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合集下载

第五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角色

第五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角色

第五讲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角色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物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在这门学科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人类文化、社会组织、语言和人类进化等问题。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范围包括了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和语言等各个方面。

在社会组织方面,人类学家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结构、家庭组织和社会等级制度等。

对于文化的研究,他们着重关注人类的价值观念、信仰系统、习俗和传统等。

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他们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等。

人类学家还关注人类的宗教信仰和历史。

他们研究不同文化中的宗教习俗、仪式和神话等,并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历史方面,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变革。

此外,人类学家还研究人类的语言系统和语言变化。

他们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语音和语义,并分析语言与人类思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人类学家可以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差异。

人类学的角色是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

人类学家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冲突。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文化。

此外,在跨文化研究中,人类学家还扮演着文化中介的角色。

他们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观察,记录和分析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传达给其他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总之,人类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历史和语言等各个方面。

人类学家的角色是探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的本质,并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三者关系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三者关系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三者关系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关系1.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定义•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结构、组织和变化的学科,它关注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民族学:民族学是研究民族及其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传统、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2. 三者的关系与区别•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都是关注人类及其社会现象的学科,但各自侧重点不同。

•人类学更加关注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研究的范围更广泛,包括人类的生理特征、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

•社会学注重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尤其关注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的规律性。

•民族学则专注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特征,包括民族的历史、习俗、信仰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

3. 三者的交叉与互补•人类学与社会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两者可以互相借鉴,在文化研究、社会组织与行为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

•社会学与民族学也存在交叉的研究领域,比如关注不同民族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等。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三者相互互补,共同构成了对人类及其社会现象的多维度研究。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人类的了解,还为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之,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都在研究人类及其社会现象,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方面。

它们之间存在交叉与互补,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

4. 人类学的亮点•文化比较:人类学通过比较各种文化,揭示文化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背后逻辑和价值观念。

•人类进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进化历程,探索人类起源、发展和演化的途径。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变迁和适应能力。

•参与观察: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观察和参与社会生活,获取直接的数据和体验,使研究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而人类学者则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人类学通常分为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四大分支。

词源人类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

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

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指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

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

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

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

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

在许多人看来,人类学是研究「远古风俗传统」及「奇异部落」的学科。

这是一种误解。

现时的人类学者大多研究工业社会及当代社会现象。

学科分支在美国,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也称为生物人类学)。

这个四大分支的人类学也反映在许多大学部教科书,以及许多大学的人类学课程。

在英国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学,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视为不同的学科。

基本问题自从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与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在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早期从事人类学研究后,这个学科就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区分开来,人类学强调对脉络的深度检视、跨文化比较(社会文化人类学本质上就是一门比较研究学科),以及对研究区域的长期、经验上的深入了解,这往往称为参与观察。

第一章人类学及分支学科

第一章人类学及分支学科

(二)人类学的方法
三个基本概念、三个主要方法 跨文化视角 整体性视角 民族志田野工作
(三)数个重要论题
文化普同论 整体和整合论 文化适应和变迁 文化相对论
新几内亚采加人的人与猪关系
由翻土机——守门人——仪式性的牺 牲的变化
五、人类学的意义
理想型: 如何理解他者的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以此理解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 热的、不道德的或是愚蠢透顶的行为,都有 其自身的逻辑、甚至有用。 我们以此学不先入为主,以“我族中心主义 ”或“高尚的野蛮人”去判断他人的文化和 社会。
三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基础论题四分支领域扩张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分支愈加专门化都在围绕社会文化的不同方面在现在学科分类下围绕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以人类学的基本方法重新审视被割裂了社会整体事实和丰富多样的人文世界从而丰富和发展着人类学的某些方面
第一章 人类学及分支学科
第一节 人类学是什么
一、人类学是什么 拉丁文的人类学出现于16世纪初,德国学者 用来指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物学。 正式的成为学科,与英国人泰勒有关。 泰勒:1883年,正式接受牛津大学的聘书,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学术意义上的人类学家。
康人言中的欧人形象
原西康人仁钦拉姆: “照吾人意见,欧人平均殊非美丽 ,吾人觉其鼻太丰,突如壶嘴;耳 太大,无殊猪耳。眼睛蓝色,似孩 子所玩之石球。眼眶凹过深,睫毛 太长,过为猕猴化。”
小结
人类学的诞生,就有了学科交叉的现象。 但其基本精神和方法没有变化。
于是,才有了以研究对象不同的学科分支,即 本课所讲授的分支领域,如心理、行为、宗教 、生态、经济人类学,等等。 以理论方法、观点分类的研究,可分为进化论 、传播论、功能论,等等。
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

人类学专业学什么

人类学专业学什么

人类学专业学什么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通过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探索和理解人类的行为、文化、社会和演化等方面。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人类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包括人类起源与进化、人类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社会关系与交往、语言与象征系统、经济与生计方式、民俗与宗教习俗、疾病与健康、性别与性取向等。

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进行人类学研究和实践工作。

人类学理论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他们需要熟悉传统的人类学理论,如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符号学派等,了解这些理论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解释和理解。

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的人类学理论,如后现代主义、文化认同理论、身体人类学等。

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应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和操作步骤,并能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技巧,包括统计学和质性研究的方法。

文化与社会研究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研究和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

他们需要学习比较文化学、社会结构与组织、社会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他们还需要学习掌握民族志调查、样本设计、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来开展复杂的文化与社会研究。

公共认识与意识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公共认识与意识,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

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理解人类学在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人权等方面的价值。

他们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人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和负责任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中的尊重、公正和安全。

跨学科合作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

人类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人类学,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人类学,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人类学,它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它凭借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探究人类的本质、文化多样性、社会关系等问题,并通过这些研究来理解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那么,它具体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呢?一、文化人类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群所共有的、代代相传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念、习俗等的总和,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社会习惯等方面。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的研究,了解文化的内涵、外延、区别和相通之处,并试图揭示文化与人的关系。

二、社会组织除了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中也非常关注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

从家庭、部落、国家到全球性组织,人类组织的层次和规模差别很大。

人类学家对各类组织形式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观察社会人群如何形成、运作、守护和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准则对组织运作的影响。

三、人类语言人类语言体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重要区别。

语言体系反映了一个族群的历史、人口分布、文化特征等。

在这项研究中,人类学家试图寻找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试图了解语言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方式。

四、生态与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冲突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环境和生态条件下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的研究,来理解各种生态和环境对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探究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协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五、历史和文化变迁历史和文化变迁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它形成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符号、语言和生活方式。

人类学家对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性和文化更替等重要现象进行研究,追踪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演变,以及文化变迁对人类历史以及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结语人类学作为一门涉及人类文化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国际交流和文化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对于社会科学有哪些贡献?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对于社会科学有哪些贡献?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对于社会科学有哪些贡献?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人类学从多个角度来考察文化和社会问题,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地理学、人类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

那么,人类学对社会科学领域有哪些贡献呢?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解释:1. 研究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反映在不同的群体和社会层面。

人类学家们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民族特征、人类语言、传统习俗等渠道,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与表现。

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对象。

2. 研究文化变迁除了关注文化多样性,人类学还研究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人类学家们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人类历史以及文化发展,探究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文化变迁的研究也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指导和方向性的思路。

3. 涉及各个社会层面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它们还涵盖语言、艺术、信仰、仪式等多个社会层面。

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人类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极大帮助,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4. 相互学科的交叉影响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交流极为频繁,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交叉学科。

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时有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引用,因此也影响并深入到各个学科中。

总的来说,人类学研究为社会科学的多样化、全面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贡献,并且它的良好表现也为本领域的研究者们塑造了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作品中花神形象的流变摘要:民间信仰中的花神神职是固定不变的,但文学作品中的花神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明以前的花神是传统女性美的象征,明清初时期的花神形象由性爱之神向爱情神祗转变,受才女文化影响,清代小说中的很多才女被赋予了花神的身份,变现出了处于封建转型期的文人们对中国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文学作品;花神;流变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花神是一位美丽的女神。

花神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高诱注:“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说花神的名字叫女夷;另一说花神是魏夫人的弟子。

魏夫人又称“南岳夫人”、“紫虚元君”,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

花神到底是花姑还是女夷,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所以在《月令广义.岁令》里,最后就把女夷和花姑都称为花神了:“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

”花神在民间信仰中是司花的神祇,每一种花都有花神,总花神一般被称为“百花神”或“百花花神”。

民间信仰中的花神的司花神职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花神却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一、初期的花神形象:传统女性美的象征。

东晋无名氏的《汉宫春色》写汉惠帝张皇后死后位列花神。

《汉宫春色》共四卷, 作者不确定是否一人, 主要辑录了四篇汉孝惠张皇后的故事, 作者(或编者) 创作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张皇后平反并赞美她的品德, 据卷二:“汉孝惠张皇后外传”载:惠帝以张皇后性爱花,特命多树花木,魏晋间, 关中民祀后为蚕神, 或祀为花神, 多立庙焉。

赞曰: 后劝惠帝除挟书律, 泽被千古, 伟矣。

其在汉室,有三大功, 劝太后勿诛诸功臣, 与谋害代王, 及敛诸门钥, 使相国产不得入殿门, 吕氏就诛, 此其功之最盛者也。

代王既立, 后乃幽废, 竟无崇奉之礼, 盖地处嫌逼, 虽贤如文帝, 不能无介然于怀, 故待后恩礼颇俭云。

夫古圣后贤妃多矣, 然容与德皆极美而幽废者, 惟汉张皇后一人, 但赋性柔愿, 才略稍短耳。

於戏! 坤道以静为体, 以有德而无才为正, 此后之所以为至德欤?卷四“蒋孝廉西征述异记”中明确了汉孝惠张皇后的花神神职。

《汉宫春色》的作者认为女性“或生前容德兼美,或抱沉冤以没……皆为花”,品德是作者重视的重要一面。

张皇后因”容与德皆极美”死后成为花神;更因具有“至德”而成为花神之首。

所谓“至德”,是“有德而无才”。

作者认为张皇后“赋性柔愿, 才略稍短”符合“至德”, 这是她能够成为“花神”的原因。

《汉宫春色》的作者在赞美汉孝惠张皇后时,非要把她的优点说成是她“赋性柔愿,才略稍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男权社会对女子“美”的评判标准。

其实,在明代以前,无论是文献典籍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花神都是在男权话语下产生的, 她们是男性赏玩心态下的“美”的代称, 很少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不过也有例外,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花神故事突出了花神的个性特征。

这则有关花神的记载流传广泛, 为许多文献收录, 是有关花神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其中风神封十八姨的冷傲和石榴神阿措的不畏豪强的勇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 诸花神的姓名和衣服颜色与所司花相类, 以及花神们相互作歌, 这些情节为后世花神故事所沿袭。

尤其是花神们饮酒时相互酬答的歌咏, 在花神故事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增多甚至成为模式。

发展至清代, 在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富有才情的花神。

二、明清初时期:由性爱之神向爱情神祇的转变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惊梦》一折中, 当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欢会时,“专掌惜玉怜香”的花神“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

在《冥判》折的“后庭花滚”曲中, 花神以三十种花的花名比喻女子从受聘、结婚、生子、衰老的成长过程。

以花喻女子, 支持她享受烂漫多彩的春梦。

“在虚幻和理想相结合的梦境中成全杜丽娘姻缘的不是才子中状元之类的世俗力量, 也不是金童玉女似的上天旨意, 而是由于作者别出心裁所虚构的花神的助力”。

《牡丹亭》中的花神与以往的花神相比,有了新的内涵。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同样会萌动人生理的欲求,人的生殖繁衍了后代。

而后来被视为花神的女夷最初的本职是“主春夏长养之神”,跟生殖有关,所以不妨设想女夷最初的神职应该是生殖方面的神祇。

《月令广义》把女夷称为花神, 这就把“长养之神”与“花神”联系起来。

《牡丹亭》中的花神庇佑春情,这与女夷的生殖神职是相通的。

所以,《牡丹亭》中的花神,更接近于性爱之神。

明末丁耀亢的《续金瓶梅》第四十五回,写妓院“巷口一坐花神庙,是塑的柳盗跖, 红面白眉, 将巾披挂。

因他是个强盗头儿, 封来做个色神。

”强盗盗跖成为花神,而这个花神的神职竟然是妓女们供奉的色神, 亦近于性爱之神。

一些清代小说中的花神又演变为帮助相爱的双方成就姻缘,如《赛花玲》中的花神多次助红生和方素云脱险,并帮二人成就婚姻;《珍珠舶》卷五写牡丹花神赠给东方生玉燕钗一只, 成全了他和意中人琼芳的婚事;《载阳堂意外缘》有花神南华女史撮合邱玉坛和尤环环相爱的情节。

这些小说中的花神起到了爱情神祇的职能。

明中后期性爱风气突起, 受其影响, 文学作品中传统的花神演变为性爱之神。

明代的性爱之风是为男性的享乐而服务的,所以《牡丹亭》、《续金瓶梅》中的花神由明以前的女性神变为男性神,为男性的欲望享乐服务。

清代女性地位及女性主体意识提高, 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以生子传宗接代为终极目的的婚姻与性, 男女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融也逐渐增多并引起重视, 所以才会有《红楼》中追求心灵之爱的“意淫”、《聊斋志异》中的“腻友”, 清代初期小说中的花神也恢复了最初的女性神性别,并由性爱之神演变为爱情神祇。

三、清代中后期:才女花神形象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才女,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才女绝大多数或为花神下凡或死后成为花神。

《夜雨秋灯录》卷六《红蕤》写红蕤才华横溢,死后被玉帝封为“阆苑花神”;卷五《痴兰院主》篇中的纫兰乃花神下凡,幼颖敏,好吟咏,口中所作皆“绝妙好词也”。

上两则故事中的女子无论是人为花神还是花神为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才华。

花神和才女成为意义相同的词, 难怪作者在《痴兰苑主》的结尾要感叹: “花耶人耶! 仙乎仙乎!”在作者的心中,已分不清花神是才女还是才女是花神,二者已融为一体。

李汝珍的《镜花缘》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才女形象群体。

《镜花缘》以“皇唐灵秀气,不仅畀须眉( 《镜花缘》第八十九回)之旨, 尽情描写了百名才女的学识,作者赋众才女以花神身份,文中武则天对花的封号也以“文运女史”、“文化女史”称之,才女等于花神,显见是作者有意的构造。

俞达的《青楼梦》写三十六位花神下凡人间的故事。

与《镜花缘》中女子命运不同的是,《青楼梦》中的女子虽也有“咏絮之才”,但她们遭际坎坷,其命运大多是悲剧结局。

作者以花神的美好比拟际遇不幸的才女,这样强烈的对比更突出才女命运的悲剧性,无疑也是作者匠心所在。

在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女子的才华往往受到压抑。

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些青史留名的才女,如汉代的班婕妤、蔡琰;六朝的苏蕙、左芬;晋代的谢道韫;唐代的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 但这些才女也只是寥若晨星, 而且她们的作品内容主要是伤春、离别、闺怨等传统女性化题材,不脱男权社会下传统女性话语。

宋明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把妇女的守贞纳入理学的范围,使妇女的地位变得更加低微。

明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江南和东南沿海的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变得重要, 她们与男人一样成为家庭重要的经济支柱,她们的聪明才智也逐步崭露出来,“无才便是德”不再是对女子要求的审美标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逐步重视女子的才情。

明后期起, 涌现出大批有才的女子名媛,在很多文人士大夫的心中,能够娶到一个才女是梦寐以求的荣耀,万历年间的文人袁黄说:“夫妇而寄以朋友之义,则衽席之间可以修省,一唱一和,其乐无涯,岂独可以生子哉? 终身之业, 万化之源, 将基之矣。

”同时代的文人赵世杰作《古今女史》,在其序中说“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人。

其称灵秀者何? 盖美其诗文及其人也”,对女性高度赞美。

清代才女文化影响更大,有清一代,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超轶前代,数逾三千”。

清代更多的闺阁名媛纷纷拿起笔抒写她们的情怀崭露她们的才情, 难怪章学诚会惊叹:“此则钗楼勾曲,前代往往有之;静女闺姝,自有天地以来,未闻有是礼也。

”雍正十一年出版的汪观编辑《清诗大雅》中专设“闺秀诗”目;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条目中也有“闺阁诗”,收录了很多当时才女名媛的诗歌。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清代的才女名媛往往是以家族的形式大批出现,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曰: “近时闺秀之多,十倍于古,而吴门为尤盛。

”受才女文化影响, 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花神下凡或死后成为花神的才女, 这是因为花神自产生伊始就具有女性美的特质, 所以最能感受到这种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清代小说中出现的这些才女花神们, 表现出处于封建社会转型期的文人们对中国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具有前沿意识的文人们把才女们最美的出路和结局写为成神, 这种宗教关怀背后虽然存在时代所宥的局限, 但无疑已经透露出中国女性命运以清代才女文化的大兴为标杆已经开始发生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干宝《搜神记》谢肇淛《五杂俎》赵世杰《古今女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冯英景《月令广义》袁枚《随园诗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