地,农场上出现了新的压迫与剥削,动物们再次成为被控制的对象,生活条件逐渐恶化。
堕落的原因在于权力的腐化和个人利益的至上。
通过动物农场的寓言,奥威尔探讨了权力与腐败的关系,讽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诱惑。
寓言中的动物形象替代了真实的人类,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了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问题。
这个寓言作品提醒我们警惕权力的滥用和腐化,保持警觉,守住自己的权益与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动物农场》中革命失败的原因作者简介:于开颜,男,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语言教学。
赵楠(1993-),女,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摘要:《动物庄园》描述了一场动物革命的酝酿、兴起和畸变,动物们希望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拥有公民权利的乌托邦世界,但这个美好愿望最终破灭。
本文从领导阶级,被统治阶级以及乌托邦本身的不现实性这三个方面来阐释这场动物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农场;革命;乌托邦因为奥威尔的战争经历,他的作品散落着大量的政治色彩,而他在《动物农场》这部小说中对政治革命的成功描写,使得这部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这部小说中,动物农场的建立和崩塌与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的兴起与衰败在内容上是相似的。
作为英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奥威尔大胆地向当时的文学传统提出了挑战,讽刺了极权主义的弊端,揭露了这场极权主义革命必然失败的原因。
一.领导阶级的局限性这场发生在农场上的革命是由三头公猪领导的,他们在成功赶走了琼斯先生后,将农场更名为“动物农场”,制定了动物七诫,甚至开始教导其他动物学习认字。
此时,动物农场上一派祥和,动物们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整整一年里,动物们像奴隶一样地终日劳作,但他们都乐在其中,无论流血还是流汗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1]在猪的领导下,动物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
[2]在正常认知中,猪是邋遢而又愚蠢的动物,只知道好吃懒做而又令人讨厌。
选取猪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无疑是对苏联社会主义领导者的一大讽刺,用猪这个形象来表达作者自身对苏联领导者的嘲讽和鄙视。
在小说中,三只公猪成了权力核心集体,残暴血腥的拿破仑人如其名,对农场上的其它动物采用铁腕统治,不允许有异议。
雪球是农场上的智者,制定了动物七诫,为动物农场做了一面旗帜,甚至提出了风车设计方案来加固农场上的防御设施。
尖嗓子是领导团体的宣传鼓动者,对领导的每个计划都会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让其他动物信服。
作为领导者,猪再也不是之前印象中那个傻头傻脑的动物了,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农场上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地位,在这个农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农场上的猪再也不是那个只知道好吃懒做,碌碌无为的动物了,它们变得有思想,有智慧,甚至对自身的权益也有了要求。
然而获得了统治权的拿破仑却没有像自己声称的那样带领动物们去建立一个平等而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自己开始享受生活,享受作为领导人的优越感。
从最初把牛奶混在猪食里吃掉,到开始和人进行贸易交易,甚至搬进庄主的院子,用厨房来进行烹调,占用客厅当娱乐室,杀掉本杰明换回一箱酒,甚至最后开始和人类把酒言欢,坐在人群中间,让动物们分不清到底谁是猪,谁是人。
[2] 这一幕幕发生在领导阶级之间的闹剧让人开始认清这些所谓的革命领导者身上具有的弱点和缺陷,他们试图带领其他动物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新社会,但因为自身贪图享受,对革命困难程度认识不清,个人约束力弱等主观原因,他们注定是要在这场革命中面临失败命运的。
[3]二.被统治阶级的软弱性农场上的动物很多,但就权力而言,除了以拿破仑为首的领导核心集体以外其他动物都属于被统治阶级,然而,他们隶属于被统治阶级是有不同原因的。
有的被统治阶级是天生的愚忠,比如穷尽一生心血为农场最终却惨遭屠杀的老马拳师,有的是坚持明哲保身,沉默是金的老驴子本杰明,有的是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立志做出改变却惨遭镇压的革命者,比如雪球。
老马拳师一直是农场上最为吃苦耐劳的那一个,他魁梧强壮,有着公认的坚韧与勤劳,从早到晚他从不停歇,而且总是出现在工作最繁重的地方,他让一只小公鸡一大早就叫醒他,比别的动物都要早起半小时,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工作。
他对每一个问题总是给以同样的回答“我会更努力的”。
到了农场上日子最艰苦的时候,虽然食不果腹,但是拳师没退缩过,甚至让小公鸡把叫醒他的时间由原先的比大家提前半小时改为提早三刻钟,尽管日常的工作已把时间都几乎占满,但他仍要抽空独自到采石场去,孑然一身,装上一车碎石,闷头向工地拉去。
[1]工作拼命卖力的拳师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他在智慧上不是一流的,在读写班上,拳师总是学不过字母“D”,无论他为此下了多少工夫,有几次他居然也记住了“E,F,G,H”,但马上又发现“A,B,C,D”又给忘掉了。
最后他终于满足认知这四个字母的程度了,每天还要默写两次来巩固记忆。
[2]此外,拳师对领导阶级的盲目相信和崇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他深信尖嗓子宣称的“纪律,铁打的纪律,才是我们今天的口号”,认为领导者拿破仑永远是正确的,尽管生活越来越艰苦但他从未质疑过拿破仑宣扬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也一直在为社会主义奋斗,只是在他12岁寿辰临近之际,拳师倒了下去,在建风车的小山包上,拳师躺在那里,在车辕中间伸着脖子,连头也抬不起来,眼睛眨巴着,两肋的毛被汗水黏得一团一团的,嘴里流出一股稀稀的鲜血。
为革命贡献了最后一份力量的拳师,一心期待着自己的退休生活,最终却被拿破仑一伙人偷偷送到了屠宰场,就为换回一箱酒。
[2]思想朴简单的拳师盲目相信领导的一切言语与行动,他本身能力的缺陷以及善于被利用的缺点客观上为领导阶级实现极权主义提供了基础。
[4]任劳任怨的拳师象征着广大的非领导阶级的无产者以及更为广泛的普通群众,他们善良单纯,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倒在了革命的最前线上,然而又因为自身愚忠的缺点最终惨遭集权主义者的利用和屠杀。
[5]他们盲目追随领导者的指挥,并深信领导者口中的美好未来,最终却被榨干最后一滴油,还被送去屠宰场换取钞票,变成了集权者手中一枚最好掌握也是最容易被丢弃的一枚棋子。
[6] 老驴子本杰明在这个农场上是一个不同的存在,他似乎什么都清楚,但却从来不点破,不说明,不解释,他一直是个沉默的个体。
革命开始前,本杰明就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他很少说话,如果开了口,也肯定脱不了尖刻与愤世嫉俗的口吻。
即使在革命后,本杰明也是没有丝毫的改变,在学习七诫的时候,他可以读得像猪一样好但却从不应用这种能力,他说据他所知,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读。
他依然固执地保持着在琼斯时代就已养成的慢吞吞的工作作风,既不多干也不少干,对于革命和革命的结果,他从不去发表任何意见。
[1]在尖嗓子平躺在梯子边上,昏迷不醒时,大家都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只有本杰明注意到第五条戒律被偷偷改为“不准喝酒过度”,然而他也只是努了努他那长嘴巴,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什么也没有说。
革命的最后,他又注意到到墙上的七诫只剩下“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但他也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下。
[2] 本杰明一直保持着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形象,他看穿了事实真相却从不点破,一直沉默寡言却又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是迫于社会政治压力不敢发表。
本杰明是在政治高压下奉行犬儒主义的典型代表,这群人头脑清醒,知道社会问题所在,明白社会弊端与矛盾所在,只是在经历了社会百态后,他们知道为了生存,你需要模糊一些事实,所以虽然意识到了社会主义在极权主义下的堕落,但迫于社会的高压,只能保持沉默。
犬儒主义的无为与软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极权主义的发展,他们也只是是无用的沉默者。
[6]三.乌托邦的不现实性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在《动物农场》里,经历了一场革命和牛棚战役后,动物们成了自己的主人,它们在农场上建立了一个自己当家做主的美好家园,它们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得到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严格按照七诫来约束自己,在这个农场里感受着从未想象过的快乐。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表面美好的乌托邦世界里,荒诞也是无处不在。
在乌托邦里,私有制被认为是罪恶之源,大家应该秉承着平均共享的精神生活,然而在农场上,在刚刚获得起义的胜利之初,领导者拿破仑的劣根性就暴露无遗。
在大家对五大桶鲜奶的分配有了疑问时,拿破仑告诉大家不要在意这些牛奶,要先去工作,等其他动物们工作回来以后,却发现牛奶神秘地消失了,后来才发现牛奶被混在猪食里了。
对于自己喝牛奶,吃苹果,甚至最后住进了琼斯先生的床铺的行为,领导者解释说这种行为并不是特权和自私的表现,事实上,他们领导集体大多并不喜欢牛奶和苹果,而他们这么做的为一目的就是保持健康。
作为脑力工作者,领导者需要管理整个农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而吃苹果,喝牛奶只是为了保护领导的身体健康以便更好地为大家谋福利。
[1]作为一个领导者,拿破仑不仅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反而是将好东西占为己有,它善于用借口转移动物们的注意力,善于用口号来煽动其他动物,让它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而自己却是贪享其成。
在乌托邦建立之初就暴露出的劣根性注定了这场革命的悲剧性,也注定了乌托邦失败的必然性。
在乌托邦这个美好的世界中,官吏是由民众选举产生的能够代表民众行使权力的服务者,而在农场里,民众选举制变成了私人独裁制。
拿破仑成了一个集权者,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还清除了所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极权主义的拿破仑剥夺了其它动物的投票权,民众的意见得不到代表,农场完全变成了私人独裁制。
乌托邦中民众的去权力得不到保障,也注定了这个乌托邦梦想的悲剧性,注定了这场革命的失败性。
集权主义下无民主,独裁统治下无平等,随着统治阶级劣根性的暴露以及权力的不断集中,动物们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少,普通动物与领导之间再无平等。
[6]一辈子都在用“我会更加努力工作”的老马拳师被卖到了屠宰场,最终换回来一箱威士忌供拿破仑一伙人享乐;雪球带领动物们击退了琼斯先生的反击,制定了详细的风车计划来确保农场的持续发展,最终却惨遭拿破仑的驱逐,还被尖叫者渲染成革命背叛者;而七诫上强调的“所有动物一律平等”,最终变成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2]统治阶级的更为平等性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的优越性以及动物之间的不平等性,动物领导者的集权独裁主义进一步加速了乌托邦的灭亡,也让这个建立乌托邦农场的想法显得更为荒唐。
[7]四.结语经过动物革命,动物们不再是之前任人宰割的牲畜,它们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然而就是这一群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动物,在经历了残酷的外部战争与内部斗争后,革命仍然走向了失败。
这场动物革命是人类革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开始让读者看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在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也让世人开始反思革命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参考文献:[1] George Orwell.Animal Farm[M].London:Penguin Classics,2003[2] [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场》[M],李立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3] 王雪芹.浅析《动物农场》中对人性讽刺的修辞方法[J].大学英语,2008(5)[4] 林慧.一把刺向极权主义的匕首:论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的讽刺艺术[J].南方论刊,2007(03)[5] 李泉.《动物农场》中的历史与现实[J].青年文学家,2011(15)[6] 潘光威.乔治?奥威尔和他的政治寓言《动物农场》[J],内蒙古教育学院院报,2009(01)[7]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艺术[J].外国文学,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