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掩盖错误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反面教材典型案例剖析

反面教材典型案例剖析
反面教材典型案例剖析,通常是指通过对一些负面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错误行为、决策或管理方式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反面教材案例及简要剖析:1.安然公司破产案:
案例概述: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在2001年因财务造假丑闻曝光而迅速破产,成为商业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之一。
剖析:安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和会计手法掩盖巨额债务,虚增利润,严重违反了企业诚信与透明度原则。
这一案例暴露了内部监管缺失、审计失效以及资本市场过度逐利的问题。
2.三鹿奶粉事件:
案例概述:中国乳制品制造商三鹿集团在2008年被发现其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工业三聚氰胺,导致众多婴幼儿肾结石甚至死亡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剖析: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控制不严、社会责任感淡漠以及政府监管存在漏洞等严重问题。
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和企业道德伦理建设的深刻反思。
3.乐视网崩盘事件:
案例概述:乐视网曾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明星企业,但因其快速扩张和多元化战略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剖析:乐视网的失败在于其过于激进的战略布局,盲目追求规
模扩张而忽视了风险防控和现金流管理,同时信息透明度不足也加剧了市场对其信任的丧失。
以上这些案例都具有深刻的教训,提醒企业和管理者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坚守职业道德,强化风险管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注重长期稳健发展,避免重蹈覆辙。
客户签名错误引发的案例

客户签名错误引发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客户想要给他人一笔款,便一同前往网点办理业务,柜员在办理个人转帐业务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误将他人的身份信息录入代理人中,但签名时却由客户本人误签了名,该柜员又将填单背面印制凭证的“收款人”处改为“代理”人,企图掩饰失误,造成客户签名错误,引发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客户签名,是证明存款人取款的证据之一,如果客户签名错误,易造成取款责任不明确,极易在经济纠纷中使我行处于被动。
因此柜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应认真审核,确保客户签名的准确无误。
此笔业务柜员客户身份证件齐全,完全可以通过重新补打凭条的方式或反交易的方式来进行后续处理,但由于柜员心存侥幸,风险意识淡薄,工作随意性强,以这种私自改变凭证格式的方式来处理工作中的失误,造成风险隐患。
三、案例启示
(一)强化风险警示教育。
网点要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柜面操作习惯,防风险事件演变成案件乃至风险损失。
(二)加强业务培训。
各网点的相关人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强化对柜员的业务督导,提高柜员业务处理的准确性,一旦发生业务差错,必须按正确的流程来处理,切忌为图方便,由小的业务差错而弄虚作假,从而引发更大的风险甚至案件。
(三)加强事中控制。
现场管理人员与远程授权人员要要切实履行起事中控制的职责,对经审核的业务要认真审核,筑牢风险防控的防火墙。
违规纠错引发 的风险事件

违规纠错引发的风险事件一、案例经过内控巡查人员在对核查人员履职检查时,发现网点柜员办理业务时存在“为规避监控或授权,未按流程办理业务”,被认定为风险事件的案例。
经分析该笔业务触发的风险点多、存在的危害性大,下发质询书,做了进一步核实。
该笔实际为当日客户“来**”持本人的活折办理业务,其中取走现金后,剩余款项应存入另一银行卡后通过转帐汇款跨行汇给他行客户“顾**”,柜员因工作疏忽,剩余款项存入银行卡就办理转帐汇款。
该柜员由于疏忽未按客户要求存入款项,而是使用该客户银行卡内原有余额办理了汇款业务,致使日终轧账时长款。
当发现长款后柜员未按规定进行挂账处理,而是将长款以现金方式存入本网点现场管理员的信用卡中,再通过网上银行将款项汇入客户银行卡。
二、案例分析柜员整个操作流程揭示了多重风险:一是工作疏忽,对录入的信息没有和客户填写内容、办理业务实际情况核对一致的情况下,就确认打印,没有做到唱收唱付,未能及时纠错,直到下班前轧账发现长款,才知道办理该笔业务时出错,留下风险敞口;二是未按流程办理长款挂账处理,错帐处理方式有误,将长款以现金方式先存入现场管理员卡中,再将此长款通过网银转入客户帐中。
柜员一错再错,规避冲账、反交易手法隐蔽,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大,危害性增大,存在“以主观违规掩盖操作错误或核算差错”,掩盖了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存在道德风险;三是涉及现场管理协助配合违规引发银行员工与客户资金往来的风险。
现场管理出借自己的账户给柜员使用,用于与客户之间的款项调整,完全违背了客户交易的真实面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引发法律风险,造成银行声誉风险;四是涉及网点现场管理及网点主管的履职风险,柜员发生工作差错后,作为现场管理员没有做到主动制止、正确引导、规范柜员业务操作,而是提供自己的卡给柜员违规纠错,无视制度规定,轻视了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冲击,体现了网点现场管理水平薄弱、合规意识淡漠。
三、案例启示(一)柜员、现场管理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错账冲正原因不实引发二类风险事件的案例

错账冲正原因不实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某网点柜员在为客户办理9000元现金存款记账时,因错输账号导致记账串户,因往来户现金存款不能做反交易,故柜员做错账冲正处理,但在错账凭证上,柜员为了掩盖自己操作失误原因,将错账冲正原因批注为“打印故障,现金存款凭证未打印”,引发风险事件,受到通报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柜员在发现自己操作失误后,及时做了错账冲正,但柜员存在侥幸心里,想把责任推到打印机故障上,将错账冲正原因批注为“打印故障,现金存款凭证未打印”,从而想掩盖错账冲正的真正原因,形成风险事件。
(二)当班营业经理也存在侥幸心里,没有阻止错账冲正原因不真实的账务处理,也是导致此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案例启示
(一)强化柜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加强风险事件的学习,提高柜员风险防控意识,要求柜员坚决按照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同时要求柜员在办理业务时要实事求是,对自己的操作失误要正确认识,该做反交易的要做反交易,该做错账冲正的要做错账冲正,正确反映业务办理的真实性,杜绝规避反交易的行为和业务不真实的行为。
(二)提高履职管理人员能力。
提高当班经理事中风险控制能力,既要控制差错,也不能违章规避差错,合规办理每一笔业务,杜绝违规操作的发生。
第二章 海运危险品运输事故及违章行为案例

第二章海运危险品运输事故及违章行为案例第一节海运危险货物谎报瞒报导致的船舶燃烧、爆炸等事故案例案例一:“韩进宾夕法尼亚”轮爆炸事故2002年11月,建造不到一年的第五代集装箱船“韩进宾夕法尼亚”轮在印度洋海域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因火势凶猛,船员不得不弃船逃生,船东从新加坡调来救助力量,经过数天抢救方将大火扑灭。
“韩进宾夕法尼亚”轮V005W航次由天津新港开出,前往欧洲。
船上共装有危险货物142TEU,其中烟花(1.4类)危险货物99TEU由上海港出运,主要积载于第一至第三货舱甲板。
据审核,所有危险货物积载和隔离未发现问题。
11月11日该轮在印度洋,左舷第四货舱起火并发生两次爆炸,一名船员严重灼伤后死亡,另有一名船员失踪,后证实死亡。
15日,燃烧已无法控制,当扩散到船员生活区前与舰桥之间六舱甲板处时,发生了剧烈爆炸,爆炸产生的火球直径达300米,伴随着浓密的灰色烟雾和刺眼的银光,将甲板舱盖板和甲板上积载的40英尺集装箱炸出船外,六舱余下集装箱和船员生活区、舰桥、机舱受损严重。
大火持续燃烧了三天后被扑灭,但被烧的集装箱仍在冒着烟。
由于灭火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水,导致“韩进宾夕法尼亚”轮半沉于海中。
火灾、爆炸造成船上四舱、五舱、六舱及三舱一半位置所载集装箱货物被毁,全船大约有50%集装箱受损,损失金额高达五千万到一亿美元,船舶严重受损报废。
在本次事故中,起火爆炸原因没有查明,但据推测,最有可能的因素是:船上四舱载有未申报的5.1类危险货物“次氯酸钙”,在受赤道日照、高温影响下,产生发热氧化反应,导致货物燃烧。
海事部门提醒:海运危险货物的托运人、承运人及代理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向海事部门办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的适装许可手续,如实申报相应货况、船况、积载等信息。
以避免由于瞒报危险货物等行为给承运船舶带来运输风险及燃烧、爆炸等事故,保障船舶安全。
案例二:“华顶山”轮火灾事故2003年5月25日,“华顶山”轮在上海龙华吴泾关港码头装载142个集装箱,开往厦门港。
忽略细节受理无效支票引发的风险事件

忽略细节受理无效支票引发的风险事件
一、案例简介
一单位客户持签发日期为*月25日的现金支票来网点办理对公取现,柜员审查凭证要素无误,并通过了扫描验印后,按流程受理了该支票业务。
第二天,就在客户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突然收到了风险控制中心下发的该笔业务查询书。
原因是该帐户开户日期是*月24日,支票签发日期为25日,违反了《银行结算办法》中开户满三日后启用印鉴签发支票的规定,属无效支票。
二、案例分析
柜员在按支票要素正常审核验印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细节,那就是:没有注意预留印鉴的启用日期与支票的签发日期只一日之隔,导致支票无效,引发风险事件,分析该案例之所以发生,存在柜员主观难以把控的因素:一是柜员按常规审查支票要素无误,因为支票25日签发27日受理,并未超出支票有效期,且印鉴核对无误。
二是柜员并不知道该支票帐户开户在24日,主观上无从把控支票在有效期内存在日期鉴发错误的风险。
三、案例启示
审核凭证面面俱到才能防范未然。
案例虽属个案但无不警示员工,在办理支票业务过程中的风险远不止我们了解的这些,但是只要临柜人员能够做到小心认真,审核凭证面面俱到,仔细核对,这些风险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所以日常工作一定要多总结这方面的经验,避免在办理支票业务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
柜员规避反交易形成的风险事件

柜员规避反交易形成的风险事件一、案例经过网点收到一笔准风险事件查询:客户***短时间内在同一网点不同柜员办理取款、存款再取款业务,请结合监控核实客户是否带现金上柜办理业务?是否存在柜员规避反交易?内控合规人员经查看录像显示:甲柜员为客户办理定期存单取息转存业务,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先办理存入2万元,经与客户勾通后,甲柜员将定期存单交给乙柜员,由乙柜员将定期存单取出后现金交甲柜员。
此笔业务确认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一)甲柜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注意力不集中,责任心不强,导致业务办错,发现操作错误后,本应该使用反交易冲正,但是柜员为掩盖其错误操作行为,未按规定的反交易流程进行账务处理,有意采取其他方式处理业务差错,规避反交易。
乙柜员未提醒甲柜员作反交易纠错,反而协助甲柜员共同规避反交易,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甚至造成银行声誉损失。
(二)现场管理履职不到位。
规避反交易是银行重点查处的员工十大违规行为,现场管理人员应时常提醒柜员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真正起到事中控制作用。
三、案例启示(一)加强制度学习,增强风险意识。
发生各类风险事件,都反映出柜员风险意识淡薄,操作随意性强,加强员工行为规范等制度的学习,让员工了解制度和规定,明白哪些是可为的,哪些是可不为的,哪些是禁止为的,养成自觉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业务的习惯,不以习惯代替制度,杜绝业务办理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履职管理,杜绝违规行为。
网点现场管理人员应增强制度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笔业务核查,保证业务核查质量;要切实履行现场管理职责,密切关注柜员的异常操作行为,对柜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和纠正,有效避免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切实把好事中控制关。
故意规避反交易的案例

故意规避反交易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支行柜员在为客户办理银行卡取款业务时,一时疏怱,将应办理的取款业务,误办理成银行卡存款业务,发现错误后,该柜员为规避反交易,使用交易支取款项,又要求客户至其他柜员处支取的办法处理完此笔业务。
柜员为规避反交易,造成存款无真实交易背景,采取分笔支取平帐。
为此,此笔业务确认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柜员由于操作失误,将客户取款业务误操作成存款业务,造成短时间库存帐实不符,柜员应按正确的操作规定进行反交易,但是该柜员为逃避考核处罚,不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处理业务,为掩盖差错采用绕道的违规方式来弥补,采取分笔支取平帐行为规避反交易,使风险事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使一笔原本是工作疏忽导致的差错,演变成“以错纠错”的主观违规行为。
三、案例启示
加强员工培训。
营业网点管理人员要把员工培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坚持不懈,加强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教育员工正确处理业务差错的方法,防止主观违行为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掩盖错误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监测人员在审核客户信息调整单时,发现在注册资金栏的调整后内容有修改,且修改后的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存在疑点,监测人员据实下发了查询,要求网点主管与企业营业执照核对,变更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否正确。
经核实,单位注册资金应为100万元,柜员错录入为1000万元,调整后发现错误即将客户信息调整单中100万元划线由现场审核签章改为1000万元。
该风险事件最终被确认为风险事件。
二、案例分析
单位客户信息调整业务并不常见,柜员一时疏忽,在录入注册资金金额时未注意记账单位,导致金额录错,本来说明原因再做修改即可,但柜员及现场审核人员发现错误并未认识到无任何依据擅自增大单位注册资金潜在的风险隐患,并及时纠正,而是将错就错,为掩盖错误随意修改客户信息调整单上的注册资金金额,导致错上加错,将风险升级。
三、案例启示
(一)网点负责人应加强员工业务及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员工合规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员工端正工作态度,发现问题正视并积极主动以合规的方式按制度要求去解决,规范业务操作。
(二)强化审核人员履职能力的培训,增强审核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审核人员应全面了解各项业务的风险环节,认真审核柜员办理业务的合理性、合规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范风险事件。